常见疾病预防护理知多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神经内科

一、脑梗死

(一)常见症状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多见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起病缓慢,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为主,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二)常见病因

(1)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为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

(2)脑动脉炎。

(3)其他: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学会识别疾病的早期表现,发现异常时需及时治疗。

●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均衡,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

● 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护理

1.饮食

● 选择安全且有利于进食的体位,能坐起者取坐位进食,不能坐起者取仰卧位,或抬高床头30°。

●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及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 戒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为方便患者进食,建议将食物调成糊状或烹饪时勾芡,利于患者吞咽,增加患者食欲。

● 落实康复计划,吞咽困难者做唇、舌、颜面肌和颈部肌肉活动,先食糊状后食胶状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普食,吞咽时注意呛咳以防误吸等。

2.休息

● 每日进行半小时以上的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合理休息。鼓励生活自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脑出血

(一)常见症状

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起病急,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1)壳核出血:常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不能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

(2)丘脑出血:可出现特征性眼征,如两眼不能向上凝视、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等,可出现丘脑性失语,如言语缓慢而不清、发音困难等。

(3)脑干出血: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

(4)小脑出血:发病突然,可见眼球震颤、站立和步态不稳,无肢体偏瘫。

(5)脑室出血:出血量较少时仅表现头痛、呕吐,出血大时很快进入昏迷。

(6)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等,肢体瘫痪较轻,昏迷少见。

(二)常见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粥样硬化及一些其他疾病。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学会识别疾病的早期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均衡,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

● 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 控制高血压,维持稳定的血压。

护理

1.饮食

● 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 戒烟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 多吃瓜果、蔬菜,保持每日大便通畅。

2.运动

● 坚持主动或被动康复训练,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 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做力所能及的事。

●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加强肌肉锻炼。

用药小贴士

(1)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2)学会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监测血压。

(3)出现血压波动异常或无诱因情况下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癫痫

(一)常见症状

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癫痫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均有共同特性,即症状突然发生,持续一段时间后迅速恢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秒或数分钟;每次发作症状相对固定;第一次发作后,经过不同间隔时间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的发作。

(二)常见病因

(1)遗传因素。

(2)中枢神经结构损伤或功能异常。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

● 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

●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均衡,加强营养。

● 减少环境刺激,避免长时间接触过亮、嘈杂的环境。

● 避免妊娠。

● 发现症状,及时来院就诊。

护理

1.饮食

●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 戒烟酒,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2.休息

● 发作间歇期选择安全、安静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无刺激。

● 床两侧置有床栏,并加强陪护。

● 避免身边放置危险物品,如热水瓶、玻璃杯等。

● 在病情未得到控制前,避免室外活动,外出时需有人陪护。

小贴士

癫痫发作的救护

发作期立即平卧,指导陪护勿用力按压患者肢体,以防骨折;在臼齿下垫软物,以防咬伤。做好防护,立即就医。

四、脑炎

(一)常见症状

脑炎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

1.前驱症状

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及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惊厥。

(2)意识障碍:轻者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重者谵妄、昏迷。

(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及血压增高。

(4)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及吞咽障碍等。

(5)精神障碍:可发生幻觉、失语等精神情绪异常。

3.累及脑膜

可出现烦躁不安、易被激惹、头痛的症状。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是导致脑炎的主要原因。

(2)少部分脑炎是由细菌或寄生虫导致。

(3)由真菌导致的脑炎相对罕见。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增强免疫力。

● 做好个人卫生与防护,预防感染,注意保暖。

● 减少外界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证充足的睡眠。

● 发现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

护理

1.饮食

●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 合理喂养,补充营养,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供给。

2.休息

● 保持房间安静,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

● 神志不清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 卧床期间定时翻身,按摩皮肤,防止长时间受压。

● 尽早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做好防护。

● 定时到医院复诊。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常见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

(2)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行性加重。

(3)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瘤破裂部位有关。常见伴随症状有呕吐、短暂意识障碍、项背部或辖制疼痛、畏光等。

