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物质主义和极简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主义的泛滥

在如今的西方社会,人们创造出太多的物质财富,拥有太多的选择,面临着太多的诱惑,欲壑难填,饫甘餍肥,已经不再懂得该如何简单地生活。

我们挥霍无度,肆意糟蹋一切。我们明知生产一次性餐具、圆珠笔、打火机、照相机会污染水和空气,危害大自然,但是我们仍然使用这些产品。停下来吧,从现在开始,别再这样胡来了!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迫停止这一切行为。

唯有“破旧”才能“立新”,才能让穿衣、吃饭、睡觉这些基本需求触及更深的层面。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而是要进入一种更加充实的生活状态。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从容与优雅,反而会摧折心灵,禁锢思想。

简单,本身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停止过分的占有欲吧,这样您才能真正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我本身。当您自身感觉舒适时,您就会忘掉一身皮囊,转而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存在充满意义。您将变得更加幸福!

简单,就是我们虽然拥有的如此之少,但却得以自由地了解万物的本质和精髓。

简单,就是美,因为有许多奇迹蕴藏在它的表象之下。

所有物带来的负担(本义与转义)

收集欲

克莱恩家有一堆箱子,箱子里的东西静静等待着有一天主人或许能用到它们。然而,克莱恩家看起来还是很穷。

——节选自《X档案》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出门旅行时都会带上笨重——甚至可以说过重——的行李。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这些外物?

对很多人而言,物质上的富足是他们生活的映射,是他们存在的证明。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人的身份和形象与他们所拥有的物品联系在了一起。拥有的越多,他们就越感到安全,越游刃有余。一切都可据为己有:金钱、美物、艺术品、学识、巧思、友人、情人、旅行、神……甚至自我。

人们消费,获取,积累,收藏,“拥有”朋友,“掌握”人脉,“获得”文凭、头衔、奖章……

他们被沉重的所有物压垮了,他们忘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占有欲会榨干他们的生命力。因为欲壑难填,并且只会愈发强烈。

许多物品都是无用的,但是,我们往往只有在失去它们之后才会明白这一点。我们之所以使用这些物品,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我们所拥有的物品,不知有多少是因为看到别人在用,我们才跟着买的!

迟疑不决,搜集不停

浩瀚的知识足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不必再添些无用的小玩意儿。毕竟,它们只会占用我们的精力和时间。

——夏洛特·佩里安《创作生活》

想要简化生活,就必须做出选择,尽管有时候很困难。许多人终其一生都被成吨(绝无任何夸张成分)的物品环绕,他们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何珍贵之处;对他们来说,这些物品本身也派不上用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决定不了如何处理这些物品,他们根本没想过把这些东西送人、拿去卖掉或者丢掉。他们始终对过去、先辈和回忆念念不忘。但是,他们却忘了当下,也没有考虑未来。

丢弃也是要下决心的。一鼓作气地丢掉并不是最难的,甄别有用和无用的东西才是。放弃某些东西让人难过,但是真的扔掉之后,又会让人感到满足。

畏惧改变

不,正派的人们是不会喜欢……我们另辟蹊径的!

——乔治·布拉桑《声名狼藉》

我们的文化,是不怎么为那些选择朴素生活的人着想的,因为这些人对经济发展和消费型社会来说是一种威胁。他们被认为是边缘人群,一群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安的人。这些人主动选择过简朴的日子,吃得不多,浪费得也少,几乎从不搬弄是非,但却被当作吝啬鬼、伪君子和不合群的人。

改变即生活。我们应当成为容器,去接纳外物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外物裹挟。远离身外之物的纷扰,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许多人会忍不住反驳,在他们年轻时,日子本来就拮据,如果一扔了之,未免太过浪费,这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

但是,浪费,指的是扔掉那些仍然能派上用场的东西。扔掉一件我用不着的物品,可不叫浪费;如果一直留着它,那才叫浪费!

我们把居住的房子塞得满满当当,浪费了许多空间。我们照着在装修杂志上看到的样式装修客厅,浪费了许多精力。我们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整理、清扫、找东西……

回忆能让我们像此刻这般幸福吗?回忆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吗?有人说,万物皆有灵。但是,我们可以任由自己对过去念念不忘,以至于妨碍未来吗?哪怕让当下陷入停滞,也无所谓吗?

选择极简主义

一个人越是能放下,就越富有。

——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在生活的艺术中,节俭是一门实用的学问,因为节俭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

我们的本质并不由外物体现。想要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有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和学识水平。有些民族,比如朝鲜族,生性就喜爱朴素纯洁之物,他们所有的艺术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轻装上阵”获得富有,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把这一信念贯彻到底。想要在干净、通风的房间里生活,除了配备好生活必需品之外,自律、整洁、意志力亦是必要条件。极简主义要求我们有规律地生活,注重生活的细节。最大限度地割舍,不要让杂物和家具侵占我们的空间。然后,我们才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其他的事情上。在此以后,连割舍这种想法也不再产生。您的决定将完全听从直觉,您的衣着将更加优雅,您的居所将更加舒适,您的日程表将不再满当当。心静则慧生,您将更透彻地认识生活,学会温柔而坚定地割舍。

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如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问一问您自己:

 

·是什么让我的生活变得复杂?

·它值得吗?

·我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

·“拥有”比“成为”更重要吗?

·我可以接受简单到何种地步的生活?

 

建议:列出清单,这样可以帮助您扫清生活中的障碍。

最大限度地少用物品

五分钟,足以让一个日本人准备好,出发去长途旅行。因为他几乎没有什么必需品,没有碍事的杂物,也没有家具,只需要极少的衣物,他就可以生活。这种能力使他在这种叫作生活的长期斗争中占据上风。

——小泉八云《心》

当您面对每一样激起您物欲的物品时,想象一下,它们已经腐坏、变样。终有一天,它们将归于尘土。

学会客观、有条理地判断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满足:它们有何用处?它们适用于什么领域?它们能给您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

认清它们由哪些元素组成,它们可以使用多久,它们又能激发您身体里的哪些热情。

与其用物质来充实生活,不如用感觉充实身体,用动力充实心脏,用原则充实灵魂。

毫无疑问,不被占有的唯一方式就是(几乎)不去占有,把欲望降到最低。鱼与熊掌兼得,带来的只能是负担。同理,复杂化和碎片化也是如此。

像摆脱一件使您难受的旧衣衫一样,摆脱这世间的种种身外之物。如此这般,您就达成了完善自我的终极步骤。

如果不腾出空间,又如何去接纳?别对物质倾注太多心思,别让它们凌驾于人的价值、劳动、安宁、美好、自由以及那些有生命的事物之上。

有太多的东西在侵蚀着我们,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偏离了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头脑,就好比一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堆满旧货的阁楼,让我们无法轻易动弹,更别提往前走。可是,生活本身就是往前走。接受堆积如山的繁重物品,只会让我们浑浑噩噩、瞻前顾后、无精打采。

把您的汽车后备厢清扫一空,向着未知的目的地,出发!多么令人神清气爽的一件事呀!

