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并不是一个节点,而是一个渐进和有先有后的过程。欧洲国家的近代史开始于15~16世纪,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史则相对迟一些。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殖民主义对世界的侵略和瓜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大生产和资本向全球输出,世界范围内的近代史才正式开启。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伊朗由于地理上与欧洲邻近,于18世纪末开始进入近代史阶段。伊朗的近代史阶段基本处于恺加王朝时期。

一 恺加王朝(1786~1921年)

建立恺加王朝的恺加部落原是一个较小的部落,居住在波斯北部马赞德朗的亚斯特巴地区。恺加人是具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其先祖曾任波斯伊尔汗王朝的太傅。在萨法维王朝初期,恺加部族曾属于“红帽军”的一部分,此后被调派到周边各地,以抵御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等游牧部族的侵扰。18世纪初,恺加部落在萨法维王朝遭到阿富汗人进攻时也曾出兵勤王。因此,恺加人在伊朗东部和中亚地区享有声望。

在崛起的过程中,恺加部族面临来自纳狄尔和赞德王朝的压力,法特赫·阿里汗和其子穆罕默德·哈桑汗先后亡于两者之手。赞德王朝的卡利姆汗非常注意恺加人的力量,曾将恺加酋长之子奥加·穆罕默德拘禁在首府设拉子作为人质达15年之久。卡利姆汗去世后,奥加·穆罕默德潜逃回乡,经过多次血战,他成为恺加部落的新首领,又相继占领马赞德朗、亚斯特拉克和吉朗地区。随后,奥加·穆罕默德集中力量向赞德王朝挑战。1785年,奥加·穆罕默德占领了德黑兰、库姆、卡尚、伊斯法罕等重镇。第二年3月21日,奥加在德黑兰登基称王,恺加王朝就此诞生。

恺加王朝诞生之时尚未统一伊朗高原。1791年,奥加·穆罕默德率军在设拉子城外的阿布拉奇击败赞德王朝的阿里汗。1794年,奥加·穆罕默德率军围攻克尔曼,遇到顽强的抵抗。破城后,奥加·穆罕默德下令大肆烧杀掠夺,将城中妇女分配给军人为奴。奥加·穆罕默德对不肯归顺的诸汗王采取极其残酷的惩罚,屠杀其家族,没收一切财产和土地。在攻占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时,他曾下令屠杀数千人,俘虏居民1万多人,还焚烧全城。1794年,赞德王朝被俘的阿里汗在德黑兰被处死,法尔斯、克尔曼、亚兹德等地也被收复,并由王储保保汗统治。

奥加·穆罕默德虽然统一了波斯,但他的暴行却令人发指,是波斯历代君主中少见的残暴统治者。1797年6月的一个晚上,3名害怕被处死的侍臣谋杀了睡梦中的奥加·穆罕默德。2个月后,保保汗在德黑兰继承王位,统治伊朗长达37年(1797~1834年)。

在奥加·穆罕默德死后的一个世纪,波斯的历史发生很大变化,开始由中世纪进入近代时期,波斯的国力不断地衰弱,它的领土被邻国攫取而日益缩小;特别是随着欧洲列强势力的侵入,使波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反对恺加王朝统治的斗争日益升级。恺加王朝陷于严重的内政外交困境。

19世纪的波斯已经进入欧洲列强的视野,它不可避免地卷入19世纪初欧洲大陆争霸的斗争中,并成为牺牲品。1804~1828年,波斯与俄国发生两次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

1804年,第一次波俄战争是俄国首先发动进攻,伊朗起初与法国结盟,力图联法抗俄。但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签署《提尔西特和约》,被出卖的伊朗转而与英国结盟,借英国的军火和军官来巩固抗俄前线。1812年,英俄结成反法统一战线,英国撤走在伊朗军队中的军官。俄国借机南下,于1813年攻克高加索和里海沿线,迫使波斯签署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古利斯坦条约》,占领伊朗大片领土,重划两国版图,剥夺波斯里海航行权。与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一样,《古利斯坦条约》的签署是波斯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英国紧随其后,于次年逼迫波斯签署第二个不平等条约——《德黑兰条约》,剥夺伊朗的独立外交权,使英国享有宗主国的权力。自此,波斯成为英国的半殖民地。第二次波俄战争于1826年爆发,国王米尔扎无力抵抗俄国攻势,北部重镇大不里士陷落。1828年两国签署《土库曼恰依条约》,波斯再次丧失大片领土、司法主权和海关主权。俄国则享有治外法权。英俄两国南北遏制伊朗的态势基本定型。

