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周亚夫为何功成身败
七王号称要“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信以为真,以为把晁错杀了,七王就能消了气退兵。于是,他真就把“智囊”晁错给斩了。然后,他派袁盎和一个皇族的人作为使者去见吴王刘濞。
这两人在路上就琢磨:咱们等会见了吴王刘濞,得用什么礼节呢?还能像平时似的,咱们是天子使者,代表皇上,他是诸侯王,他得给咱行大礼吗?他要是不给咱行礼怎么办?咱反正不能给他行礼,不能辱没了皇上,否则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说话间,就到了刘濞这儿。刘濞一听袁盎袁大使来了,也有点犯愁,不知该用什么礼节来见面,就让人去告诉袁盎:我现在是东帝了,见了面,要让他行礼,怕他为难,干脆不见了。还让人直接把他扣了,给关起来。
于是,晁错便白白地死啦。七王这边接着打,一刻也没停。当时,吴王刘濞跟楚王刘戉的联军猛攻梁国。
那边,汉景帝还盼着吴王退兵的好消息呢。从前线回来了一个将领,叫邓公,之前他也是景帝身边的大秘,景帝问他:吴楚退兵了没有啊?
邓公这人很直:皇上,怎么可能呢?您不应该杀晁错,他提的削藩建议没有错。他是忠心,您却把他给杀了,以后,谁还敢向您进忠言啊?
汉景帝被说了个大红脸,长叹一口气:唉,我也后悔。
可是,事已经干了,人也死了,后悔有什么用呢?总之,从杀晁错这个事上,可以看出汉景帝政治上的不成熟,还有人品也很差。
所幸的是,他是有两手准备的,他还有军事上的准备。他在军事上用对了人,谁呢?周亚夫。
前面说过,汉文帝临死时给他推荐了个人,帮他度过了危机,这个人就是周亚夫。
汉文帝的原话是: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任用周亚夫当将军。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很有才能。有一次,著名的相面大师许负——就是当年给薄太后相过,说她会生天子,很神的那个老妖婆——给他相面,说:公子啊,三年之后你可以封侯;八年之后可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然后再过九年,你得饿死。
周亚夫哭笑不得:你说的这些靠谱吗?我爹去世之后,他的侯爵已经传给我大哥了,我大哥哪天不在了,就传给他儿子。我上哪儿封侯去啊?再说了,我要是像你说的,都封侯拜相了,怎么还会饿死呢?
三年之后,果然他就被封侯了。原因是他大哥,就是周勃娶公主的那个儿子,跟公主老婆感情不好,而且还犯了杀人罪,世袭继承的侯爵被收回。汉文帝要在周勃其他儿子中再找一个贤能的,来继承封爵,人们都推荐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被封条侯。
随后,有一次匈奴入侵边塞。汉文帝调集三军,在长安周边防守备战。当时是三支军队,三位大将各带一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个地方。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这三支军队视察慰问。他心血来潮,想找找马上皇帝的感觉,也学刘邦当年那样,到了哪个军营,都是纵马驰入,飞一般的感觉。
在霸上和棘门这两处大营,他都是直接驰入中军大帐。唯独到了细柳营不行,在军营门口就被挡住了。负责开路的卫队骑兵立马发火了:你们是不是疯了?皇上就在后面呢,赶紧开门!开慢了都得掉脑袋。
没想到,守门的军官不吃这套,更硬气:少废话!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我们军营里面只听将军一人的,皇上直接管不着我们。没将军的话,营门绝对不开!
汉文帝也没办法,只好走正规程序,派一个宦官拿着天子之节,先进去传旨给将军:皇上要来劳军了,要进你们的军营。
将军这才传令,开营门。注意啊,这时将军并没有自己迎出来,还是稳坐中军大帐。而且,守门军官还提醒汉文帝的卫队长官:我们将军可说了,“军中不得驱驰”,你们得慢点走。
汉文帝一行人乖乖地勒着马慢慢走。走到中军大帐的门口,才见到这位将军。顶盔挂甲,一身戎装,还佩带着兵器,站在帐前,如玉树临风,见了汉文帝竟然不跪,而是不卑不亢地行了个军礼:末将周亚夫参见皇上,军营之中,军装在身,恕不能施君臣跪拜之礼!
汉文帝心中暗竖大拇指:真不愧将门虎子,这才是我大汉的将军!
他也立马挺直了身板,拿出军人的那种严肃劲儿,随行官员们也都大气不敢出,表情肃穆,郑重其事地按军中礼制慰问上下官兵。
劳军完毕,出了细柳军营,汉文帝和这帮随从大臣才算松了一口气,汉文帝说:这才叫军威啊!要都像周亚夫这样,朕还操什么心啊?
