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思想与思路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经管学院“红色卓越计划”的创建始末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 姜 庆
一、起源与主题
2013年9月,我被学校党委任命为由管理与财经两个学院合并组建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到任伊始,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副书记等班子成员正在如火如荼地竞聘当中。整天独坐在会议室中(临时办公地)的我一直在思考着三个问题,其中最为烧脑的就是如何把这个校本部学生最多的学院学生管好。管好学生在学工队伍中经常被解读为“不出问题”,我心里非常明确那远不是我想要的。读书、上网查询和“耍权威”逼迫每一位辅导员给出一份他们心目中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基本形成了抓好骨干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
抓骨干带动,传统的做法不外乎搞个培训班或外派人员短期培训等。实践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培训经常是“无用无害”甚至劳民伤财。突破点在哪里?示范效应如何彰显?如何让学生喜欢而又有效?换个当下时髦的话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路在何方?这时他山之石对我和团队有了有益的帮助,在一份资料中看到,河南某大学在学校搞虚拟学院抓骨干培养;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调研中发现他们搞“暑期训练营”把培训搞到了国外;走访得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率先在全国修改本科生通识教育大纲并付诸行动……
立足延安这块红色高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立足延安大学厚重的人文底蕴,立足我们招生生源特征。“红色”“卓越”慢慢走进了视野。
二、思想与行动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虚无的,卓越计划是一个全新的行与思。虽然它主要是用行动来实现的,但这些行动是基于理念的,基于思考的。在初创期,我花很多时间思考问题,力求想透彻,想清楚。我知道行动不落实除了没有执行力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动过程中无法推进。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来,思想取决于眼光。具体地说,要有三种眼光:长远眼光、世界眼光、现代眼光。这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致的。长远眼光就是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一生,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掌握和眼前的就业。长远眼光的对立面是急功近利,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后果远比在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改变很难。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智慧,身处偏远一隅,我们的世界眼光首先要瞄国内一流大学的标准。现代眼光就是要学习先进的和前沿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我们要着手的这件事现代眼光就是要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之中小戏大唱。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讲过,教育领域的改革成功,必须要有“理想”“激情”“行动”,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标,激情是为了实现理想不计得失的投入,而最终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
三、内容与措施
既然是行动而不单纯是理念,必须考虑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就是要切实考虑如何在校情、院情的约束条件下探索创新的路径。这条路径中有大量的内容和措施的细节。每一步的细节,都关系着卓越计划的成败。
在学校有一种说法:“政法有想法,经管有办法”。仅有想法或仅有办法都不够,必须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尤其要有充分考虑各种制度和现实约束条件下的办法。把创新理念付诸改革实践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动,就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独特作用激励着我们的团队不断前行。拟定培养学制周期为一年;培养方案为必须能力模块+红色熏陶模块+社会实践模块+……遴选在我们能力范围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老师开设专题课;创设“茗约兰蕙”开放讲坛、“青年大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专题活动、“大学最后一堂党课”、“微党课设计、讲授”比赛等专题活动,支撑培养方案的落地。为了让培养计划“长得更好看”,我们设计了精美的logo,让“红色定向越野”中的孩子们穿上当年的红军服……。
红色卓越培养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不是让一些学生“学多一点,学深一点,学早一点”的超前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培养这些学生更有好奇心,更有想象力,更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扩大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理论的高度决定教育的深度,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而独立的新一代大学生,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必须超越,这种超越首先就是要具有理论的力量。我们坚信借力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先进性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而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2017年学院将最初的红色卓越培训班确立为红色卓越计划并决定长期实施下去。
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近30年,我常常在追问,教育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灵魂唤醒的教育,努力唤醒的是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慕;对知识、自由、希望和爱的追求;对改变和提升自我精神的需求、能力和习惯。红色卓越计划是我们“唤醒”学生的尝试,六年来学生对它的热捧鼓舞着我,参与的辅导员老师们忘我在其中激励着我。
祈愿在路上的“红色卓越计划”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