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文集(卷十 传记文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少年书生

柳子温的长子柳公绰出生的这一年,为唐代宗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是大唐王朝遭遇安史之乱的终结之年。而从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河西陇右之地,皆为吐蕃所占领,大唐并非天下无事。

柳子温次子柳公权,比胞兄柳公绰晚出生十三年,时值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

柳公权出生在柳家原崖畔的土窑洞里,抑或是原顶上的瓦屋里,不得而知。这一带的地貌沟壑纵横,自古以来,人们借助崖畔的黄土断面开凿窑洞,所谓以穴而居。若建造土木砖瓦结构的厦房,则需要更多的成本。这时候,柳公权的父亲已经官居丹州刺史,用积累的俸禄建造一院像样的大房院落,应该不成什么问题。所以不排除柳公权落草于相对阔绰的厦房里。

笔者曾寻访柳公权的故居,当地人的说法是崖畔上的一处荒草凄迷的窑院。一棵传说为柳公权手植的皂角树,尽管树冠不大,粗壮且中空的树干足以说明它的树龄已越千年。但从塌陷的窑洞样式看,其窑院顶多是清代到民国年间的遗物。一位村民说,多年前曾在原顶的开阔处挖掘出一件硕大的础石,说明柳氏在兴盛时有过高屋大院的。

柳公权出生的年份,柳家原这个小村子隶属稠桑乡,距华原县城四十里。唐玄宗时由原先的关内道始置京畿道,下辖京兆府之华原,安史之乱后成为藩镇割据的一部分区域。之后到了唐天佑元年于华原置茂州,翌年改为耀县,华原的称谓先后存在了三百余年(明代乔世宁《耀州志》)。

华原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属桥山山脉南支与鄂尔多斯台地南部边缘,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誉,是京城通向朔方的天然门户。因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关中传统农耕地带的边缘,演绎过多次民族征战与融合的历史风云,这里的风土民俗不仅积淀着农业文化的遗存,也保留了游牧部落的习性,本分好客又强悍冷倔,忠厚老诚又精明过人,守候传统又有社会变革的期望。

柳公权在知书达理之后,咀嚼再三,寻思先祖柳昂为何选择了这里定居,一定有其充分的理由。这里是典型的黄土台原地带,远古以来,从北方鄂尔多斯高原吹来的漫天风沙,在临近渭河平原的丘陵间堆积成了厚厚的泥沙粉尘,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雨水冲刷,形成了阔大的沟壑。地势北高南低,雨水顺流而下,将偌大的原野切割成了无数斑驳的碎片,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台原。远远望去,如同黄褐色的虎纹斑,雄奇而苍茫。柳家原地势偏高,比较平坦,是两条大沟护佑的一片城堡似的土原,状若龟盖,视野辽阔。

柳家原因三面临沟,只有一条被当地称为崾崄的山梁可供出入,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柳氏家族在近几代,都是从中原逐鹿与北方游牧部落的轮番征战的动乱中拼杀出来的,深知栖居地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从防御角度讲,这里的地形是如同葫芦状的半岛,应该是理想的。华原地带,向来是北方草原部落袭扰关中长安的跳板,一旦攻破北边桥山的石门关,便可顺地势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假如有铁骑袭来,柳家原的周围沟壑纵横,驿路缠绕,迷魂阵一般,要找到这里是很难的。远离大道驿站,又曲里拐弯,曲径通幽,到了这里也是到了乡间土路的终端。

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农耕时代的土地是判断一个士族或一个人价值的基本参照物。有功之臣,皇上要赐予土地,所谓邑若干百户、千户以至万户侯。京城的富豪商贾,也在乡下置地或圈地作为资产或遗产。大户人家、殷实人家、破落人家的贫富区分,往往是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的。土地是无价宝,不占有土地的人只能是贫佃户雇工,是务农的庶民。华原北部相对于渭河平原偏僻一些,但土地相对宽松,尽管是沟壑台原,并不特别影响土地的质量。虽然大部分是旱地,风调雨顺的话,照样旱涝保收。可见,先祖越过炙手可热的京兆渭河平原和泾河两岸,而选择在渭河支流的台原一带置地落籍,是有其睿智眼光的。这里远离喧嚣的都城,有田野的自然景象,再说,城头的大王旗若有变幻,华原别墅当是相对安全的处所。

达则入朝做官,穷则退避田园事农,不失为明智之举。不曾料到,而后的华原柳氏一百多年的盛衰沉浮中,即使蛰居乡野,再图崛起,说明华原柳氏始祖是有先见之明的。说柳家原是一处耕读传家的宜居之地,甚或是陶渊明梦中的桃花源,一点也不过分。恬静,寂寥,可谓荒僻而诗意的栖息之地。

柳氏一族的老根在黄河以东的厚土之上,分蘖一支于渭水之北华原的旷野上,重新起根发苗,竟也枝干茂盛,郁郁葱葱。从而,华原柳氏伴随隋唐时代的风起云涌,显赫或者沉寂,延续了近五百年之久。

柳公权上世来的这一年,朝廷发生了几件边关战事,引起丹州刺史柳子温与少年柳公绰的关注。当然,柳公权大睁着婴儿天真的眼睛,对事理的感知尚处于混沌状态。

正月二十一日,“郭子仪奏言:回纥兵尚在塞上,随时可入,边人恐惧,请遣邠州刺史浑瑊帅兵镇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到了八月,吐蕃二万余众入侵银、麟二州,郭子仪遣李怀光等击破入侵者。接着,吐蕃万骑直下青石岭,逼近泾州,代宗诏郭子仪等击退。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平息以来,局部战争的阴云不时在西北部的天空笼罩着。等到少年柳公权略晓世事,就与稍有见识的长兄柳公绰开始谈论农耕时令之外的大事,一知半解地纵横古今,捭阖国情民意。

年幼时,柳公绰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性格严整,品质庄重,行为都有礼法。写的文章文雅不俗,不是圣贤的书不读(《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这对胞弟柳公权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兄弟俩遇到疑难的家庭往事或人情世故方面的迷惑,不大清楚的事情,就请教父亲。

