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志·水利志(1996~2015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江河堤防建设

陕西河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378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79条,其中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64条,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北洛河、无定河、嘉陵江和泾河等7条。全省主要农业基地、工业设施都分布在江河两岸,77%的县以上城镇临河而建,防洪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其中“一江两河一库区”(汉江平川段、渭河、黄河、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是陕西防洪的重中之重,而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则更是陕西防洪的心腹之患。1995年,陕西累计建成河道堤防工程5081千米;到2015年,全省累计建成河道堤防工程9445.54千米,保护人口达到1080.64万人,保护耕地599.33千公顷,陕西防洪的心腹之患大为减轻。

第一节 陕南堤防建设

陕南长江流域堤防建设的主要河流包括汉江、丹江、嘉陵江。本节主要记述1996~2015年堤防建设情况,其中汉江、丹江综合治理过程中建设的堤防工程将在“河道综合整治篇”记述。

一、汉江堤防建设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的幡冢山,由西向东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汉江干流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省境内652千米;总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其中陕西省内流域面积5.47万平方千米。汉江流域水量充盈,水质优良,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镶嵌在陕南地区的一条玉带,是汉中、安康人民的母亲河。但由于受特殊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其平川段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防洪问题一直是汉中、安康两市的心腹之患。新中国建立以来,汉江陕西段较大洪水平均4年一次,局部洪水几乎年年发生,累计受灾农田面积26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460万人次,死亡人数3873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5亿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2005年、2010年和2011年接连发生较大洪灾,致使安康东坝等防洪薄弱地带遇水即淹、反复受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难以有效保证。

1996年以来,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沿江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群众进一步加强了防洪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防洪堤为主的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体系。汉江干流两岸应修建干流、支流河口堤线总长度587.3千米,其中干流堤线358千米,支流河口堤线229.3千米;截至2012年已修建干支流堤防和护岸长度303.2千米,其中干流堤线231.9千米,支流河口堤防71.3千米,其中达标堤防35千米。现有防洪工程,虽对减轻汉江的洪水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已建堤防标准偏低,仍有很长未设防河段,加之预警预报系统不健全,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干支流水库调控洪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堤防体系不完善,标准低,质量差。除汉中、南郑、安康老城区堤防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安康城区江北护岸等为50年一遇,石泉县等县城主城区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外,其余堤防和护岸的防洪标准均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安康市城区东坝片区、石泉县城杨柳新区等,防洪标准仅为2~5年一遇,防护区地势低洼,淹没次数频繁。三是支流河口堤防水毁严重,加之干流无堤段的存在及堤后地势低凹,洪水倒灌现象突出,致使大堤腹背临水,堤防需要加固。

针对上述问题,统筹考虑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源地保护等需要,陕西省政府于2011年11月29日在汉中市召开了汉江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座谈会,开始编制《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规划》。2012年2月6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汉中市汉江南岸中林滩防洪工程施工现场举行汉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开始了对汉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其治理成果将在江河综合治理篇详细记述。

二、丹江堤防建设

丹江为汉江左岸一级支流,在陕西境内干流长249.6千米,流域面积7478.3平方千米,各占总流域面积与河长的一半左右,占商洛市总面积的40%左右。丹江支流主要有银花河、武关河、南秦河、板桥河。丹江流域年降水量在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16.36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46.6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5.14亿立方米。丹江洪水主要威胁商洛市城区,与丹凤县城等较为开阔的河段两岸。

1995年以前,丹江干流上建有堤防工程223千米,保护耕地1.73千公顷,保护人口10万多人,新修河滩地400公顷,河堤植树50万株。此后,陕西省于2000年3月组织编制了《陕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项目建议书》,并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通过;2000年12月,编制完成《陕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7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陕西省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2005年7月13日陕西省发改委以陕发改农经〔2005〕599号批复《商洛市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批复工程范围为商洛市城区、丹凤县城和白杨店、夜村、棣花、商镇、竹林关、梁家湾等6个重点镇8个河段;防洪标准:商洛市城区50年一遇,丹凤县城30年一遇,其余20年一遇。商洛市城区右岸、丹凤县城右岸及集镇堤防为4级堤防,工程规模为新修堤防1577千米,其中陕西省境内652千米,重建堤防9千米,拆除旧堤9千米,加固加高堤防30.8千米,新修护岸1.7千米;支流河口新修堤防2.89千米,加固堤防2.51千米,新修护基坝145座;新修跌水11处。核定总投资15030万元。1998年至2016年底,在丹江干流建成城区段、重点集镇段堤防60.4千米,另有83.89千米堤防由于资金短缺,无力建设而未达标;建成集镇和农村堤防18.5千米,其中金丝峡段右岸2.5千米堤防达到30年一遇设防标准;棣花、巩家湾、竹林关段左岸有5.7千米达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右岸10.3千米达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另有83.89千米堤防未达标。

