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实录
2013年1月18日14:00在贵阳召开调研总结座谈会,参加人员有:导师组组长: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
导师组副组长:天津美术学院彭军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赵宇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伍新凤副教授
黑龙江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曹莉梅副教授
学生: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11人(访问学者3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6人):访问学者:曾 刚、沈 雷、武 丽
研 究 生:郭晓娟、李 城
本 科 生:沈家亦、张正琨、赵 楠、赵 澍、祁俊宝、蔡 衍、王维真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9人):
研究生:刘九伟、赵青松、王玉龙、王 刚、孙 晓、穆瑞杰、李健伟、雷淯茜、段吉萍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9人):
研究生:高宇星、夏冉、王家宁、张天、王霄君、郭晓红、王雁飞、田丽琼、李星月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
王铁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王铁。近10天的贵州民居调研,今天以丰硕的成果结束了第一段的实验教学课程计划,我代
表课题组,首先要感谢对本次实验教学活动给与全面支持和协助办理的伍新凤教授,感谢贵州天海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更要感谢参加本次实验教学课题院校的全体师生对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看到了贵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愿课题成果像金秋景色,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次实验教学成果除了规定的3000字调研报告,还有每人10张速写。刚才彭军教授说是5张,我想应该是要多画点,这次机会是很难得的,希望大家珍惜。其实画速写也是学习设计的好机会,练的就是观察力,你不敢出去画也没有问题,用照相机拍也行,但是观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对于设计人生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去理解,比如有人就适合在屋子里,有人适合在外面工作,无论怎样学习是人生不能停止的使命,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不是能强求的事。不过作为老师在指导学
王铁教授发言致辞
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赶一赶,对学生压一压,挤一挤大家要正确理解,如果学生实在做不到,也没办法。同时也不能因为个别学生不够用心,把30多人最后都弄成抑郁了,那也是坏了事,对吗?所以说各院校间相互学习是本次重要的目的。不管怎么样,坚持完成实验教学课题的一个宗旨就是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对贵州民居的印象。就是说到苗寨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大家通过这10天时间的调研,在西江千户苗寨和青岩古镇里面走走、看看、画、拍、吃、住,应该能感受他们的生活节奏,看到苗寨人对自身文化的这种热爱和对商业旅游在中国大地上普及以后的真实感受,发现苗寨民族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一些非常现象,大家用照相机拍摄和手画出来、表达出来了,这就是收获。
苗寨人对外来旅游者的心态是一种喜忧参半的心理。喜是游客把钱送来了,忧是游客把环境弄糟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现实的矛盾,值得人们深度思考。但是大家在这次调研中,注意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走进入苗寨人的生活圈子里以后,如何去理解当地的人,他们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里,发出对外来游客的热爱程度,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他们到底是出于一种生活上的必须,还是一种无奈,还是说他们真对这块故土无限的热爱,这个我们要弄清楚。所以在出发前,我提示过大家如何观察苗寨的细节和民族精神,不要表面化,表面化是浪费时间的,更是没有意义的。否则不需要投入这么大的力量来这里调研,从网上搜照片就可以了。我们课题组教师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场地环境,不管苗寨里是新建筑物、还是老建筑物,人与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是需要临场感受的。
发展中的苗寨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很多建筑就是随着城市游客的进入和苗寨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原址上重新翻建而成。历代的建筑都是这样,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是人们的进步,没有原封保存不变的民居建筑,这是因为人要使用。如故宫当时修建和现在也不一样,每一朝、每一代都在不断的根据需要修理,维护,扩建,变化是正常的。人使用建筑就是要求每一个时期添加新内容,这就是建筑为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功能生活设施,建筑的功能理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并不是说在学建筑史课堂里强调的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的观点。对于历史有价值建筑修旧是反应当初、是为了给人们文化上的继承启示,所以说大家不要刻薄的对待古建筑当中的新建筑,传统建筑群当中有一两个新建筑出现认为是害群之马,于是大家就认为这个风格不协调、进而去攻击。有的时候出现风格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也是好事,因为材质和时间不一样,就像大树上生长了小绿芽,绝不能说这个绿芽不协调,马上把它掰掉,是吧,这是不认真的。
看待民族地区建筑要求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客观真实、有了这个原则那就是最好的了,新的建筑到了一定时间就会能融在古建筑群里面。但是我们去调研的两个地方,千户苗寨和青岩古镇的建筑环境,发现当地人还是在刻意的去模仿过去祖宗所留下的那么一些东西,不管这些东西今天对他们的生活是否合适,他都愿意保留下来,只为了游客的需要,一些很蹩脚的东西就要存在,因为什么?因为旅游者喜欢看,旅游者的一句商业语言就能感动当地的人们,“这个地方真好”!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千万不要动。游客自己看完了就走了,如果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三个月试试。看看那古屋子里头又黑、又暗、又不通风,上个卫生间都不方便,一年都找不着地方洗澡。这种地方旅游者是不可能去长期尝试的,是吧。所以我们要客观的面对游客的新鲜感受的现实。我们要准确地对待传统文化里发生的一切,作为一个学设计的人,有时也无法去理解现实,也许这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看点。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走过的苗寨,当地的百姓和政府也千方百计让旅游氛围达到顶点,建立外来旅游人所期望的那个场面。所以苗寨拼命的用自己最大的本领去完善旅游环境所需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智慧的他们用辛苦和良苦用心去经营心目中的商业。所以我们要是认真去思考这些现实内容,就不会被那些表面的那么多座新桥、那么多座新房子所感动。其实居住建筑一直都是为人服务的,不管它过去是木头的,随着时间发展变旧了的,建筑终有一天是要坏掉,跟人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建筑死掉了,重新建一个更安全的混凝土结构都无所谓的,顺应时代变化需要才是有价值。在古苗寨建筑环境中,新建样式尽量还是保存过去的精神风格。我们知道现在一般的旅游城市建设,是为了满足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所需要的条件而建设,出现你不愿意看的新景是现实。但是新造的景可以说主要是为旅游商业,大家看到西江千户苗寨造的不是那么做作,因为当地人现在生活的节奏和他们现在理解的旅游文化变化不大,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半先进半落后的状态下。所以大家看到苗寨里,不管是什么样的女孩子,20几岁和60多岁的女人脑袋上都弄一朵花戴着,真的美吗?
我观察到实际上苗寨自然环境是美的,建筑是美的,但是人自身的条件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城市里标志的美女、帅哥,不是那样的。但是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自己在这块故土上生存所应该创造的价值精神是最重要的。大家看待这个现象,并不同于我们写生、看建筑一样,看它的里外,看它的环境,这在评价人上却是没有意义的,现场观察是重要的。反之所有人都来苗寨看什么,如果是想看各种资料,不如去网上查好了,那来这里就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失去实地感受。
如果说大家最后是为了写这篇文章,3000字要都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去描写建筑环境,那就不是我们需要的了,自己一定要有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有的人端着相机天天走,我认为不是错误,虽然有时候我喊两声,希望你们动动手画速写,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相机镜头,看到那些我们肉眼直接一闪念都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大的收获。所以说在写3000字文章的时候,如何从你的那个特殊的角度去看世界,得到了就是好的。视界需要我们去发现,就是说一般人一眼就能都看到的东西,你一定不要去写,那个没有意义。写作方法是要讲究的,太天的真写法就如同商务儿童套餐。无论怎样,真实的感受才是硬道理,抓住重点就是强调那些很有意思事,不能像记录员,应该更像论文。
可以直接说是什么就什么,也可以从写人的角度去看这个环境,怎么利用这个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纯按苗寨建筑形象,那真没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苗寨商业区的表面街道不如山上那些老建筑有情调。虽然居住环境不是很好,但是透着那种对人们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智慧,显现出心灵上对生活非常认真的态度。另外是青岩古镇,我们进到这个600年古镇,因为离城市太近了商业化相当强,在这个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狂潮下冲击了它,古镇已经完全城乡化了。从看那些人开始,那种状态就没有西江千户苗寨那个地方纯朴。所以说通过这几个调研点,大家今天回到贵阳市了,相信大家有很多感人的回忆。从贵州民族地区千户苗寨看,它是一个可以直接反应出来旅游商业在社会中的反省,从贵阳市到城乡结合部距离很近,从青岩再到更远一些西江千户苗寨距离也不算太远。把3个地方串成一条线后,就能理解这3个地方的人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环境是什么样,这是最重要的。我再强调一下,千万不能够用浅析薄论之类似写法去写调研报告,那就坏事了,千万别写成那样子。
直接对着你所探索到的东西,更重要的就是说透着一个字“穷”。就是一个穷字,有时候你看到很多,我们不知道是否有认同,那就是很心酸!我们回到贵阳以后,我们住的那个酒店条件是非常好的,再看苗寨那样的环境,自然当中不环保,居住条件并不好。他们与我们同样都是现代的中国人,那他们为什么生活就那么落后呢,我们真的是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吗?我们相信大家看到这些,会有正确判断的。不是说作为旅游者,你看完以后赞叹的说,这是文物一定要保住,保持住了苗寨传统就是最好文化,自己却走了,回到城市过着方便的现代生活,千万不要成为有需求时再来看看当地,那是简单而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地方的建设、传统文化、苗寨环境管理等等,再回想你们现在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所接受到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商业化现象,未来的定位基本上可以设定了。告诉大家,你们学这个环境景观设计专业你们是不亏本的,当然,未来你们能不能从事这个行业还要看能力。中国还要稳步建设发展,绝不是欧美说的中国是世界第二位了,你们看完西江千户苗寨以后认为中国是不是世界第二位?要认为中国真是世界第二的,那就脑子出问题了。所以思考问题一定要从深层次的去挖掘本质东西,善意批判是负责任的。但是中国人是最不善于批判的,如果你真的有批判精神,我想它就能真正的证实,中国这一代的学府的教授真是脚踏实地的教育学生的,让他们认真去想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表面大家一起哄都说好,那都是不动脑子的表现,我说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出大事了。
