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品格综述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变化万千,意境深远,给人的印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不仅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造型上、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中,还表现在其巧妙精细的装饰、绚丽多姿的色彩上,凡此种种,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所别具风味的美学品格。
一、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的“中”哲学中提倡“中和”,《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强调的“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哲学的“中”就是适度、适量、适中的意思,“和”的实现是建立在“中”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中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核心,通过和谐的结构组合、适中的形体装饰设计、平缓的空间布局节奏,以及协和的环境,构成了建筑的“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布局,是以增加建筑群的气势,达到和谐自然的美感体验为目的的。整个建筑空间布局有着特定的规律特征,建筑的序列平面铺开,向东西延伸,层层扩大,构成简明而又规则有序的建筑组合。在建筑群中,往往不存在高耸突出的单个建筑,每个独立的建筑都成了构成群体的建筑单位。建筑的风格缺少张扬突出的个性,是完全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大有一种为了集体而牺牲自我之感。建筑群体采用对称、协调、错落有致的形式,使各个建筑交相辉映、协调一致,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中”的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除了园林建筑,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的皇宫殿寝、祭坛庙宇、民居建筑,以及墓陵等都极其重视“中”的精神象征意义。在有些墓陵中,能看到“中”字形的存在,这象征着“中”的观念内涵。考古发现在雍城地区的18个西安秦公大墓中,其平面都出现了“中”字形,其中,在一号秦公大墓中的“中”的总体面积比之前被称为最大墓陵的河南安阳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湖南马王堆1号汉墓大20倍,这种巨大的“中”字形肯定是有意设置的,象征着帝王一统天下。此外,中轴线与“中”字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屡屡出现,还象征着传统的“中和”,是对这种文化观与美学观的执着追求与表现。儒家认为,“中和”观是最高的文化审美境界与文化表现,天人合一就是这种“中和”境界的典型体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也是道德的最高准绳,此之所谓“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中和”在伦理文化学上的境界,即为“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从形体结构的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以适中为美,它所推崇的尺度适中,主要是为了让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相协调,让人们感受到和谐自然。儒家自古以来便倡导“以和为贵”,倡导关注和将精力投入到现实世界,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审美心理便以符合人性为尺度,讲究平和温馨,追求舒缓祥和,也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建筑都讲究“适可而止”:房屋的高度不宜过高,空间安排不能太过宽阔,既不能窄小到让人觉得小家子气,也不能高大雄伟到让人觉得太过突兀。
二、含蓄之美
含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之一,苏州园林就是内敛含蓄美的典型。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还反映了统治者一统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威。与皇家园林不同的是,江南园林消除了以往私家园林的比富特征,渗透着人文精神,私家园林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感慨、倾诉、粉饰或者辩白的地方。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统治制度限制了个人情绪的直白表达,所以江南园林的整个结构布局都呈现出内敛含蓄的特点。
江南园林混杂在闾巷中,看起来与普通的民居住宅一样,朴素简洁,不高大,也不引人注目,仿佛一个出世的博学者,尽管学富五车,但却与世无争。可能是由于园林主人的内向低调,不希望被人关注,所以园林的围墙都修建得比较高,非常具有安全感。
江南园林的很多园主都是被贬官员,其雄心壮志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因此,便将自身的失意与愤懑在园林的布置中宣泄出来,从很多园林的题名都能看出园主的情绪,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园林的山水与对古代先贤的崇敬上,以此使内心宁静,安享尘世。比如留园濠濮亭这个题名取自庄子隐居于濠水濮水的故事,园林主人在园中设置了水池,还养了很多鱼,以此把自己比作拒绝楚王让其为官的庄子;五峰仙馆的主人用太湖石堆砌了假山,将自己比作隐居于庐山五老峰的李白,象征着自己超凡脱俗;曲溪楼的园主借中部泓池水,引出兰亭雅集的故事,将自己比作在兰亭饮酒作文的谦谦君子……园林的各种各样的布局具有内敛含蓄之美,但又无不透露出园主的风骨与理想,表现了古代文人真实复杂的精神世界。
