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哲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岭南哲学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基础

一 岭南哲学形成的自然条件

任何一种文化都根植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并按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地和草原,第二种是平原,第三种是海岸区域,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文化和三种不同的文明。他还把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做了比较,指出,“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1]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岭南哲学产生于我国岭南地区,深受岭南自然环境影响,深深烙上了岭南印记。岭南的自然环境是岭南哲学产生和形成的自然基础。

岭南亦称岭表、岭外、岭海等,指中国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宠岭、越城岭)以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述及岭南这块土地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和《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说帝颛顼时疆域南至交趾。《尚书·尧典》说:“申命羲叔,宅南交。”这里讲的交趾在空间概念上没有指出它的具体位置,但指出了当时中国最南方的领域直到交趾(即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岭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南岭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山脉,横亘在粤北和湖南、江西两省之间,以及广西的东北部。由于南岭万山重叠,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要跨越五岭,非常困难。这样的地理环境,把岭南与中原几乎隔绝开来,中原人很难了解岭南的真实面貌,岭南也因交通阻隔,无法与中原交往,无法学习中原的先进经验,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长期落后状态。直到唐代,岭南还被看作“化外”之地,被称为“瘴疠”之乡,其居民也被称为“蛮夷”。

岭南境内的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是岭南主要平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岭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广东和广西的中部,年平均气温19℃—20℃,日照长,阳光足,太阳辐射热量大,受海洋暖风气流的调节,气候温暖,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大多数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宜于农作物生长。远古的岭南,原始森林茂密,蚊虫飞舞,蛇兽横行,疟疾、伤寒、皮肤病等疾病成为岭南的地方性流行病、多发病,被人称为“瘴疠病毒”。

岭南雨量充足,地下水位高,河流纵横。珠江是岭南最大的河流,流长2214公里,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江河水系第二位。岭南海岸线长,仅广东大陆海岸线就长达3368.1公里,居全国首位。海洋岛海岸线长达1649.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加上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广西的漫长海岸线,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岭南哲学产生和发展在岭南这片土地上,不能不受这片土地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一方思想。我们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但一定的地理环境对包括哲学在内的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就岭南自然环境对岭南哲学影响而言是多方面的。

第一,古代岭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岭南本根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沉淀、积累和继承,有利于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岭南这种地理环境,对岭南文化的本根性、主体性、创造性、继承性和地域性等特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少影响。几千年来,岭南文化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有强大生命力,同这种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有很大关系。

第二,岭南地貌多元复杂有利于形成多元的散发性的思维。岭南“崎岖山海间”,其状为“梯形”“网状”,北高南低,呈梯形,北为山地,中为丘陵,南为台地和平原,河流溪水纵横交错,海岛多,海岸线长。这样多元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岭南人不同的民系文化和思维方式。多元的散发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岭南哲学的创新及其多元性、兼容性等都有很大影响。

第三,热带、亚热带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岭南人与中原人不尽相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岭南阳光充足,高温炎热,寒暑交替,变化异常,风雨雾瘴交加,森林茂密,蛇兽横行,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瘴疠病毒”之地,古代岭外人望而生畏。就岭南哲学思想而言,其务实精神、易变思维、价值理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岭南地区生态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四,岛屿众多,海岸线长,便于走向世界,同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吸取海外先进文化。岭南南面与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相邻或相望,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自汉代以来,广东的徐闻、合浦(今属广西)就是通往海外的要道,在东吴至南朝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步转移到广州。海洋给岭南带来开放的优势,使岭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优秀文化通过这个窗口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通过这个窗口传入中国。近现代岭南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加频繁。这样的一种海洋环境,无疑有助于海洋文化的孕育和生长,岭南哲学的广阔视野、时代精神及其创新、兼容等特征,无不受海洋环境和海洋文化的影响。