父亲曾说道,北魏时,河东柳氏先辈柳习僧,曾在此地当太守,写得一手好隶书,也是最早涉足华原的柳氏族人。接着,柳习僧之子柳庆步其后尘,在北周武成年间做过宜州刺史,颇有官声。

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名商人带了二十斤黄金到京城做买卖,寄住在一家客栈中,每次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宝箱的钥匙。不知道为什么,房间紧闭,金钱却全部消失,他认为是客栈老板所偷。客栈老板禁不住官府严刑拷问,便无辜负罪。柳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怀疑,询问商人:平日钥匙放置何处?商人答:经常自己带着。又问: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答:不曾。再问:曾与人一起喝酒吗?答:前一阵曾与一位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

柳庆判断,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于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黄金后虽然逃逸,仍被柳庆捕获,寻回商人所丢失的黄金。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孟氏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辩解外甥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命令用笞刑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父亲柳子温还说到,唐天宝末年,河东族人柳镇中了进士,在至德年间出任华原县尉,后任太常博士。柳镇少乐闲静,不慕荣贵。曾自司州游上元,爱其风景,于钟山之西买地结茅,开泉种植,隐操如耕父。其左右居民皆呼为柳父。这个柳镇,与华原柳氏同宗同祖,也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柳宗元之父。柳宗元比柳公权大五岁,柳子温也不曾料到,这两个柳氏后生会在日后有多大的造就。

到了唐乾元初年,华原县衙发生了一桩大事,街谈巷议,传得沸沸扬扬。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俩出于好奇,欲知事件真相,一再追问下,父亲柳子温便道出了其中缘由。

华原有一个叫卢枞的县令,因为公事责备过同乡人齐令诜。这个齐令诜是一位心胸狭窄的宦官,便对县太爷卢枞怀恨在心,设计陷害卢枞,使其获罪。经复查后认为,卢枞应当免官,并以承办官吏迎合上级以死罪论处。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之子张镒,因祖上功业授任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上表任用其为元帅府判官。状告华原县令卢枞的案子到了张镒手里,他明察秋毫,发现其中冤情,便愤愤不平。张镒回到家中,就告诉母亲说,如今为卢枞申诉,卢枞免于死,而我则获罪贬官无疑。沉默不语则有负国家,贬官又为太夫人添忧,请问如何能使您安心?母亲说,儿不要有负于道义,我就安心了。于是,张镒坚持纠正对卢枞的处罚,卢枞得以流放,张镒则被贬为抚州司户参军,后改任晋陵令。江西观察使张镐上表任命张镒为判官,又升为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张镒为母亲守丧,以尽孝闻名。

柳公绰和柳公权兄弟十分敏感,也富于好奇心,缘起华原县令卢枞吃官司之事,关注到了这个值得敬佩的张氏世家。听说张镒的父亲张齐丘,特别信奉释氏。每天早晨穿上新衣服,拿着经书在像前念金刚经十五遍,坚持不懈几十年。在做朔方节度使时,衙门内有一个小将犯了罪,怕事情败露,于是就煽动几百个军人商定谋反。张齐丘退出衙门,在小厅里闲走,忽然有几十个兵士,亮出兵刃走进去。妻子、女儿和奴婢叫喊着冲出门来,说有两个甲士进了厅屋。衙内的卫士听说兵变,带兵器闯入,走到小厅前,看见十几个人站在院子里,垂手而张口,把兵器扔在地下。有五六个人说不出话来,其余的人都自首说,欲要上厅,忽然看见两个甲士几丈高,瞪着眼睛叱责,就像中毒一样。卫士上前,就把他们擒住了。张齐丘听说之后,好像醒悟到什么,便断绝了酒肉,信了佛法。

后边还有故事。建中二年,张镒授任中书侍郎。因两河用兵,皇帝下诏减少御膳和皇太子的食物,张镒上奏减少堂餐钱和百官官俸的三分之一,来资助国用。朱泚率领卢龙军戍守凤翔,皇帝挑选人来代替,看着张镒说:文武兼备,望重内外,没有人能取代你,希望你能为朕安抚卢龙军。之后,张镒在朝廷任工部尚书判度支,因为奏事称职,代宗皇帝当面许诺要封他为宰相,待他特别好。张镒天天盼望着下诏书,但几十天过去也没有消息。忽一日,张镒晚上梦见有人推门急忙而入,大声说道:恭喜你调任拜相了!张镒惊醒,想屋里屋外都没人,这是怎么回事呢?稍时,有走马吏来报告说:诏书下!张镒果然被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也就是拜相了。

先前,华原的又一个县令叫顾繇,也惹了官司,只是运气没有后来的卢枞好,少了贵人相助,流落异乡。此案涉及当朝宰相元载,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元载因贪贿被杀。

这一年,柳公绰十二岁,略知世事,柳公权则是于次年才出生的。等柳公权长到听得懂故事的时候,就缠着父亲柳子温给他讲贪官元载被杀的来龙去脉。

早在唐永泰元年,华原县县令顾繇胆识过人,上书举报说,元载的儿子元伯和等人揽权受贿。没料到,举报人顾繇因此获罪,被流放到了锦州。元载的儿子元伯和黑恶势力很大,朝内外知名。元载在中书省时,他的丈人把房子卖了,来投奔他想谋一职。元载审度他的丈人,不能任职,便写了一封致幽州官员的信叫丈人拿走了。他丈人既惋惜又很生气,不得已只好拿信走了。到了幽州,想到自己破产而来只得了一封信,信若写得恳切还有希望,他便把信拆开看了,信上没有一句话,只有元载的署名。他非常悔恨,想回去,可是已经走了千里路,便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去拜访院僚。院僚问,你既然是相公丈人,能没有书信吗?他说,有。判官大惊,立刻叫拜访者上来讲话。一会儿,有人捧一木箱,他便把信投入箱中,然后便到上好的馆舍住着。他住了一个月才辞别而去,走时还奉赠一千匹绢。

肃宗时,元载因与掌权宦官李辅国之妻同族而受到重用,管理漕运。李辅国向肃宗举荐元载当宰相,天子迫不得已,只好点头。大历五年,势倾朝野的宦官鱼朝恩日益骄纵,代宗终于愤怒了。一贯与鱼朝恩不睦的宰相元载,趁机奏请诛除鱼朝恩,遂以重金贿结其左右心腹。可谁曾想到,刚刚摆平了这个弄权自专的奴才,自诩除恶有功的宰相元载又复坐大。从此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致使朝廷贿赂公行,比鱼朝恩有过之而无不及,中枢政治一团糜烂。到了大历十二年,代宗决意整肃,遂下诏赐死元载。

