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3.1 农牧业气候资源利用分析

1.干旱暖温带地区

新疆干旱暖温带,以全年不低于0℃积温4000℃为干旱中温带分界,主要包括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带内气候以干热为特点,全年不低于0℃积温为4000~5700℃,不低于10℃积温为3950~5425℃,作物一年两熟。春季增温快,开春早;夏季酷热,全年降水量10~80mm,相对湿度40%~50%。这种独特的干热气候配合以灌溉,具有发展长绒棉、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等特种经济作物的优势。同时,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1)吐鲁番地区。不低于10℃积温多为4500℃以上,无霜冻期短于215d,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大于1000mm,年降水量6~17mm。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是作物生长季炎热,降水少,干燥,干热风和大风多,冬季干冷,适合灌溉农业,一年两熟,以葡萄、长绒棉为主。畜牧业以荒漠草场牧养驴、羊、骆驼为主。

(2)塔里木—哈密盆地。不低于10℃积温为4500~3951℃,无霜冻期为180~215d,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为100~700mm,年降水量20~80mm。作物生长季内干旱、干热风和风沙多,浮尘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主要种植瓜果、棉花,一年两熟。周边人工防护林也须灌溉保证。畜牧业生产以荒漠草场牧养山羊、骆驼、驴为主。

2.干旱中温带地区

干旱中温带包括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不低于10℃积温为2100~4000℃。作物一年一熟,冬季寒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较暖,能种喜凉作物和部分喜温作物。湿润状况呈干旱、半干旱,山区有部分半湿润和湿润地区。该区域北边、西边山势较低,湿润气流可以长驱直入,与暖温带相比,这里降水稍丰,年降水量山地400~600mm,盆地边缘150~200mm,盆地中心100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和逆温层。干旱中温带地域广,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主要包括:

(1)准噶尔盆地。不低于10℃积温为3450~3950℃,无霜冻期176~185d,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600~700mm,年降水量100~500mm。冬季气温和积雪厚度不一,作物越冬条件差别较大,干热风发生情况和水分条件也不一样。农牧业生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干热风以及春秋冻害,此外冬季严寒。农业及人工牧草生产需灌溉作保证,一年一熟,可复播。畜牧业以荒漠草场牧养羊、牛为主。

(2)天山南北坡。由几个不连续的盆地、谷地所组成,热量条件相近,水分条件差异较大。不低于10℃积温为3151~3450℃,无霜冻期161~175d,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400~500mm,年降水量110~500mm。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干旱、逆温,且冬季严寒。种植业生产需以灌溉为基础。畜牧业以荒漠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牧养羊、马、牛为主。

(3)阿尔泰山南麓山前平原、准噶尔盆地北部、西部和博尔塔拉河上游以及伊犁河谷东部。这些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较短,以天然放牧以及喜凉作物种植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不低于10℃积温为2151~3151℃,无霜期140~160d,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400~500mm,年降水量110~500mm。作物生长季气温偏低,常有干旱灾害发生,且冬季严寒,暴风雪和白灾时有发生。该地区以灌溉农业和草业为主,有少量旱田,作物一年一熟。畜牧业以荒漠草原草场牧养羊、牛、马为主。

(4)昭苏、巴里坤盆地。受热量条件的限制,作物种类少。倒茬方式简单,水分条件差异很大。不低于10℃积温为1500~2150℃,无霜冻期120~140d,湿润度0.33~0.66,农田水分供求差200~400mm,年降水量100~500mm。作物生长季冷凉,半干旱。种植业以喜凉作物以及人工牧草为主。畜牧业以荒漠和草原草场牧养羊、马、牛为主。

(5)高寒山区。不低于10℃积温不超过1500℃,无霜冻期不超过120d,湿润度不小于0.67,农田水分供求差200~100mm,年降水量300~900mm。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没有无霜冻期,半湿润、湿润,阴雨天多。区内只有畜牧业。畜牧业生产特征以高山草甸草场牧养羊、马、牛为主。高原寒带在新疆境内可划出帕米尔-昆仑山高寒干旱农业气候区。区内气候特点如下:太阳辐射强度大,全年可达6000MJ/m2。区内气候严寒,全年如冬,高寒荒漠景象普遍;降水稀少,不到100mm,并以雪、霰和冰雹等固态降水为主;大风日多达80~100d。不低于10℃积温不超过500℃,没有无霜冻期,湿润度小于0.33,农田水分供求差300~400mm,年降水量20~300mm。主要农业灾害为高寒、干旱、多风。因严寒干旱,畜牧业生产仅能依靠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地放牧养畜。

