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区域文化研究(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舞因动而美,心因舞而飞——赏析胡旋舞墓门

◎母少娟

丝绸之路宁夏段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长安——凉州古道的东段北路。近年来,丝绸之路宁夏段的考古发现成果丰硕,诸多墓葬的发现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线路的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于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的国宝级文物胡旋舞石刻墓门就是典型代表,它不仅将史料中记载的“胡旋舞”以实物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且为中亚粟特人沿丝路一线徙居宁夏及其华化的事实提供了实物佐证。

一、二重证据下的胡旋舞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表现矫健之美;软舞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其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

现阶段对胡旋舞风格特征的史料考证多来自于唐代的史书与诗词。《旧唐书·志第九》记载:“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钹一。”①《新唐书·志第二十五》载:“又有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②《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载:“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畭瓶、驼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③白居易的著名诗作《胡旋女》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著名诗人元稹也写有《胡旋女》一诗,对胡旋舞的伴奏音乐和舞容舞态也作有相当精彩的描写:“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史书及诗词中的记载为人们了解胡旋舞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始终不够具体和形象。部分地区出土的有关胡旋舞实物资料只能窥见一斑。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胡旋舞,因与佛教的广泛联系,其性质在学术界尚有争论。直至盐池胡旋舞石刻墓门的出土,让人们清楚、直观地欣赏到胡旋舞精美绝伦的艺术形象。

1985年6月,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六号墓出土了双扇雕有胡旋舞图案的石刻墓门,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墓门出土时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用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各浅雕一胡人形象的男性舞伎,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胡旋舞。四周剔刻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了欢乐气息。胡旋舞墓门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鉴于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二、胡旋舞入华源流及九姓入塞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舞种。胡旋舞是什么时候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众说不一。从文献记载看,可以追溯到北周。北周时,随突厥公主阿史那氏来长安的中亚各地胡舞艺人表演曾轰动长安。从出土文物上看,除了盐池苏步井的石刻墓门外,以胡旋舞为题材的图案,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陕西西安碑林唐代碑刻、旧藏唐代一玉带饰上,以及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陶瓶上都有所发现。

苏步井窨子梁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无论是六号墓门上的胡旋舞雕刻,还是三号墓的墓志及历史上的“六胡州”“昭武九姓”,都与粟特人有关。据荣新江先生考证,“胡旋”与“胡腾”均源自同一粟特语词汇,这充分证实了胡旋舞来自中亚粟特人的故乡。粟特人曾是中亚一代非常活跃的民族,在大漠戈壁中,风餐露宿进行艰苦的商业贸易,造就了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粟特人的音乐曲调大多咏唱悲凉,怀有对人生的感叹之情,在舞蹈中更增添了别致的风格。史书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以康姓为之首,所以胡旋舞又名康国舞。《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粟特人后被突厥所破,但都以“昭武”为姓,以示纪念,意在于不忘故乡。唐代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后,昭武九姓与新疆、敦煌及长安等地进行了商贸和文化等广泛的交往,胡旋舞也随之传入,随之在唐代盛极一时。

公元679年,唐朝剿灭了东突厥政权后,在今天的乌审旗、鄂托克旗至宁夏灵武、盐池一带,置鲁、丽、塞、含、依、契六州安置突厥部落,史称为“六胡州”。唐代薛逢《送灵州田尚书》诗中有“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纵戎鞍”句,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九姓部落降唐后入塞的盛况。“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安置在“六胡州”,这就是粟特人迁徙到西北以后的新居地。从窨子梁三号墓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人为降唐的“六胡州”官吏,姓何,时随本部入塞,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属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后到康国,隋朝时属东突厥,后归附唐朝。盐池苏步井窨子梁,唐代属鲁州之地。粟特人对本民族的舞蹈历来有着特殊的情怀与热衷,在他们墓穴的石棺床或墓道石刻建筑物上,多见胡旋舞的画面,形象而生动。