国内人民的起义,少数民族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欧洲列强的侵略,使波斯的局势出现空前的混乱,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反思。部分有识之士,甚至高官,都为恺加王朝的命运担忧。他们认为,必须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才能恢复社会的稳定,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时任首相的阿米尔·卡比尔代表了这种思潮。这种思潮和运动与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颇为相似,都是统治集团内部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后谋求出路的努力。

卡比尔任外交机构的秘书时曾出访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因此他了解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成就,也实地考察过奥斯曼帝国坦齐马特改革的进程。他立志改革,希望可以重振波斯帝国的雄风,因此获得年轻的纳赛尔丁国王的支持。卡比尔被任命为纳赛尔丁国王的首相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王还将王妹嫁给他。

1848年,卡比尔开始实施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①整顿军队,消除波斯军队纪律松懈、缺乏战斗力的状况;严禁军队各级领导克扣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军饷;兴办军火工厂,使波斯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②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农民应缴纳贡赋的数额,限制各州长和诸汗王对农民强征的税赋和征派的劳役。因为历来受压迫最深的农民是反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主力军,安抚农民与社会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③整顿财政,增加国库收入;惩办贪官污吏;取消王室贵族从地方征收钱粮的特权(由国库给予适当的补助)。国库收入大为改善,地方负担也有所减轻。④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长官和诸汗王的权力。⑤重视教育的发展,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向西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准许创办报纸。⑥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支持兴办现代工厂。⑦限制欧洲列强享受的特权,特别是针对英国人的霸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解除俯手听命于英国人和俄国人的丧权媚外官员职务。

卡比尔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波斯出现了一丝起色,中央权力得到恢复,财政状况略有改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工商业者得到收益,因此得到不少支持。但是,卡比尔尼扎姆推进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年轻国王的支持。由于他的改革触犯了大批王室贵族、地方长官和诸汗王、中高级军政官员,以及寺院和宗教界上层的利益,同时抑制了欧洲列强在伊朗谋取利益,于是各方对卡比尔的改革行动采取敌视和抵制态度,多次策动部分军人反对改革举措,并谣传他准备阴谋推翻国王。1851年11月,纳赛尔丁国王解除了卡比尔的首相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职务。1852年1月卡比尔被国王下令处死。

卡比尔改革以失败告终使伊朗一度有所改善的局面再次回到从前,国家实力持续衰落,欧洲列强对波斯的侵略加剧,整个社会重新出现动乱。恺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纳赛尔丁国王的奢靡生活、权贵阶层的腐败和卖官鬻爵、英俄两国对波斯经济命脉的争夺和掌控使得伊朗迅速走向破产的边缘。20世纪初的波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寻找出路和亡国已经是一道难以回避的选择题。

二 巴布教起义

1844~1852年,波斯人民掀起反对封建王朝的世俗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起义,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称巴布教起义。

巴布教派是19世纪40~50年代波斯的伊斯兰教派之一。巴布教派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年)自称“巴布”(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意译为“信仰之门”)。1844年,巴布以救世主马赫迪的名义,宣称伊斯兰教救世主——隐遁的第十二代伊玛目马赫迪即将降临人间,拯救苦难大众,消除一切人间不平,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过着幸福生活的社会。巴布宣传神权主义,反对世俗王权,号召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驱逐所有的外国侵略者,建立一个神权国家。

巴布教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初期在宫廷布道,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以扩大巴布教的传播。由于巴布教的人人平等主张以及神权主义的原则威胁到恺加王朝统治者的地位,1847年,穆罕默德国王下令逮捕巴布和他的追随者。巴布在狱中写成了《默示录》,成为巴布教的圣经。该书宣称: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均依次发展,旧制度和旧法律必然让位于新制度、新法律,但这必须由“真主”派遣的使者来制定。巴布宣称他就是受“真主”委派的先知,还宣称《默示录》将取代过时的《古兰经》。他说,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公正是世俗统治者官吏和高层毛拉不愿抛弃旧制度造成的。因此,巴布教的教义主要反映了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牧民的利益和要求。