由此可以见得,一个小小的华原,与京城朝廷的人脉瓜葛。无怪乎,当初华原县令顾繇,上书举报元载儿子元伯和等人揽权受贿,是给自己过不去,因此获罪被流放,似乎是自讨没趣。然而这种无畏的精神,却不得不令人钦佩。元载父子,终是没有逃脱罪有应得的下场。

父亲柳子温明白这些道理,在华原长大的儿子柳公绰、柳公权及后辈人,其为人为官的品行也自然受到深刻影响。

在华原做过县令的另一个人是武元衡,曾让少年时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为之羡慕。

武元衡的政治背景显赫,为武则天曾侄孙。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至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官至修文馆学士。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二十六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

柳公绰比武元衡小七岁,武元衡中状元时柳公权才六岁。当然,柳公权在二十多年后也做了状元。在漫长的科举道路上,武元衡不失为幼年柳公权的一个榜样,所以有关武状元的身世及轶闻趣事,自然是柳公权一直所关注的。

武元衡登进士第后,曾任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然而到任不久,即以县难治,称病去之。可见华原这个地方地气硬,官是很难当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武元衡写下了一首《立秋华原南馆别二客》:“风入泥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时朝独向青山郭,惟有蝉声催白头。”

唐德宗在位时,知其才学,召授武元衡中央官吏中的要职,一年内连升三级,迁至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这个武元衡,之后竟然成了柳公绰父子的好友。华原柳氏与武氏的交集,武元衡又如何在上朝的路上遭遇暗杀身亡,此当后话。

唐德宗建中元年,柳子温长子柳公绰风华正茂,靠家学读书破万卷,为父在为儿子科举应试的前途着想。官至刺士的柳子温,难免也一样望子成龙,如何学业有成,仕途通达。

早先,时任礼部侍郎杨绾,就朝廷选官制度的变革上书唐代宗。认为古代选官必须考核他的操行,近代选官则专门崇尚文章。朝廷的公卿大臣以此来看待士人,家中长辈以此来教导儿子,其中明经科的考试,人们背诵帖括经书以求侥幸及第。建议请让县令察举孝廉之士,取那些在乡里表现出众的,以及饱读经书的人,推荐他们到州府,经过刺史对他们的考试,再送到尚书省。杨绾见自己的上书得到皇上青睐,顺势又使招数,请求唐代宗设置五经秀才科。

这便使柳子温和儿子柳公绰受到激励,对读书人的仕途充满期望。柳公绰的性格一如父辈,庄重严谨,又喜交朋友豪杰,待人彬彬有礼。他从小聪敏好学,政治、军事、文学等样样精通,尤其喜爱兵法。自幼喜好藏书,成年之后,家有藏书处为西堂,藏书万余卷。而且每藏一书必有三副本,上者为纸墨华丽者为镇库保存本,贮于库内,次者为常用阅览之本,下者为少儿幼子学习之本。尤其擅长于文学,所作之文不尚浮糜。

柳公绰果然不负父亲柳子温厚望,应制举,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兄弟俩年龄相差十三岁。这一年,兄长柳公绰已经是年方十八的英俊才子了,胞弟柳公权尚处在启蒙阶段。一般家庭的孩子,这时候还是玩尿泥的年龄,柳公权却在父亲的教诲和兄长的感召下,开始练习捉毛笔写字了。

家喻户晓的一个成语,叫“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母亲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华原一带庄稼人也说,跟上皇上做娘子,跟上杀猪的翻肠子,娘子当得风风光光,肠子也翻得行家里手。当然,这说的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大道理。

柳公权从小就接受了柳氏世家血脉的承传,家风家教的耳濡目染,使他自幼年时便偏爱于汉字,嗜学成痴,开始学习写毛笔字。

父亲柳子温官至刺史,为一方诸侯,在京城的柳氏世家中争得一席之地。父亲在京城的影响,势必与河东传统士族有了交集,重续旧缘,有幸迎娶了河东清河世家崔氏的女子为妻。作为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对柳公绰、柳公权兄弟最初的人格导向至关重要。母亲出自官僚诗书世家,文化修养自不待言,最初手把手地教儿子写字,一定是母亲崔氏亲为。

柳公权自幼学书写字,是新旧唐书的正史中都有记载的,毋庸置疑。是说这孩子有天分,也可以说是他笨鸟先飞,从小就早早开始写字了,又未尝不可。至于当地民间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说父亲怎么教柳公权照剑和刀的样子写“人”字,卖豆腐脑儿的老头用软塌塌的豆腐脑儿恶评童子柳公权的歪字,字画汤如何用脚写得一“手”好字,这类轶闻趣事,不曾见诸正史,可能是仰慕柳氏书法的后人添盐加醋杜撰出来的,但却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些信息,说明柳公权并非书法小天才,而是后天的勤奋苦练出来的。

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说,童年时候的柳公权读书很好,字却写得歪七扭八,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责罚和训诫,而母亲更心疼小儿子,则相对温和一些。

一次,父亲柳子温来到书房看他练字,不料儿子不在屋里面,书案上放着尚未写完的大字,生气地说,把个“人”字写得缺筋少骨,不像个“人”字。

这时,儿子正趴在地上,让村里孩子们骑在背上当马玩。父亲喊叫了一声,调皮的孩子们一哄而散,儿子拍打着身上的尘土,沮丧地回到书房。

父亲严厉地训斥说,不要只知道玩耍而误了学业,要把字练好。你写的“人”字,就像你刚才趴在地上的狗熊样,没出息!

父亲说着,从一旁取来一把刀和剑,在桌子上摆成一个“人”字。说道,小子,做人和写字,就要像刀剑一样铁骨铮铮才是。

在父母和兄长柳公绰的辅导下,他一边认识汉字,练习写字,一边了解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心,也在学习如何明辨是非。

这一年的一天,柳公权正在仿写当朝书法名家徐浩的字帖,父亲平静地告诉他说,孩子,这个字写得很好的老先生不久前去世了。

柳公权犹疑地问道,为什么?

