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石泉历史(1921-1978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石泉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进步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石泉县政府召集民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群众推举教育局局长陈雨皋上台讲话,陈雨皋慷慨激昂地陈诉了中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日寇侵华暴行,我们中国人不能忍受,中国人民要团结御侮。拿枪的中国人枪口要向外,对准敌人,不要向内,对准人民!”

1936年冬,陈雨皋加入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赴华北各地联络抗日团体,通报西安事变经过,宣传张学良、杨虎城“八项主张”。1937年2月底,经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姚警尘介绍,陈雨皋赴三原会见了红军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并被引荐赴延安参观,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勉励他与共产党继续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多做工作。回西安后,陈雨皋被省教育厅委任为义务教育督导员。他广泛接触青年学生,鼓励他们立志报国,其中石泉的蔡德芳、蔡佑民、陈克、陈军、贾剑秋等大批进步青年,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力,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民主运动。

同年4月,陈雨皋应杨明轩和西安市二中校长、中共地下党员江隆基的邀请,参加西安地区高中和师范学校师生座谈会及二中全校师生时事报告会。在这两个会上,他向师生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在延安的观感,使西安的青年学生对党的抗日主张和实现国共合作的诚意有了进一步了解。7月,陕甘宁边区在旬邑县举办小学教师讲习会,陈雨皋欣然应邀前往讲学,受到边区关中分区教育部部长张剑颖、分区政府主席霍维德及习仲勋书记的热情接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党全国共同抗日,以李敷仁、陈雨皋、姚一征等为代表的爱国进步人士决定借助创办报纸来唤醒民众,于1937年11月12日在西安创办《老百姓报》,陈雨皋不但努力扶持报社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积极为报社撰写文章,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反映劳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唤醒民众,动员百姓参加抗战。

1938年夏,大半个中国沦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沦陷区的青年学生和难民纷纷流亡内地,使非沦陷区本已存在的失学与失业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陈雨皋目睹大批青年学生失学,心急如焚。8月22日及23日,他在《西北文化日报》发表《救救失学青年》,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就学问题,遭到省教育厅厅长周伯敏的诘难,横加指责,给以撤职留任的处分。陈雨皋受打击的情况被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杨明轩知道,他感到陈雨皋身处险恶,继续在此从事抗日救国工作已有困难。经与三十八军驻西安办事处联系,1938年9月初,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电邀陈雨皋赴中条山抗日前线共事。从此,陈雨皋开始他七年的戎马生涯。

陈雨皋到三十八军后,先后担任训练班军官队少校政治指导员、教官队教官、军士队教官,其与孔祥桢密切配合,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抗日军事人才。三十八军作战勇猛,被重庆《扫荡报》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1940年9月,陈雨皋调任军参谋处第三科(人事科)科长。在中共三十八军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与工委负责人蒙定军、范明密切配合,建立系统、严密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全军中下级干部进行全面调整,安排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官兵担任军内各级领导职务,对这支国民党的抗日部队最终改造成为人民革命武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3年,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下决心搞垮三十八军。同年11月,蒋介石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赵寿山调离三十八军,同时调任国民党顽固分子张耀明任该军军长。张耀明到任后,即对全军中下级干部进行大撤换,并且采取卑劣手段,排挤迫害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官兵。1944年5月,中共三十八军工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安排被国民党特务列为有共产党嫌疑的陈雨皋等37名地下党员和进步官兵有计划地撤退。正在病中的陈雨皋被安排返回家乡。

回乡后,陈雨皋参加县临时参议会,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战士,在各种场合揭露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罪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国掀起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热潮。兴安师范师生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自然科学研究会、文艺研究会,以及各县旅安学生同乡会等社团,他们办壁报、出书刊、举行讲演,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的政治进步力量空前发展壮大,工人走出工厂,学生走出课堂,市民走上街头,农民和爱国知识分子自觉地加入进步力量的行列,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之中。地处偏僻的安康,也受到了爱国浪潮的影响,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走向社会,游行、集会、演讲、散发传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石泉县旅外同学同城镇学校师生在寒假期间,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进步组织。1938年初,民先北平总部派到西安工作的陆平指示兴安师范学校教员王任清在安康建立民先队,石泉的徐秀云、何中南等加入民先队。同时,由陕北公学毕业后任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一旅三团(时驻安康县)政治教官、民先队成员马兆麟(又名马良卿、马常芬,石泉县人)也在兴师发展了一批民先队员。这两部分民先队员合并在一起,建立了民先兴师分队部,罗锡九任分队长。

1938年7月,在驻防安康的陕西警一旅三团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力组织安排下,中共党员蒙进(蒙恩福)、焦昌海等石泉籍兴安师范学生由石泉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同年8月,在安康“民先队”王任清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徐秀云、夏荣莲等,由安康到西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到延安参加革命。

二、全民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展开了。石泉成立“石泉县抗敌后援会”,领导抗日后援工作,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抗日。县内各机关、团体、学校分别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壁报,声讨日寇侵华暴行,戳穿汉奸卖国罪行,鼓动群众抗日情绪。社会各界还分别组成了宣传队,乘节假日集会宣传,或走上街头宣传。寒暑假期间,石泉旅外学生同城镇学校师生联合,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演街头剧,如《放下你的鞭子》《凤阳花鼓》等。每次街头演出时,还组织群众列队在街道游行,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坚决抵制日货,彻底销毁日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1938年秋,大北巷小学、池河小学和江南馆女子小学的师生开展了一次深入农村的宣传抗日活动。大北巷小学组成四个组,分赴中区、南区、西区和北区农村;池河小学负责池河街和东区农村;江南馆女子小学负责城关。宣传方式有:沿大道一家去一人挨户宣传,在较大的村落和集镇演抗日话剧、做抗日演讲、唱抗日歌曲,在个别地方化装成“逃亡人”,用“莲花落”曲艺表演形式宣讲日寇在沦陷区奸掳烧杀的暴行。通过两个多星期的抗日宣传活动,许多群众对日本鬼子、汉奸走狗莫不义愤填膺,决心打倒日本军国主义,誓死把鬼子赶出中国去。

