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老师和他的语录
先秦时期,叙事散文由萌芽到成熟,说理散文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说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带有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说到先秦说理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论语》这部代表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计20篇,1万余字。
《论语》问世于战国初年,它作为说理散文,明显还不够成熟。其中各篇没有时间先后顺序,每一篇的各组成部分也没有相同的主题。比如在“学而篇”中,既讲到了学习,又讲到了反省自身,还讲到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以及实施仁政等,各部分各自独立,各有各的主题。可尽管如此,先秦说理散文的特征还是能在《论语》一些篇章中找出来。比如“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一篇。
鲁国大夫季氏要讨伐鲁国的藩属国颛臾,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去拜见孔子,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接连说了三段话,论证季氏不应该讨伐颛臾,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相当有说服力,带有明显的说理散文的特色。
《论语》的语录体也是它一项重要的文学价值,对之后的先秦说理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代表作《孟子》同样是语录体,而《墨子》和《庄子》已开始呈现出从语录体向专论体的过渡。战国末年问世的《荀子》和《韩非子》中已基本摆脱了语录体,进入了专论体,其中多是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精密,结构紧凑,这表明先秦说理散文已步入成熟阶段。也可以说,先秦说理散文就是在从语录体到专论体的演变中逐渐走向成熟的。
不过,语录体并非《论语》最大的文学价值所在,对孔子及其弟子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图4)才是。《论语》在记录孔子言谈之余,还生动描绘了他说话时的神情、仪态、举止,使其形象跃然纸上,难怪南北朝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这样评价《论语》:“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另外,《论语》还成功刻画了孔子一些弟子的形象,比如鲁莽直率的子路、温文尔雅的颜回、机智善辩的子贡、洒脱不羁的曾晳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三教九流,现在通常指社会上的各种行业,也用来泛指江湖上的各种各样的人。但在这个成语刚出现时,“三教”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和墨家。汉代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代替墨家,成为“三教”之一,并沿用至今。“九流”原指春秋战国时代的九个学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流逐渐有了贬义,内涵也有了变化。按通常的说法,“九流”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所谓“上九流”,指的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商人),七烧(酒坊)八当(当铺)九庄田”。“中九流”则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修脚,二剃头,三从四班(衙役)五抹油(饭店),六把(江湖卖把式的)七娼八戏九吹手”。
【图5】傅抱石《屈子行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