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年鉴.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南部概况

位置与政区

南部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中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全县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2018年,确权耕地7.8万公顷,林地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9.0%。

辖7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116个村(社区)。县行政中心位于县城金葫路8号。

南部县地处北纬31°04′~31°40′、东经105°27′~106°24′之间,县境东接仪陇县、蓬安县,南靠西充县、顺庆区,西邻盐亭县、梓潼县,北连阆中市、剑阁县。县城地处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国道212线(兰州—重庆)和省道101线(成都—南江)、204线(南部—渠县)交汇处,与成都、重庆三点连线,略呈等边三角形。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丘陵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98—826米。南部县境《尚书·禹贡》中地属梁州,东周末为秦国巴郡地。西汉初(前206年),南部县境属充国县。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置南充国县。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部县隶属南充专(地)区。县境最东端为五灵乡岐山坝村东缘,东南端为龙庙乡园通庵村南边,最西端为桐坪乡分水岭村西缘,最北端为双峰乡龙马镇村北缘;东西长89.70公里,南北宽59.50公里。

县名

充国县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为巴郡十一县之一。县名由来和含义,史无记载。据今人考证,古充国本为賨人聚居区,后巴人南来,以“賨”“充”协韵,称土著賨人曰“充”,故以充国名之,亦有羁縻之意。

南充国县,始见于《华阳国志》:“和帝时置,有盐井,大姓侯、谯氏。”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置南充国县(见《续汉书》及注)。分南充国后,充国在西,故后称西充国。蜀汉至晋皆有西南二充国(《蜀志》:谯周,西充国人;张嶷,南充国人。又见《晋志》)。李雄据蜀时期,因战乱,充国荒废(见《寰宇记》),西充国并于南充国,所以常璩撰《华阳国志》时只有南充国。刘宋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

据此,县名由充国县—南充国县—南国县—南部县演变而成。另一说,以居阆中之南而得名。

县城

兰(州)渝(重庆)铁路、兰(州)海(南)高速、成(都)巴(中)高速、国道212线和245线、省道206线、207线、208线、304线、305线在南部县内纵横交错,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长江第一支流“嘉陵江”流经县内78公里。“半小时南充、两小时成渝、三小时西安”的南部快速融入成渝、成渝西经济区。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治地在今南隆镇。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此地处隆州之南,故称南隆。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梁大同中(535—546年)在南部县设置南部郡,领县一,郡、县治地均在今南隆镇;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军入境,县治徙跨鳌山。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治迁还旧址(今滨江街道办事处文庙街)。

2009年,县城所在地南隆镇。2010年,南隆镇拆分为蜀北街道办事处、滨江街道办事处和南隆镇,县委、县人大、县政府驻滨江街道办事处文庙街8号,县政协驻滨江街道办事处后街50号。同年,位于蜀北街道办事处迎宾大道8号的行政中心建成。2011年1月1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部分县级部门(单位)入驻行政中心。2013年,实施创国卫重点项目24个,通过国家爱卫会验收。2018年,城市建成区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万人,城镇化率达44.59%。

建置沿革

南部县境《禹贡》属梁州,东周末为秦国巴郡地。西汉初(前206年)置充国县,为巴郡十一县之一,治地在今县城西大桥镇东北14公里,南部县域属充国县。东汉初并入阆中县,和帝永元二年(90年)复置;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又分充国县置南充国县,为巴郡所辖十五县之一,治地在今南隆镇。分置南充国县后,充国县在西,后称西充国县。建安六年(201年),刘璋改原巴郡为巴西郡,西、南二充国县均隶巴西郡。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在原巴西郡地建立北巴西郡,又改南充国县为南国县、西充国县为西国县,同属北巴西郡。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仍属北巴西郡;天监八年(509年)于北巴西郡置南梁北巴州。梁大同中(535—546年)州、郡、县建置变革纷繁:在南部县设置南部郡(领县一,郡、县治地均在今南隆镇);又分金迁戍地置金迁郡,并置郡辖金匮县(郡、县治地均在今升钟镇桥坝头村);改掌天戍地为掌天郡及郡辖西水县(郡、县治地均在今西河乡高峰村);复改西国县为西充国县,并于县置木兰郡。南部、金迁、掌天、木兰四郡皆隶南梁北巴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改北巴西郡为盘龙郡(州、郡治阆中),改南部郡为新安郡,隆州新安郡仍领南部一县。又将木兰、掌天二郡并入金迁郡,改西充国县为晋城县,改金匮县为晋安县,晋城、晋安、西水三县皆属金迁郡。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南部县属盘龙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州县二级制,悉罢全国诸郡。罢金迁郡,以地属隆州(治阆中);省晋安县入晋城县,移治晋安坝(今升钟镇桥坝头村)。其时,南部、晋城、西水三县皆隶隆州。大业元年(605年),西水县因水毁,治徙彭定故宅(今保城乡境内)。是年,罢隆州置巴西郡,南部、晋城、西水三县遂为巴西郡所辖。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巴西郡为隆州,为避太子讳改晋城县为晋安县。同年又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治今大桥镇附近);武德四年(621年),析南部、相如二县地置新城县,后避太子讳更名新政县(治今仪陇县新政镇)。其时,南部、晋安、新政、新井、西水五县均隶隆州。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县不变。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在今四川地区置益、梓、利、夔四路,利州路仍置阆州阆中郡,领南部、晋安、新政、新井、西水诸县。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省晋安为镇入西水。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军南下,南部县治徙跨鳌山。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新井、西水、新政三县并入南部,南部又成为多县合一的大县。至此,南部县四周邻县是:东界相如、营山两县,南界西充、南充两县,西邻普安(今剑阁,明洪武六年即1373年并入剑州),北邻阆中,东北与仪陇接壤,西南与盐亭相连。元末明玉珍据蜀建大夏政权,南部县隶属未变。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部县治迁还旧址;明洪武十年(1377年),南部县并入阆中,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仍隶保宁府。

