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区位辖境】 县域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居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处。东临华池县,东南临庆城县,南临镇原县,西南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中卫市海原县,西北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北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临陕西省定边县。辖境介于北纬36°01′06″~37°09′10″、东经106°21′40″~107°44′40″间,南北最大距离127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24千米,面积9236平方千米。县党政机关驻地环城镇,南距西峰区148千米,东南距西安市420千米,西距兰州市520千米,北距银川市260千米。
【地质演变】
前中元古代(19.5亿年前),属华北隆台西部鄂尔多斯古陆,基底为太古界及早元古界浅变质结晶岩建造。依基底顶部形态划分,县域介于中部隆起区和西部坳陷区过渡地带,莫霍面埋深最厚达43千米。
中晚元古代(19.5亿年—6.15亿年),长城纪鄂尔多斯古陆开始下沉,接受第一次海侵。环县—彬县地区为滨海砂、页岩相建造,厚约600米。蓟县纪达到海侵高潮,以开阔台地白云岩、藻白云岩相建造为主,厚约1700米。蓟县纪后,晋宁运动使华北地台抬升,鄂尔多斯古陆上升更甚,缺失青白口系、震旦系沉积,造成约2亿年的沉积间断,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
古生代(6.15亿年—2.50亿年),震旦纪末与寒武纪间的拖莱运动导致地壳普遍上升,沉积中断。早寒武世中晚期,陇东局部地区再度下降,接受第二次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范围扩大,海水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形成陇东海,接受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碳酸盐岩沉积,厚数百米。古生物有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等,属华北型生物群。晚寒武世地壳上升,海水向南、西退缩,陇东海回复到早寒武世状态,未接受沉积。早奥陶世庆阳古隆起继续上升,并与北部伊盟古陆连成一体。早奥陶世晚期,古隆起开始下降,接受第三次海侵,形成潮坪白云岩、石灰岩相沉积,厚度小于100米。区域气候温暖干燥,头足类繁盛。中奥陶世继续接受正常陆缘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并在西部形成平凉组高碳富硫碎屑岩建造,厚数百至上千米。晚奥陶世,加里东运动又使鄂尔多斯地台抬升,地台西缘形成经向断褶带,阻挡祁连海入侵,海陆分界线退至贺兰山经向构造东缘东经107°线一带,县域东部古陆再现,西部仍为浅海环境。泥盆纪、志留纪和早石炭纪,未有沉积发生,处于剥蚀状态。华力西构造旋回早期,地台又发生沉降。中石炭世开始接受第四次海侵,海水由东、西方向入侵,西部海岸线到达今县西部,形成半环形海湾,接受潮坪潟湖相沉积,岩性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夹碳酸盐岩及含煤沉积,厚200~400米。今县东部仍为古陆梁。晚石炭世,海侵达到高潮,南北向古陆梁被淹没,以潟湖相含煤沉积为主,薄而层数较多。早二叠世鄂尔多斯地台上升为陆,海水退出,盆地内陆相沉积开始,干旱气候再度出现。早二叠世山西期,县域发育三角洲及湖沼沉积,下石盒子期大部为浅湖相沉积,西部有三角洲相沉积。晚二叠世上石盒子期,大部为滨浅湖相沉积,西部有三角洲河流相沉积。石千峰期为间歇湖相沉积。
中生代(2.50亿年—0.70亿年),地壳由古生代的强烈活动转入相对平静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时期,海水至三叠世晚期逐渐退出后再未进入,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一套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沉积,总厚度约4200米。早、中三叠世为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县域近缘近岸水下扇发育。晚三叠世形成湖相砂岩、泥岩夹煤层、油页岩,受印支运动影响,中、上统间有沉积间断。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延长植物群繁盛,发现31个属种,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真蕨类有8种,莲座蕨科地位突出,木贼类、种子蕨类较繁盛,苏铁类零星可见。早侏罗世河湖湖沼沉积达到高潮,中侏罗世以干旱湖沼相结束。这一时期,燕山构造幕连续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升降,边缘主要构造形成和盆地内底层形变定型。白垩纪,燕山运动使盆地东缘上升为山,南缘和西缘再度上升,形成四周上升、封闭统一的盆地。在周围剥蚀加剧条件下,县域成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沉积中心。整个白垩纪,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