我感动的说,是贵州民族大学伍新凤教授的大力支持,实验教学课题“贵州民居实考”圆满的完成了前半部分。我们通过第一次的专家讲座,包括伍新凤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在十几年间如何走进规划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他给贵州做了那么多的规划,挑战性与实践性并存,大家也看到了他的作品。就是说从大学老师到规划设计师,如何理解本地文化,创新是最重要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让人感动。伍新凤教授说以后还要与我们高校合作实验教学,他说有印象了是好事,我们将来可以再下去看几次苗寨。但是,看了以后你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是励志,所以今天作为开场白,我把这些问题点提一下。我就希望大家看问题的角度越刁越好,像踢足球一样的,正面射门肯定打不进去,人家都准备好了,两个
面容对视四目圆瞪是不可能的,而找个角度就是可能的。打一个很刁的角度你才能成功,所以接下我们是如何把这次的课题做得最好,回去后各个学校参加课题调研的学生都有10天的时间去写3000字的论文。自己整理一下,把拍的照片或者是你画的速写梳理归档。速写也可以对着照片画,画些局部,画不了整体画构件局部。我强调的说让大家有个感受,建立个印象,就是不能成为走马观花,至少要建立比走马观花再深一点的印象。如果这个印象深那就是说你感兴趣了,将来需要再加深,不感兴趣你也算了解了,这就是我的本次教学目的,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至少实验教学让你动笔、动手、动眼了,是吧,你动脑
王铁教授发言
了。把这些所有的资料都走过一遍,我认为这就达到我们这个课题的要求。今天我们在结束这个课题之前,马上进入下午的讨论会,所以大家过一会儿每个人都要谈一下自己对这一次考察的一个感受,可以多说点,少说点,都无所谓,说多的你也别说成长篇小说,说少的你别像三句半一样,让大家在下边猜你的话语去,那是也不行。我强调的就是正常点,放松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即可。就是对你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和好东西一定谈出来,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有一个录音笔,在谁那儿谁就说,说完最后整理成文字,因为我们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参观了以后,回来大家谈感想。所以说希望大家在这个场所放松,希望说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很好的一个切入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很多以往很多人都没有发现的内容,我相信大家的智慧。你们肯定比我们这代人聪明,因为你们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信息好。老说代沟,我们老在沟边走,结果叫你们都扯进沟里去了。你看彭老师这几天叫天津美院自己给拉沟里去了。我也是一样的,接下来请彭军教授作感想。
彭军教授:
这么几天大家非常顺利地返回到美丽的贵阳,我也是第一次来贵阳。当然更是第一次到这个苗寨,也第一次到古镇,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先谈一点初步的印象,我的真正印象先压后再详细说。实际上,我觉得存在即合理,苗寨的未来通过看现在的情况看是好的,但还要思考一下它未来发展的情况。未来的情况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因为生活水平和时代在变革,青岩古镇的现在或许就是千户苗寨的明天。而去一个大城市旅游,包括贵阳这样的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像这一些原住民他们将来的生活怎么样,他们将来和现在的环境情况如何去进行保留,这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于苗寨文化,不可否认商业的介入,可能和原生态的东西有所不同,但是苗寨的生活不是给人看,更不是布景,应该是人真正生活的地方。人们要生活的好,苗寨不能让旅游者观看后如何如何,继续保留苗寨那种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状况是第一位。所以这几天大家伙都可以琢磨琢磨,这是第一个事。第二个事说到实验教学这一块,研究和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仅是了解苗寨建筑的形式或者是一种感受。我觉得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去看一看一个相对完整的贵州生态圈,将来的发展是怎么样的。我个人的感觉是苗寨实际上应经过有专业的甚至是高水平的人进行规划、进行指导是必要
的,这样去做有利于未来,我个人认为苗寨还是有它非常独到的地方。现在我还暂时不能说,我想有几点问题还是希望同学们从专业角度去思考。然后把这几天咱们生活的印象先提升一定高度,回去以后再好好思考思考,如何让那个小的调研论文完整。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完整的,但是可能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未必以后还能来千户苗寨的,这么一个经历给它留存在大学时代,好吗?这是值得回忆的一次实验教学,我现在说完了。
伍新凤教授:
大家下午好!与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
彭军教授发言
进行联合实验教学我也是第一次。近十天来的贵州民居调研今天以丰硕的成果而结束。首先非常抱歉各位同学、老师,应该说声大家辛苦了。本来我要是和同学们一起下去,后来因为特殊原因没有下去。所以昨天晚上我是12点钟才赶回来,就是为了今天与大家聚会。因为昨天我们签一个合同,到那个现场去看看那个景区,本来应该还要到另外的一个现场去,可是没有时间了。因为你们这个课题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因为在贵州做民族地区苗寨建筑这一板块也做的时间还比较长,所以谈到民族建筑,我个人的感觉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民族样式非常特点。这样一种状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本地区的投入,是我的眼睛里的感官所看到的民族有特文化的东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我个人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说。
王铁教授:当然可以说。
武新凤教授:我的感受有几点:第一我觉得对一个全新的不了解的民族和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对一个民族的认识要从历史层面出发,走进去看看,去掉那种神秘感。第二是了解消化以后从内心真正建立一种理解下的神秘感,面对神秘感在实践中有时也反映出一个困惑感。困惑了以后就是一个反思,再后来就是对它的一个完整的重新认知,完整的一个了解。认知、了解以后可能会油然而生一种认同感。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有时判断事物的时候,很大程度是因为用感官对事物来进行判断。但其实这是一个结果性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产生,是什么因素产生的。所以在
伍新凤教授发言致辞
这里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上面,觉得一定要做到追根溯源。因为根源才是这个文化真正能够让自己认同的。否则的话我们光凭现象来感受各种文化的话,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座的今天各高校专业的同学们,我们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要从文化的这个角度开始,就是它的历史渊源和它的这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到最后形成它的整个民族生活的习性。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是真正要去了解的,只有把这些了解了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内容,眼睛里所感受到的这一切,这个时候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上就升级了,甚至是在认同上面会有一个肯定全新的新感觉。刚才王铁教授说我们现在少数民族很多偏远的地区很落后,现在这种状态确实有时候让我们看起来有很心酸的一种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我觉得是一种就是情感,就是我们对这个感受的对象在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就是心理上的对比与现实的一种差异感。所以我说我们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感情,重感情的人。我想才会有一种深入的了解,一种真实感受。但是这种现象我想应该是从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来看的,目前这种现象会逐渐的改变。尤其我们在座的高校同学,今后在这方面我想会做出很多的努力。时间的关系我今天没有准备多说,所以接下来如果是同学们有哪方面需要我做,解释苗寨民居或者是有其他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回答的,我非常欢迎你们提出问题,我很愿意和你们讨论这些关于民族建筑与特色的话题。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铁教授:谢谢伍教授!接下来请曹莉梅副教授谈一下实验教学体会。曹莉梅:
大家好,我是曹莉梅,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环艺学院的老师。对这次“贵州民居实考”实验教学的考察谈一点感想。我想这个题目是建立对贵州民居的印
象,有民居才会有民居印象,然后民居环境,苗寨人在这个民居环境里生活,休养生息,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可能是我们师生要研究的。我们现在认为民居是一种美学现象,苗寨存在的这些古建筑,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劳动,在长期积累之后产生的民族文化。我感受苗寨环境,特别是没有灯光照明设计,其实苗寨最初产生时并不知道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参观。当时就是为了生存与自然相互沟通,产生了千户苗寨,这唤醒了我对苗寨的印象而且非常深刻、非常好。我想它吸引我们的就是它的纯粹性和古朴,虽然现在苗寨建筑已经没有那么纯粹了,但是我从苗寨人的精神面貌上看还能有一些感动。实际上现在像我们教师的生活节奏也比以前快了很多,也许生活节奏太快,没有什么幸福感,尽管现代人拥有很多物质。这几天在苗寨看到很多能让我为之心动的东西,比如说妇女头上的那一朵花。我觉得苗寨人与
曹莉梅老师发言
自然能够最通畅的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能够无障碍的,有一定的本能需求的真诚交流,
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福的。苗寨中狗特别多,有的时候我在寨子里上山的时候就是特别怕狗,好多狗在我身边蹿来蹿去的。但是我同时又替城里的狗感觉羡慕它们,因为城里的狗都是一个狗养在一家,但是这里的狗全是可以自由恋爱的,它们都在山里面随便跑着,但是我们和苗寨这里的人相比,有时候我觉得,刚才王老师也说了这边可以用一个“穷”字代表。穷有时候其实还挺幸福的,我觉得穷只是说在物质上的一种感受,但是富有可能也是一样,其实心里平衡最重要。
人和自然之间有一种协调和平衡,一方面可能是在物质上拥有多了,但是精神上还是很穷的;还有一些人,他在物质上拥有的很少,但是他在精神上拥有的很多,这种精神有时候我们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智商差异似的,只要努力就是了。就像我们每天吃饭,就是那个伍老师给我们拿上来的那个酒,里面有那些小东西,实际在城里有很多地方也见到过,但是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还有走路的时候,经常看到那个地里长的绿色的东西,我都会想问,这个是什么呢?不知道,可能这是胡萝卜,可能这是萝卜,我在学习。
安全方面我是一点点印象也没有了,但是在苗寨就会感觉到安全。这里苗寨人和自然最有效的那种沟通,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幸福感,这是苗寨吸引我来研究它的一个有魅力的地方,就是纯粹性。正因为它是苗寨,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才有这个纯粹性,我们实验教学才愿意来。
10多天的考察过去了,离开苗寨的时候很伤心,跟同学们感受一样,我就想下次我一定还来认真的品尝当地文化。
去了青岩古镇之后,我没有那种印象,那里的人脾气很暴躁,进去之后,我觉得青岩古镇唯一让我感动的印象就是辣椒,剩下我没看到喜欢的东西。因为王老师拍照和画画的时候,也说,这张画你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画的,因为太商业化了。其实一体化和纯粹性我觉得是针锋相对的,因为我不是学建筑的,是学艺术的,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纯粹的东西、民族的东西。
至于苗寨的发展,我有一个个人想法,当然已经不能实现了。中心感受是如果外来的东西没有对苗寨进行破坏,我觉得苗寨更幸福。苗寨就像一块糖,那我们的汉文化进来之后就是水,进来得越多,苗寨越不纯粹,它现在已经好多东西和我们期待的都不一样了,我想这个进程是谁都不能阻碍的。假如说像苗寨这类的建筑环境、这类的村落,假如能成为一个标本,人们不再继续破坏了,也不再继续改造了,维护现状保持文化会让人觉得更有价值。问题是如何让苗寨的人也能过上现代的生活,不能像过去的北京,如果刚解放的时候,对北京城没有那种破坏,把旧城留下来,那些城墙不去掉该是多么好的事。希望苗寨发展可以科学一些不犯失误,或者对于苗寨这类的具有一定纯粹性的,有民族代表性的标本这种东西,我觉得一定要加强保护立法。这是我的一点感受,至于怎么写教学体会论文,我正在构思,不想写得太大,因为这个题目太多了,更多的我现在还没想好,说到这里吧,谢谢!