明嘉靖《保宁府志》:“南部县去府(保宁府)七十里,四境之内,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宽一百一十五里。东至仪陇县界石头市八十里,南至南充县界大石口一百二十里,西至盐亭县寨垭铺一百五十里,北至阆中县银井铺三十五里。”

清代沿明朝旧制。

民国三年(1914年)南部县隶属嘉陵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治今南充)。1933年至1935年,川陕苏区成立中共阆(中)南(部)县苏维埃和德丰县苏维埃政权。1935年4月下旬,红军离开南部县。

1949年12月至1969年1月,南部县隶属南充专区;1969年1月至1993年7月,南部县隶属南充地区;1993年7月后,南部县隶属南充市。

人口

2018年年末,全县总人口12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万人,非农业人口21.3万人。女性59.4万人,男性65.4万人,男女性别比110.1∶100.0。

全县已婚育龄妇女235704人,其中,无孩妇女18447人,一孩妇女125508人,二孩妇女88631人,多孩妇女3118人。育龄妇女中采取节育措施有187979人。

2018年,全县出生13078人,出生率为9.9‰;死亡5649人,死亡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

地貌

【地貌类型】 县域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平坝、台地、低丘、高丘、低山、水域6个基本类型。南部地形为川北丘陵地形,县域内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嘉陵江东岸属大巴山余脉,西岸属剑门山余脉。地貌因受水系切割,多呈树枝状山形,受风化侵蚀较强的大坪—永红一线,山顶多呈台状方山地貌;花罐—宏观、碑院—五灵一线,山顶多呈圆锥状,台地呈条带状;伏虎—王家一线,山顶多呈馒头状或平顶山梁,这一线地形平缓,沟谷宽坦。嘉陵江、西河沿岸分布着少量的冲积坝和台地,地势低洼平坦。

【海拔】 县域最高点为西北端西河乡域内的龙尾山,主峰海拔826米;最低点是东南端西河口,海拔298米。县域西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0—65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300米;中部及东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50米,相对高差100—150米。东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100米。

水系

南部县域内有一江(嘉陵江)、两河(西河、宝马河)、五湖(红岩子湖、升钟湖、八尔湖、盘龙湖、观音湖),水资源总量80576万立方米。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上干支流23条,50平方公里以下小支流42条。多年平均过境水量245.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27.6万千瓦,可开发15.84万千瓦,目前装机10.83万千瓦。全县大中小型水库167座,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升钟水库位于县西北部,库容13.39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国人的水立方”。

【嘉陵江】 嘉陵江属长江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甘肃的秦岭南麓,从南部县北面老鸦镇文家坝流入县内,流经老鸦、火峰、河东、滨江、谢河、盘龙、碾盘、楠木、富利、王家等乡镇街道后入蓬安县内,流程约78公里,流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42‰,有天然落差32.50米,多年平均流量793.30立方米/秒(河口)。县内嘉陵江的一级支流除西河外,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支流有长滩河、大回溪、小回溪等3条。

