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理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你把自己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所在之地,

你便不会漂泊无依。

我遇见了可以让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壤,

就是你的心。

初遇周庄,像是不小心闯入水乡姑娘的梦境,那种感觉之前从未有过。

五月,凌晨一点半,行李箱在青石板路滑行的声音划破夜的宁静,商铺已打烊,街巷已沉睡,只有昏暗的路灯宣告着它最后的倔强。

我跟在林知逸身后,辨不清东西南北。

穿过一座桥,发现桥边小楼名“富安楼”,想必这桥就是桥楼合璧的富安桥了。古镇最繁华的地带此刻空无一人,河水静悄悄的,一艘小船停靠在岸边。

下了富安桥,面前是三岔路口,不知往哪儿走才是住宿的客栈。

林知逸给客栈前台打电话,询问客栈的具体方位。

寂静无人的空巷,不知从何处冒出一只大黄狗,大摇大摆地上了外婆桥,尾巴摇来晃去,渐行渐远,缓缓消失在夜色中。

欣宝望着大黄狗的背影有些怅然,直到被一阵虫鸣吸引,循声而去,原来有只蛐蛐在桥边的草丛里不甘寂寞地鸣唱。

欣宝蹲下身,饶有兴趣地欣赏。

“我小时候捉过两只蛐蛐,看它们打架。”林知逸说。

“真的吗?”欣宝的语气里透着艳羡。

“真的啊!看蛐蛐打架怪有意思的。”

这时,有位瘦高的年轻小哥走了过来,身穿一件简单的白T恤,眉眼清秀。

“请问你们是花间堂的客人吗?”小哥问。

“是啊,我们不认识路,辛苦你这么晚还要跑一趟。”我说。

“没关系。”小哥边说边伸手要帮林知逸拿行李。

林知逸拉过我手上小一号的行李箱,递给小哥:“你帮忙拉这个小的吧。”

在这个微风沉醉的夜晚,我们穿行在通往客栈的巷子,有种携手漫步人生路的惬意。

“到了!”不知走了多久,忽听小哥说道。

抬头间,我瞥见一面茶幌高悬前方,上书四个大字:三毛茶楼。

黑漆漆的悠长小巷里,这面黄色茶幌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游人的心。

“没想到和三毛这么有缘,居然住在三毛茶楼旁边。”进了花间堂的门,我问林知逸,“订之前你知道旁边是三毛茶楼吗?”

“不知道。我主要看客栈美不美,如果住的客栈本身就是景点,就算没有走遍所有景点,你也不会遗憾,也不算白来一趟。”林知逸边拿身份证给前台小哥办理登记,边对我说。

“可不可以理解成,如果选择了心仪的客栈,客栈本身就是一趟旅行的目的地?”我说。

“您还真说对了,也有客人是冲着花间堂来周庄的,花间堂本身就是有些人旅行的目的地。”前台小哥说。

有人旅行是四处闲逛,买些旅游纪念品;有人旅行是为了散散心,放松下在俗世打拼困顿的心灵;有人旅行是景点打卡拍照,发朋友圈证明到此一游;有人旅行是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圆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有人旅行是为了文化考察,切身体验现实世界与书中世界的异同。

而我这次来到周庄,是因为一碗梦里的红烧肉,因为那个让我怅然若失的梦。

梦见一本《人间锦囊》,上面有个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有没有弄丢内心深处的美好?”我到底丢了什么?百思不得其解,心终日不得安宁,于是踏上旅途,边走边找。

通往旅途的车马,旅途上的客栈,都由林知逸全程安排。他说:“你就安心找、慢慢找,其他的我来操心。”

一只灰白色的猫气定神闲地端坐在椅垫上,眼神迷离地望着我和欣宝。

“好可爱的猫,它还在打哈欠呢!”欣宝说。

猫咪打完哈欠,换个姿势,伸伸懒腰,低头舔自己的毛发。随后,蜷缩成一团,闭上眼,沉沉睡去,不问春秋。

这只猫让欣宝对这家客栈好感倍增,穿过庭院上了楼梯,进到房间,她还在计划等明早醒来去“撸猫”。

林知逸放下行李,径直倒在床上。

我们先是从北京乘坐飞机到上海,抵达虹桥机场,他租了辆车开车带我们到周庄,又拖着大行李箱从停车场步行过来。这一天奔波,他太疲惫了。

白色纱帘隔开窗外的世界,帘旁是黑色吧台,吧台上摆着天青色瓷器,两侧各摆放几张藤制台椅。吧台对面的角落,是洁白的圆形大浴缸。墙上挂有民族项链做装饰,倒是颇有情调。

简约的中式床侧立有床头柜,古色古香的中式衣柜与床平行。

据说这家花间堂由戴氏老宅改建而成,由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设计师设计,因此呈现中西合璧的风格。