不要被占有

我把简单奉为我生活的统一原则。我决心只保留最基本的必需品。在这种斯巴达式的苦行生活中,暗藏着某种祝福。我将沉思,直到这样的祝福降临在我身上。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是我们在占有物品,而是物品在占有我们。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拥有喜欢的物品,但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这些物品的态度,我们要认识到我们需求的限度在哪里,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又是什么:我们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电影,哪些地方可以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我们的手袋里,只需装一支口红、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如果您只有一把指甲钳,您一定能随时找到它。除了舒适的起居环境和一两件漂亮的家具,物质的存在感应当降到最低。拒绝过多占有,才能更投入地去欣赏让我们在精神、情感和理性层面都感到愉悦的事物。

丢掉那些没有用处或过度使用的东西。或者把它们放在您家楼下,张贴告示,送给那些真正需要它们的人。

把那些还能用的东西(书籍、衣物、餐具……)送给医院和养老院。这样做并不会让您损失什么,恰恰相反,您可以从中收获许多满足感与快乐。

卖掉那些您用不着或者很少用的东西。在清理一空之后,小偷、火灾、蛀虫、嫉妒再也没了下手的机会,您将享受这种优越感。拥有必需品以外的东西,是在背负新的不幸。我们都知道,包袱过重的人,是无法浮出水面的。

家:拒绝拥挤

家,应当成为缓解都市压力的所在

空间、光线、整洁,这些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它们和食物、床铺同等重要。

——勒·柯布西耶

当家十分空荡,只余几样漂亮耐用的必需品时,它就成了一处宁静的避风港。珍惜您的家,把它收拾干净,怀着敬意去居住,这样做是为了您最最珍贵的宝藏:您自己。

只有当我们不再被物欲纠缠时,自我才得以充分绽放。

身体安放灵魂,正如房屋安放我们的肉身。我们的灵魂想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得到解放。

我们的每一样所有物都应当向我们传递这样的观念:我们需要的,只有它;是它的用处使它变得珍贵;没有它,我们无法正常“运转”。

家,应当成为休憩之地,灵感的源泉,疗愈的空间。我们的城市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令人目不暇接的缤纷色彩在刺激着我们,伤害着我们。只有家,能够重新赐予我们能量、活力、平衡和快乐。不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心灵方面,它都发挥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护作用。

这世上不仅存在饮食上的营养不良,还存在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当精神营养不良时,我们就需要家来发挥作用了。正如同饮食决定着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内心世界接收到的东西,也对我们的心理平衡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流畅性、通用性和零装饰

出于对抽象的喜爱,禅宗更偏好黑白素描,而非传统佛教精雕细琢的画作。

——施美美《绘画之道》

我所说的室内环境的“超流畅”,是指一切都经过了仔细考量之后,体现出的一种功能性:理想的室内环境需要最基本的维护、整理和劳动,同时能给我们带来舒适、宁静和生活的乐趣。

包豪斯风格、夏克教艺术和日式室内家居有着共同的要素:高效性、灵活性,以及“少即是多”的概念。

适量的家具可以保证室内有更充足的活动空间。物品和家具都应当保持轻便灵巧,可以随时响应身体的需求,而不是徒有其表。身体应当“感受”到地毯的柔软、木质墙面散发的香气,以及浴室的清凉。笨重的烟灰缸,抬不动的羊毛地毯,总是绊脚的落地灯,奶奶亲手缝制的挂毯,刚擦拭完又很快变得黯淡的铜器,壁炉台、桌上、置物架上的尽招灰尘的小玩意儿……全都该扔进垃圾桶了。

考虑改变一些建筑细节,安装光线柔和的实用灯具,换掉有问题的水龙头……舒适是一门艺术,做不到这一点,任何形式的装饰都是枉然。

建筑设计师的“漂浮”风格,或者说“留白”风格,其核心就是物品因其周围的空白而存在。选择在住宅中贯彻这种美学的人们并不需要做出多大的让步:两三本书,一支香薰蜡烛,一张柔软舒适的沙发,足矣。

从心理层面上看,一个家具齐备的宽敞房间,给阳光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元素留出了余地,好让它们填满这个空间。小而精的物品变成了艺术品,每一分钟都变得弥足珍贵。

空白的空间给居住其中的人一种掌控自我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被占有,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舒适和满足。

没有留白,就没有美感;没有静默,音乐也会失去韵味。一切都自有存在的意义。在一间朴实无华的屋子里,一杯清茶也能成为主角,不过,镜头很快就会转向一本书,或者一个朋友。在空白的空间里,一切都变成了艺术品,宛如一幅静物画、一张油画。

早期的包豪斯住宅虽然不缺乏美感,但长期以来都因其朴实无华的风格而饱受批评。然而,它的确是实用和理性的范本,本可以成为感官的圣堂。它为健身、日光浴、会客和沐浴保留了空间:一切都从舒适的角度出发。

给您的家“减减肥”

简化室内空间(可以的话,把三个小房间改造成一个大房间),摆脱毫无用处的东西,您就能体会到饱受过度加工食品之苦后,重新享受纯天然食品的心情。

拒绝那些使用起来不方便的物品。请专业人士把所有的电线归置到踢脚板后、地板下或者特制的护条里。换掉拧不紧的水龙头、噪声过大的抽水马桶、不顺手的门把手……改造过于逼仄的浴室。所有细微的不便之处,都在妨碍您的日常生活。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优势,在于通信技术的微型化,这大大缩小了它正常运转所需的空间。

在一所住宅里,最重要的不是装修,而是居住在其中的人。材质是舒适的关键。当您挑选时,请闭上双眼。放下心中的成见,不要总是认为,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山羊绒织物。一条帕什米纳山羊绒呢毯,比两床被子叠在一起还暖和,不仅可以在家中使用,还能陪您长途旅行。羊绒毯的使用寿命可以持续好几年,既美观又舒适。

至于色彩,最好选择单色。过多的色彩会造成视觉疲劳。黑、白、灰,似乎看不出其他色彩的影子,实则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它们营造出一种极简的风格,就好像所有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已蒸发殆尽。

人如其所

当我们入住新家时,我们就把自己的个性贯彻到了这所住宅中,如同一件衣裳、一块龟甲、一片贝壳。

我们向外界传达出的东西,通常也能决定我们内心的本质。不过,仍然有许多人不确定自己的喜好,也不确定什么样的选择能够带给他们真实的满足感。

只有创造出一个符合内心深处的渴望的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内在和外在之间的联系。

建筑设计师和民族社会学家一致认为:是家“塑造”了个体的思想,人依赖自己的住所。

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影响他的选择。当我们参观一个人的住所或者他曾经住过的地方时,我们就可以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家不应成为忧虑的根源,需要额外的劳动,或者变成一种负担。相反,它应当成为我们的补给站。