二 岭南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

岭南历史悠久,早在十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1958年,考古学家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发现的“马坝人”,经测定距今约13万年,证明岭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后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岭南“新人”的遗迹,进一步揭示了岭南历史发展的面貌。史料证明,岭南先民在一万多年前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差不多同时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5000年前,黄河、长江一带的社区,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岭南地区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是粤北、粤中的社区,时间在4500年前;较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地区是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腹地个别山区,大约在2000年前。中原地约于公元前2100年的夏代,父系氏族社会就全面解体,进入以青铜文化为标志的奴隶社会,经历了1600年左右的时间,于春秋时代的晚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岭南地区父系氏族社会解体比较缓慢,从春秋时代中晚期才逐步过渡到极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古代岭南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同长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相比,迟了500年,说明古代岭南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岭南正式列入国家行政建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秦朝灭亡后,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汉承秦制”,仍推行郡县制,岭南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个郡。西汉末,撤销儋耳、珠崖二郡,辖地并入合浦郡。东吴时期,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以南为交州。广州统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交州统辖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广州的州治设在番禺,广州由此得名。往后各朝代的行政建制有所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广东省三个字相连,作为行政单位的名称,是从清朝开始的,一直相沿至今。岭南在政治制度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由于岭南远离政治中心和多元一体的物质生产格局,以及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岭南在政治生活方面相对比较宽松,特别是近现代这种较宽松环境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因而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在岭南较易萌发、生长。

古代岭南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比较落后,是著名的“蛮夷之地”“病毒之乡”。先秦时期,岭南地区虽有一些标志文明的东西,但就整体社会状态而言,此时岭南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岭南自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和惊人的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岭南从边缘走向前沿。特别是从明代中叶后,岭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岭南地区的物质生产源于采摘、渔猎和农耕,后逐步发展起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工业。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物质生产来说,岭南地区的物质生产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物质生产的多元一体化的格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多层次组成的农业架构;多样化发展的手工业;四通八达的陆、水、空立体交通运输业;久盛不衰的商贸业;门类较齐全的近现代工业。其次,物质生产开放度高,自汉代以来,岭南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通道,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我国的茶叶、陶瓷、工艺品等不断输出国外,外国的产品也源源不断进入我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岭南在对外贸易中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农业良种,粮食中的黏米、玉米、番薯等;蔬菜中的辣椒、番茄、荷兰豆等;水果中的菠萝、香芒、番荔枝、木瓜等;药材中的诃子、藿香、龙蜊叶等;花卉中的茉莉、郁金香、素馨等;其他作物如烟草等,还引进了许多工艺品和科学技术。再次,物质生产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古代中国,盛行“重农抑商”,而岭南却是“重农不抑商”“重农兼商”,北方往往是“重农全农”,单一经营,而岭南却是“重农非全农”,多种经营。珠三角一带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以及“食在广州”的粥、汤、凉茶、工夫茶、药膳等美食,都是岭南人的创造。近代岭南还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生产了第一部照相机,开办了第一家西医院等。此外,物质生产注重品质,讲究品牌。“广货”品种繁多,质优工巧,素与“京货”齐名。“广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广钟”是我国最早制造的时钟;“广铁”享有“铁莫良于广铁”的美誉;“广雕”手艺高超,品种齐全;“广药”以疗效好而被称著……

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移民。历史上,岭南有四次大移民,第一次是秦始皇进军岭南,第二次是两汉至南北朝汉民移入高潮,第三次是两宋时期的移民高潮,第四次是明末的移民高潮。这四次中原人南迁,除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因南征而遣戍大量军人占籍岭南,其余都是由于北方战乱纷扰,黄河流域一带社会动荡,士民为避免战祸而被迫南下,这些军人和士民将中原文化带到岭南,促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历代朝廷将一些“罪官”流放岭南,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经济是社会基础,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岭南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的意义,包括哲学在内的岭南思想文化都是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在思想文化中的反映、折射和摹写,其文化特征是生产方式效应在思想文化中的延续,有几个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古代岭南经济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比较落后,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呈现出一个比较单纯、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对岭南文化的本根(土)性、系统性、地域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二,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一体、开放度高、兼收众长、益于创新等特色,无疑有助于形成岭南文化的多元、开放、兼容、创新等特征。

第三,远离政治中心,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受束缚较少,思想发展空间较大,自由度较高,这就为岭南文化的自主、包容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氛围和空间。