三、民众积极支援抗日前线

抗战时期,石泉虽未处于战争前线,但在长达八年的残酷抗日斗争中,石泉人民付出了惨重代价。除参军参战正常流动和牺牲殉国外,由战争引发的瘟疫、饥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使石泉人口剧减。据统计,1939年,全县总人口82244人,至1945年,总人口降至76373人,减少5871人。

石泉人民积极为抗日前线供应军粮,捐款捐物。教育界做了几件实事:(1)大北巷小学、池河小学和江南馆女子小学组织学生储蓄捐献,开展“一日一分”运动。当时,北小有学生200多人,池小和女小各有学生100多人,共计不下500人,一学期可储蓄五六百元捐献抗日。(2)设“献金台”,由群众自动捐献,如金银首饰、废铜、衣物、粮食等,支援前线抗战和救济沦陷区难民。(3)发动“抗建剧团”(业余剧团,原名自乐社)义演劝募,通过义演,募集了一部分财物,转赠抗日前线,慰劳前方将士。(4)组织劳力给抗日前线装运军需物资。如当时的军粮供应“鄂米”(石泉供应湖北前线的军补),大都是组织县城青壮年去义务装运的。

抗战时期,进口栲胶中断,国内栲胶奇缺,曾溪李厚庵于1939年在西乡小鱼坝兴建栲胶厂,年产栲胶25吨;1942年,留美银行家周苍柏与重庆华中化工厂厂长秦秉长合资兴办华中化工厂石泉分厂,年产栲胶50余吨,支援抗日战争。李厚庵还一次为抗战名将冯玉祥捐献10万银圆充作军费。

四、青年学生响应从军

1937年冬,国民党政府号召各地爱国志士志愿从军,成立抗日义勇军到前线抗日。石泉和紫阳两县共招募400余人,征集枪支100多支,联合组成1个营,由紫阳县邱荣川任营长,石泉邱琢成任副官,把队伍带到安康,由安康去西安。经整编装备后,开往河南、山西前线抗日。

1937年暑期,石泉部分小学教员、中学和师范毕业学生投笔从戎,支援抗日救国。如焦昌海、李佩金、蒙恩福、徐秀云、陈家菊、黄劲松等去陕北的抗大和陕北公学;夏远荣、朱洁生、周本道、韩燕堂等考入黄埔军校;舒自达、李方藻、朱格端、苏启明、谢书霖、唐亚侠等到胡宗南办的战干四团受训,先后共约30余人。虽然他们去的学校不同,但目的都是抗日救国。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兴安师范(今安康师范)毕业回县的夏远荣,家里只有母亲、妹妹和他三人,按当时政策,独子可以不去应征。然而,师范毕业后他却辞去学校的聘请,说服母亲,去成都考取了军官学校。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河南前线。途经陕南,回家探亲,他母亲叫他结婚后再去前线,可他说:“赶走日本鬼子后,再回家结婚”。后来听他舅父朱洁生(军校毕业,同夏远荣一道赴前线)说:夏远荣学的是工兵,在洛阳白马寺与日军战斗中,为架设桥梁,工作几昼夜,疲劳过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葬于白马寺。此外,还有焦昌海、彭述曾、朱凤高、陆仁慈(城关人)、李佩金(后池人)、王槐(后柳人)等。他们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献身的。

1939年3月,日本侵略军出动34架轰炸机入侵石泉侦察、扫射、轰炸,此后石泉县城空袭警报日益频繁,直接影响学校正常上课和机关正常办公,闹得城区恐慌不安,使石泉民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在日本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抗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10万人,编组远征军。

石泉县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委员会”,负责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从军。三民主义青年团石泉筹备处和国民党石泉县党部设立报名处,具体组织征兵工作。宣传鼓动的主要阵地在中小学,动员的主要对象为中学生和青年教师。石泉中学广大师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爱国主义宣传鼓动行动中,校长杨云阶向学生讲解班超投笔从戎远征匈奴的胆略、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气、岳飞“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杀敌御侮的决心等一系列古代英雄人物抗击敌人,保家卫国的故事;国文老师选讲一些捍卫祖国、气壮山河的古典诗词;师生撰写了大量鼓气壮行的诗文,各班出专刊墙报;音乐老师许崇如组织学生合唱队开展了一次专场演出,演唱《再会吧,香港》《街头月》《今夜又是好月亮》《木兰从军》《送郎参军》《我爱西南》《走出象牙之塔吧》《齐打回去》等歌曲。激起了师生的报国热情。训教主任刘振清、青年教师杨亿庭带头报名从军,打消了应征学生家长的顾虑,青年学生受到鼓舞,踊跃报名,就连几个女生也不甘示弱,争做“巾帼英雄”,只因不收女兵,才被婉言劝阻了。最后被批准参加青年军的有刘振清、杨亿庭、刘正武、赵新革、秦道正、吕友才、方孝达等50余人,编入二〇七师,赴印度、缅甸作战。

国民党青年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英军在印度、缅甸抗击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1945年3月8日,中国驻印军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近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