英语单词clutter的意思是“拥挤,杂乱,无序”,来源于clog一词,意为“阻塞”。正如阻塞能够影响血液循环,无序也能阻碍人体的正常运转。

有太多人把家布置成旧货铺、地方博物馆或者家具贮藏室。在日本,情况则完全不同。只有在使用一个房间时,我们才把它当作居住用的房间。当我们离开这个房间时,不会留下任何物品,也不会留下任何个人生活和活动的痕迹。所有物品都是折叠式的,结构小巧,用完之后就会被收纳到壁橱里(或者蒲团、熨衣板、写字台、茶几、坐垫里……)。

这样的房间,让居住者可以放心入住,不必为前任房客留下的回忆而操心,也不必思考这位房客是尚存世间,还是早已离去。

“最小化”您的住所

请把您的家设计得小巧、舒适、实用。

自在生活是终极目标。舒适程度通常取决于空间大小。理想的空间,令人放松的空间,宽敞的空间……“凝练”的生活方式,对于居所来说,无异于一种美德。很久以前,日本人就发展出一套终极美学观念,一部分是出于生活必需,一部分则来自宗教,还有一部分来自道德伦理观念。这套美学观念重视细节,哪怕最小的空间,只要安排得宜,都可令人忘乎于方寸之间。

一个完美的小角落,一本好书,一杯清茶,就能带来极致的满足感。

只依赖少量物品生活,是一种理想;然而,要想实现它,您就得首先沉浸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喜空不喜繁,喜静不喜闹,喜古典隽永而不喜滚滚潮流。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起居坐卧的室内保留足够的空间。除非无意间发觉,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注意不到许多东西的存在,此外还有一些会让我们得幽闭恐惧症的东西,它们都是应当统统清理掉的障碍物。空荡的陋室,也可以变得温馨,我们只需要给它添些温暖柔软的物品,比如木料、织物、软木、稻草……

一所住宅可以缩小到只比一只超大号旅行箱稍大一些,只装有基本的生活用品,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塞满“某一天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时代在改变,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未来,我们不得不习惯更狭小的公寓。我们需要借鉴日本人的经验,学习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从容而智慧地生活。

在十九世纪备受青睐的小客厅,应当再次回到建筑设计师们的图稿上。小客厅包含一个盥洗池,一个挂衣壁橱,一堵镜面墙,一张用来休憩、私聊、读私人信件的转角沙发。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可以自在地修身养性的地方。这样的小客厅和浴室一样重要。不过,除了泡澡和淋浴,在浴室做别的事都不大方便(比如化妆、修剪指甲、穿脱衣服,以及各种保养)。

合理利用只有几平方米大的空间,也可以创造奇迹。

空旷的房间

只要设计精心、布置得当,一个看似空旷的房间也能够展现极致的奢华。它可以让居住者放空心灵,如同置身于宽阔的酒店大堂、教堂或者寺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业设计以镀铬和直线条为特色,也秉持相同的原则。它虽然不一定“归零”,但同样能够带来宁静感和秩序感。

简化,本身就是美化。“零度”美化使人放松。

当然,极简主义所费不菲:在玻璃陈列柜里摆几个小物件,的确比用稀有木材制作墙板省钱。然而,极简生活不仅需要金钱的支持,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东西。它要求我们具备不可动摇的信念。不过,生活不仅以秩序和美为准则,还要有丰富的爱好:音乐、瑜伽、收集旧玩具或电子产品……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待护身符,不能像对待一个普通的装饰元素一样随意。它的存在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能量。因此,我们必须要给它留一个特别的位置。

试一试,哪怕只有一周,把您的杂物放到看不见的地方,由此腾出的空间或许可以带给您启发……

活在过去,或者守着回忆过日子,就是在忽视当下,在关闭通向未来的大门。

符合美学标准的“健康”住宅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为我们代言。我们如果接受了庸俗的设计,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重视审美使我们更加敏感。越是注重细节,我们就越能受到触动。在使用过可以调节亮度的灯具后,我们会发现一按开关就骤然亮起的灯光是如此粗暴。在室内,任何不完美的物品都是一道“小伤口”,就好似一阵轻微的头疼,或者刚开始龋化的牙齿。“不健康”的住宅,就是当我们打开满当当的衣橱,却找不到一件可以穿的衣服;当我们打开冰箱,却只能发现过期食品,或者发现里面和北极一样空荡荡;当我们在如山的书籍前驻足,却找不到一本合心意的书。将橱柜隐藏起来,将灯具嵌入墙壁或者天花板内,将杂物清理干净,这下,我们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了:这是一座会呼吸的住所,指引我们专注于本质。不要向任何无用之物妥协。

为您的室内环境赋予活力

香氛、色彩和声音交相辉映。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五千年来,许多中国人都在他们的住所中应用风水学。他们相信,人们一直在被这个世界影响(比如节气、友邻、物品……)。无论我们是否有所发觉,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愉悦或不满,不断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

我们自身,通过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通过我们走路和讲话的方式,影响着外部世界。我们的心跳、呼吸和我们散发的气息,同样在影响着其他生物,影响着物质世界的秩序。我们接收并传递“气”,它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表现。

风水学首先强调的是居所的整洁干净。只要我们精心打理,其他的自然也不成问题。我们的思路会更加通透,我们的决定也会更为果断。

住宅的玄关,应当令人感觉舒适妥帖,光线明亮,最好有鲜花装饰:在玄关处集中放置的物品,应当突显联通室内的作用。一面镜子,一幅色彩明快的油画,都可以弥补居室昏暗狭小的缺陷。“气”应当在室内畅通无阻,而不是被“堵住”。

所有进入住宅内的东西都应当成为“养分”。每一件放置在玄关的物品,其影响力都能被放大。所有的色彩,都凭借其震颤力,来彰显“气”。

转角会使“气”变得“脆弱”。因此,建议在角落摆放一盆圆叶绿植,来缓和这一尖锐的特质,整个房间的氛围也会随之改变。

声音、色彩、材料、植物都会使房间里细微的震颤更丰富。我们这一方小天地的运转,应当与宇宙法则完美契合。观察和理解生命的原理,可以使我们与其达成一致,有意识地将其引进我们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逆流而行。

为了营造丰足饱暖的氛围,最好把所有的食物存放在一处,并且确保此处的食物供应源源不断。绝不能流露出困窘之气。果篮要随时补满,冰箱里不能有不新鲜的蔬菜和三天前的剩饭。所有尖锐锋利的器具(比如刀、剪)都应当收在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病恹恹的植物和枯萎的花都要扔掉(目睹家中植物缓慢凋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灰心丧气),所有过期的食物都要及时清理。中国人从不吃剩饭,只用最新鲜的食材烹饪,因为他们深知,人仰赖食物汲取能量。

他们还认为,身边干枯的花,会为了活过来而吸走他们身上的能量;位置不对(靠近水龙头)的垃圾桶,会给流出的水带来不良影响(根据寻水术的说法,万物之间有特殊的感应力)。

即使和家相隔千里,保持住所干净、舒适、不受浊气侵染,也能帮助我们改善我们在外人面前的形象。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应当和家中环境保持一致。早晨离家上班时,保持好一室的一尘不染,您的一整天都会变得不一样!

