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旗县开发式扶贫、连片扶贫的举措与思考
社旗县牢固树立“大扶贫”工作思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明确攻坚任务。2015~2019年集中攻坚,实现5.56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转移就业脱贫17887人、扶持生产脱贫34618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2288人、临时救助脱贫807人);2019~2020年巩固提高,实现全面小康,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壮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发展蔬菜、烟叶、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填补贫困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空白。一是激发攻坚合力。将扶贫开发同财政、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社保等部门工作统筹安排,形成各方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二是提高攻坚实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亿元项目招商活动,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全力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富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与用好支持老区政策相结合,通过精研老区政策,谋划对接项目。
一 开发式扶贫与富民强县并重
发挥产业带动优势,实施“产业联带”。围绕“一村一业”的目标,注重培植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纽带,重点吸收农村困难党员、特困户加盟,带动贫困群体致富。该县贫困群众依托食用菌栽培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农村庭院面积大的优势,发展食用菌栽培,种植平菇、香菇、鸡腿菇等12个品种。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着力变“分散式”资金投入为“集约式”捆绑使用,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人畜饮水、路网建设等涉农资金,解决了基础建设、产业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问题。2016年,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18个,落实项目资金128万元;重点贫困村共投入资金5125万元,硬化道路、扩挖塘堰、新建泵站,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改善村民就医看病条件,资金投入达104.6万元。“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劳动力彰显特色。社旗县利用电脑学校、职业中学等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2015年,该县共培训安全保卫、计算机应用、养殖实用技术、电焊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型人才800人,输出560人,为贫困家庭增收创造了基础条件。围绕“一村一业”的目标,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蔬菜大棚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和核桃栽植管理技术等,共培训1400人次。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取得新突破。社旗县把发展经济林产业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林8000亩,扶持绿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扶持2家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发展生产带动农户增收,完成亚行贷款项目955.2万元,栽植核桃林1950亩,蔬菜大棚近10000亩。
社旗县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坚持“人才引领”模式,通过举办社旗县第二届“回创之星”和“拔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出一大批乡土实用人才、科技人才和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头落实政策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全力打造“扶贫车间”模式,引导各乡镇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引领作用,掀起“扶贫车间”助力扶贫的热潮。
年庄村李富文是南阳文鑫花业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市级重点表彰的“回创之星”。公司自主研发樱花、绣球花、叶子绿植等高端系列产品,首创在家门口兴建“扶贫车间”的模式,创新了“扶持办厂”“工厂就业”“散户加工”三种扶贫方式,针对家乡周边贫困户实际制定扶贫计划。对有自主创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基于扶贫到户增收项目补贴,通过免费上设备、回收产品,扶持其快速成长;对有劳力但缺技术的贫困户,通过免费培训,将其直接招聘到公司上班以增加收入;对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的贫困户,通过在家代加工、手工组装,计件发工资。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25个村400多个贫困家庭共计2300多人采取领原料、在家组装的方式参与生产,其中630余人通过散户加工实现脱贫致富。
“像李富文这样心系贫困家庭冷暖的企业家,在我县还有很多,如刘幸鹏、李秀合、王新炎、李耀稳、郭兰等,他们采用的‘扶贫车间’模式,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陪伴,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专心生产、收入增加的多了,串门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相互交流技能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打架斗殴少了,改善了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县扶贫办主任万超峰坦言。
目前,社旗建成了352个“扶贫车间”,老年人、残疾人可以在家门口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很多贫困户通过自食其力收入增加了,生活信心也增强了。实施产业扶贫,外出打工人员归来,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以解决,家庭邻里关系和睦了,乡风文明也得到了改善,“扶贫车间”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旗县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打造“扶贫车间”》
