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网络部署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研究的两个期望

很高兴能为这本书写序。20年前,我曾给一本关于IPv6的书《IPv6原理与实践》写序。在序言里,我写道:“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中国没有参与IPv4的创造性工作,但一定要参与下一代IPv6网络的建设。”

2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首过去的20年,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的经验在于:20年来,中国的IPv6一直在稳定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基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CERNET2。2017年印发的《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大大地加速了IPv6在我国的普及。现在,IPv6已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从创新角度来看,这20年间,科研团队对IPv6的研究也一直在不懈地进行,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以清华大学为例,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吴建平院士基于IPv6的真实源地址验证技术SAVA以及我们团队的IPv4/IPv6无状态翻译过渡技术IVI,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了若干重要的ITEF的RFC标准。

因此,20年前那本书的序言中提到的观点已经基本得到了印证。但从另一角度看,在过去20年中,IPv6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早期对IPv6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当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但确实我们未来可以做得更好。

在IPv6的建设和研究中,有一点我非常坚持,那就是:IPv6应该是更多人参与的事业,而不应是只被少数研究型大学所关注的技术。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信息化平台,IPv6应该被更多人了解、使用和推进。

所以我非常高兴能有像本书作者崔北亮老师这样的年轻一代的网络工作者,踏踏实实地研究和部署IPv6,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是崔老师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写得很实在,也很实用。本书注重实验的目的性,实验的设计也很贴近实际,用抓包对协议进行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本书的另一特征是它顺应了IT技术的发

展趋势。20年前我们刚开始接触IPv6的时候,还没有虚拟化、云计算等环境,我们对IPv6的研究和部署还主要是在实体计算机和路由器上进行的,本书与时俱进,大量使用了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验科学,必须亲自动手操作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也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如果不亲自动手,只是喊口号、讲空话,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网络。正如RFC1925中的第4条所言:“网络中的事情绝对不会被既没有做过商用网络设备,也没有运行过实际网络的人所充分理解。”

从2015年开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与赛尔网络有限公司设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出资资助CERNET会员单位的师生在IPv6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崔老师的这本书正是该创新项目资助的成果之一。我非常高兴能看到有这么好的成果的呈现,也希望更多师生能参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

20年前,在为第一本IPv6相关著作撰写序言时,我提到,很庆幸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大旗下,我们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学生和老师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明白目前的IPv6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他们所进行的工作是在参与创造下一代 Internet的历史。这句话依然适用于今天。我希望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能参与其中,创造下一代Internet的历史。

同时,20年前,我提出过几个问题:第一代Internet在美国诞生,为什么第二代Internet仍然诞生于美国?有没有可能让第N代Internet在中国诞生?这依然是我现在的期望。

在这里我提两点倡议:一是做网络研究一定要注重技术的发展,而且要亲自实践,扎扎实实地工作,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二是一定要有创新空间,虽然目前的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环境进行实验,但模拟环境和真刀真枪还是有差距的。正因为上述两点,给大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这件事就尤为可贵。他们可以自主地搭建真实的网络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创造,这也是使中国从网络大国变成网络强国的必要支持。

最后,和20年前一样,这本书的出版单位依然是人民邮电出版社,非常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下一代互联网做出的贡献。

李 星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总体主要技术负责人

2020年10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