巴布被逮捕后并未削弱巴布教的宣传,反而助推和强化其扩张。巴布教徒中涌现出一批有才干的领导人,最著名的是巴布的大弟子穆罕默德·阿里·贝尔福鲁什。1848年,贝尔福鲁什在别达什特镇的集会上宣称,旧的制度和法律以及《古兰经》已过时,人们已没有缴纳捐税和服役的义务(针对政府和清真寺而言)。他在会上还提出更为激烈的主张,宣布废除一切统治阶级的特权和私有制,应该平分公共财产。他宣称男女是平等的,应该保护妇女的权利。这显然是巴布教关于社会改革的一篇宣言,由此赢得城乡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农牧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和下层毛拉纷纷参加巴布教,到1849年初巴布教徒已发展到20多万人。

1848年9月,穆罕默德国王去世,王朝内部发生权力争夺的斗争,国家陷于混乱。巴布教乘机在波斯北部马赞达兰省的贝尔福鲁什市(今巴博勒)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击败了地方政权的武装。赛赫·塔巴尔西陵墓地区成为起义军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贝尔福鲁什起义者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地,实施平分土地财产、吃大锅饭等制度。朝廷上下对巴布教的武装起义一片惊慌,急忙派遣大军前去镇压,但多次以失败告终,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此后恺加王朝对赛赫·塔巴尔西陵墓地区实行围困战略,断绝其对外的一切联系。起义军弹尽粮绝,最后全部牺牲。巴布教武装起义的根据地虽然被摧毁,但波斯各地巴布教徒的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1850年5月,里海西南赞詹的巴布教徒举行起义。同年,波斯南部尼里兹地区也爆发巴布教徒起义。但由于人数较少、准备不足等诸多原因,起义最终都失败了。恺加王朝为防止巴布教反叛力量的扩大,于1850年7月下令处死巴布。鉴于零星分散的起义形不成声势,在吸取教训后,1852年巴布教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准备在贝尔福鲁什、赞詹、阿塞拜疆等地同时举行起义,但都没有获得成功。

1852年8月,巴布教徒行刺纳赛尔丁国王未遂。以此为契机,纳赛尔丁国王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大规模剿灭巴布教徒的运动,查办和处死大批巴布教徒。从此以后,遍及全国的巴布教徒再没有能力发起起义来威胁王朝统治。即便如此,轰轰烈烈的巴布教起义还是对恺加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打击,有力地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三 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

19世纪末,恺加王朝日益腐败和衰落:对外奴颜婢膝,出卖国家权利和资源;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民不聊生。伴随着这一过程,伊朗与殖民主义者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内的阶级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推翻封建王朝、抵抗列强侵略和保卫民族独立的思潮广泛传播,各种秘密的或公开的社团纷纷出现。国内政局出现激烈动荡,整个伊朗像一座待爆发的火山。

伊朗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是“反烟草专卖运动”,该运动发生于1891~1892年。挥金如土的纳赛尔丁国王为了筹钱,向英国人出售烟草专卖权。当时吸烟遍及全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因此烟草专卖是获利巨大的权力,故而成为民众和民族主义分子重点关注的问题。动乱首先爆发于设拉子,随后遍及全国,就连国内著名的教法学家也对运动给予支持。1892年,国王被迫同意废除烟草专卖权。

这次运动有两大特点:第一是长期保持政治寂静主义的什叶派教士开始参与民众运动,并给抗议示威带去合法性的支撑。第二是国王已经失去对国家的统治力,民族主义者斗争的信心明显增强。另外,英俄两国对伊朗的经济侵略已经从矿产、关税等重点领域扩展到民生领域,威胁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必然导致矛盾的不断激化。

立宪运动发生在1905年末。1905年12月,德黑兰市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首先发动反对倾销外来洋货的抗议活动,要求政府提高关税,反对横征暴敛。在两名德黑兰著名毛拉被鞭打后,高级教士塔巴塔巴伊和贝赫巴哈尼带领2000人前往阿尔杜尔·阿吉姆圣所寻求避难。此后,民族主义分子提出罢免亲英的艾恩·多拉首相、建立“公正院”(相当于西方的法院)的要求,并得到宗教界毛拉的支持。商人和毛拉是伊朗社会两大特殊的势力集团,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波斯自古以来内外贸易比较活跃,市场经济有相当的规模,因此商人的地位比较显著。商人缴纳的税金更是国家财政的一笔重要收入。伊朗95%以上的居民是穆斯林,伊斯兰什叶派被尊为国教,教士集团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势力和话语权。在传统上,毛拉支持商人,商人资助毛拉集团。在商人和毛拉集团的鼓动下,殴打商人和毛拉的事件成为波斯人民反对恺加王朝专制统治的导火线。