“气”完全受到它所流经的物品的材质和形状的影响。破坏和谐的凝滞之气,最爱躲藏于灰尘和污垢积聚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毯,就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它们让生命的根基发展壮大。既然能量来源于地面,住所内所有的地板和鞋子都应当无可挑剔。要知道,东方人在自己家中都是不穿鞋的!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做到在生活中时刻忠于自我时,风水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影响力。

光线和声音

月光雕琢,日光描摹。

——印度谚语

光,就是生命。人类如果失去光,就会生病,甚至陷入疯狂。

在室内,避免一成不变的光线。自然光线在不停地流转变换。有时,它让我们眼前的景物纤毫毕现,有时又让它们变得昏暗模糊。

室内的噪声,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大:吱呀作响的门,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但是,我们可以给合页上油,将电话铃声换成一首优美的音乐,铺一层厚厚的地毯来降低噪声……

选购家用电器时,挑选那些噪声最小的类型。人耳可以接受60分贝的声音,忍耐极限是120分贝。既然如此,为何非得挑选能够产生高达100分贝噪声的电动搅拌器?电话、闹钟、门铃……都需要我们谨慎选择。

收纳空间

好的收纳应当根据我们的小习惯来设计,这些习惯都是由需求决定的。家具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收纳。如果没有设计好收纳空间,家中就无法留出任何空间。

——夏洛特·佩里安

一所住宅庇护的不只是居住的人,还有其中的物,有时还会有小动物。因此,住宅中应当有足够的隐藏橱柜,以避免草率添置五斗橱、衣柜、壁台或者零零碎碎的小物品带来的混乱与无序。

橱柜不应当被简单视为“空出来的空间”,而应当根据需求来排列。不必每次想取出平底锅时都得搬凳子,更不必为了收纳一只小勺子横穿整个厨房。物品之所以没有收拾好,是因为它们的位置没有放对。

用于收纳的家具应当放置在最需要它的位置,这样才能节省主人的体力。比如,住宅的每一层至少得有一个收纳柜,厨房里得有一个储藏柜,浴室里得有一个用来放洗漱用品和睡衣的柜子,玄关处得留一个衣帽间,专门用来放置外套、提包、雨伞、鞋子、访客的物品……为什么不在建造住宅时,就考虑到留出这些空间呢?

理性主义和对效率的重视,应当成为工作、休息和健康的基石。

物品:孰舍孰留?

必需品

我们的基本需要是什么?要维持生存,只需要极少的物品;要好好生活,则需要足够的物品。

中世纪是极简主义和灵性完美结合的时期。在文艺复兴以前,食物、衣着、住所只需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但如今,至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这一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

一位著名摄影师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调查。他发现,在蒙古高原,平均每个人拥有三百件物品;而每一个日本人,平均拥有六千件物品。

那么,您呢?

最少是多少呢?

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截蜡烛,如果是在修道院或监狱里,足矣;虽然,这是在不考虑居住其中的人们衣不蔽体、意志消沉的情况下。不过,在不违背禁欲主义的原则下,再添上两三件物品,我们自然会过得更好。几样润泽心灵的好物,能够满足我们对美、舒适和安全的需求:一件独一无二的首饰,一张意大利制造的沙发……

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地方:室内设计无可挑剔,身边只有必需之物。身体虽为工作辛劳,但柔软灵活、保养得宜,同时完全独立自主。这样,精神也得以保持自由,对一切未知敞开心胸。

对每个人来说,首要需求是健康、平衡、有尊严地生活;其次,才能要求衣着、食物和环境的质量。然而,不幸的是,追求生活本身的质量,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个人所有物

一两个行李箱应当可以装下一个人的全部物品:设计精良的服装,一个化妆包,最钟爱的相册,两三样私人物品。其余的,也就是室内常有的物品(比如寝具、餐具、电视、家具),都不应当算作我们的所有物。

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您将生活得平和而安宁。您可以收获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的东西:清闲。

应当尽早做好准备,在离开人世时,除了房子、车子、财产和美好的回忆,什么身后事也不留下。不要留下纯银勺子、蕾丝花边、遗产纠纷,也不要留下日记。

扔掉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嘱咐身边的人,您唯一想要的,就是什么也不要。用您的旧衣橱换一张柔软的沙发,用您的纯银餐器换一套镀铬的卫浴,用您不穿的裙子换一件高档羊毛衫,用所谓的人脉换取更多和知心好友相处的时间,用付给心理医生的咨询费换一箱酩悦香槟!

余生只徜徉于充满智慧、灵性、神秘、美和情感的世界。

在幸福而充满生机的一天,您将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邀请和您一起生活的人加入您……

告别萎靡不振、堆积如山的状态和感伤歌曲、阴郁之人;这些沉甸甸的身外物不断堆积,只会令错误的价值观愈发根深蒂固,让我们徒增盲目的习惯和负担,无法集中精力去深入发掘我们的想法、心灵和想象力。

心思“缜密”,生活“轻盈”,简化一切

生活一切从简,仿佛随时有敌来犯。做好准备,几乎随时可以在数秒之内,两手空空地逃出家门。

——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随时保持警惕,准备面对意外。

拟一份详细的个人物品清单,这有助于您筛选无用之物。除了衣橱里几件款式别致的衣物,您的其他物品应当缩减到最低限度,即缩减到可凭一人之力带走的程度。由于火灾、偷盗和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不得不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总是以逃难时是否易于携带为标准,来挑选自己的物品。

放弃几乎所有的物品,保证您所拥有的,都绝对必需、实用。要记住,重量即敌人,不仅不利于健康,也无益于物品本身。图瓦雷克人只携带轻便的行李。

尝试着用更轻便、更小巧的东西,替换您现在拥有的物品。卖掉您笨重的橡木衣柜,换一套大小合适、做工精致的组合柜。

把您的卧室想象成一方斗室,把您的家想象成一艘小船。家具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在摩尔人的豪宅里,几张华丽的地毯、几只靠垫、几个茶盘,就是全部家具。

笨重且占地方的家具,不仅使人心情沉重,也让搬家变成了麻烦事。它令我们无法在房间里来去自如,除非您住在城堡中……

无论是一座橡木书架还是一只茶碗,无论是一张餐桌还是一个钱包。在做选择时,尽可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确保它不会妨碍您行动自如。

此外,还需注意:在极简主义的生活中,无论物品多么微不足道,都应当兼具美观与实用的特质。

家和行李箱:二者都只是我们存放私人物品的地方,最终真正停驻其间的,是我们这些永恒的过客。

物品的精华

待到万物成熟之时,方可撷取其精华。

您要习惯定义、描述、观察、命名、评估、体验……这有助于您去芜存菁。近距离观察物品,纤悉无遗,不忽视它们的优点和价值,更不放过它们的平庸和缺憾。

不被物品的表象所迷惑,去探究它们究竟能带给您什么。

精华,集万物于一身:它可能是晨曦雾霭中的一颗明星,可能是熠熠生辉的一轮太阳,也可能是一只简单质朴的茶壶,但绝不会像小儿信手涂鸦的大象一般幼稚随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样东西越简单,往往就越有品质。

主动挑选物品,而不是被动忍受物品

老画家王佛和他的弟子在汉朝的街道上散步,他们步履缓慢,因为在夜里,王佛要观察星象,到了白天,他又要观察蜻蜓。他们没什么行李,因为王佛只喜欢欣赏物品,并不喜欢将它们尽收囊中;于他而言,这个世界中,除了几支画笔、几罐颜料和墨水、几卷绢帛和宣纸,没有什么值得拥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东方故事》

享受轻装上阵的感觉。

没有人能够把整个海滩的贝壳都据为己有。物以稀为贵,贝壳也正是因为数量稀少而格外美丽!