【西河】 西河是嘉陵江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江油市五指山南麓,由北向南从南部县西北端的西河乡入县至东南的王家镇下游约2公里处汇入嘉陵江。上游主要支流柳河,发源于剑阁县盐店尖子山,河长40.50公里,在剑阁县开封附近汇入西河。西河全长303公里,流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流经南部县189公里,其中升钟水库大坝以下133公里,沿途有菜子河、兴隆河、宝马河、紫岩河、东坝河、来龙井等6条较大支流汇入,多年平均流量(河口)29.66立方米/秒,河床比降0.86‰。升钟水库大坝以下段天然落差62米,梯级开发水能已基本完成,总装机容量2.31万千瓦。其中,盘龙一、二级站装机1.50万千瓦,黄石岩450千瓦,周家井1260千瓦,新民730千瓦,青岩子495千瓦,水磨河800千瓦,升钟水库渠首电站4400千瓦。

【主要支流】 南部县嘉陵江水系中,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2条。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长滩河、大回溪、小回溪,右岸一级支流:西河;二级支流:菜子河、兴隆河、宝马河、紫岩河、东坝河、来龙井;三级支流:徐岸河、大桥河、柳树河。

自然资源

1958年,第一次土壤普查,通过对代表性田块191块35个土纲分析,全县耕地中,重庆原中性紫色土占80.30%,老冲积黄泥土占11.47%,新冲积沙土占8.03%。肥力甲等土占20%,乙等土占30%,丙等土占30%,丁等土占20%。土壤pH值,中性占92.64%,微酸性占7.36%。1982年至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土壤有潮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4个土类,6个亚类,13个土属,54个土种。

县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原始自然植被丰富,柏、松、樟、桤、竹以及黄荆、马桑、巴茅等生长繁茂。1985年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师生一行到保城乡对全乡范围内的植物进行全面调查,按乔木、灌木、草本、蕨类及藤本5类统计,计有乔木33科75种;灌木22科44种;草本40科122种;蕨类植物10科14种;藤本植物7科10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升钟、双峰一带,时有虎、豹、熊、鹿出没。但到20世纪60年代,自然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林地面积缩减,林木破坏,环境污染,兼之肆意捕杀及声光干扰等,野生动物数量锐减,野兽基本绝迹。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森林植被恢复,野兔、野鸡等逐渐增多。

石油、天然气分布在玉镇、双佛、万年、老鸦、东坝、窑场等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钻探,有40余个井位产油产气。盐分布在盘龙、楠木、碑院、建兴、黄金一带,藏量丰富。南部县早在东汉时期即已凿井取卤制盐,故在历史上以产盐著称。20世纪40年代,有盐井1.40万余眼,年产食盐2万余吨。1962年停止食盐生产。近年来,县水务局在上述地区打井提取地下水,含盐4.7度左右,含盐层深120米左右。县内沙金分布于嘉陵江沿河两岸河道转弯处的一、二级阶地,卵石的下部与基层的顶部,与沙交织在一起,富集程度不等。沿嘉陵江的滨江、盘龙、楠木、石河、王家等10余个乡镇(街道)均有蕴藏。河沙、卵石是现代建筑中混泥土和粉刷墙壁的重要原料,南部县有丰富的河沙、卵石等自然资源。嘉陵江流经县境78公里,西河贯穿南部县全境,每涨一次大水,沿河两岸便沉积大量沙石,估算积蓄量约4000万立方米。

气候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具有冬暖、春旱、夏长、秋短、无霜期长,风速小,云雾较多,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作物四季均能生长。

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平均气温26.8℃,最冷月平均气温6.0℃,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4℃,极端最低气温-4.3℃。年平均降水量966.3毫米,总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其中5—10月降水量79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2%。年平均相对湿度占比为81%。年平均无霜期253天。全年日照时数1208.8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129.1毫米,年雷暴日数为23.1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寒潮、低温阴雨、大风、雷暴、冰雹。

环境质量

大气质量 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煤改气、煤改电”17家,中盐银港VOC和烟气治理工程建成投用。淘汰黄标车186辆,完成301辆重型载货柴油车辆尾气路检。年削减化学需氧量553吨、氨氮86吨、二氧化硫53吨、氮氧化物19吨。2018年,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93.7%,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较基准年(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6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5%,较基准年下降21.4%;PM2.5平均浓度为3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较基准年下降8.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年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2.1%、37.4%、24.0%、21.0%。居南充市第一。

水体质量 2018年,县域一江(嘉陵江)、两河(西河、宝马河)、五湖(红岩子湖、升钟湖、八尔湖、盘龙湖、观音湖)水质趋好,其中升钟湖达Ⅱ类水质,嘉陵江(南部段)达Ⅲ类水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水质Ⅱ类);27条县级河长制河流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河流有25条,达标率为93%。

土壤质量 饮用水水源地、蔬菜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和重点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