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树木、花卉病虫害防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项目四 昆虫分类

识别植物、花卉主要的昆虫及昆虫主要目、科的形态特征。昆虫的分类单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分类等级中,通常还采用一些中间等级。昆虫命名法: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命名。重点认识与植物关系密切的目和科的识别特征。

一、直翅目

直翅目:(包括蝗虫、蝼蛄和蟋蟀等)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翅狭长,为复翅,后翅膜质,停息时呈折扇状纵折于前翅下。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常见的科有蝗科、蝼蛄科和蟋蟀科。

蝗科:俗称蝗虫或蚂蚱。触角丝状或剑状。多数种类有2对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听器在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锥状。植食性。常见的有黄脊竹蝗、棉蝗等(图1-4-1)。

蝼蛄科:触角比体短。前足开掘足。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不外露。植食性。常见的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图1-4-2)。

蟋蟀科:体粗壮,色暗。丝状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细长,矛状。尾须长。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常见的有大蟋蟀等(图1-4-3)。

图1-4-1蝗虫

图1-4-2蝼蛄

图1-4-3

能力转化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或图片,区别直翅目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完成表1-4-1区别直翅目常见昆虫的特征表内容。

表1-4-1区别直翅目常见昆虫的特征表

二、半翅目

半翅目: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略扁平。口器刺吸式,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翅2对,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多数种类在后胸侧板近中足基节处有臭腺孔。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少数捕食性等。常见的科有蝽科、缘蝽科、网蝽科和猎蝽科等。

蝽科:体小至大型。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有单眼。喙4节。小盾片发达。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1条基横脉上分出。常见的有荔枝蝽(图1-4-4)、麻皮蝽等,吸汁危害多种植物。

图1-4-4荔枝蝽

缘蝽科:体中至大型,狭长至椭圆形。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有许多条平行脉。植食性。常见的有黑竹缘蝽(图1-4-5)等。

图1-4-5黑竹缘蝽

网蝽科:体小型扁平。触角4节。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植食性。常见的有梨网蝽(图1-4-6)、杜鹃冠网蝽(图1-4-7)等。

猎蝽科:体小至中型。喙3节。膜片具2或3个翅室,从室上伸出2~3条纵脉。少数种类无翅。多数捕食性,有些种类吸食哺乳动物及鸟类的血液并可传播锥虫病。如害虫中的黄足猎蝽(图1-4-8)。

图1-4-6梨网蝽

图1-4-7杜鹃冠网蝽

图1-4-8黄足猎蝽

能力转化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或图片,区别半翅目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完成表1-4-2区别半翅目常见昆虫的特征表内容。

表1-4-2区别半翅目常见昆虫的特征表

三、等翅目

等翅目:通称白蚁。体小至中型,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翅型有两对翅,膜质、长形,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有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分工。渐变态。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如黑翅土白蚁(图1-4-9)、台湾乳白蚁(图1-4-10)。

图1-4-9黑翅土白蚁

图1-4-10台湾乳白蚁

能力拓展

学习下图,认识白蚁的生活史(图1-4-11)。

图1-4-11白蚁的生活史

四、同翅目

同翅目:通称蝉、蚜、蚧、木虱等。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翅两对,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分泌蜡质或蚧壳状覆盖物的腺体。渐变态。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蝉科:体中至大型,触角刚毛状。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翅2对,膜质透明,翅脉粗。雄虫腹部第1节有发音器。成虫与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虫在土中危害根部。卵产于枝条中,导致枝条枯死。常见的有蝉(图1-4-12)、蚱蝉(图1-4-13)等。

叶蝉科:体小型,狭长。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翅2对。善跳,有横走习性。常见的有大青叶蝉(图1-4-14)、小绿叶蝉(图1-4-15)、桃一点斑叶蝉(图1-4-16)、二星叶蝉(图1-4-17)、黑尾叶蝉(图1-4-18)等。