王铁教授:
谢谢曹莉梅副教授的感想!接下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是从学生开始,按顺序说。谁先说说之前要报自己的尊姓大名和学校,因为怕整理时对不上是谁,到时候很麻烦。有的时候都不承认是自己说的。现在很简单,就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顺着桌子方向走,每位同学说完了为止,一个都不能少。那就先从我身边这儿往下排吧。来,沈雷开始说这次实验教学考察的感想,总之用点词形容一下苗寨,首先是观察民族的生活和环境,再谈观后感和印象。好、接着请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沈雷谈一下:
沈雷同学:
大家好,我是央美访问学者沈雷,王铁教授的学生。那么我先说一说我这次跟随三个高校出来考察的一些感想。说实话这个考察之前有做了一些功课,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贵州民族信息,尤其是苗寨的这样建筑的,包括自然景观的一些资料还有一些图片。但是也只是泛泛的,来了之后确实是很震撼。尤其进入到这个千户苗寨看到那么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建筑,感动了。因为没来过这边,我是辽宁人。我确实感触非常深,那种朴实的民风,那种地域的差距确实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谈建议我想先从几个点来说一下,一些刚才王铁教授提过的,相对于我们城市所处的生活环境,面对苗寨的一些建筑物,一些简陋或者一些落后,有那么几点认知。我在村子里、寨子里转
沈雷同学发言
的时候,看到了两三个放学的孩子。他们放学后可能去找另一个小伙伴去玩,好像到一个同学家房子里,其实离房子也还很远,能有个40-50米。他们先开始就喊了一声,其实这种喊可能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他们用苗语或者地方语我听不懂,肯定是喊小名阿娇、阿莲什么的。我解读的就是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很近,在村子里面也很近,声音也不大,然后一个小女生出来了。在这喊声之后,建筑的小窗户就打了,然后传来小伙伴的应答声,“能出来吗?”这是一幅画面。我的意思是说虽然这个房子很简陋,但是对小孩间的沟通还是很顺畅的,很近。就是这种声音的环境,通过建筑传递给人的生活,是一种状态。
还有就是在寨子里面看到了一个老阿婆,老阿婆也是坐在房子里,然后坐在房子门口,他们这里台阶叫门槛,坐在门槛上。说实话她其实一直在看,她的眼睛在看着我。然后她的背后过来一条狗,她肯定是看不到狗的,然后狗坐在她旁边。她就是下意识的拿起手来就摸那条狗,后来我想她怎么知道狗过来了呢?其实就是很近的这样的房间或者说狗的走动,就像咱们住的苗寨民居那个旅社一样。一个人的走动是整个楼都能感觉到的,可能狗走过来走到她身边坐下,这一系列的动作,她通过这个木质的地板也好或者一种声音也好,她会轻而易举的感觉到。那么通过这两个点,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寂静的小山村,这样的一个木建筑带给人生活,可能有一些贫困或者简陋,我们看似在这个环境在现代不是很好的环境。但是呢,我想这里的原住民或者苗族的这些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很长久养成的,那如果说,马上给他们牵到新楼房里面去,这些老阿婆或者这些小孩子们,可能这些我刚才所说的情愫就再也没有了。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这几天感受到了苗寨的建筑之美。除此之外我可能还要有一种思考,就是说如何去保护这些建筑。当然不能像我们在车上看到的那样,水泥的墙面刷上油漆,而且是仿木油漆,看起来与环境无关真的很难受。建筑不建筑,装饰不装饰,景观不景观,真的很难受。那么究竟如何保护?我们都是搞建筑的,尤其是搞景观的,对环境,对旅游环境要承担起一些责任来。这样的古建筑,既要住得舒适,又要还原这个民族的特色。一定要把这种建筑的风格保存下去,我们该如何思考?
不能说完全用水泥取代木建筑,柱、枋、斗拱,把这些取消掉了,这怎么去做环境。这些我想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包括内部的装饰,其实我看到千户苗寨的建筑上用大木做,相对于我们汉族,包括我们祖先的其他一些老建筑也好、徽派的建筑也罢,小木做几乎是没有的,看不到的。所以说我想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一篇论文,可能要从这方面多做一些思考或者是探索性的,一些设计或者方案的过程推理。好,我就说这么多!
曾刚同学: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访问学者,我叫曾刚。很荣幸这一次跟随我们的三大院校过来参加实验教学,第一次来这个地方进行建筑调研学习活动。在这次调研活动中受到的感触,我个人感觉比较多,也比较杂。以下归结出这么几点吧,第一点我个人感触是对于中国的民族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因为以前都是书本上看到的,比如说什么象天法地、天人合一,这个再包括因地制宜、随行就市等等。这一回到这个千户苗寨,我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么一些方面。从我个人角度来理解的话,比如说随行就市,因为贵州地形地貌,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表是比较崎岖不平的,所以山比较多,千户苗寨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然后背山面水。整个的苗寨的每家每户也是根据地形的不同,大小的不同它的开间、景深都是有所变化的。比如我看了有三开间、四开间、五开间、六开间,在我们传统建筑里头按照正常来说都是奇数的,比如三、五、七,四开间真的是在苗寨里头见到,所以对于这个书本上对比这些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论,在实地考察过程当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在这个传统建筑环境里,特别是民居生成过程当中,包括对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各方面的综合方面的考虑,确实我来之前在各个方面也去查了一些资料,就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也确实是体会了一下。贵州这边多雨,所以看见苗寨的屋顶形式基本上以硬山为主。包括歇山重檐考虑了现在出现的一些东西。当时我和沈雷老师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歇山可能是后期的,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区域,在原来传统的这种干阑式建筑的旁边,又生成了一些其他的辅助房,一些小房子。那还要和主体结构联系起来,就用屋顶形式进行联系,就生成了这种歇山。这里旅游的人比较多以后,这个楼层不是原来的三层,可能四层、五层。现在它让整个的建筑的立面比较好看,分层比较美观。所以有的时候按照这个层级,使用它时又加了一些屋檐,进而使这些屋檐的形式就产生变化。可以看到整个苗寨的建筑,变化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于外面世界的初步了解以后,建筑也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是我觉得是苗寨对设计方法的天人合一或者因地制宜过程一个发展性的一个考虑,这是发展的道理,包括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包括我们现在每进一家都会问,你家有没有Wifi,有没有这个网络?那么现在当地居民也是一样,他们都有网络,他们对于世界更了解,那么是不是会出现一些把各地的一些文化
穿插到这个建筑设计当中来,那很有可能值得我们更加深远的去思考一下。因为看到当地建筑在制作的过程当中,都是由自己一家一户的建,也可能找一些亲戚朋友一起来建的。他们不是说找一个设计院做一套图纸,然后找一些施工队来盖。只是他们自己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自己找一批人,可能这一个人、两个人就把这一栋苗楼盖起来,所以设计方法对他们是书本上的,现实当中就地的结合是这里的文化,对我有一个很深的启发,这是我的第一点感触。
第二点感触就是以前也了解了一些建筑的形式,比如说干阑式。那么这一回实际上看这个苗
活动交流现场
户的建筑形式,这里是干栏形式的话,感觉跟我们书本上看的不太一样,有区别,可能跟我说的第一点有相关性,它是属于一个半边楼的结合形式。这个我觉得在后期具体在书本上学习这个建筑形式的时候,可以再多深入去了解一下。这是我第二点感触。
第三点感触就是我也着重从少数民族它的图腾纹样上去看了一下,它的这些图腾纹样和在建筑建造的过程当中的一些使用。包括我们经常会提到苗寨里面说到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蝴蝶妈妈或者祖母。然后另外一个经常提到是鸟,这些形制在很多的建筑的装饰构建上都有表现。比如说这个窗格的窗花有反应,还有就是在一些局部构建上的体现。比如说这个雀替、柱头上,还有一些铜鼓,在它的垂花上也是有体现的,一些传统纹样在建筑构建上的这种体现,我这一回更细致的去体会了一下,这是我的第三点的感触。
然后有一些对于现状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千户苗寨的一些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比较关注。整个过程也是有这么几个方面感受。
第一个方面是说对于建筑的保护和重建上面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沿街的商铺它确实是按照做旧如旧的去做的,从表面的表皮看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实际上从建筑物的形式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有的在建筑装饰的细部上,我觉得现在有点偏离,因为很多的建筑构建当中,出现了其他的民族或者其他地域的符号。比如说它的柱头上出现的一些莲花还有大象,我觉得这不应该是苗寨应该出现的东西,应该是傣族符号才应该有的。所以苗寨在建筑保护的时候或者重建的时候,文化的这种继承和发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一些,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按照传统的
活动交流现场
主线去走,蝴蝶妈妈也许就是这样母题,母题就一个蝴蝶妈妈。但是变形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结合现代的一些审美观念,将它去变形,然后用在建筑构件上,也是属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一种继续和发扬,这是我的第一点问题方面的考虑,就是旧建筑保护的时候,传统文化是否贯穿?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地方旧建筑修缮和重建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对本地居民的居住环境的改善。我拍了很多的照片,这些照片是有关于苗寨里头的排污和电路的设置的图片。因为我看了在这个苗寨现在居民居住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排污,所有家里头的厨房也好、卫生间也好,所有排污都会直接排在门户前的明沟里。这样的话就会导致整个的居住环境恶化。如果说以前可能是千户苗寨居住人口比较少,这种自然排污会被自然降解。但是现在人口增加和外来旅游人口增加以后,这种排污自然降解根本降解不了。可是目前还是延用了传统的明沟形式,对于将来是不是有很大的问题?再一个现象就是现在这么多的人,原来他们可能用火塘没有电。但是现在户户通电,那么电线在进入每家每户的时候,电线就是直接拉进户,直接拉到每一家有一个总控,总控还是在每一家每一户的外面,千户苗寨的建筑本身就是木构架建筑,而外面的电路保护不善,一般都是裸露的,如果保护不善的话,就容易发生火灾。在千户苗寨的街道行走的时候,听他的喇叭里头播出的也是这方面的警告。据说在某某年某某日苗寨发生了多少起火灾事故,烧了多少家,有多少人口死亡。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后期对于设计者来说,千户苗寨民居改造过程当中,对现代生活设施当中所需要的一些排污设备还是必须的,有一些供电设备,是不是应该更好的注重安全,在注重安全的同时,考虑与这些建筑构架的结合,我觉得也很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否更应该更多的去考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做这些景观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考虑旅游人口增加以后,后期的包括旅客的行为对于环境的一些影响,现在考虑的比较少。人多了之后要吃、要住,要有这个商业。需要好的卫生条件,那这些问题怎么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去梳理和处理,我觉得这是政策和设计里面的事。可能对于景观设计和规划设计来说,应该对是考虑未来更多一些,而不是仅仅只是考虑眼前的问题。这是我住在苗寨几天里对于苗寨的一个初步的印象,有正面、有反面的,只是一个浅薄的思想,浅薄的一个理解。在后期的论文当中,可能会进一步认真的去深入去研究,看后期怎么能做的更为完善一些。好,就说这么多了。孙晓同学:
我是四川美院的孙晓。我主要是从3个方面说一下对苗寨的印象。首先是它的气候,因为那个地方多雨,然后湿度比较大,可能光照也比较差,主要是居住在山区,可能还是因为它用地的限制,所以采用了干阑式的建筑。主要可能是方便通风比较好,还有一个是为了解决光照比较差的问题。因为苗寨建在山上,都是较错落的互相遮挡的也会比较少一些。而且从建筑形式上看有道理,我之前在网上也看了一些。主要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然后下面用柱子来撑住它,这主要是因为楼下不住人,起到一个撑柱作用,因为过去山里面可能蛇、野兽比较多一点,可以起到一个防毒蛇、防野兽的作用。
第二个我从人居方面讲,因为我们坐了那么久的车,就会发现城市发展比较快,大家就是因为苗寨居在深山老林里,可能苗寨保存下来就是因为它比较偏僻。保存下来很不容易,还有当地的那些人,因为城市里面生活节奏比较快,人和人之间比较陌生。当地的人,可能就会稍微就是可能彼此之间比较亲近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我们爬那个山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建筑是正在建的,现在的运输还是主要靠马,我们就会看到那些马驮着那些重物,很费劲的往山上去运那些建筑材料,给我的感触是在那么偏僻的一个地方,把苗寨建起来,还是按照原来的那种形式在建,就是很不容易。这里民风又比较纯朴,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比较亲近,看上去没有那么多的距离感。还有当地的一些舞蹈,因为我们去看了一下他们的表演,他们的舞蹈是动作都看上去很奔放,他们的服饰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恨不得所有都穿在身上,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一个特性,一个可能比较不会那么羞涩,都是性情比较奔放的人。最后我再从它发展方向说一下,因为我在画速写的时候,就听有导游说就是沿着河边的那一排,就是一个上海的商人去开发的。请了当地人去给他们看一些店铺,为了保持当地的民风。目前建筑形式基本上是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这可能是干阑式建筑在将来的发展设计上有一个运用。我之前在网上也查过,说干阑式建筑不仅仅在我国西南有,现在特别是像海南省,像韩国、巴厘岛等都会有一些度假村建成那种干阑式建筑的形式。我想可能未来干阑式建筑的发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是能够建在山上,可以建在水边,也可以建在就是更多的地方,这就是我对整个苗寨的一个感受。
活动交流现场
王刚同学:
我叫王刚,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我听了大家说了之后,想了很多很多。但是时间关系,尽量少说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我这个刚刚才想出来的,大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我们这次考察了苗寨之后,到底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要值得去思考,当然刚刚想出来,没有多大的、多深入的想法,我是最后一刻才想出来的。主要我从这些方面去说有一些思考,首先是我们的民族建筑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式的建筑,在我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到底能够坚持多久。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去刻意的保护它,我觉得这些东西顺其自然而已。对我来说我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去控制那些东西的人,顺其自然就好了,回归它本来的面貌,“道法自然”就是这样。但是苗寨里面有一些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是商业化程度。比如说我们进了青岩古镇,我们看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商业化操作,我们进了苗寨同样也是,当然我进苗寨的第一天,我是第一个脱离团队的。一天我就把整个苗寨,大概全部跑完了,也看到一些问题,进了小巷子里面,商业化气息稍微减弱一点,能看到我们真正想学的东西会多一点,这是一个。我在观景台那个地方,大家应该都去过,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很多父母拍照的那些人,然后根本就不管自己的小孩。我把那一幕给拍下来了,父母为了赚钱根本不顾及他自己的小孩,那个小孩哭的真的不得了,当然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关注这种现象的人,就是有这种社会现象。比如别人吃饭有什么心理状态我都喜欢去观察,我觉得品味所有人的生活习惯,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肯定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这种商业行为下,以后这个苗寨到底怎么样的来发展,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苗寨整个在这一块地方,我从苗寨观景台往上走,走到上面还有一个寨子,那个地方有一个牛角,不知道你们看到过没有,如果走到高处,应该是看得到的。那上面那个牛角那个地方往后面走了之后,我问过当地人,有人那个地方就有牛角。说后面有一个寨子,当时我跑到后面去看了,就是坐车坐了10多分钟,爬山上去转了一圈,基本上没有什么保留的东西。今天在我们中国的甚至全球都是这样,遗产的申报弄得很好,但是真正保留的东西,还真的没有做到。当然我也不是强调说一定要去保护,就是保护的问题。
接下来我谈谈设计,我在最后一天下午的时候去看了一下,搞一些测绘。我看到一些现象,第一个就是说他们的很多数据和我们原来那个,比如说贵州社会科学院麻教授将得多多少少有一些偏差。当然我看到可能不是最原始的,不一定是建筑数据了。后来我再去问当地人,修房子的时候我去问他们有没有图纸,他说没有图纸,但是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没有图纸就做出来了,所有结构都在匠人心里。也可能是一个竹竿,所有的东西尺寸就搞定了,也许是一根竹子对扣了之后上面都有,啥都有。那么这种形式在古代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但是古人能够把很复杂的一个东西做得很好。反观现在的很多设计,有些搞得很复杂,不一定做得很好。就是说现在苗寨新修建筑的时候,实际上还是用了很多现在的数据。我们去测量过,比如说1米、5米、3米、6米,当然我碰到一个3米、4米,还有3.米、2米和7.1米那种都是现在的建筑模数在营建的。也就是说,我们被现在标准之类的东西给框住了。慢慢的,从这里我就突然想到文化这个东西,就是现在到底被汉化的程度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中华民族是不是真的已经大融合了,当然这可能和设计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我想到吊脚楼,因为吊脚楼它属于干阑式的一种。因为我是四川人,想想云南那边不是景颇族,他们实际上也有一些地方依山傍水的环境也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当然贵州有,我们整个四川片区也有,甚至广西那边都有,这种分布很广,大家都知道吊脚楼是防瘴气的原因。不过从苗寨地方看到一个问题,就是说虽然这些吊脚楼都一样,但是在苗寨里面看到一个现象,绝大部分都是除了大木作之外,下面的细节的东西都是用木板给夹出来的。竹夹泥墙就会很少,反观比如说四川地区或者是北方地区,可能竹夹泥墙就要多一点。就是跟当地的气候有一点关系,因为竹夹泥墙这边比较湿润,可能保存的时间不长。还有就是有一些我看了腰的现象,不知道大家关注到没有。苗寨我只看到一个,反倒是青岩古镇看到很多很多腰门。我问了一下,我当时也思考了一下估计是和小孩有关。问了一下后来确实和保护小孩出门不被伤害到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大门不出二门怎么样讲我都忘了,我回去可以查一下。
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现象,还有一个是说我看到了一个现象,我就查了一下。苗寨的粮仓里面就有防鼠结构,一个鹅卵石薄放在柱头上面。然后老鼠就爬不上去,但是我看到苗寨的山上,那个粮仓里面真的没有这个东西。我想苗寨的防鼠到底怎么做的,既然没有鹅卵石那个东西肯定有其他的办法,需要去探讨。
还有就是防火的结构,就是说苗寨山上的牛角,山的那个整个村落的分布情况,就是像一个牛头,两边是牛角,然后中间是牛头,应该是在山顶上,如果按现在的思维模式的话,应该有一些防火水源,比如说水池之类的措施。我不知道大家见到了没有,反正我是没有见到的。我们从这些方面去看看,对现实的设计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几天我简单想了一下,最后就是说在那个分布问题上,基本上在山下,山上的分布就会很少,除了我往那边没看到的,真正我想看的东西在那片山之外,近处都很少。想了一下应该可能有两个原因,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一个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当时可能上面比较荒芜,为了躲避猛兽的攻击,所有人群居在一块,久而久之村落就形成了。还有一个,因为旁边有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看了一下是灰色土。灰色土是非常好的一种土壤,所以说这是我觉得的两个原因,这个村落在这里形成的可能性,确实是大大增加了。还有谈一下苗寨的生活。好吧,没时间那我就不说了,谢谢大家!
雷淯茜同学:
我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我叫雷淯茜。大家说了很多建筑方面的感想,我想谈一下我对整个苗寨生活交往的印象,居住建筑可能是依山而建,其实重庆也是山城,重庆的房子也是一层一层从山上叠下来的,苗寨也有很多不是这种属于干阑式的建筑,重庆的房子很多都建成了小区。我想说现在大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房子间距也越来越近,但人们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可能住在同一层楼你都不认识你隔壁再隔壁一点的人,我觉得苗寨的建造的环境,让邻里关系相处得很融洽。你不管是卖东西还是做什么的,你都会发现他们彼此认识。这种人际交往的感觉,就是跟大城市相比就觉得人情味更浓。城市里现在我觉得人情很淡漠,比如说有人摔在街上也没有人去扶之类的事,就觉得在苗寨环境里这种形式让人还是觉得挺温馨的。你会觉得大家彼此认识,大家彼此交往,又住的很近而亲切,一句话就可能联系到感觉。说到青岩古镇就是商业化比较浓,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干辣椒,我去拍一张照,当地人也会向我收钱,就是去看一下什么的也会向我们收钱,青岩也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能我觉得这种商业化的现象在全国也很多,就是说可能是当地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我觉得这和我们生活方式和行为都完全不一样。应该怎么来关注他们,就是照一张照片都要向我们收钱的这种心理,可能大家不会理解,觉得为什么拍一张照都要给钱,反正我就觉得可能就是大家的生活价值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要去理解这个民族文化也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生活,对各种文化方面可能都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我的感受大概就是这样,谢谢!