(一)商洛市城区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分市区段、党塬段和城区段。

1.商洛市市区丹江城防工程分四期实施:一期工程,丹江老桥至柳家沟口左岸,新修堤防2338米。1999年12月28日动工,2000年10月20日全面竣工。二期工程,西起二龙山水库坝下,东至丹江老桥左岸,新修堤防5290.9米,与一期工程相接。2004年3月15日动工,2005年10月完工。三期工程,西起二龙水库坝下,东至南秦河口右岸,新修堤防6927米。2004年11月4日开工建设,2005年8月建成。四期为左、右岸续建工程,左岸续建工程为柳家沟口至东龙山石嘴段,治理堤防2660.6米,2005年11月22日开工,2006年8月底完工。右岸续建工程为南秦河口至东龙山312国道桥下段,治理堤防2540.2米, 2005年11月开工,2006年7月底完工,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党塬段堤防工程,位于沙河子镇丹江右岸河漫滩上,与312千米隔丹江南北相邻,东侧以党沙沟(丹江一级支流)为界,西侧紧依沪陕高速公路商洛东出口,南靠王塬、党塬,北临丹江。新修堤防全长1475.3米,其中:丹江干流堤防长1051.9米,支流堤防长423.4米。2008年12月3日开工,2009年7月竣工。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丹江干流商洛市城区段防洪工程,建设范围涉及商洛市城区丹江干流两岸4段河堤,分别为左岸东龙山段,长800米;左岸沙河子段,长5172米;右岸工业园区段,长4322米;沙河子舒杨段,长1305米;加固固床潜坝3座,新修固床潜坝8座。2013年7月开工,2017年1月完工。除沙河子舒杨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余段均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二)丹凤县丹江干流已建成堤防分丹凤县城区段和商镇棣花段。

1.丹凤县城段修建堤防4019.3米,分三期建设,相继于2002年11月、2003年5月、2007年8月竣工。防洪标准均为30年一遇。

2.商镇棣花段防洪工程位于县城以西15千米处的棣花镇,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左岸雷家坡大桥至万湾桥,新建生态河堤3221米;右岸雷家坡大桥至西沟,新建生态河堤3039.5米;新修固床潜坝5座;2016年底竣工。

(三)橡胶坝商洛市区及丹凤县城在丹江干流上修建橡胶坝7座。其中商洛市区5座,形成31.15万平方米的连续水面,回水长度4.64千米,正常蓄水量约为45.2万立方米。丹凤县城区为一、二级两座。一级橡胶坝位于丹江漂流码头下游约500米处,坝高1.5米,坝长120米;二级橡胶坝位于丹江二桥下游180米处,坝高2.5米,坝长140米,分两跨布设,每跨70米。丹江干流橡胶坝建设形成了一定水面,与堤防工程共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优美场所。

三、嘉陵江堤防建设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南麓凤县的代王山西侧大南沟,流经1119千米于重庆市注入长江。嘉陵江流域面积15.98万平方千米,其中陕西境内10039平方千米,河长243.8千米。

嘉陵江凤县段在经历1981年特大洪水灾害后,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修复受损堤防,到1997年共修建水泥浆砌堤防37749米,有效地保护了沿河的铁路、公路和村镇耕地防洪安全。1998年建设了黄牛埔东街、双石铺体育场等处堤防共847米;1999年建设堤防2800米;2001年维修加固龙口至凤州北门外水毁堤防160米,2002年维修加固黄牛埔、唐藏等处堤防1300多米,2003年加固堤防350米,2004年加固龙口堤防275米,新修留凤关、连云寺堤防320米,三岔喇嘛泉堤防170米,八达公司门前堤防33米,2005年维修加固堤防险段1600米,2006年加固修复了龙口、侯家河、下坝、温江寺等15处堤防工程,2007年维修加固堤岸1100米,新修龙口堤防100米。2008年建设了红花铺镇嘉陵江左岸640米防洪工程;凤县县城段左、右岸25750米堤防工程。2008年至2010年,相继建设了县城段一号坝至污水处理厂1222米堤防工程、古羌示范区2400米堤防工程。