图1-4-12蝉

图1-4-13蚱蝉

图1-4-14大青叶蝉

图1-4-15小绿叶蝉

图1-4-16桃一点斑叶蝉

图1-4-17二星叶蝉

木虱科:体小型。丝状触角较长。单眼3个。翅2对,前翅较厚。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保护。常见的有柑橘木虱(图1-4-19)、榕卵痣木虱(图1-4-20)等。

粉虱科:体小型,表面有蜡粉。翅2对膜质。若虫2龄起固定不动,皮肤变硬似蛹壳。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图1-4-21)、黑刺粉虱(图1-4-22)等,危害多种植物。

图1-4-18黑尾叶蝉

图1-4-19柑橘木虱

图1-4-20榕卵痣木虱

图1-4-21温室白粉虱

图1-4-22黑刺粉虱

蚧总科:通称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体壁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蚧壳保护。雄虫前翅膜翅,后翅平衡棒。触角长念珠状,口器退化。卵产在雌虫体腹面、蚧壳下或体后的蜡质袋内。常见的有吹绵蚧(图1-4-23)、草履蚧(图1-4-24)、糠片盾蚧(图1-4-25)、埃及吹绵蚧(图1-4-26)、龟蜡蚧(图1-4-27)等。

图1-4-23吹绵蚧

图1-4-24草履蚧

图1-4-25糠片盾蚧

图1-4-26埃及吹绵蚧

图1-4-27龟蜡蚧

蚜总科: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丝状。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腹部有1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生活周期复杂,一般在春、夏两季进行孤雌生殖,而在秋冬时期进行两性生殖。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图1-4-28棉蚜

一般蚜虫都随季节具有迁移习性,即从一个寄主迁往另一寄主。

被蚜虫危害的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虫瘿,或使植物长成畸形。蚜虫还可传播病毒病。蚜虫分泌的蜜露,可诱发植物的煤污病。常见的有棉蚜(图1-4-28)、桃蚜(图1-4-29)、月季长管蚜(图1-4-30)等。

图1-4-29桃蚜

图1-4-30月季长管蚜

能力转化

同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叶蝉、飞虱、介壳虫、蚜虫的体形、前翅质地、刺吸式口器;叶蝉触角刚毛状,后足胫节有两列刺;飞虱触角锥状,后足胫节端部有一个能活动的距;蚜虫,触角丝状6节,腹部第六节有一对腹管,末端有尾片;粉虱体背有蜡粉,前翅翅脉简单。

阅读链接

形态多样的朝鲜球坚蚧:春天,在桃树的枝干上,会看到许多挤靠在一起,圆圆的半球形背面坚硬的硬壳,是朝鲜球坚蚧的雌成虫,足、复眼和翅膀退化,头、胸和腹愈合在一起。

朝鲜球坚蚧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昆虫,不仅雌雄差异显著,就是不同的龄期,形态也不相同。早春,桃树上已经死亡的雌性蚧壳下,枝干的缝隙中,有许多身体呈椭圆形,扁扁的小东西,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身体上还分了许多的节,这是朝鲜球坚蚧的2龄若虫,它们多数躲在一个白色的蜡壳里越冬。翌春,在华北地区,大约是3月上中旬,这些越冬的若虫便恢复活动,从越冬处慢慢地爬出来。

朝鲜球坚蚧的一生中,只有很少几个阶段可以自由活动。第1个阶段是,从卵中孵化的小若虫,足发达,口器藏在口针壳中,不能取食,叫游走子。游走子阶段活动能力很强,四处扩散,是一生中最不耐药的时间,是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第2个阶段是在越冬前和越冬后,2龄小若虫爬向越冬潜藏处和从越冬潜藏处爬出来的时候,也是它们活动的第2个阶段:体壁薄,药液可以渗透到身体里面,因而可以喷药防治。