慑于群众运动的压力,穆扎法·厄丁国王许诺实施改革。他召开由毛拉、商人和地主选出的代表参加的立法协商会议,解除德黑兰省省长的职务和惩办鞭打毛拉的克尔曼省省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使恺加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穆扎法·厄丁国王被迫做出让步。1906年7月30日,国王罢免艾恩·多拉的首相职务,任命众望所归的“自由主义者”纳斯罗拉汗·莫希尔·罗拉为首相。8月5日,国王颁布施行宪法的敕令。1906年9月9日,国王签署议会章程和议会选举法,将全国选民分为6个等级:王子和恺加王室、教士、封建贵族、商人、地主和农民、手工业者,凡是年满25岁且拥有一定财产的臣民皆有权参加选举。12月30日,国王批准宪法第一编——《基本法》,其中规定了议会的权利和义务。

1907年10月,议会又通过基本法补充条款,至此,波斯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终于完成。这部宪法宣布,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国王的权力应受议会的约束;议会拥有制定宪法、颁布法律、审批国家预算的权力。宪法规定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未得到议会的同意,政府不得向外国出让资源(石油)的租借权,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与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宪法还规定,议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议会通过的法律未经常务委员会同意,国王不得批准任何一项法令。宪法规定人民享有受教育、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居民的人身、财产、住宅和私人通讯不受侵犯。宪法规定成立自治机构——恩楚明,其成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国家的任何立法不得与伊斯兰教教义相抵触。但宪法规定除教典法院外,另设立世俗法院。该宪法基本上沿袭西方的资产阶级的宪法,如实施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享有四大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除外)。议会还通过了关于解雇控制波斯税务机构外国人的决定。

这场群众性的立宪运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运动,它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绝对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初步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没有触及封建的土地制度,而且毛拉集团投入了这场运动之中。他们不仅支持人民群众的政治斗争,有时还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为什叶派今后反对世俗主义,鼓吹神权主义,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开辟了道路。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宪运动获得的初步胜利激发起广大伊朗人民斗争的信心。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由城镇居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恩楚明,负责监督政府施政,并拥有规定物价、惩处投机倒把分子的权力。第一个恩楚明组织是1906年末在大不里士建立的,并得到阿塞拜疆省省长的认可。伴随恩楚明成立的另一个组织是费达依,它是一个保卫立宪运动的武装组织。恩楚明的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宗教界下层人士、工人、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和农民。费达依武装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工人、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农民以及原军队中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恩楚明和费达依毫无疑问地变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权和诸汗王的“眼中钉”。

在立宪运动中还出现不少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1906年,自发的农民运动兴起,农民要求没收国王和王室、诸汗王、大中地主的土地和牧场,将它们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户和牧民。农民抗交租赋,拒绝服劳役。这些斗争活动严重打击了封建主的利益,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恐慌。

除积极参加立宪运动外,工人阶层也组织起来为自身的利益而斗争。1906年,德黑兰印刷工人组织了伊朗的第一个工会。德黑兰的搬运工人、印刷工人、电力工人等都为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而举行罢工。德黑兰政府部门的职工也举行罢工。在立宪运动中,伊朗的新闻出版获得迅猛发展,非官方的报纸冲破政府的禁令而公开发行。到1908年反革命政变前,全国发行的报纸和杂志达150种以上。舆论宣传在波斯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样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安。

英俄两国担忧伊朗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立宪运动及全国范围的群众运动会严重打击它们对伊朗的控制和在伊权力。于是,两国经过秘密协商,于1907年签订了关于瓜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协议:北部划归俄国控制,东南部由英国控制,中部为中立区。英俄的秘密协议被揭露后,引起波斯人民的愤怒,德黑兰和全国各城市又爆发了反帝反殖的示威游行。议会也通过拒绝承认英俄瓜分波斯协议的决议。

