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现代化之路
2019年7月4日至6日,“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临港召开,上海社科院的诗人瑞箫去年就邀请我,今年得以成行。我与北京诗人、汉语诗歌资料馆创办人世中人一起赴会。一路上,世中人与我讲述他这些年收藏全国诗歌民刊、采访拍摄诗歌民刊历史当事人的故事,那些消失的往事被他重新打捞记录。世中人是个朴素、务实的人,诗歌民刊历史档案在他那里得以保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诗歌民间史,他梳理得很清晰。离开的那一天,他提早到市里与从荷兰来的汉学家柯雷会面,他们都是中国诗歌田野调查的自觉的行动者。
“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在临港当代美术馆举办。瑞箫与她临港的朋友们带着当代艺术的思路策划,现场呈现的是当代艺术的氛围,这是与其他诗歌活动的不同之处。我与汪剑钊在会前匆匆看了正在展出的“国际视域与中国方式:2019上海当代艺术展”,虽然没有见到参展艺术家,但他们的作品就在眼前,其中王韦予的影像观念作品《脱臼》很特别,与我正在发生的肩周炎相呼应。人的偶然与荒诞,黑色幽默,好玩,当代艺术与当代诗歌处于同一展厅,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与渗透的气场。
第一次见到瑞箫,她像一个年轻的女战士。第一次见到吕进,他像一个昂着头的老战士,他80多岁了,身体硬朗,记忆力很好,我对他说我听他的演讲想到了重庆袍哥的味道。树才一年没见了,在临港的夜晚听他聊小时候的故事,他风趣幽默。回京的高铁上我写了一首诗。
海边的孩子
海边的孩子
有天生的优雅
他用一筐带鱼换来一筐萝卜
晚饭我们吃一盘带鱼
就像吃他那一筐萝卜
奉化的山村靠近大海
他背着一筐萝卜
走向大海
带鱼飘过少年的生活
他跟着带鱼离开了故乡
如今我们回到南方
听他讲述往事
灰发里的海浪
带鱼漂亮的游动
临港在东海靠近杭州湾的地方,这座新城由德国人参与设计,是一座海绵新城,我写了一首短诗。
海 绵
到临港洗肺
人人是一块海绵
吸收天上的雨
芦苇消瘦
退到了东海边
芦苇是一根绿色的海绵
我的呼吸
通过它时更顺利
最后一天我们看了东海,上了滴水湖上的小岛,意外地碰到了国家帆船队的教练,他们正在那里举行青运会全国帆船锦标赛(诺卡拉级),我们全程观看了比赛。男女各一人在帆船上顺着风前行,这是一项力与美的运动。
诗歌学术研讨,在我这里还是诗歌写作的问题。我在发言时谈到,诗歌理论研讨的问题我要通过写作来解决。
“中国诗歌现代化之路”,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如此宏大,又如此微小。宏大到与中国的现代化同步,微小到与我们每个诗人的心灵相关,与我们的写作息息相关。你在诗歌现代化的路上走了多远?你是不是处在诗歌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关系到你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2019年7月7日于北京树下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