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增强我们的感知能力——共情力
共情是天赋,也是能力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小猎犬号之旅》中记录了他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达尔文注意到,庞大的羊群往往只有一两条牧羊犬看守,而且距离房屋或牧民都有数公里远。达尔文对牧羊犬看守羊群的能力十分惊讶,而且他还发现牧羊犬尽管是狗,却和羊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后来,达尔文了解到,牧民在培养牧羊犬时,都会在它很小的时候就让它与母狗分开,然后找一只羊,每天小狗都会在牧民的带领下吸三至四次羊奶,牧民还会在羊圈里搭一个羊毛窝让小狗居住。在小狗成年后,牧民会将小狗阉割。这样一来,小狗长大后就不会对同类有认同感,反而会将羊群视为自己的同类,去保护羊群,一旦有人接近羊群,牧羊犬就会立刻冲上去。并且,牧羊犬会在傍晚时分将羊群准时带回羊圈。
作为狗,牧羊犬总会遭受其他狗的欺负,即使是家里最小的狗,也会蛮横地追赶牧羊犬。每当这时,牧羊犬就会立刻跑到羊群身边,只要有羊群作为后盾,牧羊犬就不会再害怕,它会由逃跑转变成攻击,开始冲着家狗吠叫。神奇的是,原先十分蛮横的家狗此时会立刻放弃追赶,掉头就跑。据牧民说,不只是家狗,就算是一群野狗,它们再饥饿也不会去招惹牧羊犬,更不会对守护羊群的牧羊犬发起攻击。这与狗的集群本能密切相关。
人类驯养了许多动物,在人类所驯养的动物中,狗无疑是最特别的,因为它能与人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会将人视为其同类社会的一分子。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狼和人一样都是群居动物,有着集群的本能。凡是有集群本能的动物,都会对一个群体产生敬畏的感情。当牧羊犬被家狗追击时,它跑回羊群身边,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一大群羊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勇气和家狗对抗;而对于家狗来说,它会将狗和羊群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出现某种认识上的混乱,觉得对面是一群狗,而自己势单力薄,应该立刻离开。野狗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尽管它明白羊不是狗,但看到牧羊犬领头的羊群时,野狗会部分地认同这是一个由狗组成的群体,自己不是对手。
集群动物都有一种感知同类的能力,例如人类,拥有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共情”。共情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它能让我们识别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正因为我们能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我们才能组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共情者,共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同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能力。
除了人类外,动物也有共情。牧民在培养牧羊犬时,就运用了狗的共情能力。对于一条狗而言,它会将主人或同类作为共情对象,但它的共情对象并不是从出生起就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某种饲养方式进行重塑。在牧羊犬成长的过程中,它所接触到的只有羊群,于是它会将共情对象转移到羊群身上。它对自己的认同是,自己是羊,而非狗,它能从羊群身上满足集群的需求。
牧羊犬能与羊群产生共情,因此它才会去保护羊群,而羊群也会为牧羊犬提供安全感,每当牧羊犬与羊群待在一起时,牧羊犬就会感受到安全,它就会有勇气抵御家狗、野狗之类的外敌。这份勇气不仅保护了牧羊犬,也保护了羊群。
对于集群动物来说,共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我们的感知能力因共情力而扩大,因此我们能感知到另一个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共情力是进化给予我们集群动物的天赋,我们生来就在运用共情力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如果没有共情力,我们就无法形成群体,更谈不上合作。
虽说共情力是天赋,但它也是一项需要我们后天通过学习掌握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共情力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在处于一个相互信任、安全的环境中时,他的共情力才会发挥作用,否则他会长期被愤怒和恐惧支配,好像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只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痛苦。
而当一个人身处不安全的环境中时,他是难以做到对别人产生共情的,他会专注于自己的痛苦,而这样只会让他更加孤独和痛苦。只有与他人建立联系,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对方共情,我们才能扩大自己的感知能力。一旦有了共情,我们所感受到的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就会消失,我们会因共情重拾安全感,就像被家狗追击的牧羊犬一样,回到羊群后,立刻有了对抗威胁的勇气。
社会群体关系对我们人类来说十分重要,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往往存在着敌对关系,例如为争夺生存资源而发生冲突。这意味着我们的共情力会因社会群体关系不同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共情有彼此之分,我们对“自己人”会产生更强烈的共情。有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结论。