父亲说,不为什么,他活了八十岁,算是高寿了。

又问,人为什么要死呀?

答,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这是老天爷定的,一辈辈人就像地里的庄稼种了割了,割了又种了,一茬又一茬没有穷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也一样。

处于启蒙年龄的柳公权,开始意识到人之死亡的恐惧了,人要是不死该多好啊。不过,一年那么漫长,一百年又该多么遥远啊!

接着,父亲柳子温就给他讲了徐浩的故事。

徐浩小时候,好学上进,特别是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徐浩父亲看到儿子小小年纪,也爱书法,且有才气,想到徐家书艺后继有人,就向他精心传授技艺。在父亲的教导下,徐浩勤学苦练,寒暑不辍,大篆、小篆、隶书、行书等各种字体,都认真地学习和钻研,终使自己书艺超群,特别是精于楷法,圆劲厚重,自成一家。年轻时的徐浩,运用各种字体,书写了四十二幅字屏,八体皆备,各放异彩,轰动一时,名闻朝野。

日后等到柳公权成人,才逐渐了解了徐浩的书法名气,当初在书法大家颜真卿之上。徐浩草隶尤胜,得意处近似王献之笔法,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太子少师,存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碑刻有《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等。徐浩一家,自祖父起至其子辈,四世与书法有缘。祖父徐世道精于真行,父亲徐峤之也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唐肃宗时,徐浩被授为中书舍人,朝廷中凡是诏、令、诰、策诸种文字,俱出自徐浩之手。他写的字似“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意思是说,像愤怒的狮子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

柳公权偏爱当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仿写得很痴迷。

听母亲说过,颜真卿从小很可怜,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因家贫缺纸笔,常常用笔蘸着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后考中科举进入仕途。三十四岁时,毅然辞去礼泉县尉,赴京师长安拜学书法家张旭。之后又辞官到洛阳,再访导师张旭,希望在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只是让他临摹一些名家字帖。有时候带着去爬山游水,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练字。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扎扎实实勤学苦练,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年复一年,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有一天,当柳公权正沉浸在临摹颜真卿字帖时,听哥哥柳公绰说,颜真卿死了,是前不久在蔡州被叛贼李希烈杀害的!

柳公权很惊异地问道,为什么?他字写得那么好,为什么还被人杀害呢?

柳公绰叹了一口气说,颜真卿文武双全,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本身就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说来话长。

安禄山谋反那年,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二十万横扫燕赵,后升职为御史大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颜真卿前往劝谕,叛将却劝他做他们的宰相,颜真卿不从,便被关了起来,扬言要活埋他。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不然就用火烧死他。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将其缢杀,终年七十七岁。

唏嘘!年幼的柳公权,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心目中的书法大家的精神境界,却从幼小的心灵深处敬仰之至。父母和兄长给自己讲述的为人之道,他所读到的历史中的仁人志士者是这样的大英雄。一手执笔,一手捉刀,文武兼备,是怎样的优雅,又是如何的威武。成年之后的柳公权,饱读诗书,涉足官场和社会,越发崇尚颜真卿的为官为人为文之道。

柳公权欣赏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系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其墨迹《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给予柳公权以丰沛的书艺营养。

多年后,柳公权也许是在宫廷做侍书郎时,目睹过《祭侄文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祭侄灵前写下此稿。五十岁的颜真卿,在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以篆法入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笔者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其圆润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堪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身为侍书郎的柳公权深知,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即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其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令人叹为观止。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愚,行笔衄挫不爽落,书法艺术尖端的飞白书于颜氏而不显。书法虽然肥厚,但丰润饱满,端庄尊重,绝对不是所谓的墨猪。颜体楷书,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雄健,力沉势足,大气磅礴,开一代新风,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最受益者莫过于柳公权,从“颜筋”到“柳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大唐王朝书法遗存的标志。

民间故事也说,柳公权小时候开始习字时,字写得很糟,但他很要强,受到私塾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后,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两年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原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柳公权的字已成为方圆最拔尖的了。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和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他感到有几分得意。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

柳公权胸有成竹,很快就写好了一篇。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来到桑树下,放下担子歇凉。柳公权厚道,出手大方,掏钱给小伙伴每人买了一碗豆腐脑儿,酸辣可口,小伙伴们吃得直吸溜。老头因为孩子们照顾了他的小生意,也乐呵呵的。

虽是个卖小吃食的老头,却也酷爱书法,有点见识。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忍不住指指点点,说长道短。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字,颇有把握地说,老爷爷,你看我写的字怎么样,能得几分?

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飞凤家”三个字。稍微识文断字的庄稼人也常说,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意思是这三个字,笔画复杂,结体不好拿捏,轻易写不好,能写好这三个字,就可以在人前夸耀一番,以满足虚荣心了。

觉得眼前这孩子有点可教,只是容易骄傲,老头便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你这字虽然有点眉目,仔细推敲的话,只能说写得并不怎么样,值不得在人前夸。

柳公权被泼了一头凉水,听老头这么说,难免有些沮丧,微微低下了脑袋。但心里仍有点不服气,问道,那你说说,怎样写才算好字?

老头也毫不客气,笑了笑说,你这字写得像什么,就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见老头把柳公权的字说得一塌糊涂,就赌气地说,人家都说他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你有本事写几个字让我们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一边收拾挑担一边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但认得瞎好。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老头挑着豆腐脑担子转身离去。柳公权想了想,这话是挖苦人呢,还是真有用脚写字的人?顺口大声问道,谁用脚写字?

