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教育:漫画、问答、案例、故事解读法律法规(2015年12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法律讲堂·不可不知的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我国应急法律体系中起着总体指导作用的一般法,是一部“兜底”性的应急管理法。这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单项应急法的关系上。我国已经有诸多涉及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核设施应急救援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出现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首先运用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如果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不能克服危机,再考虑使用《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急措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0条,分为七章,分别是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有:

一、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

这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这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基础性制度。主要包括:(1)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基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3)基层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4)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制度。二是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这是最重要的预防制度,主要包括:(1)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2)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3)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三是应急预案制度。四是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度。五是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六是城乡规划要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是做好事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重要制度保障。为此,突发事件应对法作出规定:一是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三、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

预警制度是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制度。具体包括:一是预警级别制度;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三是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四是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进行有效处置,组织营救和救治受伤人员,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制度的内容:一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各类控制性、救助性、保护性、恢复性的处置措施。二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由于社会安全事件往往危害大,影响广,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反应、控制有力的处置机制,坚持严格依法、果断坚决、迅速稳妥的处置原则。三是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可以采取的必要手段和应急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具体包括:一是及时停止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二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三是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四是国务院根据受影响地区的损失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六、法律责任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违反本法应负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一是地方各级政府和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处分责任,包括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和乱作为的法律责任;二是有关单位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处罚责任;三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四是单位和个人不服从或者不配合行政机关应急处置的法律责任;五是单位或者个人的侵权责任;六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