三 岭南哲学形成的文化环境

任何哲学都在一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同其他文化形态有密切关系。岭南哲学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内容和形态,它受岭南文化影响,又与岭南文化其他的内容和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从文化要素、发展历史、地域空间等方面做些考察,寻求岭南哲学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文化背景与渊源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岭南哲学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要素,同一地域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要素也不尽相同。岭南文化构成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岭南本根文化,也称为岭南原生型文化。岭南本根文化是在岭南本土上孕育出来的,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之前,岭南文化就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这是以后岭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坚实历史基础。即使在接受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和海外文化时,岭南的本根文化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百越文化。岭南文化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较明显地接受其他越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又相对独立地发展早期的海洋文化。三是中原汉文化。岭南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先是百越文化,后是中原华夏文化,秦汉以降的汉越文化融合期,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因素,在近现代它也深深影响着岭南文化。四是海外文化。岭南是中国最早最广泛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岭南文化中的海外文化要素,在明代之前,以南亚、东南亚、北非和中东的各种文化为主,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比基督教等文化更早进入岭南,清中后期海外文化的进入,主要是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岭南文化的构成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的并存本身就是一种兼容,而多元兼容文化必然进行交流、碰撞、融合,产生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化。岭南文化就是在本根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和海外文化这四种文化要素互相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其历史发展经历了独立发展期、百越文化圈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走向现代化等五个历史时期。独立发展期大体从原始文化诞生至商代。此期的典型器物是石器、几何印纹陶和骨器。百越文化圈期大体从商代至战国晚期使用青铜器时代。此时的典型器物是青铜器、几何印纹陶和干栏式巢居建筑。汉越文化融合期大体从秦统一岭南到清中叶,这一时期又分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中西文化碰撞期大体从清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碰撞大体经历三个不同阶段。走向现代化时期,其典型历史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岭南文化这样一条发展线索,反映出岭南文化发展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独特性:第一,岭南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岭南文化是通过其本根文化先与其他百越文化融合,进而与汉文化融合、与西方文化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同属百越文化圈的其他古越族接受中原文化的途径和程度,均不同于岭南越族,特别是与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无论深度和广度,岭南文化都优于其他地域文化,交流的时间也早得多。岭南既不同于其他古越族文化,也异于中原汉文化,尽管它们同属中华民族文化,但它们的差异明显。第二,岭南文化是在多种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率先发展起来的先进农业文化,纯粹但往往保守、封闭,不易接受他种文化,而多元的岭南文化较具有开放和兼容的特征。第三,古代岭南文化发展较慢,但接受外来文化较早,又远离政治中心和文化内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轻,非正统性、非规范性的特点较浓,它始终以多元文化的面貌区别于正统汉文化。

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岭南文化生长在特定的岭南地区,由于岭南地区的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曲折性,岭南地区形成多样的民系文化和地区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等。广府文化是生活在岭南以广州话方言为主体的族群所创造的民系文化。广府地区是一块风水宝地,它位于粤中、粤南、粤东南、粤西和粤北部分地区。区内地形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地、台地等,珠江三角洲是其主要平原,是该区的核心地带。广府地区的文化主体是岭南土著人与中原南下的汉人融合而成的汉人及其后裔,统称“广府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数据),分布在广东和桂东南一带的广府人,约有5100万人,其中广东约3800万人,广西约1300万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广府人也是广府文化的主体。广府地区开发较晚,但后来居上,明末清初就率先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客家文化是指岭南地域范围内客家民系文化,主要以客家方言为界定标准。客家方言是汉民族中最具稳定性的语言,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标准方音。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方言,祖传谚语:“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客家民系分布范围很广,遍布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贵州、台湾、海南等10个省180多个县市。其中纯客家人的县有34个,广东全省就有纯客家人的县市15个,客主混合县市50多个,是全国客家民系居民最密集的地方。客家人在国内外人数共约6562.429万人(1994年统计数据),其中国内(含台、港、澳)6107.8万人,国外454.629万人。潮汕文化是指潮州方言区的文化,潮汕方言区经历史多次演变,现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潮汕民系主要居住在韩江三角洲地区,有1000多万人。潮汕人移居海外特别普遍,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潮汕移民,约有1000万人。在外的潮人80%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以泰国为最多,目前泰国潮籍华人在500万人以上,约全泰国人口的8.8%。桂系文化是指在广西地区内岭南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广西在先秦时期为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其地大部分属秦设的桂林郡和象郡,“桂”的简称由此而来。桂系文化地区有75个县(市),约5000万人,少数民族众多,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等,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的风情最为奇特丰富,与岭南古百越文化最有渊源关系。由于文化主体众多和风情景观独特,桂系文化富有特色。海南文化是指海南方言区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也是岭南文化中离政治中心最远、在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圈之外的一种非规范性文化。海南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黎族次之,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海南文化生长在海岛上,受海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其海岛文化风情的特色非常明显。上述五种文化形态各有特色,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