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奋力书写决战脱贫攻坚“陕西答卷”(代序)

蔡钊利

陕西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陕西的有3个,全省107个县、区中,96个有扶贫任务、56个是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落实,狠抓作风建设,尽锐出战,埋头苦干,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陕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中央要求,梳理完善政策标准,做到精准施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举措,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扎实有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19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5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一)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总体实现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保障”初步实现了由“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大转变。义务教育方面,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强化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上得起学;进一步加大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陕西省“全面改薄”工作在财政部专项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基本医疗方面,实现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25种大病患者救治率99.89%,签约服务慢病患者63.3万人,6.3万名大骨节等地方病重度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得到有效救治;探索建立陕西“健康云”平台,开展覆盖到村的远程培训和远程诊断,镇巴县健康扶贫“四步筛查”法及慢病签约服务信息化工作得到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安康市“对标百分百 参保全覆盖”的工作成效受到国家医保局肯定,并在全国医疗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介绍经验。住房安全方面,建立完善对象、鉴定、改造、验收四个清单、形成责任闭环的“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存量危房清零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8200户群众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迈入现代新生活。兜底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陕西省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做法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

(二)贫困县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方面,全省所有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都通了客运车,所有贫困村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实现生活用电和动力电、通信光纤和宽带全覆盖,几乎所有的贫困村接通了4G信号,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安全饮水方面,落实农村安全饮水管理“三项责任、三项制度”,建立四级回访监督机制,建成饮水工程4228处,解决了贫困群众取水难、质量无保障的问题,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三)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

陕西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推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主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主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培育茶叶、魔芋、红枣、中药材等30多种特色产业,形成了“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格局,贫困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现了产业扶持户稳定增收产业全覆盖。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四)贫困县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陕西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省直单位新选派6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全省范围抽调42名干部赴29个摘帽县开展帮扶工作,全年选派驻村工作队员3.57万名,其中第一书记1.02万名。中共中央办公厅帮扶点宁陕县以党建引领作为保障,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探索建立“帮扶单位竭力帮、全体干部尽责帮、社会各界用情帮,领导带头干、干部扎实干、群众主动干”的“三帮三干”脱贫攻坚机制,培养了一支政治强、能吃苦、勇创新、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一套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识别和使用干部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陕西省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陕西省紧紧围绕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脱贫路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方面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核心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增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对脱贫攻坚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陕西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经常学、反复学、及时跟进学。2019年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14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2次、省政府常务会10次、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6次,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完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毫不动摇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推动了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始终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着力培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动力。

(二)最关键的是贯彻落实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4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成为指导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细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据不完全统计,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11个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因地制宜,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出台财政、金融、土地、教育、医疗、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在陕西省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在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56个贫困县(区)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涉及的巨额资金投入,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央和省政府的补助和扶持。2015年以来,延安市整合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47.42亿元,新修和整治道路2551.8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解决了84.1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6338人,危房改造30971户;通过健康扶贫使10.4万人享受到了公共医疗救助;55365名学生通过教育扶贫圆梦求学。延安市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20.52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6%,19.5万人告别了绝对贫困。许多贫困群众由衷地赞颂:“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就是因为党的扶贫政策好。”

(三)最根本的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形成脱贫攻坚好氛围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陕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的主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陕西省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全省上下开展了以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提升”行动,形成了“比、学、赶、超”浓厚攻坚氛围。基层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全省“一肩挑”比例从去年年初的3.92%提高到去年年底的91.17%,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显。同时选优配强一线攻坚力量,持续加大“四支队伍”整合力度,建立组织、扶贫部门分工负责、乡镇党委统一调度、选派单位强化支持、村两委协同配合的管理机制。比如,持续走在全省脱贫攻坚最前列的平利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抓班子强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的乡村蝶变之路。全县三级班子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摆在首位。县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做到思想认识、组织机制、财力物力、目标考核、用人导向五个统揽,调动聚合各方力量,使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攻坚合力。为了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平利县把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发展能力过硬的优秀党员推选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实现所有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尤其是平利有一支政治强、能吃苦、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县各级干部把贫困村当战场,把贫困户当亲人,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力流汗。被干部群众称为“拼命三宝”的正阳镇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张凤宝,原是镇上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担任张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扑在村子里,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张家坝村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带领群众干出一片新天地。张家坝村已于2017年整体脱贫。