二 党建工作促扶贫
社旗县委把党建扶贫作为一项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阵地、带队伍、聚合力、抓管理,强化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激发精准扶贫工作动能,实现了党建与扶贫工作的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为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社旗县在建强村级服务阵地上下功夫。在前期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2300多万元新建、整修和重建了103个示范型村级党群服务中心,2017年实施了“百村千万提升工程”,以基层党组织阵地的全面上档升级提升服务精准扶贫能力。整合资源,挖掘服务发展潜能。推广“基层党组织+产业基地+农村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由基层党组织牵头,整合产业基地和农村合作社力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提供发展项目、劳动就业岗位、实用技术等,为贫困户提供精准帮扶,切实增强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建章立制,寻求党建扶贫突破。以清单式交办、项目化方式精准列出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党员蹲村“四个责任清单”,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动驻村任职和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三 千企帮千村,共同来脱贫
自2015年以来,社旗县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积极探索实施“一企帮多村”、微小型企业“多企帮一村”的扶贫新模式,从全县500余个专业合作社中选择发展前景好、帮扶意愿高、示范效应强的专业合作社与68个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最大限度整合帮扶资源,形成了以强带弱、强弱联合的帮扶格局。截至2017年上半年,社旗县共有139家民营企业与128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签订帮扶协议。参与帮扶的企业在享受扶贫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的同时,积极实施项目47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670人,使243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并向特困家庭捐款捐物60余万元。该县也通过项目带村、产业扶村、智力援村、捐助帮村等多种形式的村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精准扶贫新路子。位于社旗县李店镇的丙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活动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该合作社建成标准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600亩,拥有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500余座、采摘园30亩,配套建设了喷灌和微滴灌设备、农残检测室、保鲜库、分拣车间等,示范推广各类蔬菜20余种,有17个蔬菜品种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通过绿色认证,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型蔬菜销售市场达成长期供货协议,产品还顺利进入香港的蔬菜市场。丙玉蔬菜合作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了转移就业、合作社投资贫困户管理、合作社建棚贫困户承包、“实训基地+贫困户”等助困脱贫模式。“不仅帮助全镇240余户贫困户脱贫,还带动桥头、兴隆、太和等周边乡镇10多个行政村2000多户发展蔬菜大棚3000余座,种菜农户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张丙玉介绍。
2014年,张金榜的老家社旗县桥头镇姚营村成立了四季常青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年,依托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合作社整合80余万元资金,建起了91座新型蔬菜大棚,并辐射小柴庄村新建大棚23座,总面积达220亩。大棚蔬菜以“佳美一号”西红柿为当家品种,辅以“蓝特”“金朋”等西红柿品种,一年两季,秋季还可种植辣椒、蒜苗、芹菜等时令蔬菜。西红柿果肉丰美鲜亮,每公斤上市价4元左右,销往武汉、郑州等地的大型蔬菜市场,供不应求。2015年,合作社的大棚蔬菜实现总产值520万元,利润约300万元。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工作要求,社旗县扶贫办和合作社达成了共识: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植技术,负责销售蔬菜;依托扶贫资金,贫困户每建成一座大棚给予5000元的扶贫补贴。一直在外务工的张金榜听说这样的扶贫政策后,回到了姚营村,建起3座大棚。
针对众多贫困群众想发展产业,但没技术、缺资金、无力承担风险的现状,社旗县结合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日趋规模化的实际,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脱贫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促使农业生产实现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特色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跨越,通过发展合作帮扶的脱贫新途径,让过去一直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的农民有了增收的新途径,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在家门口创业、挣钱的实惠。“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新模式,扶贫成效显著,也得到了全县和相关乡镇的大力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在参与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和驻村帮扶工作时,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顺利脱贫的重要“纽带”。如今,桥头镇的姚营、小河流、王坊村和兴隆镇的赵庄村等蔬菜基地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共带动贫困户67户,户年均增收1.6万元。东部岗丘区的朱集、陌陂、苗店、饶良、太和等乡镇在发展花卉苗木、林果产业时,引导成立专业生产组织45个,培育专业村12个,总面积6000亩,带动农户883户,其中贫困户220户,户年均增收8000~10000元。“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河南社旗:扶贫攻坚当赛场你追我赶迎难上》,人民网—河南分网,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