1.3.2 水资源利用分析

全疆河川径流总量882.4亿m3,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37.8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4.6亿m3。现状水平年生态需水量为208亿m3,若扣除难以利用的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为400亿m3。这就表明,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除国际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目前,全疆各类水利工程向各行业总供水量为362亿m3。其中,地表水322.4亿m3,地下水开采量32.3亿m3。总供水量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农业灌溉,农业灌溉供水量为354.3亿m3,占总供水量的98%。在总供水量中,引水工程供水量占比例最大,为地表水供水量的65.4%,蓄水工程占23.6%,地下水工程供水量占8.4%。

农牧业毛需水量,北疆占全疆的36.7%,东疆占4.2%,南疆占59.1%;城镇和工业需水量,北疆占全疆的68.4%,东疆占9.9%,南疆占21.7%。地表水供水量及引水工程供水量以南疆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北疆,而东疆地下水和其他工程的供水比例较高。此外,北疆的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量占全疆这两项总供水量的比例较高,为78%。

全疆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52亿m3。目前,全疆年平均地下水抽水量为323亿m3(其中向农业供水29.2亿m3,占90.5%),加上引用平原区泉水和坎儿井取水等7.3亿m3,全疆利用地下水总量39.6亿m3

1.3.3 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新疆土地总面积166.32万km2,即16632万hm2。农业用地的构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到2002年底,全疆农业用地6297.37万hm2,占总面积的37.9%,其中,耕地面积411.59万hm2,园地面积22.21万hm2,林地面积660.39万hm2,牧草地面积5135.75万hm2,其他农用地67.43万hm2

新疆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农业基础差,特别是水利、地力等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土地利用率低,仅为37.9%,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62.1%。受水资源的限制,土地利用率难以提高;②土地利用布局分散,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直接依赖于水资源,而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协调;数目众多的中、小河流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而又相互分隔的绿洲近800个,每个绿洲都被沙漠、戈壁包围分割;这一土地利用格局限制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③农地多而人工牧草地少,目前全疆灌溉人工牧草发展到314.38万亩,仅可满足防灾抗灾需要,难以平衡草畜矛盾,保证生态治理需要;④受水资源在地区和季节上分布不均的制约,加之土壤盐碱、风沙侵蚀、土壤板结、土层瘠薄、干热多风、自然肥力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土地开发难度很大。

1.3.4 牧区畜牧业资源概况

畜牧业是新疆的传统优势产业。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疆牲畜年末存栏头数3550.19万头(只)(扣除生猪171.96头),较上年下降3.2%,折合标准畜5592.28万头(只);全年牲畜出栏3498.52万头(只),较上年增长25.9%,扣除生猪3235.8万头(只),折合标准畜4030.67万只;肉类总产量121.74万t,较上年增长5.6%;牛奶128.6万t,较上年增长6.4%;羊毛8.69万t,较上年增长14.34%;畜牧业总产值375.79亿元,形成了农区畜牧业和牧区草原畜牧业相结合的畜牧产业格局,牧业生产力水平和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草原畜牧业作为牲畜繁育基地,支撑着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新疆牧区共有37个牧业半牧业县(市),2011年,牧业年度牲畜数量2732.55万头(只),其中草食牲畜数量为2528.19万头(只),折合标准畜4367.20万只,农牧民人均标准畜14.9只;日历年度牲畜数量1118.11万头(只),其中草食牲畜数量为1757.16万头(只),折合标准畜3054.93万只,农牧民人均标准畜10.43只。总体而言,牧区生产条件差,经营方式落后,牧民收入低的状况亟待改变。草原畜牧业总体上仍处在传统粗放的落后生产水平上,生产力水平与商品率低,牧区社会经济欠发达,牧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农区,尤其是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灌溉饲草料地发展缓慢,定居舍饲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着牧区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