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绿色发展理论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形势,我们不能狭隘地只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也不能仅着眼于各地区的局部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来对待生态问题,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不能依赖某个单独的政府机构解决好环境问题,除了依靠环境治理措施,还必须把环境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以更长远的思路解决环境问题。
一 习近平的绿色生态新思想
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发表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内容涉及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绿色民生、绿色文化等多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不仅对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做出科学而全面的深刻论述,而且在社会、文化、民生等更广泛意义上阐述了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同时提出了能够让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清晰思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绿色生态环境的新理念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色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强调对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的保护,主张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以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永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仅如此,他还指出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2013年5月,中国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3]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4]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时强调:“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5]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召开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6]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重庆召开的推动场景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7]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强调经济的节约、循环和可持续性,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而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民生福利和社会公平。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涵盖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要环保,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环保要经济,要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护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明确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8]。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导向,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指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强调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同时,它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通过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把生态环境维护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绿色生态文化的新理念
绿色是社会文明的现代标志,寄予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绿色发展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而且涵盖着人类生存和生活所依存的人文社会及经济环境。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到武汉“市民之家”考察“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展览时指出,“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因为地球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9]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绿色文化。[1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11]推动绿色发展,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
二 绿色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绿色发展的含义
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第一次提出“绿色发展”的术语。2010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12]。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被认为是人类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发展的新动力和突破口。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等同,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绿色发展具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向自然的回馈相对称;二是人类为当代的努力与为后代的努力相权衡;三是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他地区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和人与人的和谐,核心是指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证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
绿色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1.促进发展是核心
绿色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保持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绿色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绿色发展不仅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提升质量是目标
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和健康的社会环境。绿色发展包括三个维度,即绿色生态、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环境。三者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其中,绿色生态是基础,绿色经济是条件,绿色社会环境是方向。绿色发展必然要实现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维持公平是前提
绿色发展要求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不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本区域的利益,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本国、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他国、其他区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互结合,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相互结合,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改善环境是保障
绿色发展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生态平衡,这就要求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保持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
(三)绿色发展理论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绿色发展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建筑设计等人类活动应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13]。同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提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14]。绿色发展应该是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最大化收益。
2.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绿色发展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收益应大于成本或与成本持平,经济活动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对资源的利用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即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不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人类社会内部的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自然界内部互相依存的平衡关系,也就意味着破坏了人与自然综合系统的平衡关系,将会导致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或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就经济发展观的视角而言,绿色发展理论应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鼓励社会经济发展;二是经济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努力保证各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公平的发展权。
3.从科技应用的角度来看
技术可帮助人类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提升生活质量,新技术的研发应该以减少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为条件。科技进步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的绿色发展无从谈起。在技术选择上,绿色发展应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 绿色发展理论的生态基础
绿色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绿色发展是一个起源于生态学的经济理论问题,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生态学家的启发与引导之下,人类开始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复合系统的视角重新思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理论运用生态学概念、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即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的和谐三维架构,实现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从而令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提升生态文明程度,形成稳定协调的人工生命系统。绿色发展理论反对人类不顾环境和生态平衡而单纯地追逐经济利益,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绿色发展理论不仅采取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模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采用生态文明标准来衡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绿色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肯定,虽然绿色发展的起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注人类的当前利益,更关注人类的未来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综合发展。
绿色发展理论要求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与代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益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这三个层次在人类利益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其中,生态利益要求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同时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保持生产力的可持续运行能力,以满足全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利益。与此相契合,绿色发展理论将生态利益视为人类最高利益。
从系统学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由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不同的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进行着不停顿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控制,使系统的各部分处于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状态,从而保持着整体系统平衡。由于能量的投入与转化,绿色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由于物质在系统内外的循环,生态系统得以再生和延续。按照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合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从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