2011年5月,陕西省启动了嘉陵江防洪治理前期工作,2012年6月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嘉陵江防洪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7月6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原则同意了该可研报告,计划新建堤防24.59千米(其中:新建土堤16.45千米、新建防洪墙8.145千米),加高加固堤防6.733千米,新建堤岸防护工程14.476千米,新建护滩工程0.224千米,新建涵洞17处,新建护基坝48座,护坡14.828千米,堤顶道路14.03千米。嘉陵江防洪工程估算总投资为33890.3万元。上述工程在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后,在2014年相继开工。其中嘉陵江凤县段堤防工程安排9474.9万元,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嘉陵江略阳县段规划投资1.37亿元,规划在嘉陵江干流白水江、横现河、县城、白雀寺四段共新修干流堤防5.275千米,新修支流堤防0.99千米,2015年已完成初步设计,部分堤防工程开工建设。

嘉陵江宁强段核定投资1.07亿元,规划新建干流堤防4112米、护岸618米,支流新修堤防1305米。其中宁强县阳平关镇嘉陵江右岸防洪工程2014年9月开始建设,2015年底建成。其他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第二节 关中堤防建设

关中防洪建设的重点是渭河及其支流、黄河小北干流,重中之重是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被认为是陕西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

一、渭河堤防建设

渭河堤防建设历史悠久,但早期建设遗存的工程极少。1954年渭河流域发生大水(史称“54型洪水”)后,以防御“五四型洪水”为标准,陕西省启动了渭河及其下游支流治理。1960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运用,致使黄河潼关卡口高程和渭河干流及下游12条南山之流河道淤积抬高,迫使陕西加强了对渭洛河下游及其南山支流进行了长期的防洪治理。相继实施了《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河道整治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淤灌工程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淤背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排水工程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通信网与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防洪规划》《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河道整治规划》等一系列治理规划,建设了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防洪续建工程,渭河全线与移民安置区防洪工程体系初具规模。

但受当时发展水平、投资和施工手段限制,所建堤防工程标准普遍偏低,加之黄河三门峡水库导致的潼关卡口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入黄不畅,进而导致渭河下游12条南山支流入渭不畅,在渭河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形成了悬河网状地带,治理赶不上泥沙淤积速度,“小水大灾”成为常态,灾害损失不断加重。因此,继续加强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建设显得更为紧迫。为此,经陕西省多方呼吁,水利部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编制渭河全流域治理规划。这一规划编制期间的2003年8月,渭河“03·8”洪水使渭、洛河下游遭受有史以来最大水灾,进一步暴露了这一区域防洪的严峻形势。此后国务院加快了正在编制规划的协调审批工作,2005年国务院以国函〔2005〕99号文件批准了《渭河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了渭河治理的重点项目。与此同时,陕西省水利厅编制了《渭河“2003”洪水下游灾后重建首期应急实施方案》和渭、洛河下游及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续建可研报告,保证了《渭河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了部分应急项目的实施。2010年12月29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批准实施省水利厅制定的《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2011年2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安市灞河入渭口举行了隆重热烈、振奋人心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陕西省有史以来最大治水行动,其骨干工程于2015年完工,在渭河陕西段全线形成了696.54千米高标准的堤防与道路桥梁工程,全线河道整治工程,两岸绿化美化与水景观工程,同时正在继续实施渭河生态治理、傍河小城镇建设等项目。此后的2018年渭河被水利部评为最美家乡河。2011年之后渭河综合治理情况将在“河道综合整治”篇详述。