许多批量生产的物品毫无灵魂和美感。这样的“死物”,叫人如何欣赏?

在这方面,日本人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因为从古时起,他们就只愿拥有低调质朴的小物品。这些物品只服务于它们的主人,而不必迎合大众,这样能够减少物品与主人的心理隔阂。每样物品都做工精良,颇具美感,实用、轻便、小巧,可折叠,可移动;在不用时,它可以直接放进背包、口袋,或者仅用一方丝帕就可收纳妥当。这些物品,在使用得当时备受赞叹,被视作圣物,珍而重之。在这方面,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

那么,为了能优雅老去,轻松前行,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日本人的经验,从他们的传统中得到启发,选择一种严格遵循基本需求,却不失舒适与精致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大举入侵,削弱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甘于平庸。如果我们能够从心所欲地生活,那我们必然只会选择优质的物品。

学会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喜恶。当您看到梦寐以求的花园时,扪心自问,它究竟有几分令您心动。如果这座花园苍翠而“清净”,就别在这里添一丛黄色郁金香,在那里加一盆粉色天竺葵。仅由各式绿荫环绕的花园,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安宁。种植单一重复的花草,与自然相悖;而在庭院或花园之类的方寸之地种植过多不同品种的花草,也会显得矫揉造作、繁杂琐碎。

我们所拥有的物品,不仅应当替我们节省体力,还应当使我们的灵魂受益。对心灵而言,感受和直觉已然足够。要有讲究地做选择,才能过上优质的生活。首先,去寻找那些最适合您、最合您心意的物品(衣服、家具、轿车……),然后再看包装,看品牌。

学会评估您看到的事物。随着物质世界里的各色元素逐渐贴近您的真实需求和品味,您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平静。

在您的小天地里,只接受那些对您胃口的物品

慢慢了解您的喜好,从而了解您喜欢的生活方式。

——萨拉·布雷斯纳克

思想固然重要,物品亦然。大部分人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物品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因此,它不仅要实用,还要能带给我们愉快的体验。好好筛选一番,扔掉外观丑陋、不合时宜的物品:这些物品会散发负面的气场,和噪声污染、变质食物一样,破坏我们的舒适感。

长期和我们不喜欢的物品生活在一起,会让我们变得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当这些东西(或有意或无意地)刺激我们时,我们的内分泌系统会产生有害的分泌物。人们常说:“啊!这真是烦透啦,真让我恼火极了,我可受不了了……”

反之,一件完美的物品能带给我们无可替代的慰藉、安宁和平静。

下定决心,只保留您最喜欢的物品,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不要让平庸、过时的东西侵占您的空间。拥有极少的物品,但它们都得是最好的。不满足于一把差不多的扶手椅,要买就买最漂亮、最轻便、最符合人体工学、最舒适的那一把。

不要犹豫,摆脱“差不多”的物品,把它们统统换成最完美的,哪怕这笔钱在很多人看来是铺张浪费。极简主义所需不菲,但为此做出的付出,可以使您达到严格意义上的极简状态。通过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才能发现真正适合我们的。这些错误,正是我们的老师!

选择实用、坚固、符合人体工学、兼具各种功能的物品

好用的东西往往赏心悦目。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简单,是美观和实用的完美结合,不带任何累赘。

只拥有极少的物品,手工制作的也好,批量生产的也罢,在挑选时就需要注意,让它成为您身体的一种延续,为您服务。如果有两个瓶子,一只瓶身完美贴合您的手掌,而另外一只不仅拿着费劲,用着也不顺手,自然您会更多地使用前者。透明的玻璃瓶,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里面装了什么,装了多少。

通过使用一件物品,我们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和品质。不要不惜一切地追求所谓“更好”,我们要找的是可靠、耐用、符合原本设计用途的物品。在买之前,摸一摸,掂量一下,估个价,打开它,再关上它,把它拧紧,再拧开,试用一下,检查一下,看一看,听一听(比如闹钟、门铃的声音)。

陶瓷制品应当手感轻盈,玻璃制品则要坚固耐用。哲学家、民间艺术品收藏家柳宗悦说过,正如一个好工人得身强体壮,日常器具也应当结实耐用。华丽而脆弱的物品不适合日常使用。要是您想欣赏“漂亮”餐具,何不多光顾高档餐厅呢?自己使用的,应当是纯白、厚重的陶瓷餐具,不会摔坏,不会过时,集各种风格之大成,把食物衬托得更加诱人。除非品味奇特,一般人绝不会对这样的优雅心生厌倦。李氏朝鲜王朝时期的碗,如今价值不菲,但在那时,它们只不过是朝鲜农民用来盛饭的碗。这些碗本来就不是用于欣赏,而是为了满足日常需求。

日用品不能是易碎品,制作也不能过于粗糙,因为美观和实用总是相伴相生。无用的物品,即使外观漂亮,在某方面也会有缺陷。

如果因为一样物品很珍贵,所以在使用它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坏,那么这种小心翼翼就会破坏拥有和使用这件物品带给我们的愉悦感。禅宗大师在日用品、大自然和寻常造物中挑选他们的珍宝。在这些物品中,他们寻找着非同寻常的美。真正的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往往没有察觉到,因为,我们总是追求过于遥远的事物。

即使是日用品,比如一只茶壶或一把小刀,当我们欣赏它的便捷,常常使用它时,它也会具有美感。通过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细微满足感,它们在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起“空洞”美(比如偶像亲笔签名的盘子、名牌内衣……),试着把重点更多地放在视觉美上。只使用能够及时满足需求的物品,这些物品有美感,但不只是空有美感。

选择历久弥新的“基本款”

多使用“基本款”。要想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尽量选择依照传统工艺制造的物品,因为它们凝聚着工匠们代代相传的手艺、经验和智慧;不要追捧那些只懂得追名逐利的艺术家的作品。购买一只优质手袋,或者一家知名珠宝店的珍珠项链会被人视作附庸风雅,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物品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以便对它们的价值和品质心中有数。

选择非合成的材料,远离华而不实的东西。选购洁白无瑕的温润瓷器,单凭外表和色泽就值得购买的漆器,纹理和质地富有天然美感的木料、织料(比如羊毛、棉布、丝绸……)、石料……

每一次选购,买下的都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们失去了观察和判断物品内在品质的能力。如果您还买不起心心念念的沙发,就慢慢攒钱,直到买得起的那一天。千万别去买一个临时的“替代品”。您很可能会变得习惯于此……习惯为了省钱而得过且过!

