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迁移 (十七)
自蔡维藩的家族定居包头后,陆续迁徙过来的亲戚同乡超过二百人。如今,蔡维藩的同辈先后离开人世,只两位同乡叔叔健在。蔡家的第二代大都在本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虽是同辈人,孩子们大的大小的小,年龄相差几十岁。族里的大哥二哥已经去世,数三哥年长,已经七十多岁,最小的妹妹刚三十多。老一辈离世后,年长些的哥哥姐姐还保留着故乡的风俗和语言,其余出生在包头的弟弟妹妹除了身材外貌透露着陕北人的基因,其他都已融合于当地,如若自己不另外介绍,别人业已无法看得出,他们曾经是哪里人。
四十年前离开家乡时,留下许多房产、店铺与田地,除田地保留在当时的佃农手中,大的房产和店铺全部收归国有,有些单独的居所还保留在个人的名下。社会环境稳定,家里商量准备把这些闲置很久的房屋卖掉,于是派蔡玉梅的大哥回去全权处理,共卖出五万多块钱,他从神田带回满满的一袋子“大团结”。
这笔钱的分配如同蔡家以往的钱物分配一样,基本没有分歧,蔡维藩的三儿子分摊,平分到蔡子箴房头有一万五千多块,蔡子箴去世前嘱托几个子女,日后务必把荷荷当作是他们的妹妹对待,五兄妹,加上荷荷,每家到小三千块钱。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被化整为零,到手只能买部彩色电视机。蔡玉梅装着钱回家的时候,杨二姊脸上有些不好看,她把钱都交给张全胜去买盖房的材料。
有的人年岁越大,越倔强。二舅跟这件事情较上真,直到他七十岁的高龄时,他往返老家多次,要解决这个问题。来来回回,政府的人跟他变成熟人,劝他:“老蔡呀,你看,这种事情从来没办过,谁也不敢破例呀,何况又是这么大一笔钱?反过来想想,说是一大笔钱哇,你再仔细算算,你们蔡家房头上人那么多,跑的时候就你辛苦了,等你把钱跑下来,分钱的就都来了。轮到你手上能分几个,还抵不上你搭进去的钱,快别这么辛苦了,老蔡。”
话说得在理,这事从快退休时着手,到退休后花大精力去跑,让二舅忙碌了将近七八年,需要有人协助他时,亲戚们这个顾不上,那个不怠要,总是推三阻四。有阵听说政府认可房产的产权是蔡家,有些人又积极起来,急吼吼地跑过来打听事情的进展,几位堂哥堂姐还亲自陪他跑过趟老家,去过老家看完觉得可能还是没向,又都销声匿迹。杨荷荷倒是一直在打听事情的进展,她害怕错过分钱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