在春季,从外形上还分辨不出哪是雌虫,哪是雄虫。3月下旬,开始进行雌雄分化。分化形成的雌虫,再脱一次皮后,身体长大,桃树开花前后,由扁平逐渐隆起变圆,变成了雌成虫。此时的雌成虫,身体还很小,如不能与雄成虫交配,就不会长大,并且很快干瘪死亡。而雄虫在分化以后,不停取食,它们的身体不变圆,总是老样子,桃树开花前,雄虫开始分泌出一个薄薄的像毛玻璃一样的蜡质壳,并在壳中化蛹。介壳虫都喜欢同性在一起生活,往往树枝上这儿一片全是雄虫,而那里却是雌虫的天下。桃花凋谢后,雄虫羽化,羽化后的雄成虫,马上与已经变成球形的雌成虫交配。雄虫体很小,寿命1~2天。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雌虫的身体逐渐硬化,并迅速膨大。处于身体膨大期的雌成虫,它们的食量比一生中的任何时期都大,当然,造成的危害也最重,此时是朝鲜球坚蚧一生中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它们用口针刺入树皮中,大量吸食汁液。这时,桃树枝干上总是水汪汪的,叶面上就像刚下过雨一样,是朝鲜球坚蚧危害后所排出的蜜露。5月上中旬,雌成虫开始产卵,卵就产在身体下方。在麦收前15~20天,从卵中孵化出小若虫(游走子)。游走子在枝干上爬行,寻找适合生活的场所,2~3天后它们便固定下来,脱皮,进入2龄若虫,这些小若虫也取食,但不会造成危害。10月份以后,陆续进入越冬场所越冬。

五、缨翅目

缨翅目: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型,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头部近乎长方形。触角丝状,6~9节。口器锉吸式。前后翅为缨翅,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过渐变态。大多种类进行孤雌生殖。植食性,如花蓟马(图1-4-31)、榕管蓟马(图1-4-32)等。

图1-4-31花蓟马

图1-4-32榕管蓟马

能力转化

缨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蓟马体小,细长,翅膜质,狭长,无翅脉或最多2条纵脉,翅缘长有整齐的缨毛。足短小,末端膨大呈泡状,多数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六、鞘翅目

鞘翅目:通称甲虫(包括步甲、瓢甲、叶甲、天牛、金龟子、象甲等),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有丝状、念珠状、锯齿状、膝状、鳃片状等。口器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膜翅。完全变态。

步甲科:体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少绒毛;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肉食性。如步甲(图1-4-33)等。

瓢甲科:体呈半球形或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头小,后部隐藏于前胸背板之下。触角棒状。跗节“似为3节”。多数肉食性,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蚧虫、粉虱、螨类等害虫。如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图1-4-34)。少数植食性,如二十八星瓢虫(图1-4-35)。

图1-4-33步甲成虫

图1-4-34七星瓢虫

图1-4-35二十八星瓢虫

叶甲科:体小至中型,成虫常具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一般短于体长之半,不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跗节“似为4节”。幼虫肥壮,具3对胸足。植食性。常见的有杨叶甲(图1-4-36)、榆蓝叶甲(图1-4-37)、柳蓝叶甲(图1-4-38)、葡萄十星叶甲(图1-4-39)等。

图1-4-36杨叶甲

图1-4-37榆蓝叶甲

图1-4-38柳蓝叶甲

图1-4-39葡萄十星叶甲

天牛科:体长圆筒形。触角长,常超过体长,至少超过体长的一半,着生于额的突起上。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跗节“似为4节”。幼虫体肥胖,胸足很小或无。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钻蛀树干、树根或树枝,为重要的蛀干害虫。常见的有光肩星天牛(图1-4-40)、桑天牛(图1-4-41)、松褐天牛(图1-4-42)、菊小筒天牛(图1-4-43)等。

图1-4-40光肩星天牛

图1-4-41桑天牛

图1-4-42松褐天牛

图1-4-43菊小筒天牛

金龟甲科:通称金龟子。体粗壮,多呈绿色、褐色、黑色等。触角鳃片状,末端3~8节呈叶片状。鞘翅较短,致使臀板外露。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腹部可见5~6节。