心怀不切实际的企盼,总好过甘于平庸的现实。

品质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它满足的是人体及其周围环境的需求。

优质好物总是因其优雅和精致而愈发美丽。漂亮的真皮制品,用得越久,越是柔软发亮。粗花呢制成的衣服,穿得越勤,磨损得越厉害,就越让人感到满意、舒适。木材越老,越让人感受到满心满眼的热情。但合成材料若是变旧了,就会变得丑陋,惹人心烦。请选择有生命力的材料。

品质与奢侈

物品太多,反而无法物尽其用;刺激过多,反而对人不利,让我们面对简单的事物,再也发挥不出想象力。

日常生活中和谐共处的色彩和非合成的材料(天然木材的纹理、色泽……我们只需加工它的形状),使我们的视觉和触觉得到放松。

一旦尝试过品质优良的产品,您将无法习惯平庸之物。

但在消费型社会,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品质了,他们对品质没了要求。品质需要金钱的支撑,因为优质产品只能少量生产。于是,它就成了奢侈品。

一位奢侈皮具商人告诉我,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最后算起来,会比一件价格高昂、品质优良的产品还要贵,但一件优质好物,能让您用一辈子,让您一看见它就能拥有好心情。

调和的艺术

单单拥有少量的漂亮东西是不够的,还应当使它们变得协调,让它们的风格趋于统一,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能反映您个性的风格,是对您自身面貌的最佳诠释。

简单,还意味着在寥寥数样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物品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

通过节俭和简单,赋予您的生活价值和风格。

通常,无论是从美学还是从其他角度来看,少即是多。一件物品在发挥效用时,就是美的,也就是说此时它是独立的,但同时又与周遭环境十分和谐。花瓶中的一朵花蕾,凝聚了整个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无常……

没有配茶杯的茶壶,没有配茶盘的茶杯,与房间风格不相配的茶盘,都会打破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和谐与安宁。一个路易十五时期的大衣柜,放在现代公寓里,只会显得格格不入。

给予物品充分的空间和尊重。虽然拥有极少,但也要发挥物品的最大用处。不是攒满一架子的小瓷偶,就能让您的客厅变得更雅致、更舒适。除了装饰别无他用的物品,会给人带来凝滞、僵化、死气沉沉的感觉。简洁,反而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

分享一个小窍门:当一个环境中的所有物品都属于同一色系时,整体感觉会没那么琐碎,还能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到放松和井井有条。

衣橱:张扬个性还是返璞归真?

张扬个性和返璞归真

当一个女人衣着大方得体时,她会忘记自己的外表。我们把这称作魅力。当您越不自知,您就越有魅力。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

风格,武装思想。个人风格要懂得向离经叛道的时尚潮流说“不”。它把您“穿什么”和您“是什么”这两个命题结合在了一起。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时尚好似一出光怪陆离的戏剧,而风格则奉简单、美丽、优雅为圭臬。时尚可以买来,而风格由您自己掌控。

风格是一种天赋。

年岁越长,女人的风格就越纯粹。我们可以在既有风格的基础之上,再添几分风度翩翩,因为品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其中流露的从容大气。

最好的风格,是穿出真实,而不是一味讲究服饰。要创造自己独有的迷人风格,关键就是简单。无论是对一个女人,一张照片,一块倒映着壁炉中煦煦火光的地板,还是一张只放着三两只式样简单的碗的矮桌来说,简单的原则都是不变的。运用于建筑和诗歌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衣着穿搭。

优雅的女人不会像一棵华而不实的圣诞树。白天,她们穿着剪裁考究的职业套装;晚上,她们换上简单大方的优雅裙装,配以一两件漂亮的珠宝首饰。她们坦然面对他人投来的目光,因为她们相信自己魅力十足。

至于色彩,有了米色、灰色、白色——当然,别忘了黑色——就能包罗万象……

据说,身着黑衣的女人,生活往往丰富多彩。著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这样解释他对黑色的热衷:穿着让别人厌烦的颜色,干扰他人,于己也无益。黑白两色,足矣。它们有绝对的美感,让我们得以深入本质(无论何种肤色、发色、瞳色、首饰的颜色……都能被黑色和白色很好地突显,有时米色和海蓝亦可)。通常情况下,避免所有印有图案的、有花纹的、色彩繁复的、有圆点或条纹的布料。

要确保衣橱里的服饰不单调,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选择两三种色彩作为主色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心意,谨慎地增添几样活泼而纯粹的颜色。

一个朴素而经典的衣橱,让晨起穿衣变得轻松,免得我们日常为了做选择而伤神。十来套可以随意搭配的得体着装,就足以应对任何场合。

过于紧身或过于宽松的衣服,都和优雅不沾边。女人们早就厌倦了费心费力寻找合适的衣服,厌倦了不仅要永远展现出光鲜亮丽的一面,还得游刃有余、富有魅力。丢掉所有不成套的、太小的、太旧的、“太夸张”的衣服。穿旧衣服,人也会变得老气。

让您的衣橱成为一个整洁宁静的港湾。如果您不是为了工作或者外出挑选着装,不妨选择两三条质地优良的牛仔裤。它们既舒适又实用,可谓首选优质好物。

一位着装得体的女士,她的外表不仅能体现出她良好的品味,还能体现出她的才智、幽默和胆识。

只对一种风格情有独钟:当我们试图和太多人保持一致时,很容易迷失自我。只有认清了自我,您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每天都有许多选择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定义独一无二的自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根据您自身的形象和您想要展现给他人的形象来做决定。事实上,您现在的形象,是由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建起来的。

风格,某种风格,让我们感到自在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牢牢记住那些大方得体、端庄优雅、自信十足的时刻。这样的感觉也会被身边的人捕捉到。我们对服装和首饰的选择也能给旁观者带来愉悦和乐趣……我们也有义务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美丽的色彩。您衣橱中的每一件单品都应当能独当一面。打造属于您自己的风格吧!

您的衣服和您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吗?

衣服之于身体,就像身体之于精神。因此,服装既要合身、实用,还要反映我们的内心。首先,在脑海中规划您的衣橱。刚开始时,寻找适合您风格的配饰(比如鞋子、手袋),再慢慢构建出一个真正属于您的衣橱。您的服装代表您现在的样子,也代表您憧憬的模样,它展示了您的想象力、您的决心、您的耐力、您的政治态度、您的心思和您的生活方式。您还没开口说话,它们就先替您讲了出来。

生活并不简单,它要求我们扮演多重角色。今天,我们又扮演了谁呢?