(四)最有效的是运用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好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通过 ‘扶’激励 ‘干’,不能通过‘扶’促进了 ‘懒’,这就南辕北辙了”。扶贫先扶志,陕西省针对一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帮、群众看”“吃救济光荣”“政策养懒汉”等现象,树立鲜明的导向,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大力宣传致富光荣、劳动光荣的典型,激励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其具体做法是:

强化宣传激活力。安康市创新“理论+文艺”的群众宣讲模式,组建新时代农民宣传队、青年宣传队、巾帼宣传队、五老宣传队进村组农户、田间地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方针、脱贫政策、新民风、道德典型宣讲,打通了理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旬阳县自2016年开始,创新扶贫脱贫模式,以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新民风营造风俗树正气、新机制增强致富智力为主要内容的“三新扶志扶智”办法,将志智双扶作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难题之解,彻底根除志气不振、智力不优的病灶,使贫困群众拔穷根、兴技业,激发起群众进取的内在自觉性,重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精气神。2017年9月,汉中市启动“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治穷病、拔穷根、甩穷帽的内生动力。从道德讲堂到善行义举榜、从完善村规民约到开办“村民夜校”,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全市组建市、县、镇、村四级宣讲队伍,在村组开展乡贤宣讲、院坝说事会等,共计近万余场。

选树典型立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安康市通过持续开展新民风建设扶志工程,全市树立脱贫正面典型1.3万例,帮教转化4763例。使困难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心,积极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摘掉贫困的“帽子”。旬阳县把“等靠要”“争访闹”置于道德评判和公众监督之下,以评明真伪,以亮辨善恶。并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在技术培训、资金援助、就业指导等方面,更多地倾斜到“想脱贫”的贫困户,让“安于穷”的贫困户眼红心急,倒逼贫困群众比学赶超。陕西省扶志工作先后在全国省部级领导脱贫攻坚研讨班和全国扶贫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为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2018年,陕西省从全国和全省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中评选出16名报告人,组成陕北、陕南、关中3个报告团,从11月15日开始分赴各市进行巡回报告,7000多名听众现场聆听了报告。脱贫攻坚报告人均来自脱贫攻坚一线,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生动反映了全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和动人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实干争先的精神力量,大大激发了广大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开拓进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热情,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自食其力、努力奋斗、依靠自身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拔“穷根”。陕西省坚持“志智”双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全省吸纳2.27万名土洋专家、田秀才进入帮扶队伍,落实技术帮扶110队伍,采取“110”电话服务和主动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帮扶。实行技术干部包联全覆盖,建好用活4000名农业专家、1.2万名技术干部、1.4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和8005名职业农民“四支队伍”,对口帮扶到县,结对指导到户,带领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普及性培训全覆盖,将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实用技术培训范围,积极开展技术大轮训、林业大讲堂、万人电商培训、旅游送教上门等活动,有针对性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免费轮训。累计开展现场培训服务4万余场次,技术帮扶91.4万户112.7万人次。为推进农业科技助力精准脱贫,陕西省成立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服务团,28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10个市级农科院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厅属农技推广部门对口帮扶56个贫困县,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结合产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大面向有产业意愿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全省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4500多期、58万余人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了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平利县创新建立社区工厂。今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考察期间,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勉励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平利县社区工厂助力移民搬迁贫困户脱贫等模式入选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单位评选的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奖优罚懒正风气。主要是提倡多劳多得、奖勤罚懒,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风气。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一些帮扶政策和贫困群众参与情况挂钩,鼓励脱贫光荣、勤劳致富。比如,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发挥项目、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让有志脱贫、想干多干者享受更多的支持;对坐吃山空、好逸恶劳者减少支持力度,倒逼那些坐等小康、好逸恶劳、以闹取利者通过勤劳的双手苦干脱贫,在贫困群众中树立了“比学赶超、争相脱贫”的良好风气。