“你过来一起躺一下。”林知逸说。

“我想先去刷牙洗脸。”

“躺下来有惊喜哦!”他神神秘秘地说。

我将信将疑地走过去,躺在他身侧。

“看头顶,像不像你家?”他说。

不同于其他酒店的天花板,屋顶是复古酒红色木质横梁,还有一扇小小的天窗。

“真的像我家二楼。”

躺在客栈的床上,我居然有小时候躺在老家床上的感觉。

“刚才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房间的名字?”林知逸问我。

“注意到了,叫‘茉香’。名字真好!住在这里好像可以闻到茉莉的香气。”我闭上眼,很享受地说。

“你们江苏不是有首民歌叫《茉莉花》?搬家时我买的第一盆花就是茉莉花,不仅香气清新,还可以解你的思乡之渴。”

“怎么能叫‘你们江苏’呢?你是江苏女婿,应该说‘咱们江苏’! ”我纠正他。

“我说错了,自罚唱一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

林知逸的歌声把我带回故乡的院子,院子里飘着茉莉香和妈妈的歌声。

难怪浪迹天涯的三毛初见周庄便潸然泪下,说终于找到了几十年来盼望的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难怪在洛阳为官的张翰见秋风起便思念起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决定辞官并感慨:“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旅行久了,便觉寄居人间,对故乡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周庄,确实让人回到了故乡。

有一种味道,是无论离开多久都忘不了,甚至离开越久越怀念的,那就是故乡的味道。

我们坐在沈厅酒家品尝地道的江苏美食,这种体会愈深。

红烧鲃鱼是周庄特色美食。鲃鱼形似河豚,巴掌般大小,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韭菜炒螺肉里的韭菜明显比螺肉多,虽不及奶奶做的那般鲜嫩,但足以衔接与奶奶相关的回忆。

亲人已经远去,舌尖的味道却从未离开。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味蕾深处的思念,是这副对儿时味觉极度敏感的皮囊。

来周庄必点的是万三蹄,这是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

江苏人自然要尽地主之谊,我请林知逸先开动。他用筷子剥开酱红色外衣,夹一块酥白的肉,蘸了汤汁,送入口中。

看他慢条斯理的动作,我情不自禁地咽下口水。

“香酥可口,真是人间美味!”林知逸啧啧称赞。

对无辣不欢的他而言,吃不辣的菜基本味同嚼蜡,此刻却对不辣的万三蹄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定是美味到极致。

我和欣宝再也抵挡不住扑鼻的肉香,纷纷将筷子对准万三蹄。

肥而不腻,咸甜相宜,味道和过年时妈妈用大锅做的红烧蹄髈并无二致。

美食构成了人生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食就是故乡的白月光。

“太好吃了!我还要吃一块!”平常吃饭不专心的欣宝兴致勃勃地说。

“看来某人回去要研究万三蹄的做法了。”我看着林知逸说。

“爸爸可以向外婆学,外婆做的红烧肉也是这个味道!”欣宝边啃肉边说。

“怎么感觉你遗传了一个江苏胃?”林知逸有些吃醋地说,“作为半个贵州人,没有一点辣妹子的自觉。”

林知逸的表情让我想起上回欣宝的语文试卷,有一题是: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色食物?

