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报告:科技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现状:展览教育、课程表演、公众活动、馆校合作是主要的教育工作

20家实地调研的科技类博物馆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归纳起来,展览教育、课程表演、公众活动和馆校合作这四类工作开展得较普遍。其中不少场馆在可移动教育资源开发上注重科学课程和内容的挖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招牌”项目。馆校合作近年来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发展。

发现1:教育职能范畴总体类似

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展览教育,主要是在展厅内围绕展览展品开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类是课程表演,主要是在场馆内外开展的动手做课程、STEM课程、科学实验和表演等;第三类是讲座、竞赛、科普大篷车等公众活动;第四类是馆校合作。

100%的科技类博物馆都开展了展览教育,90%的场馆有课程表演,80%的场馆有公众活动,60%的场馆有馆校合作类项目(见图1)。

图1 场馆教育工作类型

发现2:课程和表演类富有特色

不少科技类博物馆通过挖掘与观众生活有关的,观众感兴趣、乐于探究的内容,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开发了富有特色的课程类和表演类可移动教育资源。在博物馆全行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体现出科技类博物馆的特色及其具有理论支撑的专业化水准。

(1)课程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针对3~18岁的未成年人设计了一系列探究课程和可动手资源包,如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小小博物家。其中,自然探索移动课堂采用观察记录、动手实验、角色扮演、讨论对话等学习方式,涉及昆虫、生态、植物、天文、地质、人文、进化等主题;小小博物家包括“岩石与矿物”“管窥自然”“化石探秘”3个主题11个资源包,学员可以根据指导手册自主完成对标本的观察、记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2)表演类

索尼探梦科技馆开发的科普童话剧是在中国首创的表演形式,科普童话剧将科学实验与现代戏剧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为载体,穿插有趣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现象,以舞台、灯光、音响、多媒体等新奇的方式诠释科学知识。目前已经开发了十余部科普剧。

发现3:馆校合作近年蓬勃发展

受国家政策等的推动,近几年,约60%的科技类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主要分布在教育改革试点启动较早的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这些博物馆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团队,建立了对应的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仍处于进一步深化完善中。另外一些场馆虽然没有系统地开展馆校合作项目,但是也普遍设有为学校参观提供的教育服务,如讲解辅导、课程活动等。

2015年10月,重庆科技馆在全国率先启动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如今,重庆科技馆已经累计与160余所中小学校签约开展“馆校合作”,累计研发馆校合作课程134门。2016年,上海科技馆也启动了馆校合作项目,目前分为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实习研究员四大类。中国科技馆已经与200所学校签约,馆校合作的项目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组织游学、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此外,中国科技馆还计划与学校兴趣班、学校社团结合,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