英俄准备干预伊朗政局的行动增强了恺加王朝当权派镇压立宪派的信心。1908年6月22日,穆罕默德·阿里国王宣布德黑兰戒严,并要求议会交出首都恩楚明的领导人和议会中的左派,随后还炮轰议会大厦和清真寺,逮捕和囚禁大批议员。

国王的反革命政变推动立宪革命向第二阶段发展,议会的血案也迫使立宪运动将重心转移到大不里士。恩楚明和费达依把大不里士居民武装起来,以萨达尔和巴盖尔的武装力量为中坚与政府军展开激烈的战斗。部分政府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向人民武装投降。最终,立宪派将亲国王的武装赶出大不里士。随后,大不里士的费达依武装向周围地区发动进攻,占领了阿塞拜疆省大部分地区。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支持波斯立宪派的革命行动,秘密提供武器弹药。1909年,立宪派占领首都,夺取政权,并召开非常国民代表大会,废除穆罕默德·阿里国王,另立其子艾哈迈德·米尔扎为国王,阿佐德·莫尔克为摄政王。11月7日,第二届议会开幕。第二届议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秩序、解决财政难题,为此不得不向英俄以外的西方国家求助,这也触犯了英俄两国在伊朗的既得利益。

英国政府害怕波斯人民的革命影响传播到印度,俄国沙皇也害怕波斯的革命运动将激起俄国国内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于是,英俄两国政府决定出兵干预波斯政局,直接镇压波斯人民的革命运动。1911年7月,出逃的穆罕默德·阿里国王在俄国的支持下,率3万雇佣军从里海登陆,向首都推进。1911年12月间,保皇派复辟势力的武装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占领了立宪派的据点议会大厦,恺加王朝重新掌握政权,次年1月又攻下大不里士。恺加王朝和地方政权利用英俄武装干涉波斯内政的机会,乘机取缔恩楚明组织,屠杀费达依成员。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大部分波斯自由派报刊被查封,立宪分子在全国遭到捕杀。波斯历时数年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波斯

1914年8月,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7月12日,也就是一战爆发前3周,年满18岁的艾哈迈德正式加冕为恺加王朝的新国王。世界大战刚一爆发,波斯政府立即宣布严守中立,由力主奉行中立政策的莫斯图菲·马茂莱克出任首相。1914年11月1日,第三届议会正式召开,议会内部在参战或中立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经过双方激烈辩论,中立政策的主张得到多数议员的赞同,采取中立政策的议案获得议会通过。由于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而它的敌人英国和俄国加入协约国,因此两大集团为了争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波斯,将战事延伸到其境内,孱弱的恺加王朝对此束手无策。

俄国政府首先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向波斯派遣大军,企图消灭德国的势力,并对参加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形成威慑。英国在波斯已有部分驻军,威胁到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奥斯曼帝国向波斯发出严厉警告,要求它严守中立立场,促使英俄军队撤出波斯,否则奥斯曼帝国军队也将进入波斯境内。恺加王朝考虑到奥斯曼帝国警告的严重性,要求英俄尊重波斯的中立,从波斯撤军。英俄军队进驻波斯,虽然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但其主要的目的是乘战争的机会进一步占领和瓜分波斯。英俄两国政府拒绝波斯的要求,反而指责它存在亲德倾向,要求其断绝与德国的一切联系。这遭到波斯政府的拒绝。1914年12月,在德国军事人员的参与下,奥斯曼帝国军队进入波斯,向占据大不里士的俄军发动进攻,占领了该城,切断了俄军与英军的联系。

一战爆发后,德国统帅部非常重视波斯的战略地位及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人利用波斯人对英俄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恐惧,进行反协约国的宣传活动。德国人认为,如果波斯参加同盟国,就会使多数伊斯兰国家倒向德国,还可能争取与阿富汗结盟,引发印度人民爆发反英武装斗争,以此切断“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德国人在波斯武装力量和治安部队中建立了亲德的势力,还用武器弹药和金钱收买部分当地部落首领,并制造反对英俄帝国主义的舆论,策动波斯人反对英俄占领军的武装斗争。部分部落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配合下,向驻扎在法尔斯省的英军发动攻击。亲德的波斯宪兵队杀死了俄国驻伊斯法罕的副领事,打伤英国领事,还将英俄两国侨民驱逐出省。一股反英反俄浪潮在全国蔓延。恺加王朝再一次要求英俄政府尊重波斯的中立,立即从波斯撤军。