总的来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的优秀建筑代表,主要以委曲、朦胧、内敛为美。园林通过各种样式的门窗、围墙、栏杆、走廊与巷径形成重重庭院,各个院子既相连又相区别,各有各的美。园体建筑委曲宛转,半隐半现,似有似无。园林的屋舍置于绿荫中,走廊曲曲折折,院墙高低起伏,幽径隐约可见,原以为看见了但却不能目睹全貌,隐隐约约,就像置身于梦境,让人觉得恍惚,但又有种新奇感,产生一种追寻的欲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敛朦胧的空间布局,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三、色彩之美
在古代人们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努力之下,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处理越发炉火纯青,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标志。在建筑上使用色彩是我国古建筑装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匠师就有在房屋上施加油漆彩绘的传统,古代传统建筑之间颜色对比非常明显,有的清亮畅快,有的阴沉肃穆,有的朴素典雅,有的和谐自然,无论是庙宇宫殿红砖瓦墙壮观非常,抑或是江南小镇清新典雅,都离不开色彩的烘托。各种宏伟的建筑配以多种彩绘,更是鲜艳夺目。我国古建筑彩绘,依照不同的等级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多种,还有龙、凤、花卉、鸟、鱼、山水、人物等多种图案,甚至有的还大面积贴金,光彩夺目。民居住宅与庙宇宫殿相对,典型的有江南园林以及祠堂,它们色彩质朴典雅,不似宫殿辉煌,却另有一种隐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们或白色粉墙,或青砖磨墙。这些掩映于翠竹丛林、青山绿水之间的民居,分外惹人怜爱,给人一种秀丽而清新的感觉。这种清雅和谐的色调有时与金碧辉煌的建筑相比并不逊色。
另外,在装饰设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亦表现为淡妆浓抹,美在相宜,在与建筑性质匹配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所用的装饰必须与居住者的身份相符合。宫殿的装饰富丽堂皇,高贵儒雅,与皇家的至尊气派适应;民居建筑的装饰大方、质朴,与百姓生活适应;园林建筑装饰婉约、细致,与自然山水之趣相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呈现出协调和谐之美。江南水乡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已经营造了一个绚烂多彩的色彩世界,再加上江南地区气候湿热,民居建筑通常选用白色、灰色、黑色等冷色调,通过视觉感官让人们烦躁的心趋于宁静。此外,江南建筑的白墙灰瓦也表现出当地人民平淡简约、质朴清丽的生活方式。而与南方地区存在显著差别的北方,则气候干燥寒冷,不利于植物生长,因而植被稀少,色彩也相对单调,整体给人一种萧条肃穆的感觉。因此,北方的建筑需要采用红、黄之类的暖色调,使得整体看上去不单调乏味、冷峻冰凉,显得温暖而热情。
四、达意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除了建筑的外形结构让人觉得美观愉悦外,它们还传达出人的思想观念,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建筑美学的追求目标,“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也贯穿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立足于美学思想,重视人的审美心理与建筑的功能的契合,通过建筑传神达意,体现人的审美趣味,突出建筑的象征与比兴意味。
中国传统建筑常被寄予期望,其屋顶、房檐等部件都被雕刻了象征着富贵吉祥、消灾驱魔的神兽,比如天马、狮子、凤凰、龙等。有些建筑物也被饰以各种物器,比如象征着权力的鼎、象征着公正公平的嘉量,以及象征着时间的日晷等。在陵墓中,通常都设置了很长的神道石,这条神道被喻为是通往天国的道路,高大凌空的石阙则象征着天国的大门。园林建筑的很多风景布局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比如集南方与北方诸多风景名胜于一体的承德避暑山庄,引围环以外八庙,将满族、蒙古族、藏族,以及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建筑集在一起,显而易见,这象征着大清帝国一统天下,各个民族团结融合。在圆明园中,九州清宴景区有九个岛屿环绕着湖,象征着“禹贡九州”。园林中的水池和湖中常泊一石舫,又称不系舟,象征着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后对官场斗争的厌倦和对自然平淡生活的追求,即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受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乃至雄心壮志,也是建筑物的审美特征之一。当人们站在气势磅礴的故宫建筑群面前,怎能不被其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真实所震慑,怎能不惊叹于其巧夺天工的做工,皇权的崇高与威严展现在眼前,引发人们对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天朝诸多惊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追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茅屋天井数株青竹,风声雨声,月影日影,自有对影独酌,邀月为伴,与风同歌的亲情雅趣。多少文人墨客,借建筑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抒情达意,留给世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篇《阿房宫赋》描绘了昔日秦宫的磅礴气势、壮丽辉煌,寄托着诗人对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号令四方辉耀历史的追颂,引发了人们对始皇帝千秋功过的评说。《岳阳楼记》借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为题,抒发了范仲淹在改革失败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臆,并由此而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