刘九伟同学:
大家好!我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刘九伟,我是研二的。我去考察苗寨,我觉得千户苗寨这个古镇给我印象还是最深刻的。我也是从两点来说一下我的感受,一个就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它吸引了这么多的人来参观,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和谐,我自己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个是平衡。不管是它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样一块地,一个环境。再就是苗寨的人居,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商业经济发展,在我们看来现在苗寨的经济发展大部分就是自给自足。可能跟商业性的社会有关,虽然说旅游业算是一种对外的一种经济发展,但是苗寨本地的人还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如果说他们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是国家的政策方面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力度。我了解到就是有一个居民,他们说就是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可能就是出去开始打工,到深圳、广州这沿海的地方去打工,现在为什么不出去了?他说现在这里就是人间天堂。我认为这个地方现在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典型。那么苗寨接下来要怎么发展,前面几个老师提到的那样,接下要再怎么往前走呢?是只发展旅游业,还是说自给自足的这种自然经济,怎么样来维持当地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让他们过的更好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我遇到一个当地正在建造房屋的一个人,我们就问他这些房屋他们是怎么建造的,他说自己从山上砍木下来,然后建造方式就是非常简单了,就是自己来量个尺寸,然后搭木建筑就是。这样我就想以后还需不需要设计师来为他们设计,因为他们自己都会建造了,那还需要我们来干什么?这就激发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现在是景观专业的一名研究生,那我毕业了,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自己都会来设计自己的居住建筑,环境也由他们来建造,所以我就引出了让我思考的一个话题,一个课题。我觉得今天景观设计师的话语权在哪里,建筑设计师的话语权在哪里,我想了几点,一个是说居民的价值观是什么,政府提倡的发展观是什么,游客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可能想的有点高,我可能达不到这个层次,但是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的未来要朝设计师方向发展的一个学生来说,我还是想去探究一下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我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就像伍教授说的要有民族特色。那民族特色是怎么来做,刚才的几个老师也提到研究当地的文化,目前这些当地的文化它到底适不适合他们现在的发展状况。就是说它需要再往前走一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现在想不清楚,我也想听听各位老师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的。好,这是我的想法。
王铁教授:
你虽然很犹豫,但是你提出的几点非常好。我简单说,你说为什么当地人自己能建房,不用设计师,为什么,你知道吗?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旅游当地的人,为了眼前商业放弃了自己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他为的就是满足旅游者的商机。现实是苗寨人实际上是自己不愿意放弃商业机会,如果旅游的人不愿意来,他们做什么。所以这个是现实的矛盾,他内心不愿意来按旅游客人需要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愿意跟我们一样过着城市里的生活,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理解他们有一个商业利益在驱使他们,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个很简单而复杂的道理,所以值得思考。王玉龙同学:
大家好!我是四川美院学生,我叫王玉龙。这次考察主要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那个西江千户苗寨,除了当地的一个建筑形式、建筑特色以外,我觉得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一个人文特征。虽然说在那个寨子里有很多话,当地的语言我是听不懂的,但是通过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还是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一个状态是怎样的。其中最吸引我的一个人群就是小孩。因为我们越往那边山上走,走到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面,我看到的除了那个街上的狗比较多外,就是小孩满地跑。小孩太小的不能走的就是背在大人身上的,只要稍微会走路的小孩,大人就会把他们放在地上,让他们随便走。而且在这个寨子里,整个寨子里应该是不会有个幼儿园的,没有幼儿园和托儿所设施的。学校是有的,但是在他们到学龄之前的这个年龄段,他们是不接受教育的或者是他们接受的教育仅仅是他们的家庭。比如说他们的长辈、家长或者是他们的祖辈给他们的一些影响可能就是教育吧?
苗寨首先就是缺乏良好教育的设施,再一个也就是他们缺乏一个游戏的设施,苗寨没有一个统
活动交流现场
一的或者是规模相对比较完整的一个小孩游戏的地方,这肯定是一个弊端。我们反过来想苗寨缺乏游戏设施,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即使没有这种人为的游戏设施,但是他们肯定也会自己去寻找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说他们会与大自然之间有更亲近的关系,这是我们现在城市小孩很难做到的。不是我们城市小孩不愿意亲近自然关系,而是没有这个条件去亲近自然。苗寨当地的这些孩子,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小孩一般都是成群结队的在玩,不是单独的。这就是苗寨孩子之间的一个沟通,大小孩与小孩之间的一个沟通,是从小就有这个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为他们后来长大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下了一个基础。所以说这也是我们现在城市孩子缺乏的,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一般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能与小伙伴玩的时间相对来说不会那么自由,大部分时间可能在学校和幼儿园里。
再就是当地特有的一个错综交错的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就是构建了一个天然的游戏场所。他们山里的道路很错综复杂,每一条道路都可以到达山顶那个位置。所以说这样一个构成形成了它天然的游戏场所。还有一点就是当地的孩子对陌生人是没有惧怕感的。他们可能从小与陌生人打交道,所以说已经习惯了,对陌生人也是没有一个防备心理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是值得我们重视起来的,因为当时我在画速写的时候,就有一些小孩在旁边玩,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讲话,我让他过来,他就过来。然后我给他糖吃,每人给了一个巧克力,他们很自然的接到手里,然后就这样开始吃,当然我作为一个好人,我很欣慰的看到这一幕。但是我在想如果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危机存在,所以说这些现象比较引起我重视,就这样,谢谢大家。
赵青松同学:
大家好!我是川美的赵青松。因为是临时过来,没有像各位老师一样做一下功课。刚才那位老师讲到就是几个小伙伴在巷子里,就是吼几声,一下子就勾起了我,自己小时候的回忆。我也是来自于农村,所以我就在思考我们发现苗寨他们现在的观念也好,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好,以及表现出来的建筑形式都在慢慢的发生一些变化。我就在想苗寨最终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的一个小观点就是所谓的想到苗寨商业的开发以及政府的指导,我觉得我的观点就是苗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已经慢慢脱离了土地。记得是有一个地方就好像专门设计了一个田园观光区,是梯田那个地方。我到那个地方,我在那里坐了很久。我在苗寨里头转,现在已经形成了水泥路,慢慢可以在里面安全的走,也会成为一个观光区经典。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是没有当地这种人文自然资源的优势,纯粹是政府的政策。在苗寨我看到的就是在耕作的一些人,大部分都是妇女,青壮年相对比较少,我在想慢慢的过几年之后,会不会也会出现一个投资商来把整都承包,加速了当地居民完全脱离了土地的速度。所以说农民脱离了土地,就是他世代相传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就觉得会最终导致需求,已经或者说就是传统上来讲,“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宜今天,已经完全改变了,最终导致和引发我的很多思考。还有苗寨建筑上的一些变化,这个我回去还要好好整理,不说了、谢谢!
王雁飞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美的王雁飞。首先谢谢各位导师给我们这一次珍贵的考察机会,
我个人对苗寨的吊脚楼比较感兴趣。它就是依山傍水从岩而上,是楼下架空楼上住人,被誉为最佳的生存建筑形式。这一次我也满足了,住了一下。我们在千户苗寨待的这三天,我和我的小伙伴每天都是爬一座山,我们爬的时候就是从开始上山的路来看,每一次途中都会看到原始的图腾,大的石头上都会有鱼纹和其他什么纹的,后来问了一下当地人,他们说苗族没有文字,只能靠图腾。还有它的屋顶可能就是统一的就是比较苗族的形式,然后是干阑式。再就是还发现一些惊奇的,就是苗寨那个水顺着从山上流下来。河道一是排,二是流下来之后就形成了下面的河流,记得古装片上演的也都是,绿水都是这样绿的风景。还有一个就是在苗寨住这三天之后,就会发现在底下的时候有一个新建的房子。山顶就是在交错的地方也有一个,往上看的话,就会先前苗寨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再往上就是原始苗寨当地的丛林和墓地都会在眼前,人们到山上砍木头,然后下来才能盖房。我问了一下当地的人,他们说也没有什么设计图纸,就是靠感觉,然后到现实中体会一下,就盖出来了。
来到青岩古镇,到青岩古镇的时候就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苗寨人,如果想建设一个好一点的环境的话,会不会建设?到了青岩古镇之后,发现果真想法都不一样,设计方式与千户苗寨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图纹、图样和建筑外观的形式都会是相统一的,也算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的思考我后面回去深入思考做论文,谢谢!
