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县域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退耕还林概况

2.4.1 建设规模及成效

1998年以来,吴起县立足县情实际,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重要批示和朱镕基同志“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立足县情,审时度势,抓早动快,于1998年5月份作出了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并实施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封育治理,一手抓舍饲养羊。1998年,全县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顺利实现了整体封育目标,在全国首开了封山禁牧的先河;1999年,全县一次性退耕25°以上坡耕地103666.67hm2,并率先启动了还林还草工程,是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的县份。2003年以来,当地按照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适时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理念,把大产业融入大生态来开发、把大生态作为大产业来经营,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路子,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共进双赢。截止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1193.33hm2,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20180.00hm2(荒山荒地57526.67hm2,退耕地62653.33hm2),可享受国家兑现补助折合人民币12.8亿余元,人均1万余元,有105426农民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每人年均享受兑现补助1520.92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7年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t下降到目前的0.54万t,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通过几年的实施,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9􀏒66􀏒25。目前,我县已形成了一个家家舍饲羊、户户种牧草、人人有林果的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格局。

3.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善

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过去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走出农村、脱离农业。一部分农民发展产业、加工产品,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产品销售,不搞生产搞流通,由农民变成了商人;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各种服务业,由农民变成了市民。

4.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在退耕还林的带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1.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7亿元。县域经济从2004年以来已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增速最快百县(市)行列,综合经济实力2005年进入了“西部百强县”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除以粮代娠人均补助的1520.92元外,人均收入达到2658元。

5.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广大群众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为自觉行动,由以前的“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变为现在的“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一个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已在全县上下形成。

2.4.2 工程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

退耕还林工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者,对工程规划、实施、进度、质量及资金管理进行监督,并与各乡镇党委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村组分别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将任务、工程投资、技术标准层层落实到相关组织和有关责任人。实行乡、村三级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建立领导包项目、包片干部保村抓点责任制,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保证质量和进度。

2.落实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将土地使用权落实到户,实行合同化管理,退耕农户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明晰责、权、利关系,验收合格后发给《林权证》,把退耕还林工程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落实谁造林、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机制,通过承包造林等方式,调动全社会力量都来参与林业、关心林业的热情。

3.加强工程建设的科技应用

施工前进行科技培训,在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技能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应用先进的林业科研成果和使用技术,不断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4.加强工程种植苗木质量的管理

严格按标准施工,对造林整地,苗木出圃、运转、种植、栽植等各环节不放松。并实施苗木质量鉴定和疫病检验,严禁劣质、带病害、虫害苗木上山造林。

2.4.3 基本经验和做法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吴起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狠抓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吴起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县”等。总结吴起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做法和主要经验,可概括为“早”、“高”、“活”、“强”、“新”五个字。

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审视县情,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封山禁牧,一手抓种草养羊。由于决策符县情,合民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当年全县一次性淘汰出栏当地劣质土种山羊23.8万只,实现了全县整体封禁目标,在全国首开了封山禁牧的先河。西部大开发政策和退耕还林“十六字”指示方针后,吴起县又抓早动快,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确立了“退耕一步到位”的超前实施方案和“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1999年一次性退耕103666.67km2,并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2003年以来,吴起县根据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要求,按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的原则,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并将2003年确定为“退耕还林管护年”和“农业产业开发年”,将2004年确定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年”,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999年秋季,全县一次性退耕面积达103666.67km2,从而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提高群众退耕还林认识,吴起县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集中培训、广播电视宣传、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退耕还林(草)的意义、目的和相关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积极性性。吴起县采取县、乡、村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加大退耕还林目标、任务、责任和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全县退耕还林从落实地块、作业设计、育苗、预整地、造林、管护到自检自查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坚持抓科技支撑,做到典型示范到位。从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吴起县联系北林大专家,由北林大牵头,10所大专院校为吴起县退耕还林技术支撑单位,同时,确定了有针对性、目的性、选择性的14条流域,作为综合试验示范典型,认真组织落实,使其迅速成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实施管理规范、结构搭配合理、示范特色明显的退耕还林精品工程,辐射带动了整个退耕还林工作。注重规划设计,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适树适地的选择原则,选择乡土树种和耐寒耐旱的树种、草种,大面积营造复合林;坚持中、长、远结合,禁、退、还结合,乔、灌、草结合,封、育、造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沟坡锁边灌木林”的流域治理模式,从而在治理中达到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目标。吴起县抓科技培训,做到队伍素质到位。吴起县通过北林大等院校专家、学者讲课,选派技术骨干进修等多层次培训办法,培训出三支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的科技队伍。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统筹发展。为此,在具体实施中,吴起县做到了“四个结合”:①把国家扶持与艰苦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②把退耕还林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起来;③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④把农民增收与减轻农民负担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环境建设有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一是山变绿、二是民变富,山绿是基础,民富是根本。为此,吴起县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取得了良好效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