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文献数量巨大。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全部文献检索,“主题”含“农业信息化”的有5742篇;“主题”含“农业现代化”的有60925篇(检索日期:2015年3月15日)。因此,借助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软件进行分析十分必要。笔者在比较分析超星中文发现系统与国内外其他发现系统之后,发现“超星发现”具有海量数据、全面精准、灵活可视、无缝对接的获取全文等特点。本书使用“超星发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发文量趋势
以“超星发现”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的来源,文献选择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科技成果,检索日期为2015年3月16日,检索界面选择“题名”:关键词设定为“农业现代化”,共检索从1995年到2015年的16312篇文献。1995年到2010年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77到704篇之间,2011年以来不断增长,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900篇以上,其中2014年为2358篇,见图1-1A。当关键词设定为“农业信息化”时,共检索到从1995年到2015年的4123篇文献。1995年发表0篇,1996年1篇,到2000年每年发表文章42篇,之后不断增长,2006年最高,达到425篇,2013年为408篇,2014年为350篇,见图1-1B。关键词设定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共检索从1995年到2015年仅113篇文献。2000年以前每年发表在4篇以下,2001年9篇,2003年10篇,2007年12篇,2010年5篇,2011年0篇,2013年最高,达到18篇,见图1-1C。
图1-1A “农业现代化”相关论著发文量趋势图
图1-1B “农业信息化”相关论著发文量趋势图
图1-1C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论著发文量趋势图
(2)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A.研究机构分布。“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最高的主要研究机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部、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次之,见图1-2A。“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机构,见图1-2B。“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机构,见图1-2C。
图1-2A “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机构图
图1-2B “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机构图
图1-2C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机构图
B.作者分布状况,见图1-3A、图1-3B、图1-3C。
图1-3A “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作者图
图1-3B “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作者图
C.发表期刊分布。“农业现代化”按照数量多少自高向低排列:《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经济》《农村工作通讯》等,见图1-4A。“农业信息化”按照数量多少自高向低排列:《农业网络信息》《农业图书情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信息界》《计算机与农业》等,见图1-4B。“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按照数量多少自高向低排列:《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村工作通讯》《山西农经》《商场现代化》《农业图书情报》《农业经济》《农业网络信息》《河南农业》《中国农学通报》等,见图1-4C。
图1-3C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作者图
图1-4A “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分布图
D.研究内容分析。从关键词聚类看:“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见图1-5A; “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见图1-5B;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见图1-5C。
(3)学位论文分布与研究趋向分析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研究方面学位论文的分布情况。“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学位论文共计275篇。其中硕士论文240篇,占87.3%;博士论文35篇,占12.7%。“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学位论文205篇。其中硕士论文192篇,占93.7%;博士论文13篇,占6.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学位论文只有两篇,都是硕士论文。
图1-4B “农业信息化”研究期刊分布图
图1-4C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分布图
图1-5A “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关键词聚类图
图1-5B “农业信息化”研究内容关键词聚类图
图1-5C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内容关键词聚类图
A.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由于文献较多,仅以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其研究热点和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模式和对策选择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余汉新(中国农业科学院,1994)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王培志(南京农业大学,1995)在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农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邹继业(中共中央党校,1998)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白跃世(西北大学,2003)、刘立勇(华中师范大学,2005)、宁新田(中共中央党校,2010)先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道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黄宁莺(北京大学,2004)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选择进行了探讨。
b.从经济史和思想史及国外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刘椿(南京农业大学,2000)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业政策的重心分析为基础,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谭首彰(中国人民大学,2005)对毛泽东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了研究,王丰(四川大学,2012)则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演进做了系统论述。奥马(华中科技大学,2004)分析了斯里兰卡农民公司与农业现代化的案例,强百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对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了系统研究。
c.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史清华(浙江大学,2001)以江浙沪为例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培先(复旦大学, 2003)在对农业现代化微观基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袁军宝(兰州大学,2009)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进行了研究,赵立秋(东北林业大学,2011)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柳晓冰(中国海洋大学,2011)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杜宇能(中国科技大学,2013)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
d.关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及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张明亮(中国农业大学,1995)较早研究了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彭艺(湖南农业大学,2012)则对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模式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刘文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3)论述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赵弘海(安徽大学,2013)则对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郑文兵(中国人民大学,2006)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途径选择的影响,方志坚(厦门大学,2008)分析研究了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赵卓(上海交通大学,2009)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曹卫芳(山西财经大学,2013)就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e.对区域农业现代化进行的研究。熊先根(南京大学,1994)对人口高密度地区农业现代化中的农业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张冬平(浙江大学,2003)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吕文广(兰州大学,2010)对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杨敬宇(兰州大学, 2011)基于现代生态农业的视角研究了甘肃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政策;李航(湖南农业大学,2013)研究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模式和路径。
B.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由于博士论文数量有限,故结合硕士论文加以分析。
a.对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共性问题的研究。黄铁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1)研究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业信息化战略问题,王政宇(沈阳农业大学,2004)对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崔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系统研究了农业信息化的组织体系,熊春林(湖南农业大学,2013)从服务能力建设的角度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做了研究。