后来,匈奴并没有纵深入侵,戒严了一个月就撤了。汉文帝便把周亚夫提拔成了中尉,相当于长安的警备司令。
对于周亚夫的这段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我有三点看法:
第一,周亚夫如果是草根出身的将军,见了皇帝不可能这么从容。周亚夫有他父亲周勃的言传身教,对于军中的各种规则都熟悉,所以才敢这么做。
第二,这么做,也得看是跟谁。汉文帝能看出周亚夫这么做,是在尽心维护他的利益,当然没问题。换个人,比如换个宦官当监军,周亚夫这么做就会被恨死。
第三,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件事可看出周亚夫性格里的那种阳刚——我就按原则来,不管你是皇帝老子还是什么人,都得遵守规则。可是,成也性格,败也性格。正是因为他这种阳刚而少阴柔的性格,最终要了他的命。
汉文帝虽然提拔了周亚夫,但还谈不上破格重用,为的是把这个卖好的机会留给儿子汉景帝。
接下来就是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汉景帝遵照父亲的嘱咐,提拔周亚夫做太尉——这才叫重用,这算是最高军职了。我这样讲可能不大严谨,因为,除了太尉之外,还有一个大将军,由汉景帝的表兄窦婴担任。太尉和大将军,哪个更高点,不同的时期也不一样。以周亚夫这会儿来讲,他的太尉分量肯定要更重些。因为他率领的是大汉朝的精锐主力,直接去打七王中的主力,也就是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戉的吴楚联军。
大将军窦婴并不指挥打仗,他主要是作为皇亲,坐镇荥阳当监军,而且主要是监郦寄和栾布的部队,他们是对付齐国、赵国这边的反军的,是唱配角的。
主角那边形势怎么样呢?周亚夫在出发之前,召集一些心腹谋士,做了一回通盘分析。其中一个谋士叫邓都尉,以前是跟周勃干的,他提出一个方案。周亚夫听了很赞同:这个方案必须让皇上来定。
结果,他跟汉景帝汇报完之后,汉景帝很为难。为什么这么为难呢?因为,周亚夫这个方案里,又得坑害一个跟汉景帝很亲的人。这人比晁错还亲,谁呢?就是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周亚夫是这样跟汉景帝说的:皇上,吴楚联军兵锋正锐,咱们朝廷的军队如果直接顶上去跟他们硬碰硬,打阵地战,很可能得胶着在一块,胜负不好说。那么,怎样打比较有把握呢?我的想法是,咱们朝廷军不要正面迎战吴楚联军,咱就放手让他们西进。他们要来打长安,就必须先打下梁国,咱也不必去救援梁国,让他们自己先扛着,梁王肯定会拼命抵抗,一定能扛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军以最快的速度,直接绕到吴军背后,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返回头,跟梁国这边,来个东西夹击!那样的话,吴楚反军必败,剩下的那几国就好说了。
也就是说,他们的作战方案是把最大的压力给了梁王。
这一来梁王就倒了霉,苦苦支撑着,等着朝廷的援军。眼瞅着周亚夫率领大军到跟前了,以为这下好了。结果,周亚夫奔北边的昌邑了,把梁王给整蒙了:这是干什么?见死不救啊?
他派出好几拨使者去找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生生就是不给派兵。梁王转头派使者大老远地回长安,向汉景帝求救。
汉景帝不能说不救:来人,立即去周亚夫那儿,命他火速增援梁国。使者啊,你回去告诉梁王一定要坚持住!
使者高高兴兴回来了,梁王一听,皇上下令让周亚夫来救援,也精神起来了:弟兄们,顶住,皇上的救兵马上就到了。
梁国跟吴楚联军就拼了命了,死扛。可周亚夫呢,因为前面已经得到汉景帝允许,都商量好了的,他没啥可怕的,最后也没救梁国。
幸亏梁国有两个能人。一个叫韩安国,这人很有谋略,很会用人。还有一个能人叫张羽。张羽特别能打,在前面冲锋陷阵。韩安国坐镇指挥。两人配合得很好,硬是把吴楚联军给扛住了。
周亚夫感觉吴楚联军的锐气消磨得差不多了,而且,他的一支轻骑兵已经成功地绕到吴军后方的淮泗口,掐断了吴楚联军的补给线。于是,他挥师南下,带兵出了昌邑,来到下邑,跟梁国这边形成左右夹击吴楚联军之势。不过,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
这中间,吴王刘濞其实也有一些机会,他手下的人给他提供了一些很高明的战略思路,可是,有的没被吴王采纳,有的被周亚夫给识破化解了。
最终,吴王刘濞在下邑大败。兵败如山倒,周亚夫乘胜追击,前后总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了。
这七王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也不用削藩了,直接就收回朝廷了——也不算收回来,没有改成朝廷直管的郡县,而是改封给别的皇室子弟了。这个,似乎还是有点欠考虑,将来肯定还要出事,最终到了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时才彻底解决诸侯国威胁朝廷的问题。
其实汉武帝刘彻的故事从“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就开始了,那被重新分配的七国里面,有个胶东国就封给他了,当时他只有四岁,就成了胶东王。他大哥,汉景帝的长子刘荣,也是这时候被立为太子的。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掉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对于汉景帝这次废立太子,周亚夫坚决反对。当时,他还当着太尉,还是那个特别刚烈的性格。可是,反对也没用,他的反对使得汉景帝很不高兴。
不过,转过年来,汉景帝还是任命他为丞相。老神婆许负的预言又应验了: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按道理讲,丞相是文官,处世方式也要改变一下,得柔和一点。而且,景帝这么器重你,你就随和一点,而周亚夫没有,还是凡事讲原则。
景帝要封个外戚,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他反对。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皇后的哥哥有什么功啊,不行,我不同意。
匈奴那边有个王爷级的率部投降汉朝,景帝想给这个带头的封侯,好感召吸引其他匈奴也都来投降。
周亚夫还是反对:这些人虽然投降了,但毕竟是叛徒,匈奴的叛徒也是叛徒,怎么能鼓励人当叛徒呢?还怎么教育咱们自己的臣民啊?
