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早期电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人类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男女两性组成人类,“女权”本身便是“人权”的一部分。男性与女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女性的偏见与压迫本身便意味着男性的畸形,男性“发现女性的意义”也意味着自我主体的重塑。这也是笔者投身于电影的性别研究的原初动力。

此外,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都是以女性学者为主体。但是女性学者之间的主体差异性也很大,有的学者本人的偏见和成见严重,把女性问题看得过于悲观;有的学者本身就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缺乏学术研究的客观公正、豁达通脱的精神,整体上还缺乏一定的包容度和客观冷静的研究态度。笔者作为男性学者,从男性的视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期待能为当前我国的性别研究及社会的和谐性别关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电影是历史进程中时空演变的影像承载体。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全球性语境及其公共空间中,电影的意义模式构成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许多层面相互关联,反之也能从电影映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时空形态。透过电影,去对话清末民初那个激情澎湃的大时代,是本书写作的缘起。

在由高晓松主持的《晓说》中有一期请到的嘉宾是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① 当吴宇森谈到香港电影传统时,提到他的老师——张彻导演改变了香港电影的形貌,开辟了香港电影以男性、热血、阳刚为美学特征的新时代。而在张彻之前,香港电影延续的仍然是上海电影围绕女性展开的阴柔美学气质(大意如此)。

上海电影占据了中国早期电影的绝大比例,所以上海电影的阴柔美学气质可以说就是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特征,这从当时电影的片名中就可见一斑。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像《采茶女》《弃妇》《可怜的闺女》《盲孤女》《上海一妇人》《摘星之女》《红姑娘》《女侠李飞飞》《多情的女伶》《三个摩登女性》《女儿经》《新女性》等这样直接以女性命名的影片就不在少数。还有很多片名中没有“女”字,但是带有明显女性特征的影片,比如《玉梨魂》《杨花恨》《春闺梦里人》《秋扇怨》《秋声泪影》《人面桃花》《空谷兰》《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玉洁冰清》等。另外,以爱情因素作为片名的影片也占据了相当比例,比如《松柏缘》《水火鸳鸯》《爱神的玩偶》《花好月圆》《真爱》《爱情与黄金》《苦乐鸳鸯》《情海风波》《同居之爱》《半夜情人》等。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孤岛”时期,据学者盘剑统计,新华影业公司在1938—1942年间,共计拍摄了约39部影片,其中片名与女性有关的影片就有19部,占49%;艺华影业公司更是在其拍摄的54部影片中有32部片名与女性有关,占59%;另一家小公司光明影业公司1938—1940年间一共只拍了3部影片,就有2部以女性命名,占66%。① 片名的女性化倾向暗示着电影内容对女性的偏爱。无论是什么社会身份,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总是处于情节的中心位置,既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也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动向,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思潮、“新”概念与“新”名称的运动。清末民初以来,随着内忧外患的积累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重,中国也加快了民族自新、变法图强和追求现代性的步伐,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迎来了巨大的转型和变革。在维新图强的各种努力中,中国知识阶层意识到中国的自强除了要实现政治、军事、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对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集体心理、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和性别观念进行检视与修正,并主张推行一系列开通民智、启蒙新民和改良群治的举措。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中,妇女的身份、地位和权利问题也成了精英阶层共同关注与追求中国现代性的重要主题之一。新型知识分子们利用妇女问题来对腐朽落后的社会体制发起指责和抨击,也借此进行现代中国的种种想象。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形成,并迅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革命。

中国电影,就诞生并成长于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中。

历史中电影的具体存在,与其赖以存在的周围世界和时代、社会空间,形成一种互有紧密关联的整体感。中国早期电影对女性论题的偏爱直接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有关,当时绝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浪漫的爱情和家庭伦理为内容的,叙事脉络也多是围绕女性展开的。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是一个让人百说不厌的话题,女性(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电影构型,成为现代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生成场所。”①在早期电影中,女性问题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此时,在中国银幕上涌现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性角色,她们身上凝聚了此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革。社会启蒙和保守势力的较量,传统与现代的冲撞,社会批判和社会改良观念等诸多时代症候和社会文化符码凝结在这些女性角色身上,使得她们既是中国银幕上令人心动的人物形象,又承载了强烈的社会文化指向,成为彼时中国社会思想新旧杂糅、多极思潮并存的时代文化样本。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或周旋或挣扎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等日常生活的场域中,寻觅着个人幸福和主体身份的理想定义,在银幕上演绎着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中国早期电影对女性生存问题给予了特殊关注,对女性命运和情感元素进行了社会性的阐释与评析,延展了社会公众对中国社会女性生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讨。由此,中国早期电影便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潮、文化生态和女性现实生存形成密切互动。

以“女性”为切入点,去透视、触摸历史,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展开对话,这是笔者寄予本书的愿望。

①高晓松:《晓说之口述历史:与吴宇森谈谈女人》,优酷网,2017年11月24日。

①盘剑:《性别操作的女体“趋重”:电影片名与期刊图片》,载曲春景编:《上海电影研究:21世纪之交范式转型期的思想景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89页。

①[美]张英进:《三部无声片中的上海现代女性形象》,载张英进:《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