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走廊研究(2018年下半年刊/总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经济学分析[1]

丁赛[2]

【内容摘要】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是没有现成国际经验可循的开创性的中国实践。本文将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发展期(2003~2012年)和加速跨越期(2013年至今)。本文对两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经济学启示为:西藏外来资本拉动型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可或缺;文化旅游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在全国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西藏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定位有别于其他地区。显然,西藏的市场化进程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相结合,不宜过快,市场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定位须综合考虑并稳步推进。

【关键词】西藏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20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阐释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其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0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面临贫困区域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等困难和挑战。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也是没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的中国实践,其开创性毋庸置疑。

一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相关指标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西藏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社会条件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长期持续全面稳定,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

西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长足发展的目标定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具体实践。

为了科学地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做了重要修订,形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2008年,这一指标体系监测方案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咨询。各省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设了部分指标。[3]迄今为止,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1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见表1)。

表1 2000~2010年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表1数据显示,在2000~2010年,西藏的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从46.5%提升至63.1%。虽然和“十五”期间相比,西藏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加快,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但依然落后于全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总体上,西藏和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具体为:和全国的差距从2000年的13.1个百分点增加至2010年的17.2个百分点;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从2000年的17.8个百分点扩大为24.9个百分点;即使是和西部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从6.7个百分点增大为8.3个百分点。[4]测算得到的2013年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4.78%。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特别是纠正单纯以GDP为导向衡量发展成效的偏颇,在统计和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始引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方面的指标体系。[5]该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力图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发展水平,突出民生主题;从总体上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大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引入了公众评价。地区发展和民生指数包括6个方面共42项分项指标,目的是将发展导向引导到质量效益提高和民生福祉增进上来(见表2)。

表2 2000~2014年东、中、西部和西藏的民生与发展指数

续表

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显示2000~2014年西藏和东、中、西部相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西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标上的差距较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差距有所缩小,西藏与西部地区在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标上的差距基本一致(见图1)。

图1 西藏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和东、中、西部差距

资料来源:图中数据根据表1和表2计算得到。

发展与民生指数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共包括了六项一级指数,分别是:经济发展指数、民生改善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生态建设指数、科技创新指数和公众评价。但因公众评价的相关数据没有公布,因此本文的分析将就五个一级指数展开。在二级指标中,经济发展由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三大类内容组成;民生改善涵盖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三大类;社会发展的内容有六类,具体为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生态建设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治理两项内容;科技创新包括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项内容。[6]2012~2014年西藏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及各分类指数见表3。

表3 2012~2014年西藏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的五大分类指数

表3中各分类指数在2012~2014年显著上升的是民生改善指数,提升幅度年均约为9%;其次是社会发展指数,年均增幅为2.31%;小幅增加的是生态建设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科技创新指数西藏都是负增长。

和东部、中部、西部相比,在社会发展指数上,西藏均超过了东、中、西部;在落后的四个指数上,差距最大的是科技创新指数;其次是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指数。因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没有公布全国平均水平指数,因此以中部地区为比照对象,西藏和中部地区相比在2014年相差近11个百分点,2010年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7.2个百分点;经过四年的努力,西藏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了6个百分点。而2014年之后西藏无论是GDP增速还是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扶贫攻坚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虽然没有公布更新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但西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悬念。

二 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截至2014年,西藏的社会发展指数领先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和三个地区的差距小于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指数与三个地区的差距。本部分将集中探讨西藏小康社会建设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

西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省份,虽然GDP一直居31个省份最后一位,但人均GDP却始终高于甘肃、云南、贵州。

表4显示,2013年后西藏GDP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西藏脱贫攻坚的力度持续加大,成效也更加显著,这表明西藏在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进入快车道。为此,将2003~2012年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跨越期。

表4 西藏2003~2017年GDP增速在31个省份中的排名

(一)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发展期(2003~2012年)