总之,他经常跟汉景帝唱反调。再加上,梁王之前跟周亚夫结下仇了,于是他天天给窦太后说周亚夫的坏话。梁王刘武,那是窦太后的亲儿子,汉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亲生的儿子只有这俩。最终,周亚夫的丞相干了三年,就干不下去了,辞官回家。
周亚夫干了三年丞相,在家里又待了六年,正好九年。有一天,汉景帝举行宴会,把老臣们都召来,大家一起吃饭。
看似比较随意的一次宴会,其实汉景帝是用了心的,有他深远的想法在里面。周亚夫也被召来了,他落座之后,发现餐桌上:
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桌上只放着一盘大块的牛肉,整块炖好的,没放切肉的刀子,也没放筷子。这怎么吃呢?
怎么吃?手抓着吃吧。这要搁别人,估计也就下手吃了。领导给你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你以为你想到的,领导没想到?可是,周亚夫不是别人,他的性格有刚无柔,脸色立马有点难看,回头就跟伺候吃饭的宦官要筷子:受累给拿双筷子。
汉景帝看在眼中,笑了:亚夫,你看还缺点什么呀?要不要我给你拿呀?
这话太刺耳了。周亚夫心里咯噔一下子,赶紧磕头:皇上,我什么也不缺了。
他草草吃完了饭。汉景帝刚起身,周亚夫立马扭头走了。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看他这个不乐意劲儿,将来肯定不能老实伺候少主啊。等我儿子当了皇帝,他肯定是个后患!
于是,周亚夫大致也就到头了。不过,总还是要有个由头的,这么大的功臣无缘无故就杀了,这是不可能的。
找个什么由头呢?就在这时,有人上告周亚夫要谋反。汉景帝心中窃喜: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怎么回事呢?当时,周亚夫已经四十四五岁了,古人对身后事都特别讲究,有厚葬的传统,这个年纪就要着手准备了。周亚夫的儿子给置办了一些将来陪葬用的东西,包括五百件甲胄盾牌。结果,中间也不知怎么回事,没给人家搬运工工钱。人家搬运工也不是好欺负的,找人告状。这一告状就不是民事经济纠纷了,他家买的这些甲胄盾牌都是违禁物品,相当于军火。买军火,想干什么?要谋反?
汉景帝立马派人来抓周亚夫。周亚夫又气又怕,就想自杀,他夫人把他给拉住了:你又不是真谋反,你去说清楚就行了,你自杀了,不就成畏罪自杀了吗?
于是,周亚夫被关进大牢,被狱吏逼问是不是谋反。周亚夫实话实说:我买这些只是为了将来给自己陪葬用的。我身体不大好,早做准备,怎么啦?而且我是军人,拿这些东西陪葬,不行吗?我绝对没有谋反之心。
结果,狱吏接了一句: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你活着不谋反,将来死了,到地下,也会谋反!
这就是宿命啊!其父周勃之前领教过狱吏的厉害,说自己带百万大军都不如一个小狱吏威风,到周亚夫这又犯到狱吏手里了。
汉文帝没成心往死里整周勃,所以,最终周勃被救了出来。到周亚夫这儿,汉景帝是想要他的命的。最终,他绝食五日,真就饿死了。
周亚夫的教训,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性格有刚无柔。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易经·说卦传》
周亚夫刚正固然不错,也备受后世称道,但该柔也得柔啊,你得保住命,才能继续刚下去。
司马迁评价他:
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亚夫的人生悲剧,根源在于“不学”,不读书,所以不懂这些道理。
周亚夫就这么冤死了,还有一人死得也挺冤的,谁呢?就是袁盎。他忽悠汉景帝杀了晁错,然后出使吴王刘濞被扣下了。他的故事也挺传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