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生态系统退化
一、水生态系统及其退化
(一)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是在涉水范围内各种生物及其载体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系统。其范围包括永久水域和水位变幅部分,以及对地表或地下水有一定影响的范围。水生态系统总体包括生物和生境两部分。
生物包括三类:①生产者,包括蓝藻、藻类及植物。②消费者,包括初级消费者和消费者。其中初级消费者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消费者一般指鱼类或凶猛性鱼类。③分解者,为分解、利用动植物残骸的细菌、真菌、病毒之类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
生境主要包括:①水、基质、介质、岩土、空气等;②天气,降雨、光照、气温、风等气候因素;③ 物质代谢原料无机盐、腐殖质、氧气、氮气等。
(二)生物多样性
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于内罗毕讨论通过。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之总和。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而生命系统则是一个包括各个层次的或者水平的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级的系统。首先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其次是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水生态系统退化和表现
水生态系统退化指由于水生态系统受到人为不同程度的干扰或自然原因,发生水质变差,生物损毁,种群或群落减弱,生物结构不合理,食物链断裂,物种、遗传、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等各类现象的组合。
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湖滩地和植物覆盖率减少、捕鱼量减少、蓝藻暴发、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植物(动物)的群落(种群)减小、水面积减少等方面。如中国绝大部分湖泊均存在水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其中“六大湖”比较重,而“三湖”水生态系统退化现象特别严重。
二、生态系统退化现
生态系统退化在国内外湖泊中普遍存在。2011年12月10日的首届中国湖泊大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合计围垦湖泊面积估计超过1.3万km2。生物多样性的衰退也是众多湖泊的通病。我国平原地区的其他湖泊普遍生态退化,位于高原并人口稀少地区的泸沽湖等湖泊生态退化比较少或不严重。
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我国淡水湖泊绝大部分已经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营养状态大部分已经进入富营养。如“六大湖”均受到严重水污染,水质为Ⅴ类、劣Ⅴ类,轻度或重度富营养化。
湖滩地和植物覆盖率减少。由于水污染、水位提高、围垦等原因使大部分湖泊湖滩地和植物覆盖率减少或大幅度减少。又如太湖植被覆盖率减少,1950—1985年湖滩湿地围垦161km2,68%分布在太湖东半部特别是湖湾东太湖周围,至21世纪初环湖大堤内生长良好植物湿地面积合计减少200km2。巢湖由于建巢湖闸使最低水位上升1.5m,加上水污染、围垦等原因,在以往25年间水生植物覆盖率从30%降至2%~5%。其他大中型湖泊也均存在此问题。
水面积减少。由于围垦和建设围湖大堤等原因使大部分湖泊水面积减少或大幅度减少。如太湖水面积(环湖大堤以外)至少减少200km2。其他五大湖泊也存在此问题。
蓝藻暴发。由于富营养化、水动力条件改变、植物覆盖率减少、生物种间竞争减弱等原因使我国有些淡水湖泊发生蓝藻暴发现象,其中如“三湖”的蓝藻暴发最为严重、暴发面积大,而且年年连续暴发。
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水污染、蓝藻暴发、不合理的收获植物和捕捞,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或大幅度减少。如“三湖”由于蓝藻暴发,蓝藻成为优势种或绝对优势种,使其他生物的多样性大量减少。又如太湖鱼类结构单一,在20世纪60年代有106种,现存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灭绝。
捕鱼量减少。由于水污染、蓝藻暴发、过度捕捞,使捕鱼量减少。如2011年12月10日首届中国湖泊大会介绍,洞庭湖天然鱼类捕捞量急剧下降,20世纪50年代早期捕捞量为2130万kg,到80年代已经降低了一半。其他各大中湖泊均存在此问题,现在普遍采用人工放养鱼苗的方法增加捕鱼量。而长江流域的鲤鱼、鲢鱼、鲫鱼离开长江到云贵、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区放养后,当地的土著鱼几乎灭绝。
植物动物的群落种群减小或减少。由于水污染、蓝藻暴发、过度捕捞或不合理的收获、生境不适合、种间竞争激烈等因素,使生物的群落、种群减小或减少。“三湖”此类问题比较严重。
三、生态退化的危害
降低净化能力加重富营养化。生态退化,植被覆盖率减少,鱼类、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减少和种群规模减小,降低了净化水体能力,水质变差,容易引起富营养化或加重富营养化。
夏季减少对水体的遮阳作用。水生植物覆盖率降低,夏季减少对水体的遮阳,有利于提高水温和蓝藻生长。
降低抑藻除藻能力利于蓝藻暴发。植被覆盖率减少,降低净化水体能力,抑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如鱼类和贝类减少,减少觅食、滤食蓝藻数量;芦苇湿地和湖滩地大量减少,大幅度减少了削减蓝藻的能力。
不利于居住旅游。由于生态退化造成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减弱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环境改善,也不利于居住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