1996~2011年,渭河治理值得特别记述还有金渭湖、咸阳湖的建设。2000以来,宝鸡、咸阳两市在渭河治理中,针对河道内乱搭乱建、乱挖乱采、乱垦乱种,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种种乱象,对堤防建设、城市开发与水生态环境整治统筹规划,既建设了市区高标准堤防工程,促进了城市开发,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城市水景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宝鸡市在渭河市区段20多千米河道内,建设了寓城市防洪与水景观工程为一体的金渭湖、清姜河湖、金陵河湖。金渭湖位于西起宝成铁路大桥,东止马营渭河大桥下游350米的河段,形成水面140万平方米,最大库容238万立方米。因其位于金陵河和渭河交汇处,具有明确的指位性;又因金台、渭滨两区行政区域界线通过湖心,两区对湖面拥有行政区域管辖权;另外还有金色渭水之湖的雅意,故名金渭湖。该湖建于2003至2004年,形成湖区渭河两岸堤防以及拦河闸均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

二、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安置区防洪设施建设

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时,设计淹没区移民40.37万人,淹没耕地57.27千公顷,其中涉及陕西的有4个县、21个乡镇、253个自然村,共淹没耕地50千公顷,移民19万多人。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蓄水后,因泥沙淤积,黄、渭、洛三河河床抬高,塌岸严重,又将三河沿岸回水影响区近9万人进行了后靠安置。198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根据这一《纪要》精神,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中有15万人相继返回库区。

为给返迁库区移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1992年,陕西省编制了《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工程规划》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黄委会、水利部审查;2000年国家发改委开始安排建设资金,截至2002年底共安排资金1.35亿元。该项目累计加固移民围堤62.65千米,新建河道工程三处,坝垛24座,长度2.24千米;加固南山支流堤防13.53千米,改造撤退道路21.05千米;在返迁移民居住区建设了避水楼台。2002年陕西省编制了《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区应急除险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1.97亿元,计划建设期4年,工程建成后可基本保证10万人、耕地20千公顷防洪安全,初步改善返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2003年8月渭河大水之后,陕西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区应急除险防洪保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补充修编,2004年8月黄委会进行了初审,2005年3月进行了复审,将其更名为《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4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06〕109号文将审查意见报国家发改委。此后还相继完成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预审材料报批工作。期间,从2005年开始国家安排投资实施该项目,到201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44亿元,累计加固移民围堤14.68千米,新建支流河口桥2座,续建河道工程长度4.06千米,加培退建支流堤防46.5千米,新建、改建支流桥梁6座,新建、改建防汛撤退路32.73千米,完善了三门峡库区信息网络及应用系统。从2011年开始,该项目停止实施,未实施项目列入国家确定的重要支流治理项目。

三、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

该工程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名称为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二期下延工程批复时改名为黄渭分离工程。黄渭分离工程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境内黄淤42断面和渭淤2断面之间,规划工程总长度为2300米,实际已建成总长度为1419米。该工程是《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确定的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的重要措施。修建该工程,一方面可防止黄河水流向南侵夺渭河河道;另一方面可防止渭河入黄口北移,使东西流向的渭河主流与南北流向的黄河主流呈90度夹角顶冲,进而,导致渭河洪水入黄受阻,下泄不畅,渭河洪水位抬升,加大成灾的概率。该工程建成后,可使黄河、渭河流向平顺,入黄流路稳定,也可使汇流区河势处于有利的形态,又能有效利用渭河洪水冲刷而达到降低潼关高程的初衷,为渭河口的综合治理、河道安澜创造条件。

2009年,黄委批复(一期)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长度为819米,设计标准为2010年水平当地4000立方米/秒(黄河)洪水。设计坝顶高程为330.34米(国家85高程基准)。工程为全石结构,坝体为散抛石两侧设铅丝笼石,坝顶宽8米。2009年12月1日开工,2010年4月15日全面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石方11.29万立方米,投资2408万元。

2013年9月,水利部批复(二期)黄渭分离控导下延工程。工程长度为600米,概算总投资1858.48万元。设防标准同一期工程,坝顶高程与一期工程坝顶平。二期工程于2014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5年2月主体工程完工。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0.45万立方米,石方10.0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873.19万元。

潼河口控导工程。潼河口控导工程位于潼关县黄渭交汇处,汇淤1至汇淤2断面之间。工程长1550米,坝垛19座。工程主要作用是调整潼河口河湾,控制滩岸崩塌态势进一步恶化,保护老西潼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安全,使潼关港口抽黄灌溉管理局所属一级站抽黄脱流问题得到缓解。2013年9月,水利部批复新建潼河口控导工程,工程长度为1550米,坝垛19座,概算总投资3461.05万元,设防标准为2020年水平当地4000立方米/秒洪水,设计坝顶高程为329.49米。工程于2013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6月主体工程完成。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40.88万立方米,石方14.6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332.94万元。工程运行近六年来,作用明显,滩岸崩塌的态势得到有效控制,老西潼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安全稳定,港口一级站抽黄脱流问题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黄河小北干流堤防

