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天然奇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然奇石的昨天

天然奇石文化是由石文化发展而来的。石文化随人类诞生而开始,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天然奇石文化和玉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石文化,要说石文化就不得不说说玉文化的相关内涵。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对石头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简单的使用,到新石器时代,除使用石头外,还有了对玉石的初步加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000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各类玉器约20万件。据说,最早的玉器是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对白玉珏,距今约8500年。赤峰市红山文化层(距今6000~5000年前)出土了玉龙、双龙首玉璜等玉器,尤以1971年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玉龙最为知名。三星玉龙高26厘米,呈“C”字形,墨绿色,造型生动,被誉为“天下第一玉龙”。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遗址发现的钻孔石墨佩挂距今2.89万年,属较古老的装饰品。北京山顶洞人的穿孔砾石和石珠,距今1.9万年。

谈到天然奇石,1955年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文化遗址,从陶罐和尸骨口中发现的24枚雨花石,是古人喜欢天然奇石的铁证。

相传黄帝用玉器祭天并“以玉为兵”。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玉。舜还把墨玉玄圭送给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时代青州怪石和泗滨浮磬皆为贡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为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分别用于礼天、地、东、西、南、北。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玉器有琮、圭、璧、环、瑷、璜、璇、扳指、串珠等及人物、龙凤、怪兽、熊、虎、龟、鸟等玉雕。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应四极。”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曰:“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上述记载之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传说都与石头有关,说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战国时期,玉石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据《管子》记载“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把珍珠也纳入宝玉石之列。山西长治、山东大店的古墓葬中也出土了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做的鸟和珠。

《韩非子·和氏》记载曰:“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此宝后被赵惠文王所得,秦昭公愿以十五座城池相换,演绎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篆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并由玉工孙寿刻而为玺。后被刘邦所得,封为“传国玉玺”,遂成为历代必争之宝,“正宗”天子的明证。直至唐末“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玉玺共流传一千多年。而“传国玉玺”的影响直至清朝,可谓“一篇玉传奇,半部文明史”。

春秋时成书的《阚子》记载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父斋七日,端冕玄服以发宝,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不殊’。主人大怒,守之弥坚,藏之愈固。”爱石藏石之执着有此鼻祖可见一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园林石在建筑业中广泛使用。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子房始所见下邳圮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这是我国有正史记载的第一块天然奇石中的供石。

据载,张骞于公元前2世纪出使西域,在天河边捡到一块怪石,被东方朔命名为天上仙女的“支机石”。这是一块可供赏品的天然奇石。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启蒙记》中记载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此是有关古人观赏天然奇石的记载之一。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石燕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这是与赏石文化有关的重要记载之一。

唐宋时期,我国赏石文化和玉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玉业发达,玉器盛行,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得以开发。赏石业也发展空前,其中以唐武宗时期著名藏石家、宰相李德裕和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兵部尚书、藏石名家牛僧儒两人最为著名。李德裕的《平泉山庄》记载曰:“嘉木怪石,置之阶遇。”牛僧儒建归仁里宅园,“与石为伍”。

赏石文化源于石器时代,起于愚人藏石。以往各时代,赏石文化只在玉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夹缝中成长,难与其分庭抗礼,唯独唐宋时期,奇石文化独立成支,而且还传于日本(发展成水石文化)和韩国(发展成寿石文化)。此时关于奇石的记载也较多较详细,现略举几例:

女皇武则天得一洛水瑞石,封为“宝图”,并供于殿堂。

冯贽所著《记事珠》,载诗人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花盆中养石,体量虽然不大,但记录了当时的赏石方式和情趣。

“诗圣”杜甫得李后主“宝晋研山”,奇峰突兀,以南岳祝融山名之,曰“小祝融”。

诗人白居易在《磐石铭·并序》中记述,将石“置于履道里第”。“客从山来,遗我磐石。圆平腻滑,广裹六尺”, “置之竹下,风扫露滴。坐待禅僧,眠留醉客。清冷可爱,支体甚适。便是白家,夏天床席”。由此可知,当时已将天然奇石作为礼物相赠。

李德裕的《平泉山居戒子孙记》曰:“鬻我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士也。”

牛僧儒对奇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据说最爱石头的米芾任知军时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以至于朝廷派来杨次公进行督察。米芾从袖中取出玲珑剔透之石,杨攫为已有,曰:“非君爱石,我亦爱之。”遂化解一场危机。

热爱石头的苏东坡“以净水注石为供”,养护彩石298枚,其中雪浪、仇池、小洞天等奇石闻名于世,并对“壶中九华”恋恋不舍,对“醉道士”赞许有佳。

唐宋时期石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理论探索,并有奇石专著问世。

韦应物对含昆虫的琥珀化石的成因作科学解释。诗云:“曾为老获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从可觌。”

