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
“翻”字是《说文解字》新附字,被解释为“翻,飞也。从羽,番声。或从飞”。这也就是说“翻”有两种写法,一种以羽为义符,一种以飞为义符,其本义是“飞”。然而“翻”与“飞”在意义上明显不同,其差别何在呢?根据《广韵·元韵》“番,递也”、《集韵·愿韵》“番,更次也”,“番”具有更替轮值、反复变动的意思;而“翻”具有的“翻卷,翻腾”“翻转,翻到”等意义恰与“番”的“反复变动”特点具有相通性,因此我们认为“反复变动”就是“翻”字的隐含义,即“翻”在飞时具有上下左右不断变化的特点。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翻”隐含着“反复变动”的特点,此处的意思就是不断变动方向地飞,形容旗帜随风招展、飘扬的样子。这句诗意思是大风猛力拉扯红旗,但红旗与落在上面的雪一起冻成了大冰坨,风也拉扯不动它,因此不能随风飘扬,形象地表现了西域的极度寒冷。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的“翻”字意思是“演奏”,“演奏”与“翻”的本义有什么联系?它是如何引申出来的?“翻”的本义是飞,隐含着“反复变动”的特点,即“翻”的意思是不断上下左右变化方向地飞。演奏弦乐时,手指要上下左右地运动,可见,“翻”的隐含义与演奏弦乐的运动具有共同特点,因此可以引申为“演奏”。把“翻”的隐含义融入“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象中,则读者眼前可呈现出手指上下左右不断翻飞的演奏形象,由此生动逼真地表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同样,白居易《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翻”也是演奏之义,也隐含着演奏时手指上下左右不断变化位置的意象,暗示了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在古汉语中,“卷”有两个读音,作名词或形容词时读作quán;作动词时读作juǎn,也写作“捲”。
“卷”与小篆字形“”相切合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厀曲也。从卪声”,指膝关节的后部。由于膝关节后部可以收缩弯曲,因此“卷”可引申为“曲,弯曲”义,可引申为“把物弯折成圆筒形”。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卷”的意思就是(把诗书)收起来。《玉篇·卩部》“卷,收也”,《慧琳音义》“收卷也”,都是对动词“卷”的意义诠释。显然,贯穿名词、形容词、动词“卷”的核心意义就是“弯曲”,由此可知,动词“卷”的隐含义是“弯曲”。掌握了“卷”的隐含义,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思想内涵。
“卷”的隐含义“弯曲”,决定了卷的对象一般可以弯曲变形。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和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卷”的对象“红旗”和“帘”都容易弯曲变形。“半卷红旗”意思是在凛凛寒风中,红旗被吹得好像卷起了一半,不得平展,意象非常生动,使读者好像看到了战旗在狂风中猛烈翻卷的样子,从而深刻理解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帘卷西风”是帘子被风吹得向上翻卷,西风进来,吹到“比黄花瘦”的思妇身上,意境多么凄凉!思妇多么孤苦、令人怜惜!
风不仅能够使质地较软的帘子和旗帜弯曲翻卷,而且可以把一些东西向上撮起、带飞或裹住。这时候“卷”的意义不是使事物原地弯转翻腾,而是使之飞离原地,在空中弯转翻腾。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意思是八月怒号的秋风把我屋顶上的茅草吹到空中,“卷”的隐含义“弯曲”具体表现为茅草在狂风中弯曲翻腾的样子,意象更为具体传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中“卷”的宾语是“地”,但是“卷”的隐含义“弯曲”决定了“卷”的对象不是大地本身,因为风不能把大地吹得弯曲,“卷”的对象应该是地面上的尘土、碎屑等零碎杂物。这句诗的意思是草被风吹断,飞离地面与尘土等一起被北风吹得在空中弯曲翻腾,意象非常形象、生动,使读者对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
能做出“卷”动作的还有波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柳永《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两处“卷”的动作发起者分别是有巨大的冲击力的“惊涛”“怒涛”,“卷”的对象“千堆雪”“霜雪”都是指白色浪花。“卷”的隐含义“弯曲”把浪花向上弯曲翻卷的动态形象地表现出来,极具画面感,展现了波涛的巨大冲击力和不可抗拒的气势。
还有,声势浩大、快速行进的车马也可以产生“卷”的动作。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中,“卷”的意思是马蹄把平坦山冈上的沙土裹挟到空中,形成沙土在空中翻腾的景象。把平冈上的沙土翻卷到空中的不是风,也不是波涛,而是奔腾的“千骑”,这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率领“千骑”纵马奔腾的宏大场面,体现了“倾城随太守”出猎的浩荡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