实验中,当中国人看到中国人脸被扎时,他的脑区活动更显著,看到白种人的脸被扎时就没那么明显的脑区活动;当白种人看到白种人的脸被扎时,他的脑区活动也会更显著,与看到中国人的脸被扎时明显不同。这说明人的共情力有种族之分,一个人通常会对同一种族的人产生更强烈的共情。
我们常常会将共情与同情混淆,这两个词语仅有一字之差,且都在传达爱,但意思却大相径庭。同情的本质是怜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遭遇不幸时,同情就会出现,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情感,被同情者不会感受到尊重,双方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因为两者在地位上不对等。这种不对等地位会使被同情者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被同情者不得不矮化自己,他的自尊心会因此受到挫伤。例如一个自尊心强且敏感的人,最讨厌的就是别人的同情,当别人因为同情而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会感到恼怒。总之,同情不仅不利于真正平等关系的建立,还会给双方的关系造成阻隔。
共情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或者说共情始于理解。当我们设身处地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时,我们就能做到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我们的整个情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准备付诸行动,想要把对他人的理解之情展现出来,这就有了帮助他人的动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共情就是理解。除了理解外,共情还需要加入分享,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只理解了一个人的感受,而无法分享他的感受,那么我们也无法产生共情。
理解他人的感受,意味着我们只知道对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如果我们还能分享他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和对方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分享比理解多了一层感知。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受伤时会不忍直视,这是共情力在起作用,我们感同身受,不仅理解了对方的疼痛,还分享了这份痛感,因此我们不愿意去看,也不愿接受,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对方的痛苦。
科学家在研究人的共情时,为了证明动物和人一样也有共情,就在白鼠身上做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一只白鼠被关在小玻璃管中,另一只白鼠则在玻璃管外,当这只白鼠看到有同类被困在玻璃管内时,它会不停地围绕着玻璃管徘徊,似乎在想办法将被困住的白鼠救出。相反,如果实验者在小玻璃管中装上一团棉花,这只白鼠就无动于衷。
在解救关在玻璃管中的白鼠时,这只白鼠会反复努力,试图将玻璃管打开,第一次它用了很长时间。但当它找到打开的方法后,它很快就将另一只白鼠救了出来。白鼠的这种利他行为与我们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十分相似,当看到有人陷入困境时,我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对方。这种助人为乐的倾向,正取决于我们的共情能力。
共情不仅仅是我们对他人感受、想法所产生的自动情绪反应,还能促使我们有所行动。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外的白鼠对管内的白鼠产生了共情,它似乎能感受到那只白鼠被困住的痛苦、恐惧。共情使得白鼠更好地理解彼此,从而产生了想要帮助对方摆脱困境的动力。
共情不仅仅止于理解和分享,还会发展出行动,我们会在理解他人感受、想法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如果没有采取行动,就不算是真正的共情。总之,真正的共情是以行动为导向的。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恰尔蒂尼在研究时发现,如果被试频繁帮助他人,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良好的感觉类似于快乐,可以降低被试的压力荷尔蒙,增进其心血管健康并巩固免疫系统。被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之中,他的身体会释放出内啡肽,这是一种人体内的天然止痛药,不仅会使人心理上产生愉悦感,还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罗伯特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助人快感”一词,专门来形容助人带给人的愉悦感。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孤立和自私的状态,不给他人提供帮助,那么他就无法体验到助人快感,反而会被焦虑和压力困扰。从表面上看,帮助他人是在为他人提供便利,事实上帮助他人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人,还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感。一个经常帮助他人的人,他的身体会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他会更加健康、幸福、长寿。为他人提供帮助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共情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戒备、焦虑和压力之中,他的共情力就会降低,也就意识不到应当给予他人帮助,因为他一直在关注自身的消极情绪。
