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园欺凌行为状况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

李芳霞

(宁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宁夏固原756000)

摘 要: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校园欺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使受欺凌学生身心受到伤害,欺凌者未来可能成为社会暴力的制造者,校园欺凌也会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诱因。本文对宁夏固原市310名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欺凌社会生态系统干预策略,以期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率。

关键词:校园欺凌;调查干预策略

校园欺凌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日益受到政府关注。2014—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从小学到高中均有发生。其中,小学占25%,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1]。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校园暴力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坚决遏制校园暴力这种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2月1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要进行学生欺凌与暴力的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建立社会生态系统干预策略,以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

一、校园欺凌概念及相关研究

欺凌(bully)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它是存在于儿童之间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故意造成他人的伤害行为,其特点是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力量不对等性、故意性、隐蔽性和伤害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约有50%的儿童受欺凌后不愿意告诉老师、家长和同伴,而选择在沉默中忍受,因而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2]。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也称为“校园霸凌”“校园欺负”,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3]。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对于受欺凌者不仅是身体伤害,更持久地表现为心理和精神伤害。经常受欺凌者通常表现为退缩、胆小、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孤独、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会导致辍学、精神疾病甚至自杀倾向;欺凌行为对于欺凌者来说是滋生暴力行为的温床,如果不及时矫正,会导致其未来犯罪和行为失调,其成年后的犯罪率比一般人群大约要高4倍[4];欺凌也会给旁观者带来不良影响,目睹欺凌行为,会造成当事人恐惧害怕心理或形成麻木冷漠的性格。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宁夏固原四中、固原六中6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共计学生324名,发放问卷324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占95.67%,初一107人,初二105人,初三98人,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62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天津师范大学陈世平教授翻译并修订的《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含20个题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朋友或同伴、被欺凌、欺凌及欺凌的态度。[5]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8.0软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收集资料,了解校园欺凌现状。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初中生被欺凌和欺凌的情况

表1被欺凌和欺凌者的人数和比率

表1说明,初中生报告被欺凌(有过几次、每周一次、每周好几次)的占17.75%,其中13人为严重被欺凌者(每周一次或每周好几次),占4.2%。学校应对校园欺凌进行前期筛查,对严重被欺凌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减少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

(二)欺凌行为的年级差异

图1说明,初一有22人报告被欺凌,占20.56%,初二有20人报告被欺凌,占19.05%,初三有13人报告被欺凌,占13.27%。初一有10人报告实施过欺凌,占9.35%,初二有6人报告实施过欺凌,占5.71%,初三有4人报告实施过欺凌,占4.08%。两组数据充分说明,初一、初二阶段为校园欺凌高发生阶段,同时随着年级增长,被欺凌与欺凌都呈下降趋势。

(三)中学生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统计男生有32人报告被欺凌,占21.63%,女生有25人报告被欺凌,占15.43%,两组数据表明,男生受欺凌的比率高于女生。经AVOVA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在欺凌的统计中,男生有15人报告欺凌他人,占10.14%,女生有5人报告有过欺凌他人,占3.09%,从两组数据比较来看,男生欺凌别人明显高于女生。经AVOVA检验,差异显著(P<0.01)。

图1被欺凌、欺凌年级趋势图

(四)中学生欺凌行为发生场所

表2中学生被欺凌和欺凌发生场所

校园欺凌发生场所主要是教室(61.82%)、操场(18.18%)、厕所(9.09%)、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占(10.90%)。操场和厕所欺凌较僻静和隐蔽,上学或放学路上因家长和老师很难直接觉察,易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欺凌的类型

表3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校园被欺凌者往往受到多种类型的欺凌,语言欺凌占有较高比例(53.6%),身体欺凌占比25.1%,身体欺凌以男生为主,其中女生身体欺凌占4.8%,身体欺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关系欺凌以女生为主。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场域。

四、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校园欺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陈旧而又时新的社会问题,其发生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学因素