“你写的是哪里?”我和林知逸异口同声地问。

“我写的是—”欣宝仿佛知道我们的小心思,故意延迟。过了一会儿才缓缓说:“江苏。”

我瞬间有种江苏队赢了的自豪感。

“那你写的特色食物是什么?”我又问欣宝。

“我写的是黄桥烧饼。”欣宝说。

“欣宝,贵州也有特色食物啊!羊肉粉、乌江鱼,都很好吃。”林知逸极力推销家乡美食。

“那些我记不住,烧饼比较好记。”欣宝说。

原来这次并不以好吃取胜,而是以好记取胜。

“除了巧克力和冰淇淋,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此刻欣宝吃得津津有味,嫌筷子夹着吃不过瘾,干脆用手抓了一块啃,脸颊沾了几点酱汁,活脱脱一只小花猫。

估计下回要是再考家乡美食的题目,欣宝要写万三蹄了。

在沈厅酒家用完餐,自然要去旁边的沈厅看看旧时的深宅大院。

沈厅并非沈万三所建,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至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沈厅是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有七进五门楼,共一百余间房,门楼和骑马楼轩昂气派。松茂堂是正厅堂,堂内雕梁画栋,悬挂的宫灯上绘制着梅兰竹菊、水乡风光等水墨画。

堂前高达6.5米的砖雕门楼在五门楼中最为宏伟,门楼字牌题有“积厚流光”,据说是沈家的家训。门楼上刻有人物、走兽、亭台、楼阁等浮雕,因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只留下沧桑的斑痕,有些浮雕已看不真切。

步入九曲沈厅,仿佛误入古代宅斗剧中的大户人家。

遥想古代女子足不出户,现代女子可以游历四方,深觉“放尔千山万水身”远比“庭院深深深几许”洒脱自在多了。

沈厅两侧厢房的墙壁上,是关于沈万三故事的浮雕画,在这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沈万三颇为传奇的故事。

朱元璋当年修建金陵城墙,国库空虚,沈万三资助了三分之一的费用。此举令满朝文武震动,同时令朱元璋略有不快。沈万三正处春风得意之时,浑然不觉得意正是悲剧开始之际。他提出代替皇上犒赏军队。朱元璋龙颜大怒:你一个平民百姓,竟敢犒赏军队,这不是收买人心吗?于是给沈万三安上图谋造反的罪名,下令诛杀。在众人的谏言和马皇后的求情下,朱元璋才改变圣旨,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这位人称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富豪,最终客死他乡,去世百年后遗骨才回到故土。

看着沈厅家宴上逼真的“八大碗”—万三蹄、三味圆、红烧鳝筒、田螺塞肉、红烧鳜鱼、飘香炸金砖、油卜塞肉、农家鳗鲤菜,眼前浮现的却是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不断回望故乡的画面。纵然云南也有当地美食,最难忘应该是故乡的万三蹄吧?

“这八仙桌上的菜有些像你老家那边逢年过节做的菜。”林知逸说。

“说明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好了,家宴都赶上当年首富的规格了。”我感慨道。

“这么丰盛的菜,我当时去都没来得及仔细品尝。”

“此话怎讲?”

“有两年跟着你一起回家过年,在最丰盛的两次宴席上,结果都被灌醉了。”

“哈哈,我记得这事儿,一次是在我亲戚家,一次是在我家。”

“那时候我也在吗?”欣宝问。

我和林知逸闻言乐了。

“那时候我和你爸还没结婚,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我对欣宝说。

那时候,我和林知逸都是北漂青年,过年回家,如果今年选择去我家,明年就选择去他家,两家轮流去。

他第一次跟着我回家过年,我爸爸和他聊天,不可避免提到“什么时候结婚”的话题,顺着这个话题,不可避免提到彩礼,提到买房。

那次他和我一起去远房表哥家做客,席间,表哥说,想要做江苏女婿,首先要过酒量这关。

我没想到,外表斯文的林知逸从容地应对着表哥的一次又一次敬酒,我劝说:“少喝点吧。”他摇头说:“没事没事。”表哥对他竖大拇指:“优秀!酒量关过了就算过了我这关!”

那天林知逸都没怎么吃菜,喝了好几杯白酒。饭后,他陪表哥又聊了两句,说要去洗手间,我带他去楼房后面的厕所。

结果还没走到厕所,他就歪倒在厕所旁的菜地里。

我问他:“是不是醉了?”他还说:“我没醉。”

我忙喊表哥过来帮忙。表哥将他扶到房间躺下,然后离开,我坐在床前,陪着他。过会儿他说想吐,我扶着他到卫生间。

回来躺好,他握着我的手,流着泪说:“大柠,对不起,我都付不起结婚的彩礼。”

“彩礼算什么?彩礼的多少能证明感情的深浅吗?”男儿有泪不轻弹,林知逸很少哭,他流泪让我心疼。

“你跟着我受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买得起房子结得了婚。”

