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将要讨论的是由善意暴力衍生的“善意的支配”,那么什么是“善意的支配”呢?
如果将由强势且慈爱的父亲所进行的支配称为“父性的支配”(家长主义)的话,那么由温柔的母亲所进行的支配就可以称为“母性的支配”(溺爱、纵容)。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支配”。这种支配并不像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中所刻画的那样,由中央集权式的庞大计算机对社会进行控制,而更像是由网络系统进行的管理与细微控制。
在对某个事件的报导中,经常会听到有人点评说“每个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可是为什么每一个善良的人一旦失去了理性,情况就发生改变了呢?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而我撰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则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
我之所以能完成这本书,还受到我的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的启发。她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说明了我研究的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
如果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能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解释,那也就失去了一名研究者存在的意义。
我丝毫没有否定心理学与新闻报导的意思。我只是想尝试通过以“社会障碍”替代“人格障碍”的方式重新理解事物。这一想法或许还略显粗浅,但是我想说的是,或许问题根本不是出在每个个体身上,而是发生在让人出现障碍的社会之中。
话虽如此,可是亲手创造了这个社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改变这个社会呢?
在此,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将善意和暴力联系起来。
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是指违背某人的意志,向其身体或财产施加的物理性力量。但是,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复杂,自残、骚扰、欺凌等精神性痛苦,掠夺、歧视、饥饿、压迫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应被纳入暴力的理解范围。因此,这些产生在系统内部的、间接的、潜在的不平等与非正义也被称为“结构性暴力”。
这种结构性暴力并非出于恶意,产生这种暴力的结构本身可以说经常是由善意驱动的。本书所关注的就是由分散性网状结构中的母性支配所产生的暴力。
比如,如果为了公司的利益,命令你用11年的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相信你肯定无法接受。但是,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平均每天盯着手机屏幕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如果以平均寿命换算,这相当于占用了约11年的时间(参考亚当·奥尔特所著《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我们很难靠意识或理性克服信息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弊端。我曾经提出利用科技与我们自身容易被影响的特点去抵抗信息环境中的危害,本书进一步阐释了我们应如何通过自身调节以及与周围人的合作减少这种危害。
迄今为止,我总是在对书的整体有一定构思后再动笔写书。可是或许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这次写作与以往不同,我一边写一边思考本书的架构。在写作的过程中,幻冬舍的小木田顺子、伊东朋夏、加藤裕子给了我很大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书就无法和大家“见面”,请允许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们在社会赋予的多重角色间不停切换,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又该如何关照自我、避免伤害?
随着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日趋复杂,歧视、骚扰、欺凌等所谓不平等和非正义的结构性暴力日益增多。这些暴力正以隐蔽和善意驱动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