欺凌是一种攻击行为,对于个体来说攻击行为具有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很有可能与医学基因或其他先天因素相关。在本次实证调查中,男生有15人报告欺负他人,占10.14%,女生有5人报告有过欺凌他人,占3.09%,欺凌者男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有研究提出,睾丸激素是影响人类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学家把雄性动物激素注入雌性动物体内,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增多。另外,人的先天气质特性可以很好预测人的未来行为。托马斯于1956年研究提出了三种气质类型的婴幼儿,易适应环境的孩子,难适应环境的孩子,慢适应环境的孩子。研究发现,困难气质(难适应、慢适应)的婴儿易哭闹、生活没有规律、易紧张、不易安抚,这些人格特质在整个儿童期都是比较稳定的,困难气质类型的婴儿在儿童期更易表现出攻击行为[6]。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民主的教养方式通常会培养出乐观、自信、有同情心的孩子。采用专制、武断教养方式的家长既不关注孩子的需要,又对孩子强迫控制,如果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暴力体罚孩子。通常暴力型家庭教养方式往往会培养出两种差异性的性格,孩子或者是懦弱、胆小、自卑,或者是冲动、暴力、缺乏同情心,在发展不利的情境中,前者会成为校园被欺凌的对象,后者则成为校园欺凌实施者。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缺乏对孩子的规则要求,而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情感氛围影响儿童的成长,爱是成长的最好营养品,父母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或缺乏关爱与呵护的家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7]。

(三)学校因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影响因素有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管理、班级氛围、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等。良好的班级氛围,同学关系融洽,团结互助可以降低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教师对欺凌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关注程度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直接影响。本次调查发现,欺凌者挨过老师批评的仅占36.99%,教师的漠视会助长欺凌者更加行为大胆,同样对其他旁观者起到了榜样强化作用。在本次访谈中,初一的A女生讲述了她们班的一位女同学的情况,她是从农村转学,初一的下半学期到这个班的,这个女生性格内向,讲话有明显的方言,还有点“大舌头”,口齿不清,学习也较差,也不和别人说话,班里的男生经常欺负她,给她起外号,把她的书在教室里扔来扔去玩,现在好多学生都喜欢欺负她,大家觉得很正常,老师也没觉得这是个严重的事情。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会通过观察模仿潜移默化学到欺凌的行为。

(四)社会因素

校园欺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观正在冲击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对弱者的漠视,对强者阿谀奉承的不良文化影响,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漠视态度,会助长欺凌行为,增加欺凌者的满足感。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成长起着示范作用,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一些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游戏、影像作品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冲动心理和模仿性暴力行为,从而增大其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当儿童接触到攻击行为,无论攻击行为受到惩罚还是没有受到惩罚,其模仿性学习已经出现了,在外界条件诱发下儿童很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五)学生自身因素

青少年处在人格发展的动荡期,处在生理成熟与心理幼稚并存的矛盾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易冲动,情绪波动大,通常会采用叛逆、非正常的行为来显示自我独立和与众不同,对事情有一定的判断与认知能力,在实施勒索钱财、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中更能准确判断如何伤害对方,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选择逃跑的行为方式,从而使青少年的欺凌行为更具隐藏性和重复性,给欺凌干预带来很大难度。卷入校园欺凌的初中生在人格上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经常被欺凌会使他们比较内向,缺少朋友,胆小懦弱,易焦虑,行为退缩。典型的校园欺凌者具有愚弄别人的强烈冲动和统治欲望,缺乏同情心。

五、校园欺凌的社会生态系统干预策略

本次调研发现,校园欺凌破坏了学生受教育、受尊重的基本权利,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维护学生合法权利,营造和谐平安幸福的校园环境,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系统联动的校园欺凌干预策略,以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人类生活的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8]。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本文提出由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家校合作机构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校园欺凌干预策略,见图2。