“只要感情好,想结婚随时都可以,跟买不买房没有关系,我又不是非要嫁给蜗牛。”

“但是你的父母在乎这些,我希望有能力让你幸福,让你父母放心。”

“你刚才那一杯又一杯灌酒,不会是借酒浇愁吧?你放心,和你结婚的人是我,不是我父母。”

他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大柠,我会对你好,一辈子对你好。”

听他流着泪说出如此真挚的话语,我的泪水不由顺着脸颊滑落。

“你还记得当时酒后吐真言说的话吗?”站在沈厅家宴前,我问林知逸。

“完全忘记了。是不是丈母娘后来跟我说的,她拿蜂蜜水给我醒酒,我说,这是神仙水吗?怪不得生个神仙女儿。”

“哈哈,这是你第二次在我们那边醉酒说的话。我说的是第一次醉酒。”他第二次醉酒是在我家,是爸爸和叔叔齐上阵的结果。

“记不清了。”

“你必须记得。你说:‘大柠,我会对你好,一辈子对你好。'”

“这事儿不用记得,时间会证明。”

“哟,对自己很有信心嘛!对了,你在我们老家是不是就醉过那两回?”

“一共醉过三回。”

“我怎么就记得两回?”

“还有一回,是你喊我去院子里看月亮,对我说‘今晚的月亮很美’,我就醉倒在你的笑容里了。”

“哈哈,那就是古有唐伯虎三笑姻缘,今有‘笑三少’三醉姻缘。”

旧时光真是个美人,回忆起来仿佛都带着美酒的芬芳。

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窗外鸟语花香,室内两个人儿发出均匀的呼吸声。

我如此眷恋尘世间的幸福。

灵感翩然而至,机会难得,我决定早起写作。

我刚来到洗手台,准备刷牙洗脸,不料林知逸也来到旁边。

我看了他一眼:“这么早起来去拍照啊?”

昨晚临睡前,他就放出“明天早上五点我就起床,去拍整个小镇的桥和青石板路”的豪言。

“当然,要赶在第一拨游客到来前去拍照,这就是住在景区的福利。”他边挤牙膏边说。

林知逸现在已有摄影师起早贪黑的自觉,昨晚十一点,他趁游人散去,专程去拍了周庄的夜景。

“现在几点钟?”我随口问。

“520—”一个“0”,他拐了好几道弯,听起来像告白。

“那时间还早,我写会儿东西再化个妆。你别等我,先去拍风景探路,看哪里拍照好看,再回来接我。”我也挤上牙膏。

这家盥洗室有两个并排的洗手台,我们一人一个。

“以前是同桌的你,现在是同台的你。”

洗完脸,对着镜子涂护肤品时,林知逸说。

只是同在洗手台,却被他说得好像在人生大舞台。

林知逸出去拍照,我透过窗棂望出去:翠生生的藤蔓顺着屋顶攀爬,形成四合院天然的遮阳屏障。藤蔓青翠欲滴,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因这肆意张扬的绿,老宅焕发勃勃生机。

我在吧台前坐下,肩披第一缕晨光,打开电脑写作。

我在写一本旅行告白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你是全世界》,正写到我和林知逸去英国水上伯顿小镇旅行中的见闻。回忆是天然的滤镜,经过时光沉淀,回望从前的经历,不仅历历如新,还可能比当时写得更好。

英国的水乡与中国的水乡,除开建筑风格不同,行走的人群不同,那种贴近自然的质朴风格是相似的。周庄的清晨如此安静,耳边有小鸟啁啾,心里有清风拂过,在这里写水上伯顿再合适不过。