唐时“盐州有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所产食盐远销关内。盐州因为发达的采盐业而与长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成为丝路商人经常光顾之地,在进行贸易的同时,长安的胡旋舞也被带到了盐州。盐池出土的胡旋舞石刻墓门上的胡旋舞形象,十分接近史书记载和碑林碑刻图像,足见唐代盐州的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各地,胡旋舞已成为塞上人民普遍喜爱的娱乐、健身活动。当时的盐州因唐王朝与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后,人民安居乐业,白居易诗《城盐州》中描述:“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不犯塞。昼牧牛羊夜捉生,长去新城百里外。诸边急警劳戍人,唯此一道无烟尘。”

三、胡旋舞的盛行、衰落及传承

胡旋舞的风行,最先从宫廷开始。唐玄宗耽于声色,长安宫廷歌舞之盛多半与玄宗的喜好有关。君有好,下必有所献,其中就有来自西域康居国选送的胡旋女。胡旋女所带来的胡旋舞一时风行宫廷。《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记载:“延秀,承嗣第二子……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④武延秀因为擅长唱突厥歌,跳胡旋舞,且相貌出众、舞姿迷人,受到安乐公主的宠幸,随后娶公主为妻,由此可知胡旋舞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旧唐书·安禄山传》中记载:“(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安禄山虽体态肥胖,但善舞胡旋舞可能与其本身的胡人血统有关。

唐玄宗对胡旋舞的热爱达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由此也招致一些诗人的反对,如元稹:“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如白居易:“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胡旋舞在宫中盛行,民间自然效仿。天宝年间,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表演者从宫廷到民间,包括各个阶层的人。

唐代,由于政治局势日趋稳定,军事日益强大,经济繁荣,与域外交往频繁,为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乐舞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域的工艺、宗教、风俗随之传入中原,胡化盛行。《旧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胡旋舞也在中原兴盛起来。加之唐代民族政策开明,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并促进民族融合。胡旋舞在中原王朝的盛行也成为民族融合的缩影。胡旋舞体现出西域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民族性格,矫健、明快、活泼、俊俏的舞蹈风貌,与当时大唐帝国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大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王朝,唐文化本身有着博大无比的胸怀。对于外来的各种文化,强大的大唐帝国有充分的消化能力。随着唐同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友好往来的增加,大批西域乐舞艺人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载歌载舞,会聚中原,使唐代的音乐舞蹈大放异彩。

唐末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不安,胡旋舞逐渐衰落。关于胡旋舞延续到唐中后期后开始衰落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胡旋舞的尾声暗示着哀而略伤的情调,胡旋舞的高潮则很明显散发着乐而且“淫”的气息,其旋转速度之疾,其回旋次数之多,其舞姿舞容之狂放,其观众反应之激烈,都是极致性的,这就是一种超越了极限的过度的风格,即“淫”。在胸怀开放的唐代社会,胡旋舞的这种极致性的风格特点会受到欣赏,因为它与人们希望胸臆舒张、个性张扬的心态相符合;但在中原文化的社会背景中,胡旋舞的这种异质性的因子也许会受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中和的美学观念的排斥。特别是至宋元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断绝,程朱理学的兴起以及戏曲艺术占据主流,胡舞随着乐舞文化的日渐式微而逐渐衰落下去,胡旋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后代仅闻其名,而不见其形。

有学者认为,胡旋舞虽在唐代之后衰落,但是其舞蹈中的很多元素被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所继承,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民族舞蹈,艺术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追根溯源,与胡旋舞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盐池胡旋舞石刻墓门所反映的胡旋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遥远的中亚来到西北边塞安家落户,继而传入中原四方,这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必然。从边塞到大唐国都,历久不衰,胡旋舞已融于中华艺术血脉之中。

参考文献:

[1]韩志刚.宁夏盐池唐墓石刻所反映的胡旋舞[J].文博,1994(3).

[2]荣新江.粟特人在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李金梅、路志峻.古代中亚的胡旋舞考释[J].敦煌研究,2010(3).

[4]海滨.文学与考古双重视野中的唐代西域乐舞“胡旋舞”[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5]马建军.丝绸之路宁夏段上考古发现的乐舞艺术[J].宁夏社会科学, 2015(3).

(作者:母少娟,女,宁夏博物馆馆员)

注释:

①刘昫.旧唐书·志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59.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97:6244.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97:6244.

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