黄河干流陕西段是陕、晋两省界河,总长度约719千米。其中禹门口以下河道骤然放宽,河床由100米的峡谷展宽为3千米以上。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俗称黄河小北干流,全长132.5千米,河两岸为高出河床50~200米的黄土台塬,河宽3~18千米,河床比降0.3‰~0.6‰,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沙洲密布,岔流丛生,冲淤变化剧烈,主槽摆动不定,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历史上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总面积1107.67平方千米,其中分布有大量滩地,两岸又为黄土台塬,其中陕西一侧的合阳、大荔、潼关三县与韩城市在沿黄滩区有39.22千公顷滩地以及分布在沿岸的耕地、抽黄灌溉设施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陕西重要的粮、棉、油、果品、水产品基地;沿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司马迁祠、洽川湿地风景区等,是关中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带;区域内还有重要的国防设施与部队农场。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小北干流龙门站相继发生1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共计22次,平均每2.7年出现一次,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发生于1967年8月11日的21000立方米/秒。1996年1月发生百年不遇凌灾,潼关河道冰塞27千米,壅水高1.1~1.5米,历时20天,槽蓄水量达3亿立方米,右岸雨林乡、朝邑、兰空农场等12个乡镇及单位受灾,淹没耕地11.3千公顷,受灾人口1.54万人,两岸滩区井、路、房、电器设备及防洪工程等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洪灾、凌灾以及黄河主流西倒冲刷,加之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河道淤积严重,防洪工程临背差逐渐增大,如大荔朝邑围堤临背悬差达3米以上,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凌汛等灾害,严重危及沿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军事、交通等重要设施安全。

黄河小北干流治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5年交黄委会统一管理后开始进行系统治理,截至2015年,陕西一侧建设河道防护工程15处,工程总长66.674千米,其中黄委会管53.94千米,市县管12.7千米。其中黄委会管工程有韩城河务局管理的桥南、下峪口、史代、南谢、芝川5处工程,长度10.56千米;有合阳河务局管理的雨林、太里、东王、新兴4处工程,长度9.16千米;有大荔河务局管理的华原、华原下延、雨林、牛毛湾4处工程,长度28.1千米;有潼关河务局管理的七里村、渭河入黄流路调整2处,长度6.13千米。另有大荔河务局管理的17千米朝邑围堤,合阳河务局管理的3.7千米新华路堤。这些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小北干流防洪压力,对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较大作用。

第三节 陕北堤防建设

陕北防洪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延河、无定河和处于黄河沿岸的府谷、吴堡等县城的城区防洪。

一、延河堤防建设

延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榆林市靖边县,于安塞县镰刀湾乡进入延安市,流经宝塔、安塞、延长、志丹、子长、延川六个县区,干流长248.5千米,主要支流有坪桥川、杏子河、西川河、南川河、蟠龙川、石公河等。延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峰高量小、含沙量大,给沿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977年7月,延河发生858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冲毁耕地2.67千公顷,冲走牲畜8000多头,有4000多人受灾,王家坪、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严重被毁。这次大水之后,延河防洪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干、支流堤防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延河防洪工程建设始于新中国建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带领沿河人民群众进行了防洪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堤防工程为主的延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体系。截至2015底,延河流域累计修建堤防和护岸工程76.3千米,其中干流49.95千米,支流26.35千米。特别是1997年实施“山川秀美”与“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堤防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治理同时得到加强,延河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对减轻延河流域洪水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对延安主城区河段的综合治理,初步缓解了洪水威胁,同时取得了较大的综合利用效益。

但受自然地形、建设资金等条件限制,已建堤防标准偏低,河道淤积严重,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防洪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加之预警预报系统设施覆盖不全,远未形成安全有效的防洪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问题:一是干流没有控制性调蓄工程,支流水库调控洪水能力薄弱;二是干、支流已有堤防标准偏低,其中延安市老城区河段不足30年一遇,安塞、延长县城部分堤段达不到20年一遇标准,其余为2~5年一遇,且干支流无堤段大量存在;三是河道淤积严重,对沿河村镇、工业项目、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带来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延安市委、市政府从2015年开始筹划延河综合治理事项,规划通过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等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保障。这一规划于2016年开始实施,详情在“河道综合整治篇”记述。