(4)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数小时内出现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明显。

(5)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盘水肿,约25%的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欣快、谵妄及幻觉等。还可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如动眼神经麻痹、失语、单瘫或轻偏瘫、感觉障碍等。

(6)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精神症状较明显。

(二)常见病因

(1)颅内动脉瘤占50%~85%。

(2)脑血管畸形。

(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及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不嗜烟酒,保证睡眠,心态稳定,精神放松,及时增减衣物,生活规律。

● 定期体检,发现颅内病变及早手术治疗。

护理

1.饮食

● 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高血压患者注意低盐、低脂,糖尿病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者给予开塞露塞肛通便,或服用通便药。

2.休息

● 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复发,以发病后2周内复发率高,所以要严格卧床4~6周,不可过早下床活动,并在床上大小便。

● 患者需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激动。

● 尽量减少探视和谈话,保持安静。

六、重症肌无力

(一)常见症状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导致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初期患者往往感到眼或肢体酸胀不适,或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天气炎热或月经来潮时疲乏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骼肌明显疲乏无力,显著特点是肌无力在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此种现象称为“晨轻暮重”。

重症肌无力患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可有如下症状:

(1)眼皮下垂、视物模糊、复视、斜视及眼球转动不灵活。

(2)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讲话大舌头、构音困难,常伴鼻音。

(3)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4)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5)抬臂、梳头、上楼梯、下蹲及上车困难。

(6)病变累及呼吸肌,出现咳嗽无力和呼吸困难,常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称为肌无力危象。

(二)常见病因

(1)与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2)常合并胸腺瘤。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定期体检,发现胸腺异常尽早治疗,以免发展为重症肌无力。

● 生活规律,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勿受凉感冒。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创伤,防止因感染、过度紧张等因素诱发肌无力危象。

护理

1.饮食

● 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者摄入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鼻饲。

2.休息

● 轻症者可下床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不能单独外出。

● 病情进行性加重时须卧床休息。

用药小贴士

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进餐时间应在口服抗胆碱酯酶半小时后,避免进餐过早或过迟,造成咀嚼、吞咽困难导致误吸。免疫抑制剂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液指标,预防感染。

七、吉兰—巴雷综合征

(一)常见症状

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首发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和不适感,感觉缺失或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

(二)常见病因

确切的病因不清楚,感染、接种疫苗、妊娠、手术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史、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其他淋巴癌症。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 加强营养,均衡饮食。

护理

1.饮食

● 高蛋白、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可促进疾病康复,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

2.休息

●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呼吸肌瘫痪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当患者的肢体需要支托的时候,要注意功能位放置。

3.用药

● 遵医嘱按时用药,必要时使用缓解情绪、促进睡眠的药物。

康复小贴士

根据病情及体力进行,每日总运动时间0.5~1小时,少量多次进行。

(1)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根据病情进行被动运动、辅助运动或主动运动。

(2)增强肌力的训练:根据肌力的情况,进行等张收缩或等长收缩运动。

(3)综合动作训练:训练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行杠内步行及扶杖步行等。逐渐增加步态矫正练习。

(4)呼吸肌受累的患者可进行呼吸训练及体位引流技术。

八、帕金森病

(一)常见症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其突出特点是静止性震颤,故又称震颤麻痹。

(二)常见病因

(1)年龄老化: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3)遗传因素:据研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可能会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可适当增加摄入。

● 有家族史的人,应注意自身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 接触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时,应做好防护。

护理

1.生活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肉僵硬、运动障碍,存在碰撞、跌倒等安全隐患,因此要指导照护者合理布置生活设施,减少障碍,方便患者行动。

