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清真寺

1940年10月7日,延安清真寺新建落成。毛泽东在同年9月为该寺题赠的“清真寺”匾额,是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为宗教活动场所亲笔题名。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边区人民政府,辖23县,150万人。据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第二届边区参议会报告与建议书》记载,边区内穆斯林并不太多,仅348户1259人。主要分布在定边、盐池、新正等县,从事农业、小手工业和商业,有大小清真寺共4处。陕甘宁边区周边省份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包围与封锁,发展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延安成为全国的革命圣地,大批革命青年、学生和各界抗日人士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也有不少沦陷区无地农民、失业工人逃到边区开荒、开矿谋生,穆斯林人数增长很快。以新正县一区一乡的统计为例,1937年仅有回民40余户,到1940年已达到204户,回民人口增加了5倍。曲子县三岔乡过去只有回民7户,1942年增加到43户,230人,5年增长6倍(见1942年9月15日《解放日报》)。边区实行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为了满足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在政府大力帮助下,到1940年年底,边区内除原有的4处清真寺外,又在定边、曲子、三岔等地新建清真寺4处。

延安本来没有清真寺,回民人数也不多。边区政府成立后,原在延安经商的回族商贩就地定居。宁夏、甘肃、河南、云南、河北等省回民由于多种原因迁居延安的更多。在各机关、团体、学校中都有穆斯林,甚至还有来自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的穆斯林友好人士。他们共同要求有座清真寺能过正常的宗教生活。1940年2月,延安回民救国会向政府提出了这一建议。边区政府很快答应了这一要求,由延安市政府无偿划拨场地,边区政府财政拨款7000元帮助新建清真寺,并于1940年10月7日竣工落成。

清真寺坐落在青年文化沟,依山傍水,分外幽静,沿石阶拾级而上,一座古老的石牌上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清真寺”三个大字。寺门上悬有边区政府赠送的“众志成城”匾额。10月7日,来自陕甘宁边区各地的穆斯林代表,延安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的代表2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力以及谢觉哉、李维汉、吴竞平等领导同志相继作了重要讲话。会后,特地从关中地区礼请马生福教长来寺任阿訇,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后来马阿訇又被安排为边区政府18名委员之一)。清真寺的落成和毛泽东的题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保护和尊重,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内外各民族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坚强斗志。

1946年8月29日是开斋节,广大穆斯林在延安清真寺聚礼并进行反对内战的和平祈祷。但不久,蒋介石集团对陕北解放区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胡宗南部空军轰炸延安时,这座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清真寺被夷为平地。

(《中国穆斯林》2000年第2期 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