白居易赞许太湖石有诗云:“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才高八九尺,势者千万寻”。

苏东坡对“壶中九华”赞许并题诗曰: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外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上述韦应物、白居易、苏东坡等大学者对奇石是“缩景艺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米芾提出了对太湖石的评价标准,即“四字真言”:瘦、皱、漏、透。之后被中国历代赏石人认可,传承至今。米芾品石“四字真言”的大意为:

外形轮廓棱角毕现、刚硬修长,中躯坚挺,不肿不疲,骨气显然,瘦也。石之表面起伏跌宕,纡回峭折,阴阳正背,石肤富于变化,皱也。石体玲珑多孔,左右上下婉转相通,布面自然,有路可循,四处通达,内部变化多端,漏透之韵也。如此就具备了“四字真言”的全部精神。

白居易有诗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对奇石又下了“怪”与“丑”的赏品意境。

苏东坡对“醉道士石”赋诗云:“胡不载之归,用此顽且丑。”对奇石又下了“顽”与“丑”的赏品意境。

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我国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方法和理论的散文。其中记曰:“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大小分等,良莠分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级,并刻于石头的背面,开创了我国赏品奇石分等、分品、分级的先河。

南宋杜绾的《云林石谱》共记述奇石115种,除记叙官宦文人收藏奇石外,还对奇石产地老百姓开采奇石情况和用此谋生、以石为业的实况进行记述。

上述米芾、白居易、苏东坡等的论述,对中国奇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大学士张养浩在济南北郊建“云庄”, “公署奇石十,每欲呼为友”,其中龙、凤、龟、鹿四块尤为珍贵。现龟石尚存于趵突泉公园内,张养浩乃元代品石爱石的一位大家。

明清时期的赏石专著颇多。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自序》中有对奇石是缩景艺术的论述,同时记述奇石近百种,且多有吟咏。文震亨的《长物志》记载奇石十余种。吴嵩的《灵璧石赋》和王守谦的《灵璧石考》也是写灵璧石的。

清代诸九鼎的《石谱》共记奇石19种且歌咏之,王琸的《石友赞》共记奇石18种,闵麟嗣的《黄山松石谱》记述黄山奇石44种。高兆的《观石录》是关于寿山石的专著,文采飞扬,词句极美。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对36个寿山石品种进行了描述。赵希鹄的《怪石辨》和《研屏辨》则对英石和模石等9种奇石作了介绍。谢坤的《金玉锁碎》对水胆玛瑙(空青石)等14枚奇石的产地和特征作了描述。宋荦的《怪石赞》对16枚齐安江石(广义雨花石)作了描述。赵尔丰在《灵石记》中说:“石体坚贞,不以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谭嗣同在《怪石歌》中写道:“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皱,其气茂而厚,其中秀而籀,其纪归而寿。”此可视作赏品奇石的标准之一。

米万钟是明末著名藏石家,爱石成瘾,是个大“石迷”,他自号“友石先生”。他在江南六合县任县令时“自悬高赏”,向民间精心搜购雨花石,不惜高价买进。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米太仆友石(万钟)家藏一研山,有七十二峰,洞壑奇绝。每天欲雨则水出,欲霁则光燥,太仆以五百金购之。”他藏有18枚绝巧的奇石,分别选择相对应的诗词佳句命名。他还请画家吴文仲绘有一卷奇石,并请书家为之题字。这样一来,观赏奇石与欣赏诗文书画结合在一起,更增加了赏石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喜好收藏奇石的行家都认为自米芾以后,米万钟是最大、最著名的奇石收藏家。陈衍的《米氏奇石记》还介绍了米万钟收藏的另外五枚奇石,其中一枚灵璧石高八寸许,非方非圆,浑然天成,从四周观看都像屏障,更奇的是有两道红脉,从顶上凹处垂下,一脉阔如小指,一脉细如缕丝,就像被朝霞映红的两股瀑布从山顶奔流而下。米万钟还收藏有另一块灵璧奇石“锁云”,落款为“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诏”,印为“友石”。2002年9月10日,周易杉先生从日本著名藏石家处引其回归,成为哄动石坛的喜事。

明清时期的石文化还渗入到文学创作中。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篇,写的就是奇石爱好者的故事。蒲松龄本人还收藏了三星石、海岳石、蛙鸣石、鱼跃石等名石。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天降“石碣”来为108位梁山好汉排名。吴承恩的《西游记》以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开篇:“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从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青埂峰下”写起。“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号惭愧”。正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家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后投胎尘世化作贾宝玉,难怪此书原名《石头记》。

石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可见其深入人心,广为接受,影响之大。这足以说明石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