新生代(0.70亿年后)古近纪(老第三纪),县域未接受沉积。渐新世后,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盆地全面上升为陆,受到侵蚀,沉积新近系(新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层。第四纪,以风积、河流相沉积物为主,气候变化剧烈,更新世出现5次冰期、4次间冰期,全新世为温暖期,以哺乳类为主的动物繁盛。
【地层】 县域地层发育同鄂尔多斯盆地一样,经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漫长沉积过程,形成多套沉积层。依地层序列和地质勘探在域内的重点发现,列举如下:
前长城系,未见出露;长城系,未见出露。
蓟县系 王全口组零星出露于陕、甘、宁交界地带,呈南北向狭窄带状展布。结合深井资料,分上、下两个岩组,由上部富硅镁碳酸盐岩建造和下部陆源碎屑岩建造组成,夹中基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含叠层石。毛井镇窝风口至阴石峡一带出露的富硅质条带和团状白云岩,属上岩组。
青白口系,缺失;震旦系,县域西部属于可能沉积区。
寒武系 分上、中、下三统,县域西部有出露。下统以县西北与宁夏同心县交界区域的老爷山剖面为代表,岩性为灰白色、黄色白云岩与灰白色石英岩、石英细砾岩互夹,夹粉砂岩、灰岩透镜体,底部为砾岩,厚32~91米,与上覆中寒武统毛庄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蓟县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中统分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毛庄组出露较好,老爷山一带为泥质白云岩, 状或竹叶灰质岩夹页岩,厚43米。徐庄组见于钻孔,主要为竹叶状灰岩、 状灰岩、杂质页岩夹粉砂岩、生物灰岩,含丰富的三叶虫等,厚约170米。张夏组为中寒武世海侵时期沉积,分布广泛。老爷山及其以北地区为灰绿色竹叶状灰岩、 状灰岩和 状灰岩夹钙质页岩和及少量泥岩,灰岩含三叶虫及腕足类、软舌螺等,厚218米。上统崮山组,老爷山一带岩性为灰、浅灰色泥质条带状灰岩和 状灰岩,其上变为灰夹黄绿色和紫灰色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偶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和海绵骨针,厚138~250米。
奥陶系 地层类型沿107°经线划分,东部属庆阳小区,西部属平凉小区。庆阳小区为华北型沉积,地表未见出露,据钻孔资料,属下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为云膏岩、膏云岩、膏岩、白云岩和纹层状泥质细晶白云岩建造,颜色主要为浅黄灰、灰褐、浅灰、深灰、深灰褐、黑褐等,厚76米。平凉小区处鄂尔多斯地台西缘,沉积复杂且有特色。中奥陶统平凉组剖面分12层,主要为页岩、块状砾状灰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凝灰质砂岩、粉砂质页岩及泥岩、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等,除第二、七层外,其他层皆含笔石,有浅褐灰、浅灰、绿灰、浅黑灰、浅褐红、灰绿、微绿、黄绿、蓝灰、灰黄及黑、绿等色。该组相变较为明显,自南向北厚度渐增大,至南湫乡石板沟,岩性以灰色钙质页岩、黄绿色砂质页岩及薄层灰岩为主,笔石厚达1134米。上奥陶统车道组,以车道镇南庄子苦水沟剖面为代表。分12层,厚76米。从下到上依次为泥质网纹状豹皮灰岩、厚层角砾灰岩中夹1米厚页岩与灰岩互层、泥灰岩、钙质页岩与薄层灰岩或碎屑灰岩互层、厚层砾状灰岩、薄层致密灰岩且层面多泥质波纹或条带、薄层瘤状灰岩、泥质条带夹薄层灰岩、薄层瘤状泥灰岩夹薄层灰岩及上部夹一层海百合茎灰岩、薄层 状灰岩,颜色有橘黄、灰色、棕灰、黄绿、紫红、灰绿、红色、黄色、棕红、浅红、浅紫红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及腕足类、头足类。
志留系,缺失;泥盆系,缺失。
石炭系 早石炭世及中石炭世早期沉积缺失,晚石炭世太原组有发育,为稳定型海陆交互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间夹碳酸盐岩。南湫乡石板沟剖面,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灰岩、煤层、铝土页岩及贫铝土矿、铁矿层,底部有一层砾岩,含腕足类,与上覆下二叠统山西组整合接触,与下伏中奥陶统平凉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79米。
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岩性稳定,为灰色砂质页岩、砂岩夹炭质页岩及薄煤层、煤线和灰色细砂岩,自南向北逐渐增厚,石板沟一带厚达103米。下统下石盒子组碎屑岩粒度较粗,自南向北逐渐增厚,石板沟厚达142米。上统上石盒子组碎屑岩粒度东细西粗,厚度南薄北厚,石板沟厚达430米。植物属华夏植物群。
三叠系 陇东区分布广泛,发育充分,个别区域厚达4229米。下、中三叠统为河湖相红色碎屑岩,按岩性分为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与中统纸坊组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三叠统为湖沼相砂质泥岩夹泥灰岩、煤层及油页岩,富含植物及叶肢介。下统下部刘家沟组主要由灰绿色、棕红色、紫红色及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砂岩组成,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和尚沟组为整合接触;上部和尚沟组由暗紫、棕红色泥岩、细砂岩、砂岩互层夹凝灰岩组成,与上覆中三统纸坊沟组为整合接触。陇东区下统总厚348米,岩性、岩相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石板沟为浅紫红色中细粒砂岩夹砂质泥岩条带,厚307米。