活动交流现场
王霄君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王霄君。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苗寨这个选址文化,当我们驱车行进驶进这个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我们是顺着特别蜿蜒的山路崎岖而上。也有晕车,有一种山路十八弯的感觉。同时这个山也是傍着这种水流的方向,也是在水流方向而生,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在贵阳博物馆参观的时候,讲解员也介绍过少数民族,也不知道这是真的假,反正可能也是野史。说这些少数民族是从沿海过来,然后为了躲避战乱,才躲进这种山中,路途非常不好走的,绕过这些大山,进入苗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一个开阔的山谷地带。当我们第二天去写生的时候,我们是选择了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爬上了半山腰,然后俯瞰这个苗寨民族,角度是最佳的一个视觉。因为苗寨可以看到这种仰视的建筑、平视的,下面还有俯视,可以看到屋檐层叠的感觉。民居都是依照山势建造的,而且建在这种山势背坡上。依靠山就渐渐形成了这种居住范围,然后就构成了这样一个民族共同认定的居住空间,也就是聚落。山上建筑朝向并不是都固定的,就不像北方建筑多数都是坐北朝南的朝向,都不是苗寨这样的。苗寨建筑的本身,建筑与建筑之间也会形成这样对景构图的关系,我感觉这也是苗寨选址的一个方法。我想到了园林中的也有这种借景、造景、对景的建造手法。
第二点我想对这个房屋建造有一点认识,在写生拍照的过程中,我也着重注意了一下商业街上与民间的建筑不同点,有什么特点?建筑本身是吊脚楼临空之美,屋檐还有窗帘或者是柱头之上都有小木雕,之前也是听老师的介绍苗族人会有这种鸟崇拜、凤崇拜的文化。我也注意到有复杂的,也有那种鸟、凤,还有简单的它会有一些翅膀、花纹图样,展开的纹样,象征着繁荣的感觉,基本上这些图样在山上的那些民居里,它是比较简单的,跟商业街上是不同的。繁琐程度也是比较小的,我觉得可能就是民居,都是稍稍等级比较低一点的苗寨人,而苗王或者是比较隆重的一些场合,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图样。那讲到巢,我也很直观的看到我们这种巢居文化。是之前老师介绍的纵向居中,传统的巢居文化,就是下层是牲畜、厕所,中层和上层都是住人。上层是粮食间和客房,现在看到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层我看到一些多了一些堆放杂物,会有那种比较大块的鹅卵石,结合土、粮草浇筑起来的,这可能是当时对于景观的一个雏形,我觉得也是对景观一个尝试、探索的一个样子。
中层就会大概是分3层结构,就是用来居住,建筑有美人靠的形式,苗寨人会在家里面观看景色,上层就是客房,储粮的话,我也没进到人家家里看,苗寨人会把粮食挂在外面晒,非常引起我的注意,我领略到苗族古朴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与我们城市是截然不同。所以我觉得这也就是吸引我们去探索的一个欲望和感觉。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郭晓红同学:
大家好!我是天津美术学院研二的学生,我叫郭晓红。显然就觉得自己有点跑题,首先因为我的家乡在内蒙古,所以同样来自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我是心里面的感受、在苗寨感动特别的多。更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感到特别的震撼。就是大跨度的南北差异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我一直在北方生活,没有来过南方。我们家乡内蒙古是很广阔的,这里苗寨面是很聚居的,所以我就感觉到这种特别有意思,就是跨度特别大。苗寨的民族跟蒙古族是不一样的。蒙古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因为地理原因人们会用马去做代步工具,因为两个村落之间的距离特别的远。人们会住蒙古包,天气很冷人们以吃牛肉干充饥,喝奶、穿蒙古服饰。我觉得和苗族这里的少数民族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里的西江千户苗族、布依族是非常的聪明,他们的房子是因地制宜,随行就市的。所以他们学会在当地取材,我觉得他们可能就住在美好的林子里面,木头比较好运送,也没有特别发达的交通工具,但幸福感是第一的。苗寨取木头来建造房子,而且从高到低是有等级分化的住得越高,他的地位层次会越高。像我们内蒙古那边就没有这种等级分化,这给我的感觉和感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激发了我这几天的心情,无论多累都想去山顶看一下他们的生活。发现苗寨住在最高处人家生活状态与下面的苗寨是一样的,但是上去发现苗族的生活环境以及房子的构造其实是没什么大的差距的。我最感动的是他们可以在那个蜿蜒的大山上自由地去开垦梯田,吃辣椒,为的是赶走潮湿和寒冷,用别具匠心的舞蹈和歌声来抒发他们的感情,这个也是和蒙古族人有共同点的,我们蒙族也是比较能歌善舞的民族,这边苗族也是,只是舞蹈的种类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也是非常有灵动、灵性的一个点。
还有苗寨的刺绣,我自己比较喜欢。因为有很多女孩子会绣花,用很长的时间去缝制自己的嫁衣,等到出嫁那一天会穿这一身衣服去出嫁,我觉得民族情结是非常好的。我觉得现在的女孩子已经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去为自己缝制衣服去当做嫁衣。苗寨个整个的系统就是从建筑上、饮食上、服装上非常的统一,所以我觉得就是应该去完整的去保护苗寨原生态。这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真实写照,让我对他们的聪明才智觉得特别的肃然起敬。我就是泛泛地就说一下大的感觉,我觉得这次考察让我更增加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可能是实验教学的地方原因。所以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次实验教学考察对于我以后在学习做设计的道路中,对于民族化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谢谢老师!谢谢同学!
高宇星同学:
大家好,我是天津美术学院的高宇星,谢谢各位老师和伍新凤教授给我们带来这次正规的实验教学考察的机会,谢谢大家。虽然我来之前对千户苗寨和青岩古镇做了些调查,来到实地考察之后,还是给我很大的震撼。为什么呢?因为参观这两个镇之后,给我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江千户苗寨给我的感受就是充满关怀,我来了一次苗寨,但是还想再来。而在青岩古镇,我进了城门楼子,一进去就是一条商业街,是完全被商业化的商业街。青岩古镇里面的商户都是穿现代的衣服在商业运管,但是苗寨,穿得就是实实在在的苗寨衣服,而且都是他们自己绣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文化问题。通过这些,感觉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怎么找一个平衡。千户苗寨就是寨子然后人们的穿着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习惯,可是在青岩古镇就是感觉特别商业化。
在那个西江苗寨那儿,我去买东西的时候在与店主人也是个姐姐,我跟她讨价还价,因为我想再便宜一点,然后那个姐姐特别豪爽,我感觉她不好意思跟我去讨价还价,于是就纯朴到地让了步。在青岩古镇呢,我先问东西,那个人先没理我,就是有种不对的感觉,一点也不热情。我就跟她说,那个能不能便宜点?她说不行,就这么一点,实验结果却不一样,完全是两种感觉。刚才有同学说,看到的那个小孩就没人管了,是吧?在西江苗寨那儿,他们有个小背篓,背着小孩这样走,在千年古镇不是,小孩就是在大街上随地乱跑。参观完这两个地方,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人文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种流失,我觉得做得很好地方就是千户苗寨。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去调研,我还想再去一次,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王家宁同学: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王家宁。我的贵阳考察总结的题目是“商业化带动苗寨的新发展”。通过对凯里的千户苗寨考察,我发现原先封闭的苗寨在精神上已经走出了深山,开始新的发展和建设,发展是我对苗寨的一个感悟,国内具有这样潜力的城市应该有很多,我觉得千户苗寨是可以作为一个航标,值得我们学习。它既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建筑,吸引了很多游客,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设计,设计了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由此带动了苗寨走向一条致富的道路。
我个人觉得有一点不是很完善的地方是千户苗寨的夜景设计、灯光照明设计,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特别之处,有一些灯光照明都集中在商铺的门面上,没有整体地去考虑这些环境特色。比如说有些喜欢摄影的爱好者,他们应该会选择一个大场景,但是在夜景这方面我觉得还欠缺得太多!谢谢,完毕。
蔡衍同学: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六年级的学生蔡衍。因为我实习期间做的课题就是关于民居的,我本人没有复古的情节,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民居的价值在于它是古的,很多人有一种记忆在里面。但是我觉得民居真正的价值不是因为它是古或者说有那种记忆,民居真正的价值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一种建构模式,比如我们现在住的那个苗寨房子里,是属于有人设计好一套屋子,好像住在了连环别墅。对于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说,它可以自己来构造房屋,自己决定自己的建筑是什么样的,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中国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自上而下的问题,同时导致了自下而上出现了问题。关于民居如何从以前结合现在,从民族结合世界,我觉得有两种方式可以尝试。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就是说很多当地的居民,他们为了融入现在的生活,他需要装璜,他需要把他的门窗改建,出现苗寨建筑和以前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我们设计师会觉得他应该变了,现在设计的房子应该和现场有所结合,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用一种符号化,就是功能和空间都是现代的布局,视觉成了表面的一些符号,装饰是用的以前传统的符号和装饰,这是两种方式。我可能会觉得说自下而上,就是说居民自己改建的方式我会认为是一种真实的方式,因为他知道怎么变。设计师作为一个把现在的建筑贴上以前的符号的设计方式,属于一种假的,或者说它不符合一种建造逻辑,太表面化了,就是说改变苗寨的环境的需要不是因为他需要的,而是因为旅游和你想它需要的条件,这就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就是说我们认为它需要,所以我们把它赋予在这个建筑当中表现。苗寨民居是居民需要方便,需要网络,需要空调,需要把窗户改成现在的通透,所以去做了这么一个新的模式。
我认为真正的民居问题出在哪儿?其实第一个就是说原来的建筑是古的或者说是苗寨人自己建造的,是原来的村落,街道对他们来说也是内向的,也可以是内部的概念。但是有游客之后,这个街道就变成对外部开放的了,街道成为外部的时候,可能它的立面就由原来的木头窗变成了一个防盗网,这样就产生一个变化,一个新奇怪的风格。发现游客要说住房屋喜欢它是复古的,所以他又把它改建成一个防盗网样的风格,变成了传统风格,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一个防盗网而且是现代的材质做的。使用时产生了问题,本身有防盗网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它把防盗网变成了一个仿古的防盗网之后,这个时候问题就开始产生了。所以开始就是畸形的,如果它完全按照原来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建造房屋,不管形成一个什么样风格,可能都是一个很不错的状态。就像今后谁都不知道手机会变成什么样?我现在相信没有人会去用BB机或者说以前的大哥大,如果有收藏的爱好,可能买个大哥大自己玩吧,收藏在自己的柜子里,但绝对不会再去使用它了。这就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很大的区别之处,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趋向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不管它变成什么样,只要它符合需要,它就可能存在。谢谢!