初升暖阳斜照河岸的二层旧楼,为灰白的墙、朱红的窗笼上一层金色,彼岸的葱茏绿树将河水倒映为墨绿色翡翠,水面尽头的石桥延伸出另一方风景。

这是林知逸镜头下周庄的清晨,温柔得像是一个尘世未及的梦。

林知逸走遍了周庄的青石板路,用相机捕捉的有些画面已有吴冠中水墨画的韵味,应该说,江南水乡的灵气滋养了吴冠中先生的创作才气。

如诗如画的风景,引得我想去画中一探究竟。

欣宝还沉睡在梦乡,我们在她枕边留下电话手表和一张字条,悄悄出门去和周庄约会。

尚不到七点,仅比林知逸晚出门一小时,路上行人已渐渐多了起来。此刻的周庄虽不如方才那般恬静,不过也多了一种生活的气息。

方才空寂的街巷已有行人来来往往,关着门的三毛茶楼已开张营业,寂静的角落已有阿婆在摆摊卖小河虾和鱼干,停泊的船只已穿行在河岸,蓝印花布顶篷呼应着蔚蓝天空。

蓝印花布,第一次在周庄见到是在沈厅,给人亲切温润的熟悉感。

蓝印花布由植物蓝草而染,透着草木天然的清香。于我而言,蓝印花布是“祖母布”,是刻在童年的回忆,因为那是奶奶喜欢穿的颜色。儿时奶奶带我走亲戚,会换上崭新的蓝印花布衣裳,乡间田野便添了几许靛蓝。

此刻,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周庄的青石板路上,不由想起年少时读过的一首诗: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人生如逆旅,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过客?

但倘若路过之际,我们能把路过的美好记下,人间便会留下许多时间的礼物。

未去江南古镇前,江南水乡于我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概念,去了以后才发现,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风情。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最具水乡气质。

如果说水是水乡的魂,那么桥就是水乡的眼。为什么说“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站在桥上看的风景是一幅画,人坐在桥上都可以入画,而透过桥洞看风景又是另一种风情。

就像有故事有特色的人容易被记住一样,有故事有特色的桥也容易被记住。

周庄有座桥叫太平桥,桥身被层层叠叠的藤萝环绕,一旁高低错落的民居外围着篱笆,再辅以流水、灰墙、漏窗、草木的点缀,实景阐述了“小桥流水人家”。日本画家桥本心泉曾到周庄写生,以太平桥为题材创作了一幅画—《周庄的某一天》,并送给周庄人民,寄望中日友好相处。

当我坐在太平桥对面南市街的石栏杆上,不仅看到了那幅画的创作原型,还惊喜地看到了“桥中桥”,透过太平桥和桥的倒影形成的圆形桥洞,刚好可以望见另一座石拱桥,依稀还可以望见另一座桥的桥洞外的风景,“桥中桥”让虚实风景叠加,令人不禁想,现实和梦境是否也会叠加?

周庄最有名的桥是双桥,在太平桥附近。双桥由纵横相连的世德桥和永安桥构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恰似古代的钥匙,又名“钥匙桥”。周庄当年就是通过这把钥匙走进了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走向了美国石油大亨哈默的画廊,走向了全世界。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双桥让我想起木心《从前慢》里的诗句。

圆拱桥世德桥和方孔桥永安桥,像一把同心锁,连在一起就是几生几世,这座双桥真是浪漫!

有意思的是,周庄有双桥,同里有三桥。

因同里距周庄不远,我们仨也去同里走了走三桥。三桥由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组成,每逢婚庆嫁娶,新人们会喜气洋洋地绕行三桥,口中长念:“太平吉利长庆!”听着就感觉会有好兆头。

同里原名“富土”,名字太奢侈,宋代有文人将“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下隔断,拆字为“同里”,取名便可见古人智慧。

同里有不少明清建筑,我最喜欢的是退思园,集建筑和园林于一体。园林主人任兰生为官多年,后遭弹劾被罢职还乡,建造了退思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从“富土”到“同里”,从庙堂到退思园,从繁华到寂静,现在的同里有种曲折含蓄的美。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我们坐在退思园的后花园里,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此处确实适合养心,适合虚度时光。

整个花园贴水而建,设计精巧,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均以荷塘为中心,建筑如浮水上,因此园林学家陈从周称退思园为“贴水园”。没有自然的大山水,有园林的小山水,也能怡然自得。