我们的服装就好似我们本人,打上了我们个性的烙印。对着我们的镜子、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好友,甚至我们在路上偶遇的人,服装都能替我们发声。衣橱应当反映出最贴近本真的风格。

让自己感觉无拘无束,这意义重大。服装的精神可以渗透进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能接受生活的简单,我们就能够更有力地拒绝所有的过度。

得体的着装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尊重。当着装符合心意时,我们能立即感受到一种和谐。我们的服装既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也能成为我们的敌人:它们能把我们变得光彩照人,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也能让我们树立错误的形象。衣服甚至有种魔力,能够改变我们的行为举止。

让您的衣橱简单起来

您拥有什么?您需要的又是什么?好好生活,需要我们回归简单、理性与和谐。一件衣服的简单,造就了它的价值。少,依旧能带来多。

选择款式经典的服装,每年可以穿八个月,既可以搭配,也可以单穿。在质地上(比如天鹅绒、皮革、丝绸、羊毛或山羊绒)下功夫,不失为一种机智的解决办法。

做出选择:只保留您最钟爱的衣服。改变永远都不迟。今天,您只要主动向它迈出一步。舍弃那些不合身的、旧的、不知为何从来没穿过的衣服。舍弃那些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买下的衣服,那些因购物时看走眼买下的衣服,那些因沮丧或脆弱心血来潮买下的衣服。

找到理想的着装,可以消除不合身带来的长期压力。理想的着装让您早上出门时一身轻松、心情舒畅,让令您感到心烦的日常琐事又少了一件。

“少”意味着再也不需要站在衣橱前,面对一堆“差不多”和“不算太丑”的衣服犹豫不决。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留下来的衣服更出彩,也更容易搭配。与其每天都看着一条讨人厌的裙子挂在衣橱里,不如扔掉它,一了百了。

每个女人都曾因看走眼买错过衣服,这些衣服穿在身上,只会令您的风度大打折扣。

不合身的衣服,会刺激我们吃更多的东西来抚平心中的焦虑。在80%的时间里,我们都只穿了衣橱里20%的衣服。剩下的要么不讨喜,要么不合身,要么太旧。

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就别留着了。如果您瘦了二十斤,您肯定想让自己以全新形象示人。重新审视每一件衣服,想想它应当搭配什么样的饰品(比如一双不一样的丝袜、一根别出心裁的皮带或者一条珍珠项链)。

别用套头衫来配套装短裙,别用网球鞋来配手袋。认真思考您的每一场活动,以及与之搭配的着装。把您缺少的单品列成一张清单。

您的必备单品……

……就是“真正的”衣服。

丢掉那些穿一季就大变样的衣服。一件衣服的质量应当过硬,无论怎么穿,洗上数十次,也不变形,不起球。

拥有几件主打单品(几条质地精良的羊毛长裤,一件冬天穿的粗花呢外套,一两件适合夏季或换季时穿的亚麻服饰,一件质量上乘、赏心悦目的大衣……)、若干T恤衫,以及不同款式的上衣。

搭配至少三套适合三种场合(周末、外出、工作)的完美着装。如果您常常待在家中,那就根据自身情况规划您的衣橱。

如果您在坐飞机时遗失了您的行李——我有一次去加利福尼亚旅行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您会重新购买什么衣服呢?

衣橱里只需如下物品,就足够您过上好几个月了:

 

·七件外套(短款夹克衫、防风薄外套、长款保暖大衣……);

·七件上衣(套头衫或者Polo衫、T恤衫、衬衫……);

·七件下装(长裤、牛仔裤、短裙……);

·七双鞋子(休闲鞋、高帮皮靴、高跟鞋、凉鞋、室内拖鞋、莫卡辛软皮鞋……);

·若干饰品(帕什米纳山羊绒披肩、丝巾、皮带、帽子、手套……)。

 

内衣、睡衣和洗漱用品另算,但也要深思熟虑,谨慎选择。留着不会再穿的变形睡袍,囤积穿半年都不重样的丝袜,能有什么好处呢?正是这些小细节,透露出一个人的严谨、理性和女人味。

选购、预算和保养

百货商店刺激了对身体、美丽、风流和时尚宗教般的崇拜。女人们去那里打发时间,就和去教堂一样,是一种消遣。在那里,她们激动不已,互相攀比对时装的热爱、丈夫的财富和美丽表相之外的人生悲剧。

——爱弥尔·左拉《妇女乐园》

优雅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能够传达出积极正面的能量气场。一个女人,应当把自己的健康、美丽和经济状况摆在首位。

不要总是消极被动。您可以改变。您可以变得光彩照人。建立自信心,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时间、自爱和自重。

给自己留出一笔买衣服的预算,就像给购买食物和子女教育做预算一样。穿着得体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衣服是我们的包装,让自己的外表变得更加完美,不应当成为一件让人觉得有罪恶感的事情。它和舒适的住所、精美的食物同等重要。事实上,它是整体的一部分。它事关我们生活的平衡。

首先考虑您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再考虑价格。

定价不菲的衣服要常常穿,穿久一些。它越是贵,您就越应当多穿它。

选择经典款式、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品牌和容易保养的衣服。富裕的人深谙投资经典的道理。您可以从百搭单品——一双黑色皮鞋——入手。

当您决定购买一件单品之前,要确定它至少能搭配您衣橱中的五件单品。您的每次购物都应当遵循这一信条。

绝不能仅仅因为“合算”而买下一件衣服。

整理您的衣服。用恰当的方式折叠、悬挂、通风、保养……的衣物,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把过季的衣服放在其他地方,以免在打开衣橱时感到迷茫。

像爱惜您的身体一样,爱惜您的衣服。在衣柜里放上香薰,保护羊毛制品免受虫害,把它们收在密封袋里,在袋子里放上一小块肥皂。购买品质优良的木质衣架,把干洗店的衣架和购买时附赠的衣架都丢掉。款式一致的漂亮衣架(男士衣架和女士衣架分门别类),可以使您的衣柜和奢侈品店的陈列如出一辙,给您的每一次更衣增添一点小小的满足感。每当听到木质衣架彼此碰撞,发出丁零当啷的响声,我都会心生欢喜。

旅行箱包

行李多的旅行者才是穷人。

——英国谚语

太多大大小小的包,或者一个太重的行李箱,往往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需要寄存、乘出租车、托运行李……让人腰酸背痛,烦躁不安)。再来一次,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旅途中,只要能减少一点重量,哪怕在牙刷柄上打个洞也没关系。旅行时带一管多功能肥皂(洗头、洗衣、洗澡……),一瓶多功能护理油(面部、指甲、头发、身体……),用消毒湿巾代替医用棉花和易碎的瓶装消毒液!

三个包就足以满足您的需求:一个行李箱,一个通勤包,一个外出用的小包。当然,别忘了您最珍爱的化妆包!