(五)最重要的是发展壮大了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好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陕西省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联贫带贫机制,加强产业风险防范,强化科技精准帮扶,全面提升产业扶贫工作质量,为打牢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保障。一是着力做到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是基础。陕西省根据全省各个贫困县的资源条件及其市场需求,做好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在全省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以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为代表的3个千亿级产业和茶叶、核桃、食用菌、猕猴桃、花椒等区域特色产业,制定56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菜单,使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延安市发展苹果产业380多万亩,产值接近130亿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55万户5.01万人直接从事苹果种植,覆盖了33%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此外,设施蔬菜瓜果、红枣、核桃、小杂粮、菌类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做到了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革命老区延安市已于2018年底告别贫困。陕南三市立足森林覆盖率71.06%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的扶贫模式,多形式多途径地把“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二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扶贫,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是关键。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必须要依靠市场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意愿足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陕西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一方面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龙头企业型经济组织。总结推广22种模式35个范例,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1.4万家参与产业扶贫,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落实更为优惠的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农户”等合作形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省累计扶持培育龙头企业212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000余家、注册家庭农场17000余家、认定职业农民8.7万人,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汉中市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制定出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等实施意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贫困户”“支部+基地+党员(干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择优支持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市新培育的6107个新型经营主体共计带动7.3万户贫困户,覆盖率达80%左右。三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是核心。产业扶贫与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不同,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到一起,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陕西省在产业扶贫中,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运作、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放在重要位置。既注重搞好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市场、合作社在机制上的对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利益分割的关系,又充分尊重龙头企业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合作双赢的局面。城固县建立“五金”模式,即推动土地流转,让贫困群众赚租金,贫困户流转土地每亩可获得租金500—800元左右;发展订单种养,让贫困群众得现金;实行入股分红,让贫困群众获股金,贫困户前五年不承担经营风险,保底收益不低于本金的8%,五年后与帮扶主体同股同利、风险共担;创造务工机会,让贫困群众挣薪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行集体经济分成,让贫困群众得年金。“五金”进一步密切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精准受益。

(六)最可贵的是形成了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的好局面

陕西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持续深化苏陕扶贫协作。两省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交流互访,全省10个设区市、56个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均赴江苏结对市县对接工作。江苏省全年投入帮扶资金22.78亿元,较上年增长34.47%,支持的1526个项目均已开工,1298个已建成并发挥扶贫效益。引进130家江苏企业来陕投资,落地金额40.78亿元。双方互派挂职干部512名,江苏省选派123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陕西省交流工作。合作开展培训181期,培训贫困劳动力5605人,就业率62.2%。进一步下沉结对帮扶重心,累计有301个乡镇、386个贫困村、388所学校、119家医院分别与江苏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关系并获得实质帮扶。二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37家中央单位省部级以上领导来陕开展扶贫调研133人次,目前在陕挂职扶贫干部86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16亿元,引进资金4.2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746个,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64亿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2.5万户。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选派7批21名干部到宁陕县挂职一线扶贫,与宁陕干群并肩战斗。特别是中办挂职干部真情投入、真心付出、接力奋斗,把扶贫工作当家事、把贫困群众当家人,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热情和动力,感染带动了宁陕县党员干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持续打造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9个国企“合力团”实施项目133个,建成投产56个,带动贫困户2.9万户。校地结对“双百工程”建设并认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92个,举行各类教育培训800余场7万余人次,产销对接购买农产品5643.4万元。“同心?追赶超越 助力脱贫攻坚”高校党外人士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动被中央统战部授予“优秀实践创新奖”。111家三级医院向101家贫困县医院派驻专家1668名,新建临床专科92个,开展新技术培训972项,远程会诊6000多例。四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7681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8386个村,累计投入资金43.8亿元,实施项目1.9万个,惠及建档立卡人口105.4万人次;8461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43.75亿元,帮扶建档立卡户55万余户。中国社会扶贫网全省注册量达478万人(爱心人士358万人),对接贫困需求47万个,成功率达92.9%,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三、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这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到“高质量打赢”,既是顺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要,又是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需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一表现为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意味着通过产业和就业带给贫困户稳定的收入,不会因脱贫摘帽受到影响,而且年年有所增加。二表现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产业培育上,意味着精准培育起来的扶贫产业有市场、有效益、有竞争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布局上,更加注重短中长期组合,以“立竿见影”的短期产业为农民增收,增加村民的信心和资金积累,以具有竞争力和自生能力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确保长期致富。三表现为“三保障”的均衡性。意味着通过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四表现为脱贫致富动力的内生性。意味着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使脱贫致富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政策选择和举措