幼虫寡足型,体成“C”形弯曲,俗称蛴螬。多数种类植食性,取食植物的叶、花、果等部位,幼虫取食植物幼苗的根、茎。此外,还有腐食性及粪食性。常见的有白星花金龟子(图1-4-44)、绿丽金龟子(图1-4-45)、黑绒金龟子(图1-4-46)、黄毛金龟子(图1-4-47)等。

图1-4-44白星花金龟子

图1-4-45绿丽金龟子

图1-4-46黑绒金龟子

图1-4-47黄毛金龟子

象甲科: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体色不一。头部前方延长成象鼻状,末端着生咀嚼式口器。触角膝状,末端膨大。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常见的红棕象甲(图1-4-48)、竹象甲、杨干象、绿鳞象甲等。

图1-4-48红棕象甲

小蠹科:体长0.8~9毫米,圆筒形,色暗。触角短而呈锤状。头后部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前胸背板大,常长于体长的1/3,且与鞘翅等宽。足短粗,胫节强大。幼虫无足型。成虫和幼虫蛀食树皮和木质部,构成各种图案的坑道系统。如松纵坑切梢小蠹(图1-4-49)、柏肤小蠹(图1-4-50)、日本双齿长蠹等。

图1-4-49松纵坑切梢小蠹

图1-4-50柏肤小蠹

叩甲科:体扁,小至中型,灰褐或黑褐色。触角锯状、丝状或栉齿状。前胸背板发达。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状突。前胸上下能活动,似叩头。幼虫体细长坚硬,呈黄褐色,生活于地下,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如沟金针虫(图1-4-51)、细胸金针虫等。

图1-4-51沟金针虫

能力转化

鞘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步行甲、瓢虫、天牛、金龟子等昆虫的体型、触角类型、口器类型、前翅和后翅类型。观察目内其他科的特征。

七、鳞翅目

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体小至大型,翅展3~265毫米。复眼大。触角细长多节,蛾类中有丝状、栉齿状、羽毛状等;蝶类则为球杆状。口器虹吸式。前后翅均为膜质,翅面覆盖鳞片,翅面上常有各种斑纹和线纹。完全变态。

(一)蛾类

螟蛾科:小至中型,体瘦长。触角丝状。幼虫无次生毛。如绿翅绢野螟(图1-4-52)、棉卷叶野螟(图1-4-53)等。

图1-4-52绿翅绢野螟

刺蛾科:中型蛾子,体粗壮多毛,喙退化。雄蛾触角通常为锯齿状或双栉齿状。翅宽而密被厚鳞片,多呈黄、褐色或绿色。幼虫蛞蝓型,头内缩,胸足退化,腹足吸盘状。体常被有毒枝刺或毛簇。化蛹在光华而坚硬的茧内。如黄刺蛾(图1-4-54)、扁刺蛾(图1-4-55)、桑褐刺蛾(图1-4-56)、丽绿刺蛾(图1-4-57)等。

图1-4-53棉卷叶野螟

图1-4-54黄刺蛾

图1-4-55扁刺蛾

尺蛾科:体细长。翅大而薄,前后翅相似并常有波纹相连。幼虫两对腹足,行如量尺,故为尺蛾。如国槐尺蛾(图1-4-58)、丝棉木金星尺蛾(图1-4-59)、木橑尺蛾(图1-4-60)等。

图1-4-56桑褐刺蛾

图1-4-57丽绿刺蛾

图1-4-58国槐尺蛾

图1-4-59丝棉木金星尺蛾

图1-4-60木橑尺蛾

天蛾科:大型蛾子,体粗壮多毛呈梭形。触角末端弯曲成钩状。喙发达。前翅狭,外缘倾斜,后翅小。幼虫肥大,第8腹节背中央有一尾角。如葡萄天蛾(图1-4-61)、蓝目天蛾(图1-4-62)、霜天蛾(图1-4-63)、鬼脸天蛾(图1-4-64)、白腰天蛾(图1-4-65)等。