老头拧过身,说,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

开始柳公权有些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人。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人的话,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一趟,看看谁用脚还能写好字。

华原城离柳家原有三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翻山越岭,一路南下,往华原城去了。

之前,柳公权厮跟着父母和哥哥到过华原城,也逛过瓷器街、中药铺子和吃食店,大概知道东南西北。这回进城,他的目标是寻找用脚写字的人,对别的没有兴趣。终于,他在北街一棵老槐树下找到了目标,树荫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

老槐树下围了许多人,大多是看客,也有人在掏钱购买字纸。他挤进人群,到了跟前,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毛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其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好心者在一旁帮忙,拾掇字纸,代理买卖。

柳公权这才明白,卖豆腐脑儿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自己写的字真是差得太远了。写字需要双手,字画汤也许因为什么遭遇失去了双手,为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还要养家糊口,竟然练习用脚写字,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运用仅有的双脚,让它开掘出特异的生理功能,把字写得如此之好,所下的功夫非常人能比,也是对拥有双手的健全人中的书法爱好者不啻是一种讥讽。

这时候,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袭上了少年柳公权的心头。他默不作声地蹲在一旁,等到收摊,围观者一一散去,他帮忙拾掇完摊场,字画汤老爷爷这才发现了他。便问道,孩子,你家住在哪儿,我怎么没见过你?

柳公权恭敬地回答说,我是从柳家原来的,专程来城里拜访您老人家。

字画汤笑了,岂敢岂敢,我一个糟老头子,哪儿值得小公子专程拜访?

没料到,少年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了字画汤面前,虔诚地央求道,老爷爷,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您收我为弟子,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和方法。

字画汤慌忙用脚拉住柳公权说,起来,好孩子,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天生下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以手代脚,靠脚巧混生活,与乞丐无异,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柳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便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字画汤对柳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朝里写字好的,除了徐浩,要数颜真卿了。你立志书艺,得好好用心练习他们的书帖。

柳公权告诉说,这二位大家的字帖我都临摹过数遍,看来还是不得要领,功夫还没下到。

字画汤将写有四句顺口溜的字纸交给柳公权,他鞠躬谢过后,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装入口袋,与老爷爷告别。

柳公权望着字画汤的残缺的背影,泪眼迷蒙,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华原城,一路小跑,赶天黑回到了柳家原家中。

自此,柳公权拥有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父母兄长给予的督促与教诲不同,更多是来自外部世界的鞭策,或者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刺激。同样是人,命运各有差异,人的潜能的发挥,其动力也更多出自心灵的自觉。天分是有的,多半却是后天的努力,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

从华原城回来,家人见柳公权像是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只知道伏案练字。于是,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磨破了,让母亲补了一层又一层。

源自民间的传说,将柳公权顶礼膜拜于用脚写字的字画汤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也可以自圆其说。

柳公权十二岁时,其兄柳公绰二十五岁,先任校书郞,后迁渭南县尉,正九品上。此时的柳公权,不仅在书艺上大有长进,可谓质的飞跃,并博览群书,能为辞赋,出口成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不断体味和接受柳氏家风家学的滋养,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像一棵生机勃发的小树,在朝着天空渐渐长高。

在书艺上,柳公权初学当朝书法大家徐浩,继之临摹颜真卿,又寻根溯源,钻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艺,遍阅历代笔法。柳公权在阅读中得知,王羲之在少年时曾经跟他的姨母卫夫人即卫铄学习书法,并认真学习卫夫人的老师钟繇的书法,得到了一手秀丽飘逸的笔法。中年游览名山大川,目睹秦汉时期书法大家如李斯、蔡邕、钟繇、梁浩的书法遗存,眼界开阔,博采群碑,改学篆书、隶书,得到了质朴丰茂的书风。暮年变法创新,罗集民间精华,综合百家的要妙,熔融章草的娴熟,改变藳行的纵逸,得到了遒逸瑰丽的书体。后人把他看成是书法的圣人,尊为书圣。

让少年柳公权敬佩的是王羲之的性情。最初为秘书郎,后来担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右军,其性格耿直,倜傥不群,不拘礼法,因与位高其上的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耻居其下,便称病辞官,誓墓不仕,也就是在自己的祖墓前发誓以后再不当官,从此遁迹山林,论道谈玄。受其影响,不热衷于官阶的门道,这也许是柳公权步入仕途后久久不得晋升的一个思想根源。

柳公权读到的王羲之法帖众多,可惜无一本是真迹,实在是遗憾,然而王羲之书法的摹本、拓本、刻本,足可以称雄千古了。其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姨母帖》《奉橘帖》《得示帖》《兰亭序》《圣教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等,在柳公权的笔下已经临摹了无数遍,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

对于王献之书法作品,也只见史书记载,柳公权观览不到流传的原物或拓片。搜寻到的书帖则有小楷《洛神赋》十三行,行草《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割至帖》《地黄汤帖》《东山帖》《鹅群帖》,草书《诸舍帖》等,他也是视为珍宝,临摹了无数遍。

凡是学习书法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直接或间接学习二王的,少年柳公权也不例外。二王的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人书法,他们以法度与意韵感染了一代代的书法学习者,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在书法界称王称雄的地位。

从少年时代起,以致后来在宫廷生活多少年,柳公权把目光也投向了初唐四大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艺术,体悟不同的书风。

欧阳询博通经史,其书法初学二王,后遍学秦汉篆隶、魏碑。楷书碑如《九成宫醴泉铭》,隶书碑如《房彦谦碑》,行书帖如《张翰思鲈帖》,草书如《千字文》残本,于平正中见险绝,世称欧体。唐太宗称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辞藻、书翰五绝。其行书墨迹有《汝南公主墓志》圆融遒逸、外柔内刚,可以看出沉静寡言、志性刚烈的性情。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贬到爰州的褚遂良,其书法作品《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等,则是融会汉隶,变隶书为楷书,使书法方圆具备,婉美华丽。因预知窦怀贞谋害玄宗事被赐死于狱中的薛稷,书法有《信行禅师碑》,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

初唐四大家的书法,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楷书的风格都是清秀瘦劲,其中欧阳询楷书更为突出。少年柳公权,临摹了历代和当朝诸多书法家的字帖,逐渐掌握了各家各派的笔墨特点,也略知一些书法家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逸闻趣事。让柳公权着迷的是他们风格迥异的书艺,其不同的仕途命运,却也使柳公权疑惑不解,为之叹息。对父母和兄长以及私塾老师所讲的社会、历史、政治、军事、人生、艺术等等理念,无疑是在他日后的履历中不断消化的。

