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调研地点介绍
从2012年开始,笔者及研究团队先后奔赴湖北X区、湖北Z县、安徽F县、湖南H县、江苏L水区、江苏P县、江苏S县、浙江J县五省八县(区)展开调研,每一个调研地点调研时间从7天到25天不等,调研累计时间为180天左右。本书正是基于对以上地点的调研而完成。
①湖北X区位于江汉平原北部,辖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共有行政村365个,社区82个,2013年全区总人口85.1万人。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116.5万亩,为全省优质稻工程示范县(市、区)之一。该区有湖北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CH农业发展公司,自2011年开始,该公司流入农民的土地多达2万多亩。2013年,该区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27.3%。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于2012年5~6月在该区的三个乡镇展开过专题调研。
②湖北Z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辖17个乡镇,共有279个行政村,2012年共有人口42万人左右。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由于地处山区,当地大力发展并推动茶叶、蔬菜、中药材、油料、水产养殖五种农业产业建设。尤其是茶叶种植在当地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2014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超过4亿元。该县有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S茶叶公司,其先后流入农民土地近2000亩。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于2013年4~5月在该县的三个乡镇展开专题调研。
③安徽F县位于安徽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辖六个乡镇,19个居委会、75个行政村。2014年共有人口28万人左右。该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县,农民普遍种植两季水稻。2012年,县政府积极推动土地的大规模流转,部分乡镇已经实现了土地的整村流转。2014年,全县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近60%,其中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和50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达到100多户。笔者及其研究团队于2010年12月、2011年7月,以及2013年10~11月在该县的P镇展开多次专题调研。
④湖南H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衡山之南,湘江中游。该县下辖26个乡镇,893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23万人。201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150万亩左右,其中稻谷播种面积达到130万亩左右。该县的安邦农业科技公司2009年成立,通过不断流转农民的土地,目前已实现规模种植25万亩,服务农民的土地面积则达到600多万亩。该县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5~8月,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成员曾在此多次进行专题调研。
⑤江苏L区地处长江之滨,属于丘陵地带,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乡镇,共有行政村91个,社区28个。2012年全区人口在42万人左右,共有耕地46万亩。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2012年,L区所在的江苏省大力推动所谓的“万顷良田计划”,L区的部分行政村乃至个别乡镇都已经实现了整建制的土地规模流转。由于该地区处在长三角经济圈内,其提供了一个发达地区土地规模流转的样本。笔者于2015年7~8月在该县的L镇展开专题调研。
⑥江苏S县位于苏北平原。该县辖1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50个行政村、91个社区。2012年全县共有人口105万人左右。该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生产的“S大米”是江苏省著名的农业产业化品牌。2013年该县推动“联耕联种”的改革,即在不推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破除田埂、联合起来的方式统一耕种土地,这既使得农业大机械的作业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比于土地流转地区,S县提供了当前一种不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笔者及研究团队于2015年10月在该县的H镇、CD镇等乡镇展开专题调研。
⑦江苏P县位于苏北平原,辖4个街道,13个乡镇,共有318个行政村,57个社区,2015年全县共有人口约112万人。全县共有耕地122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稻米、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蔬菜等。该县土地资源稀缺,2012年开始在部分乡镇大力推广“撤村并居”与“农民上楼”。笔者于2015年12月在该县的D镇、Y镇等乡镇展开专题调研。
⑧浙江T县位于浙江南部,紧邻上海,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该县下辖6个乡镇,3个街道,共有104个行政村、47个社区。全县耕地面积47.5万亩左右。2012年底,常住人口约80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约38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约42万人。2014年,T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48元,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休闲观光农业八大农业产业。在2008年,T县所在的J市确定了“两分两换”的农村改革思路,即按照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方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上楼”。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于2014年7~8月在该县的YZ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1] 参见《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行政强推问题突出》,网易财经,2014年12月14日,http://money.163.com/14/1214/14/ADECUDEV00252G50.html。
[2] “农业内卷化”是格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农业特征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发现爪哇岛聚集了印度尼西亚2/3的人口,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和小型手工业,但由于缺乏资本,且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碍,劳动力又无法向外流动,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参见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 事实上,从这两种观点的交锋来看,他们当前对土地流转采取的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定义,即土地所有权变动的一切权属变动都称为土地流转,其中不仅包括农业土地的权属变动,也包括国家的土地征收行为。而一般意义上以及本书中的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在农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的土地权属变动。
[4] 比如,在对剥削关系的判断中,相关研究认为当下农业资本主义形成不一定表现为传统雇佣关系的直接增长,对于剥削关系的判断也就不能仅仅从生产关系和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而应该在整个资本主义的环境之中看待农民受到剥削的事实是否仍然成立。具体文献的综述可参见王立新:《农业转型概念的双重化》,《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5] 其实,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小农家庭将长期存在的观点一直存在。在恰亚诺夫看来,小农家庭农场具有超历史性的意义,历史环境只是一系列外在强加于小农家庭的力量,小农家庭本身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小农家庭不会被改造,由此形成了与马克思、列宁关于农业资本化针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具体参见恰亚诺夫,1996)。
[6] 本书的地方政府主要指县、乡两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