纵观2003~2012年,西藏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经济特点是发展与转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西藏自治区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认真做好全面小康社会试点工作。选择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区域带动作用较强的地、县,作为小康建设试点抓紧启动试点工作。制定政策加强协作,鼓励和支持试点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7]21世纪初,虽然西藏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西藏GDP是1978年的28倍,人均GDP增长了17倍,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总体特点为:绝大部分的农牧区中传统农牧业、未经市场经济洗礼的农牧民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参与体,200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6.6%;城市中全自治区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比例在2003年为94.4%,比1978年的93.7%还增加了0.7个百分点。[8]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西藏经济活动无可替代的主角,确定指标、安排项目、直接配送各类经济资源。2003年西藏的人均GDP是6094元,相当于1997年的全国平均水平(6054元);2012年西藏人均GDP是26326元,相当于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25963元)。[9]两相比较,西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6年缩小至3年,但和东部地区中发展最快的北京和上海相比,2012年西藏的人均GDP相当于北京2002年的水平,存在10年差距;和上海1997年人均GDP的水平持平,有15年的差距。[10]总体而言,西藏在本阶段小康社会建设发展转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夯实农牧业基础地位

2003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点就是“发展特色高效农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具体包括强化农牧业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及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加快结构调整两方面内容。2004年,以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领导精力,还是扶持政策、资金投入,都全方位地向农牧区倾斜。2004年自治区对“三农”的投入达32亿元,仅财政涉农支出就达11.7亿元,增长27.8%。[11]2005年,全区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组织、引导和扩大劳务输出,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06年,全区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切入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9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09~2014年的经济工作定位为首先要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密集式高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阶段西藏把增加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12]2002~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5.6亿元,年均增长19.9%。[13]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公里,新增黑色路面2952公里,43个县通柏油路。“十一五”期间,西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扩大社会投资,落实援藏资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52.3亿元。[14]综合交通运输网初步形成,公路里程数比“十五”末增长33%。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0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林芝机场正式通航。以水电为主的综合能源体系加快建立,全区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比“十五”末增加47.4万千瓦,在建规模95.6万千瓦。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万亩。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3G网络实现全县覆盖,互联网用户超过115万户,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光缆、通传真。[15]“十二五”规划投资是“十一五”的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4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81亿元、增长11%,落实援藏资金24.66亿元、增长8.8%。[16]

3.对口援藏规模不断扩大

支援西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的重要方面。我国迄今召开的六次西藏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针对“对口支援”西藏发展工作进行了决策部署,援藏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通过各对口援藏省市进入西藏建设工程项目并交付当地使用的方式,为西藏发展输血,帮助西藏兴建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至关重要的一批基础设施,为西藏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数据证实,从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至2016年,援藏项目资金达到了485.8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项目占比19%,能源占比15%,交通电信占比49%,社会发展占比8%,市政占比4%,产业部门占比1%。[17]

长期以来对口援藏的主要模式是实施对口工程项目,这些援助项目几乎全都属于“进入式”“输血式”的援助模式,由各承担对口援藏省市组织企事业单位,带着资金、项目和团队到西藏开展项目建设,建设完工之后移交受援地管理和使用,被称为“交钥匙工程”。这些项目建设一方面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西藏经济、社会嵌入度不足,对引导西藏社会发展变迁影响力有限等问题。

4.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在“十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2002~2005年,自治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对旅游业、藏药业等产业的扶持。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4%、23.8%;[18]矿业、绿色食品业和民族手工业稳步增长。2003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19]2005~2012年,以特色农牧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为重点,对水资源和湖泊资源的开发力度显著增加,第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总体上三次产业突出了特色和品牌优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规模经济。

5.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

本阶段的扶贫开发以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为切入点,“十五”期间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十一五”期间安居工程的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八个基本解决”[20]也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加快实施了水、电、路、信、气、广播影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了农牧区面貌。在2003~2012年实施了移民搬迁,强化对口联系、定点帮扶,继续实施科教文卫扶贫,结合西藏的实际,开展了“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科学调整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向,重点向解决绝对贫困群众的温饱、地方病高发区群众脱贫、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和发展倾斜。

(二)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跨越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西藏GDP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五,2014~2017年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从GDP看,2017年西藏GDP达到了1310.6亿元,2016年人均GDP为35184元,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调整后相当于全国2011年[21]的平均水平,北京2003年[22]和上海2002年[23]的人均GDP水平;从年份的差距看,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6年,和北京有14年的差距,和上海相差了15年。较之2012年西藏的发展情况,2016年西藏和全国、北京的年份差距有所扩大,和上海的年份差距保持不变。2017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约4万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5%,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相比差了1.7万多元,自治区政府提出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追赶上全国步伐。[24]同之前相比,本阶段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上一阶段经济发展与转型继续延续的前提下,突出扶贫攻坚和三次产业规模性发展。主要经济特点体现为以下几点。

