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牲
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最重要的国家大事。祭祀所用的动物称作“牺牲”,这是“牺牲”一词的本义。六畜之首的马,因为肩负远行和战争的重任,所以不作为牺牲。如此一来,用作牺牲的六畜只剩下了五种动物,称作“五牲”。当然,除了“五牲”之外,其他的动物或者动物制品也都可以用作祭祀,但不能称为“牺牲”。
五牲之中,牛、羊、豕又合称“三牲”。祭祀的时候,三牲齐全称为“太牢”,专供天子之祭;只用羊、豕称为“少牢”,乃是诸侯之祭。这就是《礼记·王制》中的规定:“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牢”的本义是把牛、羊、豕关起来饲养的栏圈,故有此称。
祭祀所用的祭牲尊贵无比,不能称它们的本名,比如牛啊、羊啊、豕啊这些名字,而是有专门的称谓。《礼记·曲礼下》篇中详细记载了这些祭牲的美名:“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槀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
祭祀所用的牛称“一元大武”,郑玄注解说:“元,头也。武,迹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牛若肥则脚大,脚大则迹痕大,故云一元大武也。”
祭祀所用的猪称“刚鬣”,“鬣(liè)”指猪脖子上又长又密的毛。孔颖达解释说:“豕肥则毛鬣刚大也。”
祭祀所用的小猪称“腯肥”,“豚”即是小猪,“腯(tú)”专门形容猪肥。
祭祀所用的羊称“柔毛”,孔颖达解释说:“若羊肥则毛细而柔弱。”
祭祀所用的鸡称“翰音”,“翰”指长而硬的鸟羽。孔颖达解释说:“翰,长也,鸡肥则其鸣声长也。”其实应该解释为鸡肥则其羽毛长而硬。
祭祀所用的狗称“羹献”,孔颖达解释说:“人将所食羹余以与犬,犬得食之肥,肥可以献祭于鬼神,故曰羹献也。”这是说祭祀用犬吃的是人吃剩下的饭。
“雉(zhì)”是野鸡,羽毛艳丽,因此也用于祭祀,称“疏趾”。孔颖达解释说:“趾,足也,雉肥则两足开张,趾相去疏也。”
祭祀所用的兔子称“明视”,孔颖达解释说:“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
“脯(fǔ)”是干肉,祭祀所用的干肉称“尹祭”,孔颖达解释说:“尹,正也。裁截方正,而用之祭。”还有一说是指祭祀所用的干肉不是从外面买的,而是自制的,只有自己制的才知道用的是好肉。
“槀(gǎo)鱼”即干鱼,祭祀所用的干鱼称“商祭”,孔颖达解释说:“商,量也。祭用干鱼,量度燥滋得中而用之也。”量度一下干湿程度再用。
祭祀所用的鲜鱼称“脡(tǐng)祭”,孔颖达解释说:“脡,直也。祭有鲜鱼,必须鲜者,煮熟则脡直,若馁则败碎不直。”“馁(něi)”指鱼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