b.对区域农业信息化推进模式和地区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王振博士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对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刘金铜(北京林业大学,2000)从精准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角度,对区域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示范进行了探索,蔡东宏(武汉大学,2005)研究了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的路径与对策,赵罡(吉林大学,2008)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安森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研究了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王勇(河南农业大学,2013)对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与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余秋华(华中农业大学,2013)对湖北省现代农业信息化进行了设计与研究。硕士论文中有80%以上是对省、市、县及以下区域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
c.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的行业性研究。吕鹏(中国科学院大学,2011)对基于3S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体系进行了研究。师晓东硕士(石河子大学,2013)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五团为例,对现代化农场农业信息化发展与策略进行了研究,周文斌硕士(甘肃工业大学,2001)对电子商务在农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d.已有一些硕士论文对农业信息化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爱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研究,赵翔(华中师范大学,2013)对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袁晓庆(中国农业大学,2012)研究了农业信息化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杨同建(山东大学, 2012)对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运作进行了研究,霍韵婷(吉林大学,2012)从国外经验分析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
C.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只有两篇硕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雷程伟2014年《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一文;中国农业大学钱学军200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一文。
1.2.2国外研究综述
与历史发展进程相联系,国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起步较早,而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关于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也大体从此时起步。而国外关于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对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大体上从此时开始。
(1)国外对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的研究
理论来自实践,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根源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最早实现了工业化,最早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19世纪下半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到了20世纪50—6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本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国外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20世纪50年代以前关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城乡关系的研究。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工农业关系以及城乡关系问题。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从比较效益的角度提出工业由于比较效益高会吸引人口集中到城市,影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杜能(1828)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从空间和区位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联系。1898年,霍华德在其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提出了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重视城乡的协调发展。值得指出的是,184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城市化发展动因及本质的过程中,揭示了城乡对立的关系。
B.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的“刘—费—拉”模型。二战之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为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刘—费—拉”模型。“刘”是指阿瑟·刘易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于1954年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即转向其他产业部门。“费”和“拉”,是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他们对刘易斯的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措施、采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从而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行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被学术界誉为“刘—费—拉”模型。
C.舒尔茨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应该指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不同于“刘—费—拉”主要从农业的外部关联去研究农业发展,而是真正深入到农业内部,系统地研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问题,也就是系统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性、条件和路径,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诸如,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开展人力投资;关于建立家庭农场体制、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市场机制;重视引入和投资发展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等等。
D.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关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罗斯托的发展阶段论,分析了在经济起飞之前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主要对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但已经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仅以法国《农业现代化法》来说,包括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广泛内容。也就是说,国外学者是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
国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界定、从农业发展阶段考察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等。
(2)国外对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的研究
关于国外对于农业信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针对农业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兴起、对如何把农业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的最初研究(Tucker, 2002)①。但系统研究农业信息化则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的进展不断展开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对农业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对于农业信息的性质、价值、传播和度量问题的研究,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等等。从实践的角度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对农业计算机网络问题的研究、对农业信息实时处理问题的研究、对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农业系统模拟方面的研究等,主要集中在关于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和“精准农业”三个方面的研究;从应用效率的角度研究农业信息化应用的重大意义。
1.2.3对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可以做出以下评价:
(1)就文献数量而言,研究农业现代化的最多,研究农业信息化的次之,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有些将农业信息化置于农业现代化“过程”或“进程”中去研究,有些提出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趋势”,甚至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也有观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可以看出,虽然不少文献研究或涉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但对二者关系的把握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说,进一步厘清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显得十分迫切。
(2)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或“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在关键词设定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检索到1995年至2015年113篇文献中,再加入“题名”栏“协调发展”检索,结果为“0”;改“题名”为“主题”分别检索“协调发展”和“融合”,得到3篇有效文献:其中会议报道1篇,工作经验介绍1篇,仅有的1篇论文中也没有论述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启发。主要有: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中有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或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在农业信息化相关研究中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与农村信息化的关系、农业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和环节,以及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
① Tucker, Mark; Napier, Ted L.Preferred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a-mong farmers in three mid western US watershed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2(2-3):297-3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