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疫情影响了务工人员外出,一些靠外出务工增收脱贫的家庭面临重新返贫的风险;疫情影响了产业扶贫进行,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疫情影响了扶贫项目进行,我省的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尚未完全复工。许多扶贫项目关系到老百姓的生产、饮水等,这些都是在村组里面实施的。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正视疫情对决战决胜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更加扎实的作风,把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着力推进产业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于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来说,乘势而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是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根本举措。一是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只有强化从供给侧入手,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传统产业效益,发展新兴产业数量,增强三产融合水平,夯实产业扶贫基础,才能提升由产业推动而形成的长效高质量的扶贫发展态势。二是推进经营主体培育。在产业扶贫中,要加大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政府及其部门在经营主体起步时多帮手,在经营主体红火时不伸手,在经营主体遇到困难时不撒手。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项目,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做到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三是强化利益紧密联结。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利益共同体,既保护经营主体利益,又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这样才能保障贫困群众充分受益实现增收脱贫,又确保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良性发展合法收益,从而实现产业扶贫的良性循环。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要通过扶志摆脱“意识贫困”。持续加强对贫困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消除贫困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要通过扶智摆脱“能力贫困”。紧密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切实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要通过就业摆脱“机会贫困”。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就业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完善多元化参与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分散补偿机制等,增加扶贫对象的就业机会,将志气和智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人员要给予物质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着力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坚决杜绝不良导向。特别是要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身边的人,让贫困群众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推动贫困群众“想脱贫”“敢脱贫”“勇脱贫”。

抓好“三保障”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是衡量贫困人口是否真正脱贫的硬杠杠,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脱贫摘帽县要拿出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奔着问题去、向着困难攻,切实解决好“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用好“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一家一户量出差距,算细账、抓要害,确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到村到户到人,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彻底变成现实。补齐“三保障”短板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切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义务教育要织牢普惠政策、特殊资助、结对帮扶、基金兜底“四张网”,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辍学。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就要积极搭建医疗救助新格局,确保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住房安全方面,要一户一户排查,确保贫困群众有房住、住得安全。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要兜底解决。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因此,已脱贫的贫困县既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基层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更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具备条件的县区集中力量办好中心乡镇及中心村的学校和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巡诊的方式解决一些偏远贫困村村医不足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深贫县的一些偏远乡镇规模较小,上级部门在对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学校进行达标考核时,应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避免“一刀切”。

多措并举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防止返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极端重要性,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全面小康成色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来说,只有将扶贫与防止返贫相结合,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才能有效遏制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这就需要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一是抓产业、稳脱贫。持之以恒强化产业扶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将短平快、立竿见影的扶贫项目与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二是建机制、防返贫。要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全面排查,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到位。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我省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密切跟踪、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未雨绸缪、防止返贫。三是重战略、强基础。从影响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入手,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防止贫困人口在脱贫后返贫,以乡村振兴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行政学院]常务副校 [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