图1-4-61葡萄天蛾

图1-4-62蓝目天蛾

图1-4-63霜天蛾

图1-4-64鬼脸天蛾

图1-4-65白腰天蛾

毒蛾科:中型蛾子。无单眼。喙退化。触角栉齿状或羽毛状。有的种类雌蛾无翅。幼虫生有毛瘤或毛刷。如侧柏毒蛾(图1-4-66)、舞毒蛾(图1-4-67)、杨雪毒蛾(图1-4-68)、榕透翅毒蛾(图1-4-69)等。

图1-4-66侧柏毒蛾

图1-4-67舞毒蛾

图1-4-68杨雪毒蛾

图1-4-69榕透翅毒蛾

夜蛾科:中至大型,体翅多暗色,常具斑纹。喙发达。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颜色较深。如小地老虎(图1-4-70)、斜纹夜蛾(图1-4-71)、黏虫(图1-4-72)、银纹夜蛾(图1-4-73)、臭椿皮蛾(图1-4-74)、变色夜蛾(图1-4-75)等。

图1-4-70小地老虎

图1-4-71斜纹夜蛾

图1-4-72黏虫

图1-4-73银纹夜蛾

图1-4-74臭椿皮蛾

图1-4-75变色夜蛾

袋蛾科(蓑蛾科):体中至大型,肥大。幼虫粗壮,多为红色或黄白色,且终生负袋,防治不易,易随寄主植物传播,如大袋蛾(图1-4-76)、茶蓑蛾(图1-4-77)、黛袋蛾(图1-4-78)、蜡彩袋蛾(图1-4-79)等。

图1-4-76大袋蛾

图1-4-77茶蓑蛾

图1-4-78黛袋蛾

图1-4-79蜡彩袋蛾

枯叶蛾科:中至大型,体粗壮多毛。触角双栉齿状。喙退化。幼虫多长毛,中后胸具毒毛带。如马尾松毛虫(图1-4-80)、天幕毛虫(图1-4-81)、栗黄枯叶蛾(图1-4-82)等。

图1-4-80马尾松毛虫

图1-4-81天幕毛虫

图1-4-82栗黄枯叶蛾

图1-4-83梨星毛虫

斑蛾科:中至大型。成虫颜色鲜艳或呈灰黑色。喙发达。触角丝状或棍棒状,雄虫为栉齿状。白天飞翔。幼虫头小,内缩,体上生有毛瘤,故又叫星毛虫。如梨星毛虫(图1-4-83)、大叶黄杨斑蛾(图1-4-84)、茶斑蛾(图1-4-85)等。

舟蛾科: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喙不发达。体灰褐或浅黄色。触角丝状或锯齿状。前翅后缘中央常有突出的毛簇,休止时翅呈屋脊状,毛簇竖起如角。幼虫身体光滑或具次生刚毛,体上常有峰突、角突、刺突;休止时,头尾翘起似舟形。幼虫有群居性,常危害阔叶树及果树。如国槐羽舟蛾、舟形毛虫、国槐扇舟蛾(图1-4-86)、苹掌舟蛾(图1-4-87)、杨扇舟蛾(图1-4-88)等。

图1-4-84大叶黄杨斑蛾

图1-4-85茶斑蛾

图1-4-86国槐扇舟蛾

图1-4-87苹掌舟蛾

图1-4-88杨扇舟蛾

灯蛾科:体中至大型。体粗壮且较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翅多为白、黄或灰色,多具条纹或斑点。触角羽状或丝状。幼虫体被辐射状毛丛,毛丛着生在毛瘤上,毛长短较整齐。常见有美国白蛾(图1-4-89)、红缘灯蛾(图1-4-90)、人纹污白灯蛾(图1-4-91)等。