1.全面开展扶贫攻坚

本阶段西藏在继续强化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拉动、特色产业支撑的同时,扶贫攻坚全方位推开,“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1.9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17.4亿元,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2015年,按国家现行贫困标准西藏依然有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十三五”时期是西藏自治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西藏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保证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西藏的经济发展工作围绕着基础项目开展,以产业园模式推动三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实施全区脱贫攻坚规划,完善专项、行业、社会、金融、援藏“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行精准扶贫,强化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动态管理,完善扶贫对象瞄准识别机制,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行严格的扶贫脱贫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自治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截至2016年,西藏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5年减少贫困人口53万人。2016年,西藏被中央评为扶贫工作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25]2017年,西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33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20个。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西藏自治区政府坚持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行“三免一补”政策,资助贫困大学生1.25万人;培训贫困人口4.97万人,转移就业4.62万人。

2.大型投资形成产业规模化

2013~2017年,新建藏青工业园区、拉萨高新区和昌都经开区等,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2017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同比增长两倍多。设立11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净土健康、天然饮用水、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发展。2017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签约项目21个,签约资金117.67亿元。[26]全区200个重点项目中,2017年在建132个,已完工25个,累计完成投资1618亿元。截至2017年,西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已经构建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四个层级,主要包括农牧业、工业、文化、旅游和综合类园区;特别是西藏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旅游、文化与生态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产业园已成为西藏力争成为世界高端旅游地的重要引领。以拉萨为例,拉萨市下辖八个县区,具体为:城关区、墨竹工卡县、达孜区、堆龙德庆区、曲水县、尼木县、当雄县、林周县;现有和在建各类园区共16个。其中著名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藏唯一的特殊经济区域和管理体制创新试验区,是连接我国与南亚通商的枢纽,是西藏支柱产业相对聚集和科技成果转化及出口加工的基地,现已发展成为西藏自治区体量最大、质量最优的区域经济体。[27]

3.国有经济持续保持主体地位

西藏自治区的国有经济一直是主体地位的事实不仅是由于大政府的职能管理定位,更体现在国有经济就业人数的比例方面。

图2 西藏自治区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17年》。

图2的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曲线呈现了1978~2016年西藏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的变化。1978~2012年西藏自治区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一直窄幅波动,稳定在91%~95%的区间。虽然1999年是相对低点(91.1%),但之后小幅上扬至2012年96.3%的历史最高点。2013~2016年,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足14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82.5%的最低点后又略升至2016年的84.5%。而2016年全国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例仅为79.5%。

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发展特点之外,2013~2017年西藏的经济发展还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环境改善、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三 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学启示

20世纪初至今的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不仅有党中央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17个省市[28]自1994年至今不间断的民生援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这两大方面对西藏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时至今日,西藏自治区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按照目前西藏的发展速度,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然的。从长期来看,西藏依然存在区内发展不平衡,与东部、中部地区发展差距大的问题。我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0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西藏目前在外力推动下以大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延续的可能性最大,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西藏外来资本拉动型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落后经济的起飞引擎通常是大量投资。长期以来,西藏的投资拉动性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中央财政和17个省市的援藏支持和帮助(见表5)。

表5 西藏财政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表5显示,2003~2016年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占西藏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77%下降至86.9%,13年的时间仅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的投资所占比例在63%~92%波动,即使是2013~2016年西藏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国有经济的投资所占比例也占到了68%以上,说明了国有经济主体地位持续保持。而图2中给出的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看,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2013~2016年西藏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前五的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85%以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了“十二五”3305亿元和“十三五”6576亿元中央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惠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29]西藏近年来取得的高速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外来的资本驱动,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传统宏观经济学构建的内生性增长模型的核心假定是:技术增长不是外生的,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增长。如果要形成内生性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研究开发是关键。[30]从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上看,西藏的科技创新指数在2012~2014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见表3),与东部、中部、西部的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虽然西藏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长足进步,但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产业技术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西藏外来资本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任何改变或转型的条件。

