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中医从萌芽、实践到理论经历了几千年,商周以来中医理论也逐渐和祖先们对世界的认识融为一体,所以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往往体现了先民对世界的解读。
日常生活中大家常说“你的精气神真好!”这里提到的“精气神”,不仅仅是专业术语,更是三个专业术语:气、精、神。
“气”一开始指的就是天空中的云雾气息、人们的呼吸以及天地之间的微小尘粒。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空气的概念,但是大家认为是有一种叫“气”的能量,流转在空间中。
古人进一步推测,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气”这种东西变化而来的。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的重臣管仲写了一本书叫《管子》,他写道:“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意思是,人的“精”气来自于“天气”,人的形体来自于“地气”。
管仲提到的“精”,或叫精气,按管仲的说法:“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精这种东西,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气。只有从天上获得了“精”,人才能正常的活着。
一代名相管仲的大作《管子》也记载了“神”,他说:“一物能化谓之神”。几百年后,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也出了本书叫《吕氏春秋》,书里说:“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意思就是宇宙中“神”无处不在,不知道从哪开始有了它,也不知道它会在哪里终结。
注1 智子是指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高科技机器。
历史典籍对这些词几乎没有给出清晰的概念,大多是描述,似乎气、精、神三者差不多。“神”像是一种精、气特殊的表现,它的属性也更为特殊,体现了事物的变幻莫测。传说周文王写的占卜书《周易》有个定义:“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测不准的,就说它神,准没错!
Tips:量子物理的故事,请看胖乐胖乐《漫画诺贝尔科学家——物理学奖》
《周易》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重要概念:阴阳。
简单来说,一个物品对着太阳的一面就叫阳,背着太阳的一面就叫阴。进而引申出光明温暖的是阳,寒冷黑暗的是阴。
然后不停引申下去,扩大到世界上所有东西都可以一分为二,变成阴阳两类。比如,天上、上面的位置都属于阳,地上、下方的位置,都属于阴。
这种引申并没有停止,并用来解读诸多现象,甚至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古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包括人类身体健康,都是阴和阳此消彼长的结果。这种世界观应用到中医上就是:人如果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失衡,就会生病。
金木水火土是人们常说的词,即“五行”,它和阴阳学说紧密联系,是对世界的进一步解读。
《尚书》最早记载了“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同时期的古希腊也提出过很多种不同的世界观猜想。其中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和我们祖先的五行学说有一定重合。
但是我们的五行学说后来长期在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直到现代科学发展后的世界观传入。
五行概念备受认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非常喜爱“五”,用它来概括很多事物,比如,五岳、五礼、五教、五服等。
中医方面也有很多名词:五脏、五体、五志、五液、五味等等。
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你可以不懂中医,但是你肯定知道成语“五味杂陈”。
古代人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来自传说中无形的“气”,并且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上天、人间必然存在特殊的互动。天上有什么变化,地上人间也必然随之有相应的变化,这就叫天人感应。
比如,古人认为天象异常出现了彗星,人间也许要出现灾难,瘟疫、传染病可能会在人间大流行。
天人感应这个概念体现了我们祖先认为世界是一个互动系统。现在看来,古人对天人感应的认知过于表象和感性。
现代科学发展后,人类才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系统彼此之间的精密关系。
天人感应的概念促进了中医对人类健康的认识:人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全面互动协调的复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