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论丛(2020年第1辑/总第39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语

礼物交换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资而进行的经济交易,同时还是一桩道德交易。[53]清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格鲁派宗教首领长期保持的贡赐往来,并非单纯的物物交换,还是在清中央“厚往薄来”政策下维持两地稳定的社会关系与政治角色的一种方式。历辈达赖喇嘛及班禅额尔德尼的认定皆需清朝中央政府的认可,受中央政府的册封,并遵照旧例向清廷进献方物,同时,中央也赏赐其大量的礼品。这一方面是达赖喇嘛及班禅额尔德尼在情感上表达对中央的认可和对赏赐的感谢,另一方面则是证明西藏地方对清朝中央在政治上的归属、服从和认同。随之各种珍贵物品贡赐的进行,清中央统治者通过这种专属“共享”的方式,在凸显其对格鲁派宗教首领礼遇的同时,也维系了清朝对西藏地方的绝对统治,强化了西藏地区僧俗大众对清中央的认同与向心力。

藏汉异质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具有一个双方彼此认知、融合及再创造的发展过程,两者经过彼此间的不断磨合,实现各自文化上的变革和创新。清代,一方面,大量藏式物品进入宫廷,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宫廷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如内务府造办处受藏族艺术风格的影响,不断对藏式器物进行仿造、复制及创新,在此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各种文化元素,而且在传统宗教功能的基础上,附加了装饰及赏玩等实用功用;另一方面,随着内地手工艺品制造技艺的不断提高,以及清统治者对西藏地区治理的深入,大量造型精美、质地考究的物品被赏赐至藏地,它们除了代表清廷对西藏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礼遇和重视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藏地民众尤其是西藏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这种汉藏文化在两地手工业品及上层人士的审美情趣上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除代表着汉藏双方在政治、经济上有着不断加强的紧密联系外,还代表着彼此的文化认同及藏民族对清朝国家的认同也在逐渐增强。也就是说,随着双方关系日渐密切,贡赐物品不仅承载着一定的政治含义,还见证着汉藏两地文化的互相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彭陟焱,西藏民族大学;陈昱彤,陕西师范大学)


[1]《东华录·崇德七》,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第26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第8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第16页。

[4]《清文献通考》卷29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第4120页。

[5]《(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第2356页。

[6]《清文献通考》卷292,第4120页。

[7]《(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2,第2362页。

[8]张双智:《清代朝觐制度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第20页。

[9]《续文献通考》卷33,明海影印明万历刊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第8页。

[10]《(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2,第2361页。

[11]《福康安等奏供奉金本巴瓶于大昭寺佛楼及八世达赖喇嘛欢欣感激圣恩情形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4-1438-02。

[12]《(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1,第2332页。

[13]《呈进贡物品并应折赏数目清单》,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5-0605-028。

[14]《(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2,第2362页。

[15]《赏赐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班禅额尔德尼噶尔丹西勒图萨玛第巴克什等物品清单》,道光十一年九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3-18-009-000083-0005。

[16]扎呷:《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第59页。

[17]〔法〕布尔努瓦:《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第241~242页。

[18]《驻藏大臣为著巴勒布匠人雕琢佛像事致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第190页。

[19]“ja金刚佛像”系蒙古文翻译;《驻藏大臣为将在藏地铸造并迎请佛之画像事致第穆呼图克图及诸噶伦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九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31页。

[20]《驻藏大臣为将在藏地铸造并迎请佛之画像事致第穆呼图克图及诸噶伦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九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31页。

[21]〔意〕图齐:《西藏人对佛教造像风格的分类》,罗文华译,陈庆英等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第179页。

[22]文中图片皆为作者于2019年12月22日参观北京故宫“须弥福寿”展时所拍。

[23]《驻藏大臣为奉旨西召画匠按样板法致佛像事致第穆呼图克图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11页。

[24]《驻藏大臣为奉旨西召画匠按样板法致佛像事致第穆呼图克图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初七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11页。

[25]《清高宗实录》卷1072,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

[26]《内务府奉旨镶配班禅源流画像供挂须弥福寿庙》,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第47页。

[27]《内务府奉旨将银轴头班禅源流画像在法藏楼楼上楼下中间供奉》,乾隆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第95页。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44册,人民出版社,2005,第163页。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44册,第228页。

[30]王子林:《〈六世班禅画像〉唐卡考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31]扎呷:《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第75页。

[32]朱培初:《鼻烟壶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1,第15页。

[33]《驻藏大臣为理藩院咨来赏物之汉字清单请传谕知等事致第穆呼图克图等文书》(原件系蒙古文),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15页。

[34]《敕谕六世班禅南巡路途平安赏苏绣僧冠等物赉往》(原件系满文),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九日;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珍藏历世班禅额尔德尼档案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159页。

[35]《奏赏给八世达赖喇嘛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之物品单》,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奏五十八年十一月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3-0195-3450-027。

[36]《噶厦及僧俗官员等为恭贺策墨林第二任摄政王阿旺江白楚臣加措受赐名号印敕事所献礼品单》,道光四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第1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第137~145页。

[37]《大学士长龄为收到进京堪布捎带信函赠物并回赠礼物事致诺门罕》(原件系满文),道光朝,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75页。

[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第318页。

[39]《大怙主转世灵童在色拉寺和下密院扎仓初学佛法时各员进供礼品清单》,乾隆八年十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第1册,第21页。

[40]《噶厦及僧俗官员等为恭贺策墨林第二任摄政王阿旺江白楚臣加措受赐名号印敕事所献礼品单》,道光四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第1册,第137~145页。

[41]《庆郡王为达赖喇嘛送礼回赠丝绸皮张致谢问安事致达赖喇嘛呈文》(原件系满文),年代不详,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官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72页。

[42]《兵部尚书为问安事致强巴喇嘛》(原件系蒙古文),年代不详,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73页。

[43]《致祭嘉庆皇帝举行佛事仪式事之摘录》,道光元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第1册,第117~118页。

[44]《郭尔罗斯扎萨克镇国公杨赞巴拉为祈福消灾事致达赖喇嘛呈文》(原件系蒙古文),道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官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299页。

[45]《巴林王为请安布施事致济咙呼图克图呈文》(原件系蒙古文),年代不详,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305页。

[46]《翁牛特旗王喇特那济尔迪为祈福事致博克多葛根》(原件系蒙古文),嘉庆十二年初吉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转引自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第11卷,第312页。

[47]王子林:《雨花阁:乾隆朝宫廷佛堂建设主导思想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第93页。

[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28册,第508页。

[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45册,第43页。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53册,第591页。

[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30),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条。

[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2册,第355页。

[53]〔法〕马赛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