中统纸坊组分布广,基本同下统。其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深灰、黑色、紫红色泥岩与绿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厚478~580米。上统延长群分5个岩组,均见于钻孔,岩性为细碎屑岩。第一岩组厚560米,第二、三、四、五岩组厚804~1832米,第二岩组含油页岩,第二、三岩组暗色泥岩带常为生油层,第二、四岩组的细粒、中粗粒长石砂岩层为储油层,第三、五岩组常形成煤层。与下伏纸坊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 大面积分布,三统齐全,但厚度较小,结构简单。下统富县组分布零星。中统分3组,下部延安组、中部直罗组、上部安定组,均为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夹稳定煤层。上统芬芳河群见于甜水堡和车道镇三角城,为红色山麓相堆积,厚度大于127米,主要为红色巨厚层状砾岩、粗砾岩夹砂砾岩,底部为细砾岩,与下伏中统直罗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白垩统志丹群砾岩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 庆阳小区下统志丹群发育充分,分宜君组、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泾川组5个岩组,宜君组、洛河组见于钻孔,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泾川组有出露。志丹群厚度超过1000米,中、上统缺失。境内合道川,环河华池池组为蓝灰、灰绿、黄绿、紫红色砂质泥页岩夹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含爬行类和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沉积物以具有清晰、平整水平纹理、波状微细层为特征。罗汉洞组为棕红、棕色砂质泥岩、泥岩、页岩夹灰白色砂岩、粉砂岩。泾川组主要由灰绿、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页状粉色岩夹多层泥灰岩组成,含鱼类和龟,孢粉以裸子植物占优势。环县—泾川以东缺失罗汉洞组以上地层,以西缺失洛河组以下地层。
古近系 固原群县西部有分布,岩性为砂砾岩和红色泥岩、粉砂岩,毛井镇一带以砾岩为主,小南沟乡至甜水堡一带以砾岩夹泥岩为主,属山间坳地型沉积,四周被中、古生界岩层包围。
新近系 上新统临夏组分布广泛,岩性单一,为陆相湖盆及山间坳地型沉积,露头沿沟谷断续分布,以橘红、棕红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常有泥钙质结核,底部有砾岩和砾状砂岩层,厚度一般小于50米。其砂质泥岩中富含以三趾马为代表的哺乳动物化石,反映出以广阔草原为主的古地理环境。环县—平凉一线以西局部整合于咸水河组以上,以东直接不整合于下白垩统之上,其上被更新统三门组不整合覆盖。
第四系 沉积物以风成黄土为主,夹黏土和亚黏土,其次为河湖相砂砾层及亚砂土层,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化石。更新统早期三门组,上部为棕黄、黄色砂质黏土、粉砂层、细砂、粗砂、砂砾层夹砂砾透镜体及钙质结核,含鸟类、哺乳类等;下部为棕黄、灰白色砂质土、砂、细砂;底部为砾石层夹粗砂透镜体,含哺乳类。与下伏志丹群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离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环城镇西川肉红色石质黄土即为三门组河湖相沉积。更新统中期离石组广泛发育,构成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基体的中、上部,主要为灰黄—浅褐黄色粉砂质黄土,常夹有2~3层古土壤层,底部偶见数米灰白色砂砾层,厚度一般为100~150米,底部砂砾层为区域第四系重要含水层。更新统晚期下部萨拉乌苏组河湖相沉积分布广泛,常见于沟谷或河谷两侧,构成二级阶地,主体在阶地陡坎下部。该组以环城镇刘家岔剖面为代表,厚40~47米,分6层,底部为灰褐色砂砾石层,其上依次为灰褐及灰黄色黏土、灰蓝色黏土、灰褐色黏土夹细砂透镜体、鲜灰黄及灰黄色黏土、灰蓝及鲜灰黄色黏土,其中第三层灰蓝色黏土中含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和石器,第四层灰褐色黏土中含少量石器和生物化石。其下伏离石组、上覆马兰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更新统晚期上部马兰组,全境广泛分布,构成黄土塬、梁峁、丘陵基体的顶部,呈类喀斯特地貌。堆积物单调,以淡灰黄色疏松黄土为主,具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底部为棕红色土壤层,在河谷阶地边缘有砂砾石夹层,一般厚10~30米。全新统,为近代黄土堆积,包括冲积层、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风积层等,遍布全境,厚度不一。
【地形地貌】 县域地貌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类型,全境处于由南部残塬沟壑向北部梁峁沟壑及沙漠边缘过渡地带。新生代第四纪境内形成黄土高原,全新世以后,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在侵蚀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较为完整的高原地貌逐渐解体,形成残塬、梁峁、掌滩、沟谷、崾崄、盆地、阶地、沟坝、陡崖、离堆、陷穴等形态多样的地貌。以流水地貌为主,重力地貌和风成地貌次之。梁峁起伏,丘陵错落,残塬间布,沟壑纵横,为基本地貌特征。长200米以上大小沟道17364条,沟道密度1.41千米/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点毛井镇施家滩村马家大山海拔2089米,最低处曲子镇五里桥环江河道海拔1136米,相对高差953米。按地理位置、形态及成因,大致可划分为西部丘陵沟壑区、北部梁峁沟壑区、南部残原沟壑区和中部河谷阶地区4个地形地貌区。