化妆包

化妆这一变美仪式的乐趣之一,就是使用那些漂亮精致的物品:小瓶子、套盒、小匣子、小袋子……化妆包不只在旅行时才派上用场,您每天都会用到它。它是少数能应对不时之需的物品中最重要的那一个,是女人的第二个秘密花园,也是她忠诚的仆人。

女人通常会在化妆包里备好药品、化妆品、首饰和最私密的物品。有了化妆包,您随时可以在三分钟内出门,周末外出度假也不会忘记防晒霜和脱毛钳。进了酒店房间,化妆包是最先被打开的;哪怕在家,它也能让您拥有一个整洁的浴室。在15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还要在行李箱底摸索牙刷的位置,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更别提那些为了舒适不得不装在行李箱或行李袋里的瓶瓶罐罐、吹风机、相机胶卷、室内拖鞋、针线包、修剪指甲的工具包……要占用多少地方。

此外,化妆包可以帮您放弃那些它装不下的东西。

手提包,您的小天地

每一天都是一场旅行,您所需的都在您的包里:钥匙、现金、手机、通讯录、化妆品、药品、珍贵的照片……

您的手提包是您的一部分。它陪伴您的时间比您的任何一件衣服都要长。因此,必须要精挑细选一番。

手提包里的物品,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女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凌乱不堪,有条不紊,时髦新颖,大大咧咧,嗜好美食,热衷打扮,干净整洁,邋里邋遢,谎话连篇……

一些女性用手提包掩饰自己,把它变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手提包是她们的秘密花园。需要认真挑选:不仅要外观漂亮(不需要每天早晨都换一个)、轻便(即使装满也不会超过1.5千克),还得有设计合理的内袋(免得花十分钟找一张纸巾或者一张火车票),以及优良的品质。

买一个品质优良的手提包,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宁要一个好手袋,也不要十个只能用一个季度,后面就不知该如何处置的包。

您只需一个手提包,但要懂得如何在各种场合得体地使用它。

不去迎合这个无节制的消费型社会,给自己买一个经久耐用、能带给您好心情的包。

手提包是您最亲密的伙伴。它能够展示超出您自身范畴的个性。一个女人的手提包里不仅装着世界,还装着她的小天地和她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发挥了装饰、保护、社交的作用,还具有十分广泛的心理学意义。

手提包反映了主人的憧憬和日常,承载着主人的梦想和秘密。它是男人本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权利“刺探”的唯一私域。它象征着主人身份的一部分。诚然,生活的美好不局限于一只手提包,但它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每个女人都要有一只好手袋和一双与之相配的鞋子。女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款式,自然也就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那时还没有成衣时装,一切服饰都是根据每个人的身材和外表量身定做的。

的确,如今,出于身材和金钱的原因,不是所有女人都能穿上高级定制时装。但对手提包而言,不一定要有最完美的身材,我们就能花最少的钱去展现魅力。无论是一条简单的裙子,还是一套朴素的便装,只需搭配一只手提包,它的色调和风格就立马变得不同。手提包的色彩甚至能够修饰体态。

如今,手提包的款式和风格数不胜数,但经典款式(比如凯莉包、托特包……)仍未被淘汰,就好像它们已经牢牢印在了女人的潜意识中,没有什么能将之抹去。

如今,女人外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携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挑选手提包时要注意,内里的衬布是否结实(比如是否是厚毛头斜纹棉布),是否有多个内袋,以避免因额外的物品(比如化妆包、眼镜盒、厚钱夹……)而显得累赘。所有精心设计的手提包,都应当有一个单独的夹层,用来放置粉底、手机、眼镜、纸巾和名片,还应当有一个挂钩,用来挂钥匙……

虽然世界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是手提包,可以让我们随时进入自己的小天地,这里充满了秩序、奢华和畅快。

一个美观耐用的手提包应当做到(基本标准)

 

·外在和内里一样美观(参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劳娜包)。

·价格不菲(品质优良),但是外观简约(参考杰奎琳·肯尼迪的卡西尼包)。

·可用作装饰,当置于沙发上或脚边时,为您增添一抹优雅大方。

·可用作配饰,挎在臂弯里,或放在膝盖上。

·触感柔软,不伤双手。

·每次使用,都能让您感到隐隐约约的快乐。

·外观会发生各式各样的改变,但都同样的迷人(无论是三年、七年,还是十年以后……)。一个好手袋能用上几十年(上乘的材质和优良的设计)。一个新手袋,不会如此美丽,您需要耐心的等待。

·要足够中性,能搭配您衣橱里的所有衣物(除了用作首饰的晚宴包)。

·皮质应当柔软(用于取皮的动物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精心喂养),使用时间越长,越有光泽(避免使用有涂层的粗糙皮革)。

·不怕雨淋。

·搭配这样一条包带:背在肩上时不会太短,挎在臂弯里也不会太长。

·包的底部最好有小钉子,这样放在地板上也不会弄脏。

·选择“合适的尺码”,就像大衣和帽子一样,来修饰您的曲线。根据您展现给他人的“形象”挑选手提包(太小的包会显得您过于壮实,太大的包又会妨碍到您)。

·不能有凸出的硬角(这会扼杀女人的温柔气质),也不能过于圆润(这会让包里一团糟)。

·即使装满物品,也不能重于1.5千克。

·包里的小物品要讨人喜欢:是细节决定了您的品味(一本封面油光锃亮的日记,一个小钱夹,一方绣着姓名首字母的纯白小手帕……)。

《X档案》(The X-Files)是一档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播出于1993—2002年。

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法国著名建筑师、设计师,二十世纪现代文化先锋。

乔治·布拉桑(Georges Brassens,1921—1981),法国著名歌唱家、作曲家、诗人,唱片发行量曾高达2000万张。他的作品多以风琴、木琴和吉他伴奏,极富特色。

小泉八云(こいずみやくも,1850—1904),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原名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小泉八云写过不少向西方介绍日本和日本文化的书,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日本通,也是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主要作品有《怪谈》《来自东方》等。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施美美(Mai-Mai Sze,1909—1992),原名施蕴珍,美国亚裔作家、画家。她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维斯理学院毕业后,曾在纽约学习中国书画,后在巴黎学习西洋油画。其作品曾在纽约、伦敦和巴黎的画展上展出。

包豪斯(Bauhaus)是一门德国建筑流派,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被广泛应用,改变了当时建筑设计行业的格局。

夏克教(Shakers)属于基督再现信徒联合会,是贵格会(Quaker)在美国的一个分支,现已基本消亡。夏克教教徒推崇通过“实用美”,来追寻尘世中的完美。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图瓦雷克人(Tuareg)是一支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带的游牧民族,是散布在非洲北部广大地区的柏柏尔(Berber)部族中的一支,以迥异于周边民族的文字、语言与游牧生活闻名。

摩尔人(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岛、撒丁尼亚、马耳他、科西嘉岛、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1903—1987),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她于1980年当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是第一位入选法兰西学术院的女性。

萨拉·布雷斯纳克(Sarah Breathnach,1947—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著名女性作家,1995年出版代表作《简单富足》,《乔治》杂志推崇她为“美国最迷人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美国建筑师,工艺美术运动美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享誉世界。代表作包括建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和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罗比住宅。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美国作家、编剧。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爱弥尔·左拉(Émile Zola, 1840—1902),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三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