在花园里闲逛,偶遇动听的名字便觉欣喜,石舫名“闹红一舸”,亭楼名“眠云亭”,水轩名“菰雨生凉”。

我比较喜欢“菰雨生凉”。夏日雨后,主人闲坐亭中,捧一杯清茶,望着氤氲的翠色,身心清凉如洗。想想这番画面就觉得悠闲惬意。

“在这么美的地方待着,什么都不做,都不觉得浪费时间。”我说。

“那你们要好好努力赚钱,将来我们也要有这么好看的花园。”欣宝说。

“我其实想过退休后隐居山水间,有个四合院,院外种竹,院内挖池塘养鱼种荷花。”我说。

“也要养狗养猫,养只柴犬,养只暹罗猫。”欣宝提出自己的诉求。

“到时候动物有地方折腾了,自然可以养。”我说。

“我们的四合院叫什么名字好呢?”欣宝支起下巴思考。

“王维隐居的地方叫辋川别业,沈括隐居的地方叫梦溪园,袁枚隐居的地方叫随园,你觉得我们未来隐居的地方叫什么好?”我给欣宝提供参考。

“那个山间四合院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你们怎么说得有鼻子有眼,还取起名字来了呢?”林知逸疑惑地问。

“可以先大胆设想嘛!何况取名这事儿也不算早,像沈括取名梦溪园,名字就源于他的一个梦境。他有天梦见清溪花山相映成趣,梦里就好像游历过一般,醒来便开始寻找和梦中相似的地方。后来才有梦溪园,才有《梦溪笔谈》。”我说。

“退思园,梦溪园,都是三个字,我觉得我们的四合院可以叫‘柠逸园’。”欣宝说。

“哈哈,还蛮好听,是大柠和林知逸住的园子吗?”我问。

“我要是去住,可以改成‘柠荷逸’,‘荷花’的‘荷’,带我写诗的笔名‘夏荷’。”欣宝继续道。

“柠荷逸”,嵌入了三个人的名字,关于未来生活的想象让人甚觉美好。

“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退思园的对联,大致写出了主人隐居后的生活美学。

“希望能有那么一天,我只做两件事:读书和写作。业余时间亲近山水、草木,无聊时听听音乐,学学绘画,练练书法。这样想着,我都对我退休后的生活有所期待了。”我满怀憧憬地说。

“你忘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林知逸说。

“什么事?”

“陪我看日落。”

“爱你都深入骨髓了,不需要去想。那你有没有想好退休后的事?”

“每天给你种菜做饭,陪你做你喜欢的事,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池塘里的锦鲤欢快地游来游去,或许听见了我们关于未来生活的蓝图。

住在周庄的三日,我和林知逸好似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日子。

每天早上在花间堂的桔梗餐厅用餐,有我爱吃的豆腐脑,紫菜、虾皮、香菜、葱花、酱油、香油等佐料一应俱全。亲手调一碗,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豆腐细嫩柔软,咸淡适中。在品尝豆腐脑的时候,时光仿佛停留在爸爸送我去上高中的那一天,并未走远。

“今日花间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桔梗。”花间堂的对联甚得我心,昨日梦不可追,不妨今日将明月种心间。

在花间堂,我最喜欢花间书苑,从书架上拿本书坐在书苑前的庭院里,任凭时光在书页的章节一点一滴流淌,“窗临桂影琴书阁,人读花间字句香”。

欣宝喜欢在树荫下荡秋千,晃晃悠悠,不厌其烦。

林知逸则喜欢举着相机,记录这人世间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周庄住了三日,竟不舍离去,这里莫名让人想要留下来。

神奇的是,以前旅行带着电脑计划写作,多数时候电脑成了行李箱里的摆设,要么没时间写,要么没心境写。这次住在花间堂,每天早上都能起来写上一段文字。

“要是能在这里长居,我相信,大概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就能写完手上这本书。回到北京,我需要一年时间。”我对林知逸说。

“你写得快,因为旁边就是三毛茶楼。”林知逸说。

我本以为是这里比较安静清闲,毕竟看书需要心情,写作需要闲情。谁知他说因为我们住在三毛茶楼旁边。

我们每天出门,都会从三毛茶楼门前经过,每回经过都有进去喝碗茶的冲动,但总有看起来更重要的事让我未能如愿。

为了不留遗憾,离开周庄的那个早晨,我们办完退房手续,把行李寄存在酒店,便去对面的三毛茶楼小坐了片刻。

点了两盏阿婆茶,我们踩着狭窄的木楼梯上了二楼。

茶楼临河而建,闹中取静,古色古香。墙壁上挂着三张三毛的巨幅照片,照片是三毛分别在苏州、在家里、在南美洲的留影。在南美洲的三毛笑得很洒脱,在家里的三毛面色凝重地望着我。