之后形成的柳公权楷书,有学习民间字画汤的奔腾豪放,有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为自成一家的柳体书法积累了丰厚的滋养。从幼年学书,到长达八十多载的漫长岁月中,柳公权除了在宫廷中供职的生存手段外,从来没有离开过对汉字书写方式的追索。书法成了他的生命,成了他终生为之痴迷的手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环境的改善,宫廷生活的优裕,学养的不断积累和沉淀,柳公权对中国汉字的渊源必定有一番深入的探究。中文中的最小组成单位不是单字,而是组成单字的基本笔画,即横、竖、点、撇、捺、提、折、钩八法,或为横、竖、点、撇、捺五种,其他笔画均可以视为基本笔画的组合和变形。从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母系氏族公社陶器的刻符,从仓颉造字到史籀再到秦书八体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左书、隶书,中国文字是朝着易写、易识、易记的方向改进,书面语言也就成了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形式。

自幼在京兆华原长大的柳公权,从起根发苗的“一”字临摹始,踏上了一条钻研中国文字嬗变源流从而求索汉字书写艺术的不归路。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在日后漫长的书法修炼中,深切体悟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它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而是形意结合的语言文字,通过它的形可以联想到它的意,根据它的意又可以联想到它的形。其奥妙无穷,完全可以信赖地交付自己毕生的心血,是值得的。

从童年到少年的柳公权,当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知道写毛笔字的书呆子,他尽管天生性情内向,但也敞开心灵,感知外边精彩的世界。

柳氏家庭的娱乐活动,常常是与各种生辰、节庆结合在一起的。从年节的正月初一到上元节,从寒食到清明,从端午到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从冬至到腊八直到除夕守夜,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机会就多了。这些传统习俗,在唐朝时已经形成了。婚丧嫁娶的乡间节日,少年柳公权也一定是一个有心的看客。人情世故,人间冷暖,喜怒哀乐,难免在这个性情不大开朗的少年心上留下烙印。

虽为官宦之家,其根底也总是凭农耕方式生存的,柳家自然也拥有方圆连绵的田地。作为柳氏子弟,奉耕读传家为信条,在读书之余,总是少不了下田劳动。白露播种的时候,他会跟在犁耧后边,观察麦子粒如何落入湿润松软的泥土。春天,看麦苗在残雪融化的田地里返青。农忙时节,龙口夺食的五黄六月,柳公权也一定是一副庄稼人后生的模样,在麦浪中挥舞镰刀,在打麦场上牵引骡马用碌碡碾场,在暑热过后的清风徐徐的月夜扬场打理颗粒。底层民间的生活气息,一直伴随着少年学子的心灵波澜。

华原地处京兆地域,自周、秦、汉至唐代,这一带的文化遗存不胜枚举。柳公权自幼嗜好书法,对汉字书写方式的专注探究,到少年时已不满足于临摹名帖,喜欢到四处走走逛逛,游山玩水,释放一颗在笼子里关不住的好奇的心。

在丹州当刺史的父亲柳子温,很少时间能回到柳家原家中,陪伴妻室和孩子们享受天伦之乐。有机会还朝办理公务,回长安来往途经华原,告几日假,便领着孩子们到周围游玩一阵子。更多的时候,柳公权是跟着哥哥柳公绰时常出游。哥哥步入仕途后,他便常常独自一个人出门,走出沟壑中的柳家原,无拘无束地到周围百里方圆的地方去见世面,踏访名胜古迹。

每当出行,母亲总是为他备好了烙馍,给足盘缠,生怕儿子出门在外受苦。烙馍是用温火在鏊子上烤制出来的一种面食,称为干粮,是因为水分极少,容易储存,不至于腐烂变质。当时出征将士的行囊里,是少不了这种吃食的,也叫锅盔,与盔甲一个模样。它的特点是耐饥饿,有嚼头,如果再加入一点茴香、芝麻、椒盐佐料,就更香了。

柳公权足迹所到之处,那里或是有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家墨迹,或有过往的历史故事,更有一番建筑与山川流水及草木风物浑然一体的胜景,及风俗民情。这对于求知欲望正处在巅峰状态的少年柳公权来说,是尽情地游玩,是艰苦而快活的远足,更是仔细研习书法艺术和增长学养的好机会。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方为饱学有识之士。

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柳公权独自游了一回柳家原北边庙湾镇的三石山。后世因山寺踞山阳,春夏两季,山花烂漫,香气四溢,而易名为今天的耀州大香山寺。三石山为东西走向,主峰分东峰、中峰、西峰依次排列,酷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又像一个巨大的香炉,远望之,三座奇峰犹如三根顶天香柱插入炉中。山之周围是万顷林海,青翠欲滴,远处的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山中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形态多样,山水相依,秀丽异常。更有多处天然溶洞,大者数百平方米,钟乳石形态各异,奇秀无比。

唐代前几任皇帝均崇信佛教,香山乃京畿近邑,自然佛事盛大。大香山寺是八大佛山之一。肇于苻秦,成于姚秦,乃传说中的观音菩萨肉身成佛之地,故以菩萨灵异而遐迩知名。至南北朝到隋唐,香火一直延续不断,已经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每年前半年的农历三月初五至十五,后季的十月初五至十月十五为香山庙会,前来朝山进香的信众和游人络绎不绝。

柳公权自小所读之书,大多系孔孟之道或老庄学说,佛学经典有所涉猎,但还不是一心向佛的教徒。他在这里体悟到的多是历史的脉络,文化的更替,和玄妙的佛界传说。至于香山妙庄王之说,缘于佛经,妙善公主的故事则是后人演绎的。在戏曲宝库中,有一出关于妙善公主的戏叫《香山还愿》,流传甚广。当他置身于此,一定被这情景震惊不已。他从小也听说许多神神鬼鬼的故事,有一种惧怕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反而产生了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不禁佩服民众超凡的想象力,往往把自己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实现的愿望寄托于神灵,依附在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民间智慧,也有一种教化的力量。

这次独自出游大香山的印象,以至影响到了柳公权的晚年,诗文著述不多的老先生,甚至还突发奇想,写过几篇写梦的怪异小说,其灵感也许与他早年在家乡尤其是游历大香山有关。

有一年古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吉日,柳公权便缠着考取功名的哥哥柳公绰,央求闲暇时回到柳家原家中的父亲柳子温,去赶华原城东一年一度的药王山庙会。母亲崔氏信奉佛祖和药王,也难得一同出游。