(二)文化旅游业外的其他产业在全国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的局面很难短时间扭转

总体上,西藏目前的产业规模小,初级性、粗放型特征明显,除文化旅游业外,其他产业在全国竞争性市场中不具有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来自实体企业,目前西藏各大产业园区中的国有企业大都还是追求规模,而当今市场的竞争力早就已经从规模的比拼演变为追求灵活多变的产品制造以及快速的技术更新。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国内外生产要有竞争力,其生产要素成本必须处于最低水平,这种竞争优势的前提是所在的产业和所用于生产的技术必须符合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31]

从全球来看,全球低端制造业正逐渐从中国向东南亚和南亚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正在进行;反观国内,在东部地区向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西藏受限于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之没有劳动力优势,几乎不可能真正参与。而且目前西藏除旅游业外,几乎所有产业生产的定位均立足于区内市场。即使是西藏拥有较具优势的水资源及相关产品,也因产量有限、成本高在全国市场丧失了比较优势。

(三)西藏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定位有别于其他地区

虽说我国渐进型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不能简单归因于政府干预的减少和市场力量的胜利,但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的迅速成长功不可没。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有效的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的前提。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西藏三次产业不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治区内国有经济独大的局面一直持续,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市场竞争没有常态化。例如,2017年西藏普通高校毕业生市场主导就业获得突破性进展,[32]这说明西藏的市场化进程步伐有待加快。综观西藏的现实,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稳定任务繁重。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要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导向、生态是第一红线。[33]要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4]因此,西藏的经济改革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政府职能涉及范围相对更大,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国有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合理配置资源、深化简政放权,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显然,西藏的市场化进程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相结合,不宜过快,市场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定位须综合考虑并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 郭利芳)


[1]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课题“民族地区全面脱贫与小康社会建设”(2016MZSCX004)的阶段性成果。

[2]丁赛,中国社会科学院。

[3]丁赛、刘小珉、龙远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25~35页。

[4]徐伍达:《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西藏研究》2017年第5期,第70~79页。

[5]丁赛、刘小珉、龙远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25~35页。

[6]摘自《2014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监测报告》,载《中国发展报告》编写组编《2016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7]摘自《200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西藏日报》2004年5月31日。

[8]摘自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整后,2009年全国人均GDP(25963元)相当于2012年的29003元。

[10]2000年北京人均GDP为24122元;1997年上海人均GDP为25750元;CPI调整后均大于2012年西藏人均GDP(26326元)。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1]摘自《200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test/2006-02/10/content_185335.htm。

[12]引自《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3/23/t20120323_23183737_1.shtml。

[13]引自《200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2008lh/content_893020.htm。

[14]根据历年西藏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15]引自《201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gzdt/2011-02/09/content_1800138.htm。

[16]引自《2012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test/2012-02/06/content_2059313.htm。

[17]《就业互嵌导向的“对口援藏”模式转型研究》(未刊)。

[18]引自《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3/23/t20120323_23183737_1.shtml。

[19]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0]“八个基本解决”是指到“十一五”末,一是基本解决乡镇、村通公路的问题;二是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三是基本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基本解决农牧民安居问题;五是基本解决乡乡通邮、村村通电话问题;六是基本解决碘缺乏致病问题;七是基本解决白内障致残问题;八是基本解决县乡医疗设备缺乏问题。摘自《200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xz.people.com.cn/GB/139204/178889/10725324.html。

[21]2011年全国人均GDP为36018元。

[22]北京2003年人均GDP为34892元,2004年为41099元。

[23]上海2002年人均GDP为35329元。

[24]摘自《西藏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http://www.xizang.gov.cn/xwzx/qnyw/201802/t20180213_154756.html。

[25]引自《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xz.people.com.cn/n2/2018/0214/c138901-31260133.html。

[26]摘自《西藏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http://www.xizang.gov.cn/xwzx/qnyw/201802/t20180213_154756.html。

[27]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基本情况》,2015年12月25日,http://www.tdofcom.gov.cn/yqjs/2295.jhtml。

[28]17个援藏省市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天津、重庆、山东、吉林、黑龙江、广东、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浙江、辽宁、河北、陕西。

[29]引自《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xz.people.com.cn/n2/2018/0214/c138901-31260133.html。

[30]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65页。

[3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3页。

[32]引自《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xz.people.com.cn/n2/2018/0214/c138901-31260133.html。

[33]摘自《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tibet.news.cn/leader/20170213/3652166_c.html。

[34]引自《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http://xz.people.com.cn/n2/2018/0214/c138901-3126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