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安全风险规制的社会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冲突与风险社会的特征凸显,进一步促使校园安全风险从单一外部环境转变为多元复合的环境,校园安全呈现事件频发、种类多元、诱因复杂、方式多变等特征。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学校不安全因素
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校园安全风险,同时快速城镇化与校园安全硬环境需求之间的差距使传统校园安全风险依旧大量存在。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流动,大量的学生涌入城镇的学校,使本来就因人口过多而脆弱的校园安全环境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剧城市校园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各种利益主体充斥着校园周边环境,加大了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学校与社会越来越融合,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学校周边环境变得日益复杂。随着校园的逐步开放,校园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有危险倾向、身份不明确及素质不高的外来人员可以随意出入校园,同时,为了满足校园师生的需求,校园周边各类商铺琳琅满目。而这些地方又不属于学校的管辖范围,往往是最难管理以及犯罪滋生的场所。
(二)社会信任危机阻碍安全风险的控制
在风险社会中,校园安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以传统共同体为单位的信任结构,加快了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社会信任危机的蔓延。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师生法治意识的增强,给校园安全事件的处理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也造成了各利益相关群体的罅隙。例如,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由于学校管理方风险信息沟通不及时、危机反应和处理能力不足,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件,学校可以隐瞒封锁消息,造成公众对学校管理的猜忌和不信任,造成公众对危机的群体恐慌,严重影响到校方的处理效率。学校处理事件表现出的机制不成熟、不规范,采取轻率处理的方式,受害方没有正常沟通的机制,都可能使风险逐步放大,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现代信息社会对校园安全风险的两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使信息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同时使有关校园安全信息,特别是负面消息及谣言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路径传递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致使校园安全风险升级发酵。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传播一方面可以使公众及时了解安全事件的全貌,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负面作用。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故意夸大和渲染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容易夸大学校的过错,使得公众同情弱者,激化矛盾。此外,网络使用的大面积普及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高关注度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群体实施诈骗,带来了诸多校园安全隐患,如网络传销,金钱诈骗,学生沉迷网络而违法犯罪。所以,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师生带来新工具、新视野,也增加了校园安全的风险。随着校园安全事件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行的校园安全监管体系虽然能基本解决传统校园安全事件中“显性”安全风险的监管问题,但是无法有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隐性”安全风险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