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波斯北部和西部边界地区展开军事争夺,英国则和土耳其在西南阿拉伯河沿线、胡齐斯坦和法尔斯省展开较量。1917年4月,英俄两国军队在克尔曼沙赫胜利会师,伊朗西部的战事终于告一段落。十月革命胜利后,驻扎波斯的俄罗斯军队瓦解,英国人趁机抢占原由俄国控制的波斯领土。

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会。恺加王朝对巴黎和会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借机摆脱外国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以外交大臣莫沙维尔马·安萨里为团长的波斯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和会,向和会提出:①要求取消英俄划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协定,取消领事裁判权,撤出一切外国军队;②恢复波斯王国的版图,归还被列强强占的一切领土;③要求英俄德赔偿在波斯境内敌对行动中给波斯所造成的损失。作为和会主席之一的英国,以波斯政府曾宣布中立而没有参战为理由,极力否决波斯参加巴黎和会的资格。恺加王朝企图恢复原有版图的希望破灭。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苏维埃政府很快宣布废除沙俄强加给波斯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同时,俄国苏维埃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波斯得到有效传播。1920年6月,库切克汗领导的波斯北部的森林游击队占领拉什特、安扎里和吉兰地区,宣布成立“吉朗苏维埃共和国”。“吉朗苏维埃共和国”并不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伊朗共产党是新成立共和国的主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在英国和恺加王朝奸细的挑拨下,库切克汗清剿和设计屠杀共和国内的共产党员。最后共和国在政府军的打击下不断败退,而库切克汗本人也在逃亡的过程中冻死在山中。

由于恺加王朝无力镇压各地的起义和自治活动,于是请求英国政府出兵干预。英国政府借机要求先签订所谓英国保护波斯主权和独立的条约。为维持统治,恺加王朝于1919年8月9日与英国签订《关于英国协助促进波斯进步和安定协定》。协定规定:①英国将向波斯政府各部门派驻专家和顾问。②建立波英两国军官组成的混合委员会,负责改组波斯军队,并且一律采用英国武器装备。英国提供采购军火的贷款200万英镑(波斯政府以关税和其他税款作担保)。③建立波英合办企业,负责修筑铁路和公路。④建立波英混合委员会修订波斯的海关规章。英国不等波斯议会审批该协定,就付诸实施,向波斯派遣财政使团和军事教官。

1921年2月,驻扎在哈马丹的哥萨克旅士兵因数月未领到军饷发生哗变,要求向德黑兰进军追讨军饷。指挥官之一的礼萨·汗率领哗变军队向德黑兰进军,震惊朝野。艾哈迈德国王一再命令沿途驻军和首都卫戍部队阻止哥萨克旅进京,但没有一支部队接受指挥。2月21日,哥萨克旅进入京城,拥立赛义德·泽雅丁为首相,组织新政府。礼萨·汗自任陆军大臣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礼萨·汗“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掌握恺加王朝的政权。

礼萨·汗掌握政权5天后,即命令签订《波苏友好条约》。苏俄政府宣布从波斯撤军。随后,礼萨·汗乘机征讨吉兰,在消灭“吉朗苏维埃共和国”后又出兵镇压了各地的独立和自治运动,逐步实现伊朗的统一。礼萨·汗也树立了个人权威。1923年10月29日,礼萨·汗在大臣和议员的拥戴下出任首相,艾哈迈德国王预感到被废黜的危险,以出国治病疗养为名流亡欧洲(1930年客死他乡)。1925年,礼萨·汗迫使议会授予他改革的全权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行他的“现代化计划”:如实施政教分离政策、废除伊斯兰什叶派的国教地位和宗教司法权;成立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现代工厂,修建水利,发展民族经济;发展现代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并限制经学教育;建立文官制度;等等。礼萨·汗的改革是以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为榜样,他也将自己视为波斯的“凯末尔”。对反对改革的上层社会和宗教集团,礼萨·汗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在恺加王朝的支持势力受到重大打击后,1925年10月31日,议会正式废黜流亡国外的艾哈迈德国王。同年12月12日,立宪会议推举礼萨·汗为新的波斯国王,恺加王朝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