图1-4-89美国白蛾

图1-4-90红缘灯蛾

图1-4-91人纹污白灯蛾

(二)蝶类

粉蝶科:多为中型。翅面为白、黄、橙、绿等色,并杂有黑斑纹,后翅内缘突出,休息时可包裹腹部。如菜粉蝶(图1-4-92)等。

图1-4-92菜粉蝶

凤蝶科:中至大型,颜色鲜艳。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在M3出外伸成尾突,前翅R分5支。幼虫的后胸显著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Y腺,受惊时翻出体外。本科种类常危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等植物的叶。如樟青凤蝶(图1-4-93)、玉带凤蝶(图1-4-94)等。

图1-4-93樟青凤蝶

图1-4-94玉带凤蝶

蛱蝶科:中至大型。颜色多样。前足极退化,无功能。成虫飞翔力强。幼虫头上常有突起;体表多棘刺。如茶褐樟蛱蝶(图1-4-95)、孔雀蛱蝶(图1-4-96)等。

图1-4-95茶褐樟蛱蝶

图1-4-96孔雀蛱蝶

能力转化

鳞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菜粉蝶等蝶类触角、翅型、翅色等特征;并观察蓝目天蛾等蛾类触角、翅型、翅色、翅的质地,斑纹,线条和幼虫的口器。

八、膜翅目

膜翅目:通称蜂,蚁。体微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较长,有丝状、膝状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翅脉少。腹部第1节常与后胸连接,胸腹间常形成细腰。雌虫产卵器发达,高等种类形成针状结构。完全变态。捕食性、寄生性或植食性。

广腰亚目:胸、腹间不缩小,没有细腰。口器咀嚼式,不特化。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幼虫多足型,腹部常有6~8对腹足,无趾钩。植食性。如三节叶蜂科、叶蜂科。

细腰亚目:胸部与腹部连接处缩小为腰状,其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成并胸腹节。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幼虫无足。食性各异。如姬蜂科、茧蜂科。

三节叶蜂科:体小而粗壮。触角三节,第3节最长。前足胫节具二端距。幼虫自由取食,具6~8对腹足。如蔷薇叶蜂(图1-4-97)等。

图1-4-97蔷薇叶蜂

叶蜂科:触角丝状或棒状,7~15节,多数为9节。翅上具1~2个径室。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小盾片后方具有1后小盾片。幼虫具6~8对腹足。常见的有樟叶蜂(图1-4-98)等。

茎蜂科:中小型,身体细长,触角线状,前足胫节端部有1个距,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幼虫多蛀茎为害,如玫瑰茎蜂(图1-4-99)等。

图1-4-98樟叶蜂

图1-4-99玫瑰茎蜂

姬蜂科:体小到大型。触角丝状,16节以上。产卵器常露出。卵多产在鳞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螟蛉瘤姬蜂(图1-4-100)、松毛虫黑点瘤姬蜂(图1-4-101)等。

图1-4-100螟蛉瘤姬蜂

图1-4-101松毛虫黑点瘤姬蜂

茧蜂科:体微小或小型。触角线状。前翅无第二回脉,翅面上常有雾斑。休止时触角时常摆动。产卵于鳞翅目幼虫体内,幼虫老熟时常爬出寄主体外结黄白色小茧化蛹。如茧蜂(图1-4-102)、松毛虫绒茧蜂、桃瘤蚜茧蜂等。

图1-4-102茧蜂

赤眼蜂科:体微小。触角短,膝状。腰不细。翅脉极度退化,前翅宽,翅面有成行的微毛。足的跗节3节。复眼为赤红色。产卵于鳞翅目卵内。如螟黄赤眼蜂(图1-4-103)、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蜂等。

小蜂科:微小至小型,多为黑色或褐色。头胸部常有黑色或褐色粗点。触角膝状。后足腿节膨大,下缘外侧有成列刺突。后足胫节向内弯曲。多寄生于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幼虫蛹内。如广大腿小蜂(图1-4-104)等。

图1-4-103螟黄赤眼蜂寄生甘蔗螟卵

蚁科:通称蚂蚁。体小,黑色、褐色、黄或红色。触角膝状,柄节很长。腹部第1,2节呈结节状。筑巢群居,具明显多型现象,雌雄生殖蚁有翅,工蚁与兵蚁无翅。肉食性种类捕食昆虫、蜘蛛及其他小动物,植食性的取食果实、菌类等。有些与蚜虫、介壳虫共生,促使其繁殖,如褐蚁、黑蚁常和蚜虫共同发生,黄猄蚁(图1-4-105)早在晋代就用于防治柑橘害虫。

