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考察材料——辨识真正的“千里马”
干部考察材料是反映和评价某干部德才表现、优点缺点的常用文体,是组织上决定其可否提拔任用的依据。它不需要开头和结束语,直接用若干段落评价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表现,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写明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情况。这种层次安排大家都懂,关键是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特别是“准”。不“准”,则有可能导致用人失察、失误。从一些考察材料看,要注意克服和防止以下问题:
一是对考察对象政治表现的表述概念化、雷同化。评价某人政治上行不行,开头几乎千篇一律:“该同志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一个干部能不能任用,政治表现当然是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但完全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化的表述方法,完全可以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表述,比如“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上坚定、可靠,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该同志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能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既避免了千人一面地说套话,又简明扼要,而且政治表现也显得更为清晰、具体。
二是对考察对象综合素质的评价失准、失真。评价一个干部,除政治表现外,还有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主要业绩、廉洁守纪等方面固然都要涉及,但写法上要有所讲究。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有:(1)空洞,不具体,说服力不强。如这样的评价:“能认真履行职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能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下面却没有实际内容,等于只给该同志脸上贴了些标签,叫人如何信服?(2)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反映不出一个人的主要特点。这与上面说的情况正好相反,写得太具体、太琐碎了,比如“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主动加班加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多着呢,难道就该同志一人够得上提拔?又如“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基层的同志来办事、群众来上访,他都能做到笑脸相迎,让座、敬烟、倒茶水……”看来该同志的确是个难得的好人,但没有必要写这么具体。评价一个干部好不好,主要是看他的综合素质与拟任的职务是否相适应,比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并列举其主要事例和业绩予以印证。(3)语意模糊,描述欠准,反映不出真实面貌。一般来说,通过考察材料,应能大致看出考察对象的特质与个性,适应何种工作岗位。比如,他(她)属于开拓创新型的,还是谨慎稳妥型的?是善于决策驾驭型的,还是辅助操作型的?是适应搞经济工作,还是适应搞党务工作?有些材料看不出这些东西,反正人人的面孔都差不多,无法准确识别。
三是对考察对象的不足之处缺乏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表述。任何人都会有缺点,考察干部更应找准他的缺点,看其性质、程度、表现形式如何,以此作为考虑任用的重要依据。但如今不少考察材料写到缺点时,要么轻描淡写,如“学习不够”“下基层较少”;要么在缺点前面加限制词,如“有时工作不够大胆”“有时不注意工作方法”;还有不少考察材料几乎都有这样一句:“性子较急,批评人不注意方式方法。”好像大家都吃了炸药,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吹胡子瞪眼睛似的。性子急说缺点也是缺点,说优点也是优点,有些工作不急一点、快一点,怎么能搞得上去呢?难道凡事慢吞吞、懒洋洋,左请示、右汇报反倒是优点了吗?当然,性子急并不都好,它有不同的表现:工作快节奏、办事讲效率是一种“急”,这当然很好;盲目冲动、急于求成也是一种“急”,这肯定不好。这就要求表述上要恰当,要分清是哪一种“急”,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性子急”认定为缺点。同样的道理,有些材料指出某考察对象的缺点是“有傲气”,这也要分清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傲”,当然是很严重的缺点;如果是那种有主见、有骨气、敢担当、不入流俗、不惟书惟上的“傲”,那当然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而恰恰又是这种优点容易被某些同志视为缺点。
由此看来,考察材料写得好不好,不只是写作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对考察对象看得准不准的问题。用得准基于写得准,写得准基于看得准,这样的材料才是真正管用的、有价值的任用依据。
【写作实例】
××同志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