旅行最神奇的是解放了人的孩子气和好奇心,可以自在地笑,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

爱情亦然,在爱人面前,也可以纯真得像个孩子。三毛和荷西在一起时创作的文字活力四射,像热情的沙漠。

从前看三毛的书,我十分羡慕她与荷西那种“你吃得多吗?”“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的爱情。没想到后来遇见林知逸,我真正体会到有情饮水饱,两个一穷二白的北漂族,一起吃碗面都觉得格外香。

我不是三毛,我却遇见了我的荷西。

随着吱吱呀呀的声响,一位戴眼镜的银发老人走上楼来,提起红色热水瓶,亲手为我们泡了两盏外婆茶。

想必这位老人就是茶楼主人张寄寒先生了。当年,三毛来到周庄对这里一见如故,亲吻着油菜花和周庄依依惜别。文学青年张寄寒写下《三毛在周庄》的文章,并寄给三毛,三毛回了信。从此两人书信往来,成为笔友。三毛曾在信里说:“真好,周庄有你在。”

后来三毛离世,为了纪念三毛,纪念这段友情,张寄寒开了三毛茶楼。三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文学青年张寄寒成了张寄寒老先生。

掀开茶杯盖,茶香清新扑鼻,沁人心脾。翠色茶叶在青花瓷茶杯中舒展身姿,几朵洁白的茉莉花在水面绽放。

氤氲茶香中,我注意到挂在木柱上的几本厚厚的留言簿。

我在最新的留言簿上写下彼时的心情:

三毛昔日周庄游,

春雨霏霏忆乡愁。

临河倚楼思故人,

一壶清茶慰人生。

然后,边喝茶边翻看留言簿,其中有写给三毛的话,有写给自己的话,有写给昔日恋人的话,也有写给故乡的话……

真是神奇,周庄会让人梦回故乡!三毛说这里有家乡的味道,陈逸飞在这里创作了《故乡的回忆》,我在这里也找到了内心的安宁。或许这里有着每个华夏儿女眷恋的风物,流淌着萦绕在每个游子心中的河水,储藏着相似的回忆。

“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余秋雨先生曾探讨过故乡。小时候我对“故乡”二字的感觉只停留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里,长大后远离故乡,我终于理解那句简单的诗背后的深意。

“我们每个在外漂泊的人至少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出生的地方,一个是长期居住的地方。像我的第一故乡是江苏,你的第一故乡是贵州,我们在北京长期居住了十多年,北京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对林知逸说。

“可是我出生在北京,也居住在北京,但是户口在江苏,爸爸又是贵州人,我的故乡在哪里?”欣宝问。

“那你觉得故乡是什么?”我把问题抛给她思考。

“故乡是家,是爸爸妈妈在的地方。”欣宝不假思索地回答。

故乡是家,是爸爸妈妈在的地方。说得真好。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林知逸说。

这是苏东坡的《望江南》,词间尽是洒脱。

曾和林知逸探讨过人生意义,他说人生意义无非就是快乐自在地过一生,而我却说人生意义是找到一件喜欢的事并坚持到底。我活得比较用力,他活得比较潇洒。

“那你觉得故乡是什么?”我问林知逸。

“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他毫不犹豫地答,“当你把自己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所在之地,你便不会漂泊无依。我遇见了可以让自己生根发芽的土壤,就是你的心。”

内心温柔的角落,几乎一下就被击中了。

他以前对我说过,如果读大学没有遇见我,大学毕业后,他会回贵州工作。但因为我的关系,毕业后他先是在江苏工作,后来等我快毕业,我说想要去北京追寻文学梦,于是他率先来到北京打拼。

年少时你陪我追寻梦想,年老后我陪你颐养天年。曾经的承诺,我不会忘。

去过许多地方,相比较而言,北京并不适宜居住,生活节奏快,喧嚣嘈杂,但是北京是个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只要你朝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坚持不懈,就真的会一步步实现梦想。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住在北京,窗外是车水马龙、尘世喧嚣,安心的原因大概是林知逸一直陪在身边吧。

北京能安放我的梦想,林知逸能安放我的心。

原来,故乡已经不仅是具体的地方,还是安放心灵的地方,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周庄品茶时,有一瞬间我想起曾和我一起品茶的故友。

张寄寒先生以三毛茶馆延续着故友的故乡梦,而我以出版事业延续着故友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