图1-4-104广大腿小蜂

图1-4-105黄猄蚁

能力转化

膜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广腰亚目,叶蜂、茎蜂等,身体粗壮,腰部广阔,成虫产卵于寄主组织内,幼虫多足,腹足无趾钩。茎蜂幼虫无足;细腰亚目,姬蜂、茧蜂、小蜂、胡蜂等腰部有腹柄,寄生于害虫的幼虫、卵、蛹,是主要的天敌昆虫。

九、双翅目

双翅目:通称蚊、虻、蝇。微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线状、具芒状、环毛状等。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等。仅生一对前翅,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完全变态。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

食蚜蝇科:体小至中型,形似蜜蜂,具蓝、绿等金属光泽或各种斑纹,体常有黄白相间的横斑。前翅外缘有和边缘平行的横脉。成虫活泼,飞翔时能在空中静止不动而又突然前进,产卵于蚜虫多处。幼虫捕食蚜虫。如黑纹食蚜蝇(图1-4-106)、斜斑鼓额食蚜蝇等。

图1-4-106黑纹食蚜蝇

寄蝇科:大多中型,体粗多毛,暗褐色或黑色。胸部后小盾片发达。腹末多刚毛。中足基部后上方有一簇毛列。幼虫蛆形。多寄生于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幼虫和蛹体内。如地老虎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图1-4-107)等。

瘿蚊科:体小似蚊。复眼发达。触角念珠状,生有普通毛或环生放射状细毛。如荔枝瘿蚊、菊瘿蚊、黑森瘿蚊(图1-4-108)(危害禾本科草坪草,为检疫对象)等。

图1-4-107松毛虫狭颊寄蝇

图1-4-108黑森蝇蚊

实蝇科:小至中型,体常有黄、棕、橙、黑等色。触角光滑无毛。翅宽大常有暗色雾斑,第一条中脉向前弯曲。成虫静止时常不停扇动翅膀,幼虫蛆形、白色。如柑橘大实蝇(图1-4-109)、茶狭腹实蝇等。

花蝇科(种蝇科):小至中型。体细长多毛。成虫活泼。幼虫蛆式圆柱形。腐食性或植食性。如危害竹类的毛笋泉蝇与危害百合科植物的葱种蝇(图1-4-110)等。

图1-4-109柑橘大食蝇

图1-4-110葱种蝇

能力转化

双翅目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食蚜蝇,体似蜜蜂,腹部背面常有黄白相间的横斑,前翅径脉与中脉之间有1条两端游离的伪脉,前翅外缘有和边缘平行的伪脉,幼虫无足,捕食蚜虫。

十、螨类

螨类: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刺吸植物汁液,引起叶子变色、脱落;使柔嫩组织变形,形成虫瘿。螨类均为小形或微小的种类,体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分为前体段和后体段。前体段又分颚体段和前肢体段;后体段分后肢体段和末体段。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分咀嚼式和刺吸式2类。肢体段一般着生4对足。多为两性生殖。主要的科有叶螨科、叶瘿螨科等。

叶螨科:体微小,长0.3~0.8毫米,体圆形或长圆形。通常为红色,暗红色,因此常称红蜘蛛。口器刺吸式。体背面拱起,背刚毛24或26根,成横排分布。植食性,吸汁液。常见的有苹果红蜘蛛(图1-4-111)、柑橘全爪螨、朱砂叶螨(图1-4-112)等。

图1-4-111苹果红蜘蛛

叶瘿螨科:体微小,不超过0.2毫米,蠕虫形。刺吸式口器。前半体背板呈盾形,后半体直形,分为很多环节。成螨、若螨仅有2对足。植食性。如葡萄瘿螨(图1-4-113)等。