李城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李城。
首先我先说一下通过刚才讨论,我有一个感受,对大家普遍来讲就是两端的形成,我认为自己对千户苗寨的感受比较多,对千年古镇的感受可能相对来讲比较少一点,我的感受也是这样的。千户苗寨确实是非常具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建筑,确实给了我深深地感受,那种美的感受,就是非常直观美的感受。记得可能是因为清晨的时候,当我们爬上山的时候,看到那个炊烟缓缓地升起,透过光与苗寨的剪影,产生美的感受确实是非常直观、非常震撼的风景。我细细地去分析了这种美的感受,来源就是因为苗寨建筑体量和样子基本上是相同的关系。它们在山上产生了一种序列感,是垂直的布置、环绕的感受,眼前风景就像是游戏场景来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在底下走、还是在山上看,有一种被怀抱的感觉,无时无刻都在为眼前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而感动,这种美感可能就是源于文化观景方面。一步一景理念就是垂直上的一步一景的感受。
只要上山之后,每走一步对景观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是有一种苗寨景观的围合感,还有序列感。
李城同学发言
我对千户苗寨的思考是有两点,是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发展相对来讲是一些滞后性,景区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平衡,可能是贬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通过整体的美感,细细的观察可以感受到苗寨的那种破与穷,以及不发展的原因。我认为苗寨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沿河的商业街,河可能是他们的命脉,生命的命脉,所以说我们在商业街走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地面的铺装还是就是装修,都是非常精致、精细的,但是又迎合当地旅游业那种需求的影子。我们走上山的时候,就发现苗寨上山的路,到开始分支的时候确实是行走不方便,无论是当地的居民生活还是行者,都只能是通过一条路线上山或者是进行生活起居的往返。给我的感觉就是旅游业对当地生活的冲击太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是无论是千年古镇,还是千户苗寨都让人产生了这种感觉。
我认为千户苗寨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相似之处,因为里约热内卢是一种环海的形式,也是以一种依山而建城市,给人一种垂直的感受,人们为什么就是能记住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不止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神像!我们很多人就记不住中国的苗寨,我想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将来苗寨应该如何发展,我们建筑师应该需要思索的很多问题。之前有人说过的灯光照明,看到苗寨道路的那种布局方式,还有规划需要去思考,研究人员需要去深深地思考,甚至可以用里约热内卢和苗寨去进行对比,去进行思考,然后对这一片区域 制定出更快更好的发展计划。谢谢!郭晓娟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郭晓娟。我首先讲一下进入苗寨的时候,就在盘山路上的时候,我看到苗寨就是给人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我觉得它既是人工的,又是和这个自然融为一体的。我还是对苗寨的空间形态比较感兴趣,因为是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白水河流过,是依山傍水建的这个千户村落。村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房屋的依山排列就是建筑风格,建筑特色不是坐北朝南,是沿等高线排列,我觉得这也是苗寨对于原始地形的一种尊重。
还有就是苗寨建筑单体,主要是以五品四间和四品三间为主,道路交通主要都是狭窄比较单一的,全苗寨就是一条那个商业主街,苗寨的立体交通还是挺复杂的。因为立体交通是原发性的,对于当地居民的使用比较方便。还有就是公共设施,刚才有一个同学提了,因为建筑基本都是木质结构,很多地方没有防火的设施,也许这个地区有一共有十几个寨子的原因,每一个寨子都只有一个防火堂。苗寨对于当地的植物,是很尊重的,这个植物就一些古树,遇到古树建筑就会绕开古树来建,并不是把它伐掉了。然后,山上面的立体交通和植物我觉得有一点像是欧洲台梯景观,我觉得苗寨建设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公共设施是有一些芦笙场,就是广场,以便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没有这种商业的介入,或者大家没有发现苗寨旅游的话,这个村落的生命将是怎样?目前是有一些现代建筑的入侵,今后是否还依旧保持苗寨风格样子呢,这就是我的一点想法。谢谢!
武丽同学:
大家好,我是央美的访问学者,我叫武丽,是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老师。首先,非常感谢王铁教授能够给予我这么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参加课题老师和各位同学给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今天我的体会非常地多,我就说几点。第一点就是,我对建筑的一些了解,首先我了解到贵州的传统民居,就是就地取材,还有就是因地制宜。那么民居实用功能是至今仍然地大量使用的,苗寨天然形成了的村落。我们看到现在还有一些建筑需要保护性的修葺,而不是重新规划。今后主要是根据这个地区人类的生存需要,修建住房。这几天即使我看到一些新的建筑,也没有脱离传统老建筑的模式,再一个就是建筑是依照地形的高差,产生了高低错落的层次的变化。它不像我们北方的封闭的小院,苗寨中的小路还有陡坡,是自然分割形成的一个居住空间。平面布局占用的土地比较少,而且屋檐比较相连,总体的空间也是比较连续和完整的。刚才有同学和老师也提到了,就是关于它苗寨民族的东西,民族的文化,还有民族的样式。其实我了解了,我在千户苗寨问了一下,这个寨子里面是多民族居住的一个寨子,所以我刚才提到的,有的同学提到就是苗族比较单一的这种想法,我觉得是不是有一些偏差?千户苗寨体现的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一个传统文化内涵,环境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第二点是,大家也提到了就是人文,这个寨子里面的人家,他们的阳台几乎是面对面,而且有的只有1.5米宽的一个小路,体现了邻里关系这种和睦,大家互相帮助,民俗、民风非常地纯朴。我也跟当地的老人还有姑娘们聊天,他们就说城市是挣钱的地方,那么他们等挣够了钱,老了、动不了还是会选择回到这个地方来,他们说这里他们能够自由地生活。我在城市里生活是非常喜欢来这个地方,我也希望经常来这些地方旅游,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来这里,他们想要到外面去的原因。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这里生活也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一些生活状态。刚才有的同学说,苗寨人他们想到外面,他们应该到外面去,想要过我们一样的生活,但是我们为什么也要来这里面,去看一看,而且我们平常度假希望来这里面静心,来到安静的地方,我觉得也是应该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感触。
还有就是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都在寨子里面买一些东西,从旅游产品上来看呢,我对服侍比较感兴趣,在民族服侍还有装饰纹样的传承上,我觉得苗寨在旅游产品的上面表现得比较弱,是大众的,缺乏一些地方的特色。在我们山西也能看到一些贵州的旅游产品,我觉得应该从这个民族地方特色装饰上来做一个继承。还有今后要从环境整治规划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考虑一下,这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想法,希望各位同学和老师能给以帮助,谢谢。
田丽琼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我叫田丽琼。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这次考察我印象比较深刻、还有就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民族特色问题。因为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学生,虽然我不是少数民族,但是有一种特色,民族特色,在我的印象里面是非常深刻的,那么就是说,首先就是从地域上来讲,内蒙古的特色视野是比较宽阔,然后,性格上呢,是一个比较豪放的一个民族地区。来到去苗寨以后,我就觉得地域性是一个以山环绕、以水围绕的一个魅力地域特色。在我们内蒙古那边,自治区的古建筑就是以蒙古包为主,而贵州苗寨是吊脚楼。在这里考虑了一个问题就是伍新凤教授说的,对于民族特色追根溯源的一个问题,内蒙古的建筑特色首先是根据当地的民族性格发展的,因为经常要去游牧,要去别的民居访问,他们会骑马,就是首先要考虑到一个便捷性。其实蒙古包搭建只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就可以建造完成。贵州苗寨呢,它是根据一个地表的自然去建筑,就是看到的吊脚楼,这个建筑是比较讲究的,首先是以中堂为主,然后是楼上、楼下。楼下一般是放物的,楼上是居住人休息的,这是苗寨居住建筑与蒙古包的区别。
苗寨楼上面的纹样跟图案有它的依据,一个民族为己喜好的纹样进行雕琢是传统的表现,蒙古族就是根据自己的图腾去完成居住建筑的,它是以穹庐侍御中宫殿的风格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相结合的一个建筑形式。相比苗族的形式就是更为纯朴一些,跟苗族又是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我对于民族探索的一点感受。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商业性发展,我觉得好多民族特色就会流失掉。像苗寨就是保持了稍微古朴的典型。但是,当我去了青岩古镇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太商业化了,也可能是我们刚看到最古朴的东西,在这里已经慢慢地流失掉了,就是这样,谢谢!
张正琨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大五的学生张正琨。这一次去苗寨还有千年古镇,我的感触其实一直是麻教授第一次在贵阳开始的那次讲座,还有我听了伍教授的讲座后,这次考察我一直带着想法去了千户苗寨和古镇那里。因为伍新凤教授的探索就是希望把中国民族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但是又不完全像现在苗寨那样,保持它落后的现象,当下毕竟当地人生活环境不是非常地好。我发现他们好多风景,我看了苗寨里面的学校建筑,已经和以前的苗寨那种木结构不太一样了,他们自己取出了苗寨特有的建筑元素,组成了自己学校的元素。但是在居住上呢,满足多人居住是进步了,剩下就是在同一个屋子里的安全性,所以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伍新凤教授。王铁教授:
先别问,座谈会是自己谈自己的收获。张正琨同学:
好!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建筑究竟要把元素组合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建筑民族性的辨识性。我看到好多的苗寨建筑,就是有提取的好的,也有提取很差的。看到苗寨新建筑,虽然在模仿屋檐还有纹式,但是只停留在表面上,让人感觉就是很山寨,完全没有体现古建所拥有那种民族性的特色。
我还有一个感触比较深,苗寨建筑虽然是看起来结构非常简单,而且位置靠近那个白河边,住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有太潮湿的感觉,到了青岩古镇反而屋里特别地潮湿。所以我觉得当地人选用木材结构,是经过很多年的摸索才发现的。这种结构就是容易保持屋里不是特别地潮,还有建筑离地面也有一定距离。我想说,我们城市的建筑越来越现代了,但是不一定会给人越来越舒适的感觉。我在考虑改善当地生活环境的时候,并不是要求是千篇一律地的改成同一种建筑,我当时去苗寨的时候,发现好多建筑是空的,一楼是不住人的,因为一楼特别地潮湿。
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当地人的建筑靠得都比较近,而且有很多扇门,就是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可以下到楼下感觉彼此关系很近,打开后门就可以到邻居家的前门,彼此之间没有什么障碍,他们基本上都是不怎么锁门的,直接可以走到他们的内屋去,然后就是交流,说完了。谢谢!
