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可以创造历史2:大国崛起的秘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资本的集聚

溯源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形成,巨额剩余资本是必要条件。如同近代银行业在地中海港口的产生,没有“坐长板凳的人”手中沉淀下来的现金,借贷、代理支付等银行功能创新无从入手。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融资途径有三:自有资金、非正式资本市场和正式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正是资本市场,是银行和证券机构。一种说法认为,18世纪英国两次经济“革命”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北部的工业革命,南部的金融革命。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的借款需要促成了以现代金融体系为标志的金融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形成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为后期工业革命对大资本的需求预备了融资渠道。

在工业革命前期,因技术革新少,资本需求并非急迫,工厂主依靠自有资金,吸引社会各阶层游资,及完善中的银行和证券机构,资本流动遂得以克服社会与地域限制。

继中世纪城市金匠发展而来的“城市银行”,此时开始出现独立的“乡村银行” 体系。前者在1800年已有80家,通过贴现票据和发放短期贷款,为工厂主提供短期资金,有时甚至直接将带有商业汇票性质的小额票据用于流通,同时在票据贴现时为乡村银行充当中间人。

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存款,使乡村银行出现富余现金,而工业地区的城市银行要为大批商人和工厂主贴现票据,因此需要大量现金,城市银行就成为连接资金过剩地区与不足地区的桥梁。1800年后,专职的证券经纪人开始通过手上商人和工厂的票据,进行代理经纪业务,代行城市银行的贴现功能,直接促成了证券经纪人的出现。

1856年《有限责任法》实施前,英国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债券方式融资。工厂主可以向信任他们的当地人借得资本。 证券机构的出现使小有产者也有能力进行投资,并且可以分散投资以减少风险。当地人因顾及借贷给大企业有风险,而在此时建立的证券交易机构能够通过为企业发行债券来融资,就受到了私人投资者的欢迎,满足了此时经济发展的资本需求。

至工业革命后期,英国、法国、德国通过相互间的国际贸易与向殖民地的倾销,积累了巨额剩余资本,已导致国内资本市场供应过剩,利润率过低,转而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至1914年,英国已在国外投资40亿英镑,占国民财富总数的1/4。此时的欧洲俨然是世界的银行。

与此同时,大工业带来大投入与大产出,企业产能与市场在扩大,对资本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商业银行顺应这一趋势,纷纷协助公司面向全社会发行股票,开始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范围遂扩大至今天常见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投资银行基本功能。

投融资必然伴随着风险,东印度公司试图以股份制将风险与收益按股份进行稀释,此时的商业银行,及其向投资银行演变过程中兴起的证券市场,则在全社会层面为公司融资,既为投资者提供了购买不同公司股票的选择,化解了“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又让公司的融资对象分散至全社会,避免了依赖单个投资者的风险。无论如何,投融资是目标,至于化解风险则是副产品。最终,专职承担风险、使损失降至最低的保险行业蓬勃兴起,以众多投保人的前期少量投入组成赔付基金,保证其中一人后期如有损失可获得补偿,从而构筑起资本流动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以至于20世纪初,从纽约到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多为保险公司总部。

至此,银行、证券、保险,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在英国渐趋成形,直接指向大资本集聚可依托的渠道与平台。这也是英国能够高效筹集工业革命所需资金,率先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的关键。

利兹街头的瓦特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