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岩上作图画 恰似天书留人间
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太阳神,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太阳神岩画,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
在宁夏历史上,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市西夏区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宁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贺兰山山谷间历史悠久的岩画,山前坡地上高耸入云的王陵,无不见证着西夏区早期的辉煌历史。史书记载与地下考古发掘,都一再证实西夏区在宁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远古时代,试图找到西夏区灿烂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贺兰山岩画,那些已经静静沉睡在山谷间万年之久的神秘艺术作品,已经日益成为宁夏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和广大群众十分感兴趣的游览地点。它以图画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世界观等诸多内容。
岩画,是绘制、凿刻在岩崖或石块上的图画。岩画虽已成为远古历史的见证和标本,但仍无声地诉说着逝去了的生命和文化。岩画作为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而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淀蕴含着先民们的情感、心态和观念。岩画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截至目前,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70多个国家150多个地区都留存有岩画。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岩画,暂不可知,也难以弄清楚。据学者估计,已被记录下来的岩画有2000万幅,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现在世界上存留下来的岩画图像,应在5000万幅以上。这些岩画,记录了一种人类不平常的精神经历。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早在3万多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就开始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心声、交流思想、记录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画的题材、形象、色彩的运用及构思愈加成熟,显示出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作才能。在中国,岩画分布十分广泛,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迄今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县(旗)发现了岩画,主要有黑龙江的牡丹江,内蒙古的白岔河、乌兰察布、阴山、阿拉善,山西的吉县,宁夏银川的贺兰山以及中卫的大麦地、香山,甘肃的黑山、祁连山,青海的青海湖、格尔木市野牛沟,新疆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西藏的阿里、藏北加林山,四川的珙县、昭觉,云南的沧源、耿马,贵州的盘江沿岸、清水江边,广西的左江流域,福建的华安,广东的珠海,台湾的万山,江苏的连云港,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银川世界岩画馆
银川市西夏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北方经济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及交通要道,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国北方众多民族的先民在这里频繁活动,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迁徙、繁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贺兰山岩画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贺兰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岩山西,去北地五百里,石上之自然有纹,尽着虎马之状,粲然成群,类似图马。故亦谓画石山也。”所谓的画石山就是指贺兰山。之后的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也有关于岩画的零星记载。贺兰山地处宁夏平原西部,全长200多千米,东西宽15~20千米,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贺兰山的地貌和多样的生物,记载了贺兰山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演化历史,为人类研究地球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养育了古往今来许多古代民族,有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党项等,他们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的历史画卷。在这大山之上,黄河两岸,他们繁衍生息,世代游牧。他们在创造独具风格的游牧文化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不朽的艺术杰作,创造了辉煌璀璨的岩画艺术。这些民族都参与了制作贺兰山岩画这项伟大工程。贺兰山岩画可以说是各民族用心血和汗水、智慧绘制的不朽诗篇。贺兰山岩画是古代游牧文明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其时间上限始于石器时代,与古代游牧文明的另一种文化体系“细石器文化”紧密相连。它与阴山岩画、阿尔泰山岩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贺兰山岩画中发现了大角鹿、盘羊、猎狗、虎、狼等20多种动物,这些动物恰恰展示了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水草丰美、树木茂盛、鸟兽出没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贺兰山岩画的主要题材。这些岩画里出现的动物,为研究贺兰山史前时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提供了实证。
神秘的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一般都凿刻在山坡、沟谷和山前洪积扇上,石质较坚硬,必须用更为坚硬的工具才能刻制而成,这正好印证了水洞沟和鸽子山遗址的重大文化发现。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工具,这些石器都可以是凿刻贺兰山岩画的工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提出:“根据最近调查的结果来看,细石器向北分布的途径可能是从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经蒙古和我国的东北部分布到西伯利亚的,最后通过白令海峡分布到北美。”这些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远在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就在西夏区境内繁衍生息,遗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西夏区境内的史前岩画与史前考古遗址的地点、范围、走向基本重合,互相联结,趋向一致。国际岩画委员会前主席阿纳蒂说:“贺兰山几处岩画很重要,有新石器时代的,有青铜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有马匹、羊只、骆驼、狩猎像。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有人面像岩画,与宁夏的人面像岩画很像,有可能是中国人迁移过去的。”从目前亚欧大陆所发现的岩画的题材、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看,史前岩画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分布带,即从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经过蒙古和我国的东北部分布到西伯利亚,通过白令海峡分布到美洲,沿着海岸线继续延伸分布。史前岩画的这个分布带,和贾兰坡等一些学者提出的石器分布途径是一致的。这种分布特点在宁夏表现得尤为明显。
银川市西夏区境内的古代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是古代游牧先民理想的狩猎和畜牧的生存之地。根据一些国际岩画专家研究,环太平洋地区是刻制类人首岩画的发源地,而贺兰山地处环太平洋东岸的中心地带。贺兰山岩画不仅以类人首为主要内容,而且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不同部落民族先后刻制岩画的时代亦有差别。我国学者在美国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大约与贺兰山岩画地处同一纬度的地方,那里地处环太平洋西岸的中心地带,就发现有与贺兰山岩画相似的岩画图案。特别是诸如日月星辰之类的图案从构图到磨刻的方法都非常雷同。远古时期,交通很不发达,人类文明起源的进程为何如此相似?或许人类有共同的思维意识,处于大约相同的生活环境下,科学技术与文明的发展步骤仅仅是快与慢的区别。贺兰山岩画数量极为丰富,是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形态,从我国东北到西北均有发现,从而形成了一条岩画通道。这条通道途经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甘肃、青海两省的祁连山,继而向西衔接到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进入哈萨克斯坦。历史上这既是一条游牧民族生存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草原通道,也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共同缔造的一条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画廊。所以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多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长卷史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及民族关系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美学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贺兰山岩画分布图