王维真同学: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王维真。根据王铁教授的指导,我从人文角度来谈一下对苗寨的感受。首先是当地商家给我的感受,他们都很热情,走在商业街的时候,随时都能听到他们热情的招呼声,让你感受到一种尊敬或者是一种被人接受的感觉,偶尔也还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但是当远离商业街,开始进入大山深处的时候,商业的气息就越来越弱,当地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就展现在眼前。当我们接近保护区的时候,我碰到了一群在烧烤的孩子,我试着跟他们沟通,可是他们却是用一种抵触的情绪跟我们交流,其中一个孩子就那个大声地对我说当地的语言,虽然我们听不懂,其中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就说,他是在跟我们说欢迎我们的到来,可是我明显地感受到不是这个意思,当时我更像是一个入侵者,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宁静生活。
我想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景区里,他们的生活已经不是一种普通居民的生活状态了,他们似乎没有隐私,游人每天像观看动物似的来观察他们,他们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种商业气息浓厚的环境中,关注一些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东西。在大城市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会学习音乐、舞蹈、画画,可是这儿的孩子却更关注金钱或者是商品的交易。
我想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可是假如有一天,就是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当这儿的旅游业不像现在那么火的时候,他们还能去做些什么?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忘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爬山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同学受伤了,我们就向当地的居民打听哪儿有医院或者是医务室,可他们却说这个村寨里是没有医务室的。我就觉得其实这个地方虽然商业已经很发达了,教育还有医疗设施却完全没有跟上,所以说这儿的人他也许很有钱,但是他可能生活条件和卫生还是不够完善。
再谈一下对青岩古镇的感受,我这几天一直住在旅游别墅区里面,感觉政府规划得确实是特别好的,这里不论是广场、商业街还是住宅区都是一应俱全,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却发现那个莫大的别墅区里,却空空荡荡没有几个人,感到特别地冷清。当我晚上走进青岩堡商业街的时候,发现所有的商家都是亮着暗暗的灯,有的放着音乐,整个街上是没有游人的。我问当地的居民这是为什么?说这块建得特别好,为什么是没有游人?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因为现在是淡季,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块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但是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商业不成熟。其实我调研的几个地方都是非常好的,大部分却有点太相似的。在苗寨的时候起初心情是特别新奇、特别惊喜,但是到了青岩古镇发现他们差别不是特别大很商业化,心情有一点失落。可是再到青岩堡看一下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很单一,兴趣就一下子就没有了。我在想,政府规划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当地的现状,然后再抓住特色,而不是所有的景区千篇一律。谢谢!赵澍同学: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赵澍,之前做过一些旅游规划的项目,就发现这些公司主要就是以甲方怎么赚钱,还有消费者如何享受这些旅游资源为主,并没有认真的去考虑到当地居民是怎么样的感受,这些东西甚至就是一带而过,或者不考虑。但是真正在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千户苗寨可能会好一些,而青岩古镇的人文关怀严重的欠缺。我们在苗寨菜市场买东西的时候,我问:有没有牛羊肉,得到的回复是今天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在超市里随时可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平时想喝的酸奶,在他们哪儿也找不到,还有就是青岩古镇那边的人文关怀特别的不够,我们第一天在那里逛的时候.当地居民很不欢迎我们,将我们赶了出去,包括当地寺庙的和尚也不是很欢迎外来的人在里面逗留,还有就是昨晚最后一天的时候与我们住的很近的地方还有一条商业街,那边居然一个人都没有,虽然看到那些建筑做得很精美,环境做得也很好,但就是没有人,两个地方最大的对比就是夜间的时候,青岩古镇接近五点钟天刚黑的时候商店都已经关门了。晚上在青岩古镇走的时候你就不敢一个人出门。然后就觉得挺害怕的。所以我认为以后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应该把人文的文化方面和人们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也应该考虑进去。现在他们该有的东西都没有,等于说我们这些消费者和他们这些人没有在一个平等的水平面上。从这点上考虑我认为我们太过于自私了。沈佳亦同学:
大家好,我是沈佳亦,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我主要讲一下我最直接最主观的感受吧,之前同学们说的旅游业和商业化我认为归根结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那边实在是太穷了。所有民族都希望自己过的更好,所以就努力地赚钱。无论是千户苗寨还是青岩古镇或者是下地干活或者是开商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所以我认为这一点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在青岩古镇时他们叫卖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对你说。我认为这边的人们交流还是比较直接的,他们会直接和你说花点钱吧,或者是买一杯酸梅汤喝完之后回去还可以续杯。我认为民风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是淳朴的,我认为他们赚钱的方式还是比较原始的,没有城市里买一送一或者打折这种促销手段。他们就是以一种原始的方法来赚钱。我对于他们苗寨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谢谢大家!
赵楠同学:
沈佳亦同学发言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赵楠,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来贵州调研,我主要讲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对贵州城市的竖向空间的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我本人是在北方平原生活居多,所以对地势变化较大的城市非常感兴趣。刚才去贵阳坐车的时候看到城市的立体交通变化很大坡度还是很大的。第二天到的时候发现道路和周边商铺的高差,处理的方法和我们之前去过的东京很有相似之处。千户苗寨本身是依山傍水的,建筑单体比如说吊脚楼竖向的功能也是很有特点的。一层饲养牲畜,二层供人们居住,顶部用来储藏粮食,我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很有创造力的,如果应用到建筑设计上,能够激发出很多不错的想法。然后第二点是讲一下古建筑文化商业化。在古建筑文化商业化的背后,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就是喜欢一个人脱离大队,喜欢背街,在主要街道背后人们的一些生活,我看到他们很多的门都是虚掩的,是可以进去的,进入之后是一个院子,明显看出来是后来加建的。谢谢大家!
李健伟:
大家好,我叫李健伟,我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我就从千户苗寨地面铺装这一点来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吧,首先就是进入苗寨商业街几乎都是用卵石铺装的螺旋形状的图案,还有就是下来从梯田上去之后用青砖铺装的那种龟裂纹,还有就是在古藏堂前面的一个小广场里面有一个蝴蝶花纹的图案。还有就是在观景平台那面,有一些麦穗图案,还有铜钱型的图案,花瓣图案,鱼形图案。我想这些图案在苗族的文化中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运用平时我们看到的一些常用的材料进行了一些图案的拼贴。我想可以将这些民族符号运用至景观设计中去来体现景观的地域性。谢谢大家!段吉萍:
大家好,我叫段吉萍,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听到大家的发言,收获很大。觉得大家都很厉害,谢谢老师,谢谢各位同学。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感觉到大家都不喜欢青岩古镇而喜欢千户苗寨。丽江比青岩更商业,也许丽江商业的极致,具有文化。比如说丽江打的广告说,我们可以在丽江发呆,晒太阳,可以上网看美女。我觉得大家担心的有点过。就是说他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并不代表着有一个东西的死去。而且我还认为大家需要像青岩的这样的古镇,比如说,成都有锦里,重庆有磁器口。与贵阳的青岩是一样的。大城市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古镇。这是很有必要的,体现出与大城市的不同性。我们可以去这个地方感受所谓的民俗。我们不喜欢青岩的原因是我们刚刚去了苗寨。拿苗寨和青岩对比,
段吉萍同学发言
比较都是多余的。千户苗寨的建筑为什么会修建成这个样子,我个人认为除了因地制宜,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原因,人为什么要把房子修成这样,我们之前也听伍老师讲过,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宗教信仰,要在地面钉一个桩子。风水习俗原因导致他们在那个地方建房子。我现在的感受就是我们应该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每一个城市,好好去享受他,谢谢大家。
刘九伟同学:
首先谢谢老师,给了这次考察的机会。这次考察的过程用一个词来阐述,就是一个证实,因为来之前,很多同学肯定看了很多资料,质疑苗寨是不是有半边楼的,还是全楼的,中间人居,上边仓库。来到这之后,通过这些天逐渐了解苗寨的这个过程,它是不是依照着等高线来建造的。立体空间的这种差异性,在求证的过程中,大伙的发言提到了角色与角度的问题。当我们走到苗寨的时候,首先我们是以一个观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然后以一个当地者、知情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然后设计师就是这两者的统一。
夏冉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夏冉。我感受比较多的是西江苗寨。我去过凤凰古镇,他也是一个苗寨。但是那边比较商业化。千户苗寨就是能够近距离感受苗寨人民的生活吧。他们的建筑都是以苗族的吊脚楼为基础。他们建筑的选择和土地是有很大关系的。这边人口比较多,土地比较少。用于工地的限制比较大。吊脚楼的话比较节省空间,又可以不占过多的工地面积。苗寨给我的空间感受就是人力好伟大。可以用马拉的方式把东西建造到很高的位置上。苗寨的空间组织没有人为的控制,都是顺应了地势特征。遵循了大自然的形态。吊脚楼的相连形成环状,与周围的梯田融合的很好,通过这几天居住吊脚楼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从环境的卫生和安全上,采光上都存在了很多问题。就这些,谢谢。
高宇星同学:
大家好,我是天津美术学院的高宇星。我就讲一下我在千户苗寨看到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我看当地人盖房子用的工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画了一张速写。我从小生活在山西,山西农村是郁郁葱葱的山。这两个地方的不同就是记忆上的不同。这个记忆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能是受到当地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造成的这种技艺上的不同,还有一种就是一种对文化上的不同。我认为对文化的认同更为重要。包括我们去了伍老师的公司的,看他们做到东西,如果换做是我肯定是做不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里,吃这里的饭,喝这里的水。包括前几年最火的第五园。可能看起来很好,但是在我眼里比较素,不太喜欢。但是北京运河上的院子,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很多人会认为他有一种炫富的心理。但是更多的人去买可能是一种记忆上的共鸣。谢谢大家!
李星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李星月。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贵州西江的千户苗寨我认为他的聚落特点和形式是非常令我感动的,站在高处是非常的美丽和壮观。首先他的建筑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与地形契合,平缓的地形是用来农耕的,最大限度应用了土地。从下面看的时候层次丰富,建筑看起来鳞次栉比。一层比一层低,自然的形成了一种景观跌落的效果。我们上了山以后,进了农家里面,往美人靠上一坐,觉得我们孜孜追求的景观房,苗寨祖先60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苗寨的道路是蜿蜒起伏的,平时这种横竖方格的路网在山地上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的道路都是依据地势而建的。很明显的看出,是建筑盖好的留下的缝隙里面形成了道路。虽然走起来非常紧凑。但是从下面看形成的天际线是非常漂亮的。还有就是苗族非常崇尚枫树。他们的柱头都要用枫木来筑成。枫树是随时可见的,与这里的青山绿水成为了有特色的景观形象。这种截然不同的聚落形态,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西江苗族人沿用了几百年,是生活经验和地方文化的一个结晶,一定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借鉴。谢谢大家!
王铁教授:好,今天的座谈会到现在已经圆满结束了,全体师生都谈了感想,感谢为这次实验教学“贵州民居实考”提供帮助的伍新凤教授对本次教学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全体师生再一次向伍新凤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座谈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王铁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教授
个人简历:2012年至今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设计学科副主任、建筑学科组副组长、第五研究室责任导师;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设计委员会主任。
个人陈述:走进西江苗寨,既让人感受到现代文明给传统古寨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岌岌可危。形形种种的四海商人,勤劳朴实的苗寨民众;霓虹笙歌的商业街区,昏黄破落的干栏木楼;天下大同的桃李飞花,苗寨特有的枫香竹语;鲜明的对比,尖锐的矛盾。商业活动打破了西江的宁静,钢筋水泥替代了木构榫卯,土炉新灶替代了火塘长桌,黑衣苗衫的汉语叫卖,时髦的手机悦铃。我们在哪里?是融水,是湘西,还是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