庙会上,前来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他们之中有给药王爷献祭面塑的,有还愿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脱身,健康长寿。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五座山峦组成,顶平如台,形如五指,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被尊为药王,药王山便由此得名。为纪念医圣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

柳公权想到,孙思邈乃道士一个,幼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然而聪明过人,少年时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学说,精通道教典籍。立志学医,重视民间验方,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毕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此专心立著,其中《千金方》六十卷,药方论六千五百首,堪称中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他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一生淡泊名利,认为走仕途去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少了自由超脱,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九十余岁乃下山讲养生之道,能言周齐间事,魏征修史时屡访录之。如此高人,让柳公权为之仰慕。

在药王山的小径上游历时,柳公权与父亲和哥哥,就孙思邈的生卒年月也难免有过一番探讨,不知所终。距柳公权所生活的年代,孙思邈的时代则早了将近一百年。孙思邈出生年月,一说为西魏大统七年,那么恰巧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同一年出生。皇帝乃天子,但不一定比平民寿命长,杨坚活到六十岁就下世了,药王孙思邈竟活到了一百四十多岁,寿数多出两倍还多。孙思邈是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去世的,也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在位期间,那时间,皇后武则天当然还在世。

尤其让少年柳公权流连忘返的是遍及山间的石塔、石棺、石牌坊,尤其是石刻,北魏至隋唐代摩崖造像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在他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石头建造的艺术长廊。

柳公权之后多次登临药王山,临摹北魏及唐初造像碑的铭文和楷书,对楷中有隶的结体规律仔细琢磨,探寻文字、书法、雕刻三者融会贯通的秘径。这对于他日后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多以碑文形式传世的书艺书风,无疑是上了最初的田野调查的一课。

在华原方圆一带,自古文脉鼎盛,士族显赫,人才辈出不穷。令柳公权敬仰的除了孙思邈,尚有以西晋北地泥阳,今耀州关庄镇傅家原人傅玄为代表的傅氏家族。在西汉时,傅氏祖先傅介子曾出使大宛,傅睿曾任代郡太守,傅充曾任魏国黄门侍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有五代十二世四十五人荣为高官,留名青史。

柳公权的柳家原距傅家原不远,同属华原稠桑管辖,翻一道沟,半晌工夫抬脚便到。柳公权经常来到这里,探究这一块同样是沟壑纵横的山原,为何既能生长庄稼和草木,繁衍生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也竟然能诞生并生长一代代杰出的旷世贤达。

听傅家原的农人说,傅玄幼年时因华原一带遭遇年馑,为了能够活下去,便背井离乡,随父亲一路逃难到了河南。少时孤苦贫寒,生计稍有转机,即专心诵学,博学多识,文采出众,通晓乐律。其性格刚劲亮直,不能容忍别人的短处。最初在郡里任计吏,两次被推举为孝廉及太尉府的征召,心劲很高的他都不就任。之后,傅玄被州里举为秀才,被选拔为著作郎,奉命撰集《魏书》。

从典籍中,柳公权得知在此期间,傅玄上疏请求推荐贤才,认为应该撤除闲散无用的职位,并统一规划天下若干人分别为士人、农民、工人、商人。尊崇儒道,崇尚学术,以农业为贵,以商业为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考核天下官员,缩短居官时间,以鼓励官员建立良好的教化,争着做一些政绩。书上奏后,武帝下诏褒赏。不久,傅玄升任侍中。最初,是傅玄推荐皇甫陶共掌谏职的,但等到入朝后两人就有抵触,因政事争执遭弹劾,而获罪免官。

柳公权研读了这位乡党先贤的著述《傅子》《傅玄集》,觉其尚公道,重爵禄,犹有法家之意,深受教益。傅玄的思想成就,主要有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认识论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在自然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构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生成不是靠造物主、神、天等神秘力量,并总结秦亡的教训,指出要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须息欲富民。

在华原一带,令狐氏族一直名震朝野。少年柳公权在寻谒令狐氏的故地令家庄后,找来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的著述,点灯熬油,彻夜阅读。近二百年前的令狐德棻,在柳公权的眼里,亦是华原所出的一位旷世奇才。

隋炀帝末年,令狐德棻授官为药城今安徽亳县长官,他很明智地没有远程跋涉去就职,待李渊起兵反隋后,任总管府记室参军。李渊称帝后,又迁秘书丞。贞观时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以八十高龄致仕,又四年卒于家。在阅读中,柳公权发现,在近半个世纪的仕宦生涯中,令狐德棻同唐初三位皇帝都有较亲密关系,不断委以修史重任,而他也殚精竭虑,竭诚尽忠。

在唐初,令狐德棻所做的一件大事是购募遗书,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德棻除主周史外,所修五史均负主编之责,贞观十年正月五史修成。之后升任《五代史志》监修,附入《隋书》。一个人的名字能与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发生联系,这是史学史上的奇迹。

唐进士中,令狐氏有七人。后人令狐垣曾职华原尉,之后迁秘书少监,承先祖遗业修《玄宗实录》百卷、《代宗实录》四十卷。令狐楚比柳公权大十岁,贞元年间登第。令狐楚之次子令狐绹则比柳公权小十七岁,日后还尚有同朝共事的机遇。唐进士中的华原柳氏有柳公权、柳仲郢、柳珪、柳璧,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有柳公绰,举经明有柳玭,当是后话。

华原民间有一种说法,柳家原的地形是村人所说的“老鳖踏蛋”的美穴,将来必定出大人物。柳家原南原四十多亩地,曾是一片瓦房。传说有一天,柳家原来了一位阴阳先生,说涝池里有一个活穴位,便对年幼的柳公权说,你站在这儿,看涝池的水动不动。阴阳先生走到远处去跺脚,又返回来问,水动不动?本来水是动了,柳公权却说,不动。阴阳先生不信,在跺脚的地方画上记号,让柳公权站在那儿跺脚,柳公权却站在圈外,阴阳先生亲眼见水不动,叹气地说,我把眼瞎了。美穴一说,柳公权将信将疑,全不放在心上。