千百年来,先民们在劳动生产中创造了岩画这个独特的造型语言,用岩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可以说,岩画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最早、最系统、最完善地记录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以,我们才把岩画称为“石头上的书籍”“岩石的报刊”“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等。岩画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作画时代的经济形态、思维意识、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的状况,以及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后期开始,即奥瑞纳文化期,由于狩猎巫术的需要和精神意识的渴望而产生了早期岩画,从那遥远的时代直到近代原始部落,岩画的制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因此,又可以说岩画是人类文明历程的图解,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直观的记载。
人面像岩画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讲,岩画可称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开创了人类造型艺术的先河。岩画始于史前,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可以说涉及了那个遥远时代的各个方面:有古老的民族风情,有狩猎游牧,有天神地祇,有各种动物,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有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欢庆丰收的歌舞,也有人类之间的野蛮战争……它包含了大千世界和人们相关的一切事物。因此,从生活的广阔角度讲,岩画是一部民间创作流传下来的史诗,是一部用艺术形象描绘成的巨幅连环画。岩画作为特定历史环境和当时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当我们把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比较时,会即刻呼唤起我们对艺术和整个人类艺术史的重新认识和思索。可以说,岩画是一切造型艺术之根、之母、之本。要读懂这部巨大的“天书”,仍要付出许许多多的精力和汗水。
太阳神岩画
原始先民为什么要费那么多气力在坚硬的岩石上刻制岩画呢?岩画创造的动机和功用,从宏观上讲,不是为神,就是为了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自身。也就是说,岩画制作的目的,不外乎两种含义:一是宗教意义的岩画,除晚期弘扬佛教的岩画外,大多数岩画都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二是记录性的岩画,它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含有记事含义。但这两个方面并非一清二楚,有时混沌不清。贺兰山岩画通常被认为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
一是祭祀祈祷的功能。贺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称之为“圣山”“神山”加以崇拜。殷周时期人们就有“祭日”“祭月”的习俗,后世也有多样的祭日、祭月活动,文献中多有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载:“岁正月诸长少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祖、天地、鬼神。”《后汉书·乌桓传》载:“俗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及先大人之有健名者。祠用牛、羊,毕,皆烧之。”突厥人也有敬天地、日月、星辰、先祖之俗。《隋书·突厥传》载:“五月中,多杀羊、马,以祭天神。”贺兰山岩画分布的地区自然环境优越,这里就是古代狩猎、放牧的先民们进行祭祀、拜神的场所。绝大部分凿刻人面像,就是对动物、天神、天体、大山的崇拜。贺兰山贺兰口一幅人面像,高居悬崖之上,光芒四射,显然是一幅太阳神像。信仰日月星辰是原始信仰的重要方面,其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先民认为,日月星辰都存在于神的世界里,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有着无比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太阳,光芒万丈,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给万物生机和活力。因此太阳成为人们最为崇拜的对象。正是为了表达先民们对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的信仰和崇拜,先民们才在山石上虔诚地创造了日月星辰的岩画图案。
贺兰山岩画——蛇
岩画还在教育功能方面最具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是一部游牧民族的教科书,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都是用作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的,是最普及的民间艺术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岩画中突出地将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巫术的操作、狩猎的方法、放牧的经验等深层内涵都昭示于人们。岩画的创作,起初具有功利性目的,但到后来就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人类在传授知识方面有多种方法,如手势、语言、绘画等。岩画是一种独特的书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囊括其中,反映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游牧狩猎等方方面面,可以说自然的、社会的应有尽有。岩画以绘画的形式,描述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他们的历史、神话、英雄、重大事件、生产技能、宗教信仰除了口头传承之外,岩画就是最好的记述方式之一。如同书籍一样,岩画可以把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等一笔一画地写下来传下去。这种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启蒙式的、可见的、有趣味性的、有形象的,有些类似今天的看图识字,有开发智力的作用。
银川世界岩画馆
岩画是古代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创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画廊。远古先民的岩画创作,就其功能和作用来说,既有精神的宣泄和依托,也有情感表达、娱乐生活的目的。人类活动创造了美,游牧民族在广阔无垠的荒野中,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充满了信心和热情,他们创造了许多艺术形式,培养了自己粗犷豪放的性格。为了抒发个人的感情,除了唱歌、斗牛、赛马、追羊等活动之外,岩画的创作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岩画的创作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作画于山石之上,既可欣赏又可表情达意,满足了审美意识的追求需要。
天体岩画图像
贺兰山岩画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198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文物普查时,贺兰山岩画的研究日益深入,文物考古界、文化界、美术界共同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在岩画调查研究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出版了岩画专著和图录,摄制了电视专题片、资料片,制作了大量的拓片。1987年由中央民族学院主办的中国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贺兰山岩画格外引人注目,后于1990年6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展览会,展示宁夏贺兰山岩画的拓片和照片,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国家领导、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受到国内和日、美、英、法、澳等20多个国家的友人和学者的称赞。1991年10月,在银川召开了国际岩画委员会暨宁夏国际研讨会,2000年9月第二届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暨2000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也在银川召开,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学者对贺兰山岩画赞不绝口。
1988年,贺兰山岩画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处岩画之一。2000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管理处设在宁夏岩画分布密集的贺兰口。宁夏岩画的研究正向纵深领域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管理也向正规化、制度化迈进。
贺兰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