【河流水系】 全境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分属马莲河、蒲河、苦水河、清水河四个水系。除马莲河上游环江东川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外,其余均发源于县境。年径流总量2.17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1.844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84.63%;入境径流量0.33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15.37%。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径流时空分布与降水量相对应。径流年际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3~5倍。主要河流以羊圈山脉为分水岭和源地,分水岭以北、以西河流自南向北分别汇入苦水河、清水河,分水岭以东、以南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汇入环江、蒲河。诸河流域割切破碎,沟壑密布,水系分布呈树枝状。境内有长流水沟道1432条,占沟道总数的8.2%。其中,常流量1~10升/秒的有116条,10~20升/秒的有10条,20~50升/秒的有7条,50升/秒以上的有7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63条,河道总长度3221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39条,河道总长度1352千米。环江为县内最大河流,境内流域面积711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77%。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0.5立方米/秒以下,7—9月汛期洪水流量可达1000立方米/秒以上。年均径流量13390万立方米,占全县年自产径流量的71%。其中,洪流量8898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66.45%;基流量4492万立方米,平均基流量1.4立方米/秒。洪德以上水质为高、中盐度水,洪德至环城段为中盐度水,环城至合道川口段为半咸水,合道川口至曲子段为微咸水。河道比降大,水流急。河流含泥沙量大,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80年代初测算,河流年平均输沙量7113万吨,流域侵蚀模数7285吨/年·平方千米。
【气候】 县域居内陆,属中纬度范围,临近阴山—贺兰山季风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穿过县境北部。受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综合作用,形成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县域南北纬度差1°08′,从东南至西北大陆性渐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冬冷夏热,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差较大;春、冬多风较干燥,夏、秋降水较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不多,降水变率大,常出现干旱。年平均日照时数2551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6091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温8.70℃,毛井一带最低,曲子一带最高,南北相差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430.70毫米,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部年平均偏少100~1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小型蒸发皿水面蒸发量)1640.1毫米,干旱指数4.37。年平均无霜期165天,西、北部无霜期短,南北相差30天左右。多风,10月至次年4月多偏北风,5—9月多偏南风。
【自然灾害】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干旱、冰雹、霜雪、寒潮、冻灾、洪涝、风沙等气象灾害频繁,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也时有发生。旱灾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可谓“三年两头旱”“十年九旱”。灾害季节特征明显,对应农作物播种和重要生长期,影响严重。北部发生灾害频率高于南部,南、北地表水质和产业结构差异造成灾害发生时,北部在农作物受灾的同时常伴生人畜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