图2校园欺凌干预社会生态系统

(一)学校和政府建立家校合作机构,确保校园欺凌干预协调顺畅

国内学者张国超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坚持尊重、科学、民主和合作的原则,以儿童全人教育为核心和目标,以家校服务、联系、沟通、家长参与等为内容,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平等合作教育[9]。校园欺凌干预要进行综合治理,倡导政府必须建立专门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独立于学校、家庭、社会,并能与他们协调联系的家校合作机构,在校园欺凌干预中,对学校进行指导和督查,给家长进行专门培训指导,建立专门的网站、借助社会媒体进行校园欺凌的政策、危害性、干预策略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理智应对校园欺凌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学会理智解决冲突。卷入校园欺凌的儿童在人格上往往存在着某些偏差,作为儿童应有意识养成尊重别人、乐观、自信、宽容的人格品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冲突面前,理性面对矛盾,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文明友好的方式去解决冲突。在学校不要故意去挑逗霸道和强悍的同学,上下学尽量结伴而行,独自行走避免走僻静、人少的地方,放学时按时回家,不要在路上贪玩。当遇到力量悬殊的欺凌时要首先学会自我保护,通过机智策略摆脱困境。当看到别人或自己面临欺凌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和老师。

(三)学校重视欺凌干预,建立校园干预机制

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校园,在校园欺凌干预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欺凌问题。欺凌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对欺凌者严惩不贷,对受欺凌者进行保护,让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当遭遇欺凌时第一时间要报告,只有报告才能终止欺凌。学校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一是成立校园欺凌干预援助的专门机构,建立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处理欺凌事件的干预系统;二是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到欺凌的危害性,加强预防与干预;三是学校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预防,教室、操场、厕所及上学放学时段及重点路段的巡查,减少欺凌发生;四是通过开设人际交往课、情商提升教育、生命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五是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校园欺凌筛查和分类干预,特别是对于一周遭遇1次及一周遭遇几次的受欺凌者进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合理的认知。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有较好的洞察别人的能力,但缺乏移情能力,应加强移情能力的训练[10]。

(四)家长重视校园欺凌,积极参与欺凌干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决定家庭教育成败。面对校园欺凌,需要父母高度参与和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在欺负其他同学中,挨过批评的占52.28%,这表明家长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较为明确,只要家长参与对子女欺凌行为的干预,这对消除校园欺凌的发生有很大作用。因此家长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应对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屏障,当孩子面临欺凌时,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支持和关爱,获得安全感,并产生面对问题的勇气;第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第三,学会判断,孩子是否遭受到了校园欺凌,孩子遭受欺凌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身体出现伤痕,生活规律和习惯改变,不愿意上学、情绪不稳定等;第四,应该从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解决校园欺凌,不能一味的沉默、忍让,让欺凌变本加厉,切莫以暴制暴,使问题恶化。第五,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儿童往往会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对象,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多一点关爱,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11]。

(五)媒体引导社会监督,政府加大司法监管力度

电视和网络暴力会增加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主要涉及观察学习中的间接强化、认知的改变和敏感性的降低。为了给儿童营造文明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特别在自媒体时代,一定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审核力度,为观众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观影、游戏平台。同时,要鼓励创作优秀适合儿童的电视、网络作品,满足儿童精神生活需要,家长也要加强孩子的监护,引导儿童观看有益健康成长的电视节目。此外,根据儿童发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应及时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家庭暴力法,加大校园欺凌和家庭暴力司法干预力度,切实保护未成年人。

校园欺凌的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是家校合作机构、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共同参与,每一个因素都发挥其作用,进行综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倡导尊重、友爱的人际氛围,杜绝校园欺凌,让校园成为学生的家园,成为充满安全与爱的地方[12]。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家长怎么办[G].校园欺凌应对之策资料汇编,2016.

[2]Sharp S&Smith P. K. Tackling Bullying in Your School: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Teachers[M]. London:Rout-ledge,1994:56.

[3]校园欺凌概念[EB/OL]http://china.jyb.cn/info/jyzck/201605/t20160509_659197.html.

[4][6]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 Oxford:Blackwell,1993:206.

[5]张文娟,裴丽颖,宫秀丽.学校欺负干预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3):25-26.

[6]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98-99.

[7]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206-208.

[8]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5-57.

[9]张国超,曹建.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

[10]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4.

[11]宋雁慧.网络时代女生暴力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 (11).

[12]陈昳茹.遏制校园暴力还要回到教育本质[N].光明日报,2016-12-15(15).

(本文刊于《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