二、无定河堤防建设

无定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榆林市白于山长春梁北麓,流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和延安两市,在清涧县河口村汇入黄河,全长491.2千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千米。榆林市境内河长442.8千米,流域面积20302平方千米。2015年,榆林市流域内总人口208.9万人,耕地面积270.67千公顷,粮食总产约占全市的80%,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约1038亿元。

无定河流域分布着榆林市主要城市、工业园区、重要村镇和主要农业区,无定河号称榆林人民的母亲河。截至2015年,榆林市在无定河干流及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的城镇河段修建防洪工程107千米、护岸5.7千米。其中无定河干流堤防53.11千米,主要分布在横山区、米脂县、绥德县等县城段及部分农防河段。橫山区防洪堤分布于雷龙湾乡至响水镇河段,建成农防堤防28.4千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米脂县城段建成堤防全长5.7千米,分布于无定河大桥至止翔凤桥及九龙桥至小石砭桥段;绥德县城段建成堤防19.0千米,分布于滨河大道、神龙大道、学子大道等段,防洪标准30年一遇。

无定河主要支流包括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海流兔河等,已建成堤防53.9千米、护岸5.7千米,主要分布在榆阳区、横山区、子洲县、绥德县等城区段及淮宁河子洲县境内的重要乡镇段。榆溪河榆林市区段现状防洪工程能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芦河横山城区段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大理河绥德县城段,除雕阴桥上游—南关桥和北关桥—入河口段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外,城区其他河段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子洲县城区段不足30年一遇。

为了统筹解决榆林市防洪、供水与水生态环境建设问题,2015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榆林市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规划》并开始逐步实施,其详情在“河道综合整治篇”记述。

三、府谷县城黄河堤防建设

府谷县城区地处黄河与孤山川交汇口的漫滩区,县城防洪受到“两河”夹击的严重影响,如黄河与孤山川同时发水,府谷县城受到的洪水灾害更为严重。另外府古县城主城区修建的15条排洪渠直接延伸到黄河滩,已受黄河洪水顶托倒灌。

府谷与山西省保德两座县城隔黄河相望,两座县城由黄河大桥相连。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县开始在黄河上竞相筑堤造地。2002年,两县因围河造地引发严重的水事纠纷,后经黄委会协调处理,各自拆除了部分违章工程,同时相继建设了县城黄河防洪堤防。截至2015年,府谷县在东起府谷码头,西至黄河孤山川汇流处修建有2961米黄河大堤,保护主城区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6万多人。现有大堤顶宽6~8米,堤顶高程819.15-818.39米;外滩地面高程在810.23~813.36米。主城区有15条排洪渠穿过大堤进入黄河。同期,在东起黄河与孤山川交汇处,西至崇塔村,建有长6800米的黄河大堤,保护正在开发建设中县城新区,该段大堤顶宽8米,堤顶高程817.45~814.46米。另外,在孤山川左岸、右岸分别建有长4817米、3216米堤防,分别保护着3万、1.8万人的防洪安全。

四、吴堡县城黄河堤防建设

吴堡县城区位于黄河岸边,黄河干流由北向南流经吴堡县的岔上、郭家沟、寇家塬、宋家川4个镇的18个村庄,县内流程45.7千米,其中流经县城东南6千多米。 黄河吴堡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为390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6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951.8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300亿立方米,7、8、9三个月流量占43%,年水位变幅7.55米。吴堡县城黄河段沿岸有八条沟谷,这些沟谷暴雨形成的山洪,把大量乱石和泥沙涌入黄河,致使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使局部断面过水受阻,抬高了整个县城河床。新中国建立以来,吴堡黄河段共发生洪水18次,均造成较大灾害损失。截至2015年,吴堡县城区面积4平方千米,建有5.6千米河堤及即将修建的黄河大坝。其中税务局段,堤顶高程651.02米,对应流量32000立方米/秒;自来水公司段堤顶高程649.60米,对应流量29200立方米/秒;黄河大酒店西堤顶高程648.92米,对应流量29800立方米/秒;高薪医院段堤顶高程647.15米,对应流量25600立方米/秒。这些堤防保护了县城大部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