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主管理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高校民主管理的原则

高校民主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高校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经验总结,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形成新的体系。正确的高校民主管理原则,是高校教育和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概括,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方向和效果,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办学目标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正确运用高校民主管理的原则,是不断推进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高校民主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属于人们主观认识的范畴,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才能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贯穿办学的全过程。二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传承学校的优秀文化,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强化学校的管理实践。高校民主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依法治校原则、协同创新原则、效能优先原则、科学规范原则等。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指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方向上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管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高校民主管理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则,体现着教育的阶级属性,直接关系到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目的要明确。高校民主管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坚持师生员工作为办学主体,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面向全局。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服务。三是要加强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党委肩负着全面领导、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任。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坚持民主与集中统一,用民主促进集中,用集中指导民主。高校民主管理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科学决策的规章体系。其中“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集中体现;“民主集中”是集体领导的实践过程和根本保证。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以民主为基础,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党内民主推动高校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党的决策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党委的决策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民主管理中怎样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我们认为,一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增强群众观点,做到心为民所想,事为民所办,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为了师生员工的一切。二是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凡是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加强沟通协商,集中民智,达成共识,确保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三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中统一领导。高校管理只有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符合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也只有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才是师生员工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高校要充分发挥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机制,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与完善,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广泛参与和深度介入,共同推动高校“双一流”事业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榖梁传》)、“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近代国学大师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5]

以人为本的内涵。首先是“人”这个概念,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眼里,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的发展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历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理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的更高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毛泽东主张的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其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符合当今大学的教育理念。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科学民主”“学生自治,教授治校”等一系列民主管理的思想,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也就是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在高校民主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职工为主体的要求是尊重参与者和管理对象的需要。把教职工放在主体位置上,让所有教职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依靠教职员工来推进高校管理。在管理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强大凝聚力,和谐管理,从而推动民主管理的实施和内涵化。”[6]高校民主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为本,培养人、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

(四)坚持依法治校原则

法治性是指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高等学校对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学校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要依法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行使无效管理。高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为准绳,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学校事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要依法,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这也是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高校民主管理的核心是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高校民主管理坚持法治性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延伸,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适应法治国家需要而走向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1993年开始,《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明确地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建设、民主监督等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加快推进了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指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规定,“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当着重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全体师生员工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必须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尊重行为主体的权利,维护行为主体的利益。

高校民主管理必须坚持法治性原则,做到依法治校。高校要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相统一。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要履行好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规范高校办学行为,提高高校的法治化水平。高校行政管理权力是源于大学的科层组织,是通过指示、指令、决议等方式自上而下实现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目的是要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现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

(五)坚持协同创新原则

高校民主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它要求任何系统、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在各自管理工作中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必须与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相互协调和配合,使管理工作产生综合效力,保障学校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民主管理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构建校内的横向与纵向制度体系建设,对外开放办学的制度保障。在高校民主管理中尤其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到科学规划,高度统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工合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协同创新,提高管理效率。

正因为如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学校内部、学校和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贯彻整体性原则要坚持:一是面向整体,综合部署;二是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妥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长远与短期工作的关系,真正发挥民主管理的整体性效益。

(六)坚持效能优先原则

高校不同于企业,不是以金钱、物质的产出为根本效能利益目标的,但是高校的管理依然要遵循时效性、效能性原则。学校管理的效能性原则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最小的消耗,更快地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从而取得学校工作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讲求实效,管理者更要有效率和效益意识。

高校民主管理贯彻效能性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服务的效益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影响力,让国际国内对高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二是要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要发挥管理的最大化效能,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财尽其力的作用。三是要增强时间观念,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教育质量,科学地支配时间,才能取得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七)坚持科学规范原则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科学性也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是一门科学,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存在着客观规律性。人们发现、探索、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原理与原则,使管理成为在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论行为。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必须掌握科学管理的方法,坚持科学管理原则。

管理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管理学是由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管理者具备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同时,管理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