民间甚至有很离奇的传闻,说柳公权与柳公绰为同父异母,柳公权系柳子温小妾所生。也说母亲生下柳公权之后,改嫁走时已经有身孕,自豪地告诉人们说,我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宰相。肚子里怀的人,就是与柳公权同朝为官的令狐楚,系同母异父兄弟。姑且听听,博得一笑了之,权当无稽之谈。

同官县黄堡镇,位于华原城北三十里,是唐代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北方青瓷的代表。少年柳公权兴趣十足,逆漆水河而上,不止一次造访这里。

柳公权来到黄堡镇,看到漆河上下都是烧瓷的,故有十里窑场之称。他饶有兴致地观察料场的场景,骡马拉动大碌碡在碾坩子土,泥池平静如湖,波光荡漾。在制坯作坊,他看见工匠变戏法似的在转盘上制作出形状的器物,由不得手心痒痒,也玩一玩泥巴。谁知这看似容易的活路,像自己写字读书一个道理,也是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熟能生巧。

他注意到,这里生产的瓷器,有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剔花、印花、镂空等。装饰题材有牡丹、菊花、忍冬、莲荷等植物纹样,有凤、鹤、鸭、鱼等动物纹样,所产器皿以碗为最有特色。碗的造型,一般呈喇叭形,外形做莲瓣状。后来被称为耀州窑的瓷器,在唐代开始烧制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其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各地的影响较大,除关中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其技艺还传到河南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柳公权请教黄堡窑青瓷的主要产品种类,匠人屈指数来,说有碗、盘、杯、碟、瓶、罐、壶、盆、炉、灯、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其工序也十分繁复,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几十道工序。匠人见柳公权喜欢造型奇巧的梅瓶,便说,这一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柳公权在黄堡镇小住几日,由此北行十多里,见有葛真人修行的遗址,仰望山崖上的石洞,伫立良久。他听当地人说,此洞与华原城药王山洞穴相通,是孙思邈给龙王治病时龙王所栖之处,前洞烧香,后洞冒烟。葛真人即稚川,指著述《抱朴子》的晋代隐逸葛洪,在此飞仙山之飞仙洞中炼过丹。

柳公权继续北行,过了同官县城住了一宿,寻访了姜女祠。

他逐字逐句朗读碑文:“相传秦始皇时,有孟姜女,同官人。适范郎为妻,婚三日,范郎即服役筑长城。姜女登台望夫,久不见归,亲制寒衣,跋涉千里,送往长城。及至,闻夫身死,遗骸被筑城墙中,仰天捶胸,哭声震地。城忽毁一隅,暴骸骨无数而不可辨。姜女咬破手指,以血滴骸,血入其骨者,知为夫骸,即负之而归。行至宜君,倦甚渴极,欲饮无水,放声号哭,地涌甘泉,后此地名哭泉。姜女行至金锁关,秦兵紧追,忽山回峰转,姜女脱难,后有女回山,亦名搬转山。姜女负夫骸行至同官城北,已身心交瘁,筋力竭尽,于西崖石窟中抱夫骨瞑目而逝。百姓重其节烈,葬姜女并夫骨于此,并立祠塑像祭祀。”

世间竟然有此等贞烈女子,柳公权禁不住双手合十,顶礼膜拜。地域民间文化的种子,悄悄地潜入他纯真无邪的心田。他继续前行,往北过了金锁关,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玉华宫。

唐高祖时,北部突厥力量强大,经常沿北方干道或秦直道入侵,有时又从子午岭两侧的泾洛河谷进犯,穿过唐雍州宜君,沿石泉河、沮河西南下,过华原、富平、高陵,抵东渭桥,直逼京师。于是,高祖就在直道与干道中间的玉华山修筑了前哨阵所,先后四次巡行至此,之后成为避暑、休养、狩猎胜地。贞观时,由阎立德在此设计营建玉华宫,宫殿巍峨,宫门华丽,在其西北的庆州至宜州地带修筑了防御突厥的长城,玉华河两岸修有马坊和马场。此时,只是繁华早已落尽,空留无限的苍凉。

正值深秋时节,千顷松涛,红叶如染。这里夏有寒泉,地无大暑,气温明显比华原一带凉爽许多,是避暑及修身养性的处所。这里属桥山山系,与柳公权的柳家原庄园以北的山脉相连,放眼连绵的森林,自然景色非常优美。让柳公权颇感兴趣的是,据说唐太宗在此避暑,同时练习书法,从山崖上狂泻而下的瀑布捕捉到艺术灵感,从中琢磨出书法表现方式中的至高境界,即飞白笔法。

当年唐太宗在玉华宫休养,于正殿召见了高僧玄奘,对其献身佛教文化与治学精神予以表彰,并让玄奘在此避暑休养,以示尊崇。后又在庆福殿召见玄奘,并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也在此撰就《述三藏圣记》。唐高宗崇信佛教,改玉华宫为寺。显庆四年,玄奘奏请逐静翻译,乃移居此地,玉华寺才真正成为佛教圣地。玄奘僧徒在此历时三年,翻译梵本共二十万颂的《大般若经》。开始翻译《大德经》时,玄奘已筋疲力尽,感觉死期已至,遂病逝于玉华殿。之后众僧徒也相继离开,玉华宫从此冷落下来,渐成山间小寺。

柳公权在此流连忘返,读到了杜甫至德二年所作的《玉华宫》一诗。是啊,眼前的情景,也一样是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蹿跳。这里不知道是给哪个王修的殿宇,建构在绝壁之下。阴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毁坏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声音是真正的音乐,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时候。当时的美人都已成了黄土,何况是泥塑的木偶呢。当时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独剩下石马了。心里感到忧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泪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征途中,谁又能活到一大把岁数。

凭吊古迹,柳公权品咂诗作所描绘的安史之乱时期玉华宫的一片破败景象,吟咏再三。诗作写就的年月,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尚留偏安于肃成院一隅的古刹玉华寺,寺僧零落,庙宇几成废墟,不禁怆然。

民间传说,凤凰山峰东有一条河谷,因谷中常有五色雀翔于中而得名凤凰谷。正值风华正茂的柳公权,是否见到了飞翔于河谷中的五色雀?

少年柳公权的心,也许已经被五色雀带到了向他召唤的大唐帝都长安。于是,他时刻准备着从华原的柳家原出发,一路南下,去书写平生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