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提要

本书从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两个角度,研究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问题。全书包括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共五部分。

绪论,回顾自清代至20世纪的研究成果,简要说明本书的任务。

第一章,关于京师地理条件的观念及变化。包括:元明两都(京)制的确立及其认识基础,关于京师地理位置具有联系南北两大区域的共同认识,明朝人们对京师战略位置与京师安全的忧虑,对京师和北边粮食供应的议论。元明人们的认识,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基础,因此有合理的地方。作者认为,都燕主要是出于地理形势与政治需要的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是促成元、明两朝都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中国历史发展格局的变化,辽以燕为南京,金迁都燕京的历史传统,人们的认识特别是统治者的认识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章,关于北方农业生产与京师仰食东南的矛盾及意识。包括:关于京师、畿辅发展农田水利的实践和正反两种认识(支持和批评),国家管理西北农田水利法典化意识的恢复和淡漠,京师粮食供应依赖东南的基本国策,江南籍官员学者之江南赋重意识和发展西北水利主张,北方官员反对发展西北水利的意见。作者认为,北方五省农业水平落后有多种因素,但对北边粮草供应负担不轻;京师粮食仰给东南之国策,得在于使京师百官军队得到粮食,失在于造成东南和西北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更加不平衡,造成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破坏,造成江南籍官员学者思想意识上的不满和批评。江南籍官员学者发展西北水利主张有合理性,即揭示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与国家财政政策关系,但没有认识到北方五省发展农田水田的水源不足。

第三章,关于漕运海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及认识。包括:对运河(主要是通惠河和会通河)水源不足的认识,国家维护运河漕运的法典化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对海运漕运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肯定,对运河违背自然条件特性的认识,对明朝关于海运的三种意见。作者认为,运河和海运是人们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成果,但运河违背自然特性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建都与运河、海运关系密切,都城应该接近财赋区,或者海运粮食;既然建都北京,就应该利用接近天津港和山东海运通衢的自然条件,而不应该仅恃运河一衣带之水。

以上三章在阐述元明人们关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同时回顾追溯元明以前人们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以便做比较研究和相对准确的评价。

结语,总结元明人们的认识与实践在历史理论上的价值,及其对今日政治经济生态建设的启示意义。理论价值在于,元明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成就,如人们有意识地去反省改造利用自然(运河)的负面后果,最高统治者认识到运河水源不足而产生了强化漕运的法典意识与政策,等等,都丰富了古代历史理论的内容,扩展了历史理论研究的领域。实践价值在于,作者从元明人们关于建都北京与粮食供应的认识与实践,得出了三点结论:保证粮食安全,既要依靠国家的调控,也要依靠市场;变西北粮食生产的劣势为生态建设的优势;建设开放的交通运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