● 穿着:选择容易穿脱的拉链衣服或开襟在前、不用套头的衣服,拉链与纽扣可用尼龙黏代替。穿合脚的布鞋,尽量不要穿拖鞋,以免摔倒。

● 洗浴:在浴盆内或淋浴池板上铺上防滑垫;在浴缸内放置一把矮凳,以便患者坐着淋浴。

● 进餐:不要催促患者快吃、快喝,可使用调羹缓慢进食。喝冷饮可选用有弹性的塑料吸管,喝热饮使用有宽把手且质轻的杯子。

● 预防感染:由于本病患者容易患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在出现咳嗽或发热时要立即处理,以免加重感染。

● 预防便秘:鼓励患者增加活动,多饮水,每天饮食中增加纤维性食物,必要时使用通便药物。

● 卧室:床不宜太高或太低,方便起卧,床头灯的开关要设置在顺手的地方。

2.饮食

● 应结合患者病情、饮食喜好,给予相应的饮食。还应注意食品的配比结构,副食、荤素及花色品种的搭配。多食富含纤维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脱脂牛奶等,可促进脑内多巴胺合成,同时要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

● 蛋白质饮食不可过量,盲目地给予过高蛋白质饮食,会可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在膳食中适当给予蛋、奶、鱼、肉等食品,保证蛋白质的供应,每日需要量为0.8~1.2g/kg体重。

● 适量吃奶类和豆类:对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帕金森病患者,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补充身体钙质的极好方法。但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对左旋多巴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避免影响白天的用药效果,建议将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觉前。另外,豆腐及豆制品也可以补充钙。

● 摄入充足的水分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能使身体排出较多的尿量,减少膀胱和尿道细菌感染的机会。充足的水分也能使粪便软化、易排,防止便秘的发生。

● 对咀嚼、吞咽功能障碍者,进食时以坐位为宜,避免呛咳,进食速度要慢。对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给予糖尿病饮食。伴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的患者,以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饮食为宜,限制动物脂肪和食盐的摄入。

用药小贴士

早期无须药物治疗,当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时,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不同程度地减轻症状,但不能完全控制疾病的进展,且都存在不良反应和长期应用后药效衰减的缺点。

◇ ★

运动方法小贴士

(1)坚持锻炼。治疗期间保持四肢的功底活动,可采取散步、踩脚踏运动器、伸背运动等,可每可每天练习。

(2)平衡锻炼。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快步前冲,遇到障碍物或突然停步时容易跌倒,通过平衡锻炼能改善症状。平衡锻炼的方法是:双足分开25~30cm,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的摆动,对平衡姿势、缓解肌张力有良好的作用。

九、耳石症

(一)常见症状

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伴随眼球震颤。发病率约占所有眩晕病症的1/4。

(1)突然发作的强烈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及呕吐。

(2)症状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卧位至坐位时,或出现在床上翻身时,患者常可察觉在向某一头位侧身时出现眩晕,常于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

(3)眩晕的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漂浮感及不稳感,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日,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

(二)常见病因

(1)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周,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致颈部“挥鞭伤”(因汽车撞击等因素造成的颈部骨或软组织损伤)等。

(2)病毒性神经炎。

(3)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液循环障碍。

(4)耳部其他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梅尼埃病及特发性突聋等。

(5)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与耳石症发病有关。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发病。

● 避免头部外伤或头部加速运动。

● 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纠正钙代谢异常。

● 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

● 多吃水果、蔬菜,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油腻食品。

● 少饮酒,少熬夜。

护理

1.饮食

● 清淡饮食,应多吃一些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鲜奶、豆浆、瘦肉及鱼类;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果蔬;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比如豆腐、粗粮等。

● 忌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肥肉、动物肝脏,以及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 盐不要放太多,高盐分的食物容易引发耳石症。

2.休息

● 耳石症患者需要1周内高卧,即休息时垫2个枕头。晨起时动作缓慢,在床边低头静坐几分钟,2周内不要尝试偏向发病的位置。

3.用药

● 一般不用药物治疗,但有时会选用抗眩晕药物,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有异常及时入院就诊。

4.治疗

● 正规医院可以进行手法复位或机器复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