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高乃依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特征,起源于在政治上施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法国。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主张人应以人的理性为主、反对宗教权威的唯理主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理性是获得真理、明辨是非的途径”的主张,并倡导人们用意志来控制感情。文学作家们从笛卡尔的这一思想理论出发,创造了一系列宣扬意志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无论是在文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上都有复古倾向,所以被称为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而法国的古典主义作家中又以高乃依在悲剧上取得的成就最为卓著。
高乃依(图19)是17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的鲁昂。鲁昂是法国戏剧的中心,受环境氛围的影响,高乃依从小便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并在23岁时开始了戏剧创作。高乃依的第一部作品是喜剧《梅利特》,该剧虽然并非卓越之作,但因贴近生活且后来又被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蒙多里搬到舞台上,成为高乃依的成名作。在之后的五六年里,高乃依又先后写出了3部喜剧、3部悲喜剧和第一部悲剧《梅德》。
【图19】高乃依雕像
《梅德》改编自古罗马作家塞涅卡的同名悲剧,虽说作品的整体成就不理想,但相对于高乃依所创作的喜剧,它更为成功。也因此,他被当时的法国宰相黎塞留相中,邀请到一个5人组成的喜剧创作班子中。高乃依本可以在黎塞留的戏剧班子里拿丰厚的薪水,但他不喜欢为人捉刀代笔,最终退出了这个班子。第二年,高乃依将自己的第二部悲剧《熙德》搬到了舞台上,轰动了巴黎。
《熙德》最精彩的艺术特色是对人物内心的冲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高乃依经常借助人物的身份直接道出处在冲突中的痛苦。主人公罗狄克的内心冲突有一段精彩的独白:“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为父亲报仇,就必须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无情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是我那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怨恨我,不复仇她或许会蔑视我。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亲爱的姑娘,不复仇那我就不配爱她。”
《熙德》将男女主人公投入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个人感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并在全剧中表现出理性胜于感情的这一思想观念,这不仅应对了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也是古典主义文学推崇理性精神的写照。《熙德》是第一部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戏剧,因此高乃依也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高乃依一生共写过32个剧本,自《熙德》之后较为重要和相对成功的有《贺拉斯》《西拿》《波里厄特》3部。这3部作品在风格上仍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情节正如高乃依所主张的一样,用“著名的、非同寻常的、严峻的情节”展开故事。语言上,高乃依的戏剧也都符合古典主义文学开创者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所要求的特征: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总是雄辩严谨,充满激情,讲究韵律和庄重感,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
巴洛克文学是17世纪的欧洲文学形式之一,虽然没有古典主义文学盛行,但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写了一篇长诗《阿多尼斯》,讲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这篇诗作穿插了许多华丽优美的句子,犹如化了一个浓妆。这个写作手法后来被各国诗人群起效仿,以至于“马里诺诗体”成为一时的潮流。
“马里诺诗体”盛行后,人们联想到西班牙(或葡萄牙)“巴洛克”一词。这个词语本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被用来指建筑艺术中的华丽浮夸的特点。“马里诺诗体”的特征与建筑学中的“巴洛克”风格有着相同的艺术特色,即在表象上都追求给人以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高贵质感,于是人们将具有“马里诺诗体”特色的文学称为“巴洛克文学”。
因“巴洛克”风格来源于西班牙,所以西班牙也算是巴洛克文学的发源地之一。西班牙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作家有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著名戏剧家佩特罗·卡尔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