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出场之时:论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出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国现代诗歌自20世纪初期问世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回首百年中国现代诗歌的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疑问。从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现代诗歌一直在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两者之间徘徊,这种古典与西方双向发展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注定还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这种态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年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那么这句话可以是,诗歌的创作理念和诗学的研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对古典诗歌传统继承和对西方现代诗歌理念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诗歌语言进入难以想象的亢奋状态,诗歌语言的无数种可能性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法棒变化多端,当时的诗坛流派众多,现代诗歌的集体性实验显示了现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新世纪来临,诗坛渐趋平静,而关于现代诗歌的迷惑和话题却并没有随着诗歌集体行动的过去而减少,中国现代诗歌越来越令人看不懂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那些老问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现代诗歌的文化根源在哪里?”“中国现代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中国现代诗学的体系如何构建?”

让我们还是回到那些老掉牙的诗歌本源性的话题吧,“诗人何为?”“挺住意味着一切。”“诗是紧要关头的事。”中国现代诗歌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不平凡的文化身份和文学使命。中国现代诗歌既不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生长的结果,也不可能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现代诗歌文化背景的形成和中国现代文化同步,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影响之下的现代变异的结果。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方法也因为其文化根源中西合璧的特征而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路。

目前,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上有一种认为中国现代诗歌走到穷途末路的保守观点,有些学者和诗人认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这100年并没有形成诗歌传统。这显然是过于悲观的看法,中国现代诗歌在百年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文学传统和研究思路。中国现代诗歌在有效地将古典诗歌意象之美以及西方诗歌的意义追寻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既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回味悠长的特点,又有西方诗歌追寻意义、深沉思考的特征。

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需要从创作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主要收获和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新古典主义的研究和创作;二是学院派诗人对于西方诗歌借鉴之后形成的现代诗歌的意义追问。以上两种成就对于研究现代诗歌来说,提供了极好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思路,中国现代诗歌先天具有“打通”的桥梁作用,因此“打通”就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必由之路。

本书汇集了作者将近20年的诗歌研究成果,尽管有些篇章写作时间较早,或者是思考不够成熟,还是可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和创作的一个参考。作者坚持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要以“打通”为主要特色,出于对古今中外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的全面占有的全域视角之下,以中国现代诗歌史作为基本的研究背景,以当下诗歌创作的最新发展方向为研究切入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本书追本溯源,从现代诗歌的文化基因入手,指出中国现代诗歌自问世之时就奠定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在文本分析中注重从文本中走出,接通中外诗学的传统以及当下发展趋势,对现代诗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理论阐释。在《通:中国现代诗学构建方法》中揭示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方法要遵循“通”的原则,这个“通”,不仅要打通古今中外诗歌传统,而且还要在中国多元诗歌文化传统内部打通。中国诗歌传统异彩纷呈,唐诗宋词元曲的诗歌成就光芒万丈,对现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本书中的《论古今诗学理论对话》《论东南亚华语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等均为研究古今诗歌传统的文章。中华各民族的口传诗学传统以及史诗传统对于中国现代诗歌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李发模长诗〈呵嗬〉的南方史诗特征》就是针对南方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相互影响之下出现的现代长诗进行解析。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每一步都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搞清楚现代诗歌的意义世界,必须对中西方现代诗歌的关系进行研究,本书中的《写在意义出场之前》《桥上的风景——论卞之琳对东西方诗歌的继承与借鉴》《诗语与诗思——陈本益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比较与汇通——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初探》是对中西方诗歌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研究。

诗歌写作是人生经验的表达,诗歌研究脱离文本分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书针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各种写作现象进行分析,诗坛的优秀是做有一个较有特色的扫描。自盘峰诗会之后,民间写作之风日渐浓烈,诗歌写作中的叙事特色和烟火之气也显示了中国现代诗歌越来越接地气,敢于直面生活的挑战,面对时代的拷问。当下诗歌的地域色彩日益分明,安徽省作为诗歌大省,曾经是86大展的发源地,安徽诗人海子曾引领80年代的诗歌风气。本书收录了关于安徽诗歌和安徽诗人的评论,其中《安徽诗歌: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力量》《明亮的,纯净的那些——评吴少东对现代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发展》是专门对安徽诗歌现象以及安徽诗人的作品进行评论,《宿州诗群小记》《拆房子的人——北魏诗歌的超现实性》《武春燕的生命美学》《在非诗的天空飞翔——阿尔的非诗意化写作》《大地上奔跑的孩子——许光诗歌印象》是通过对宿州诗人群落的评论打开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窗口,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领略到中国民间写作的原生状态和蕴含的巨大力量。

现代诗歌对于意义的追寻伴随着现代诗歌史的始终,本书也对现代诗歌的智性写作特征作了诸多探索,本书收录的《韩东诗歌的智性特征》《心理探索型诗歌的内在结构分析》《曹大臣诗歌的日常语言与现象世界》《传统与个人才能——简论〈沙之书〉八位诗人作品》是对诗坛的智性诗歌写作现象进行的评论。

本书还对当下诗坛一些较具争议性的诗歌现象进行剖析,比如在《邵燕祥的情感世界》中对曾经作为诗坛标志性诗人的邵燕祥诗歌的抒情特质进行解读,《在抒情的边缘——赵丽华诗歌的冷抒情》对赵丽华诗歌的另类抒情特征进行分析。中国现代诗歌走过百年历程,诗歌语言经历了多次变化,《百年新诗形式的发展与演变》对诗歌语言的演变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诗歌的传播和发展也在提速,本书对这一新生事物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在民间诗歌流派“新乐府诗派”的纲领中对诗歌的未来进行展望。

中国现代诗歌自海子之后,抒情特质有所弱化,而在叙事性和智性特色上不断凸显,显示了中国现代诗歌面临着意义追问的转型,现代诗歌在百岁之时重新上路,踏上现代诗歌意义探索之路。中国现代诗歌的意义注定不是西方诗歌的哲学意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境也会有所区别,可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意义必定是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和西方诗歌情感与思想高度结合的特质之上。中国现代诗歌的意义转向不仅表现在诗歌写作本身,跨界诗歌现象也日渐显示出强大的后劲,《物象与心象——毕赣诗歌电影〈路边野餐〉的一种解读》就是对当前电影与诗歌跨界创作新现象的思考。

此书写于中国现代诗歌意义出场之时,献给现代诗歌的转型时代。

2019年12月6日于贵阳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