图1-4-112朱砂叶螨

图1-4-113葡萄瘿螨

能力转化

螨类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识别朱砂叶螨、山楂叶螨的标本特点,观察虫体的体形、颜色;背毛的数目等。

能力拓展

植物叶、花、果害虫的形态及危害观察

一、目的

识别植物叶、花、果主要害虫的形态及危害状特征。

二、材料用具

解剖镜、镊子、培养皿、解剖刀等。各种害虫的成虫、幼虫标本和被害植物。

三、内容及方法

(一)枯叶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枯叶蛾类生活史标本及被害状,注意不同种类松毛虫的形态特征。

(二)叶甲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叶甲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常具金属光泽,触角丝状,不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幼虫肥壮,寡足型,下口式。体背常有瘤状突起。被害植物叶片叶缘呈缺刻状或造成叶面穿孔。

(三)斑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斑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多灰褐色,雄蛾触角栉齿状,翅半透明。幼虫头小体粗短,有毛瘤。被害植物叶片呈孔洞或缺刻状,或叶片被粘合成饺子状,幼虫居其中,吞噬叶肉。

(四)袋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袋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雌雄异型,雄具翅,翅上稀被毛和鳞片,触角羽毛状,雌无翅,触角、口器和足皆退化。幼虫肥胖,腹足5对,吐丝缀枝叶作袋囊。被害植物叶片呈孔洞、网状,严重时仅留叶脉。

(五)刺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刺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粗壮多毛,多黄绿褐色,喙退化,翅宽而密被厚鳞片。幼虫蛞蝓型,头内缩,胸足退化,腹足吸盘状。被害植物叶片被剥食叶肉或吃光叶片。

(六)舟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舟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灰褐,中大型,较粗壮,腹部较长。幼虫上唇缺刻成角状,臀足特化呈枝状,头尾翘起似小船。被害植物叶片呈缺刻或被食光。

(七)毒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毒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雌雄异型,成虫中至大型,体色多样,翅较圆钝,鳞片很薄,雌虫腹末常有毛簇。幼虫体多毒毛,常见毛瘤、毛丛或毛刷,腹部第6~7节各有一个翻缩腺。被害植物叶片呈缺刻状或被食光。

(八)夜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夜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中至大型,体翅多暗色,常具斑纹,喙发达。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颜色较深,腹足3~5对,第1,2对常退化或消失。被害植物叶片被食呈缺刻或孔洞。

(九)尺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尺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细长,翅大而薄,前后翅颜色相似并常有波纹相连。幼虫光滑无毛,腹足2对,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行走时身体弓起。被害植物叶片呈缺刻状或被食光。

(十)天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天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大型,体粗壮腹末尖,触角末端弯曲成钩状,喙发达,后翅小。幼虫肥大,圆筒形,体光滑或具颗粒,体侧有斜纹或眼状斑,第8腹节背面有一尾角。被害植物叶片呈缺刻状。

(十一)灯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灯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状,成虫体色多艳丽,幼虫体具毛瘤,毛瘤上生有长毛。被害植物呈缺刻状,个别幼虫有拉网幕习性,如美国白蛾。

(十二)螟蛾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螟蛾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小至中型,体瘦长,触角丝状,前翅狭长,腹部末端尖削。幼虫体细长,光滑,无次生刚毛。被害植物叶片被卷叶或食呈孔洞。

(十三)凤蝶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凤蝶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体大型,颜色艳丽,后翅外缘呈波状,后端常有尾状突。幼虫体色深暗,光滑无毛,后胸隆起,前胸背中央有一臭腺。被害植物叶片呈缺刻状或被食光。

(十四)叶蜂类

观察本地常见的叶蜂类害虫的生活史标本及被害植物。成虫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无细腰。幼虫外形很像鳞翅目幼虫,但腹足6~8对且无趾钩,从第2腹节开始着生。被害植物叶片呈孔洞、缺刻或被食光。

四、作业

列表比较供试标本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