在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女主角艾米莉是个性格内向的姑娘,她在一家咖啡馆当女侍应生,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平时,艾米莉常常独自一人待着,她喜欢将手插进一大袋豆子里,喜欢用勺子敲破烤布丁的表皮,还喜欢收集石子在河面上打水漂,也会独自一人在巴黎四处转转。在咖啡店工作时,艾米莉除了规规矩矩做好自己的事情外,还喜欢观察周遭的一切,例如店外的水果摊老板。
艾米莉平淡无奇的生活被一个铁盒子打破,当时艾米莉正在看新闻,当她听到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的消息时,手里的化妆品盖子掉在地上,正好撞上了一块墙砖,艾米莉因此发现了藏在墙壁里的铁盒子。这个铁盒子已经锈迹斑斑,显然年代久远,艾米莉打开盒子后发现了许多环法大赛冠军的照片,还有一些赛车模型。艾米莉觉得这一定是某个小男孩的心爱之物,她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铁盒子的主人如果看到自己的童年珍藏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会高兴、失望还是忧伤?艾米莉有了寻找铁盒子主人的冲动。
在艾米莉的努力下,她找到了铁盒子的主人白拓图,并悄悄地将铁盒子还给了白拓图。当在一旁看到白拓图激动的样子时,艾米莉感到十分快乐。在这件事情中,艾米莉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甚至连白拓图的一声“谢谢”也没得到,但艾米莉获得了助人快感,她因帮助人得到了内啡肽这一天然人体止痛剂。因此她决定继续帮助陌生人,一边将爱意和善意传达给更多的人,一边获得快乐。
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他自然可以像艾米莉一样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但一旦他遭遇了挫折,精神处于充满焦虑和压力的状态之中时,他的生活将会变得十分糟糕,而共情力则能帮助他摆脱这种糟糕的精神状态。艾米莉是个性格内向的姑娘,与许多性格内向者一样,他们喜欢独自一人生活,不喜欢人际交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共情力。他们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需要通过共情力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艾米莉就通过共情和给予的方式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默默帮助别人的时候,艾米莉依旧是那个内向的姑娘,但她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她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艾米莉在扶着盲人过马路时,会边走边向他讲述街上发生的一切,看到盲人很高兴,艾米莉也很快乐。在艾米莉的撮合下,一对自怨自艾的单身男女成了男女朋友,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艾米莉似乎也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
艾米莉的邻居是个患有软骨症的老人,她觉得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很枯燥,想要帮助老人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于是她开始坚持为老人录刻节目。
某天,艾米莉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艾米莉的父亲是个刻板、枯燥的人,他在艾米莉的母亲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艾米莉在长大成人后就逃离了那个家,因为父亲让她感到窒息。现在她决定去帮助自己孤僻的父亲,让父亲快乐地度过余生。艾米莉知道父亲是个顽固的老头,如果自己强制让他离开家,他一定会拒绝。后来艾米莉想到一个好办法,她偷偷拿走了父亲摆在母亲墓前的小木偶,并拜托一个经常旅行的朋友,让他带着小木偶去旅游并拍照留念,然后将照片寄给父亲。父亲收到照片的第一反应是吃惊,然后开始思索,最后终于醒悟,拿起行李箱走出家门,开始接触外界的生活,摆脱了抑郁。
后来艾米莉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注意到一个和自己很相似的男子尼诺。她默默关注着尼诺,了解了许多和尼诺有关的事情,也更加确定尼诺就是那个能和自己携手一生的人。在其他人的撮合下,艾米莉和尼诺有情人终成眷属。
艾米莉天生具有很好的共情力,不然她不会在意外发现铁盒子的时候,立刻感受到铁盒子主人对收藏品的热爱。她的共情力告诉她,当铁盒子主人看到这些童年的珍藏品时一定会十分感动。她似乎感受到了铁盒子主人的激动情绪,因此才会几经波折去寻找铁盒子的主人。
这件事不仅触动了铁盒子的主人,更触动了艾米莉。在此之前,艾米莉一直是独自一人,她从小就喜欢尝试各种有趣的事物,例如拿着相机拍云彩。她不停地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但这种乐趣远不及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快乐。艾米莉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使用了共情力,共情力能使艾米莉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需求,当她看到盲人过马路时,会想到盲人需要帮助,甚至还会联想到盲人渴望通过他人的描述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一切。
艾米莉在不断给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渐渐提升了自己的共情能力。随着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她开始对更多的人和事产生共情,例如她的父亲。由于父亲的刻板和郁郁寡欢,艾米莉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十分糟糕,每当和父亲接触时艾米莉都会变得很紧张,她从未想过要去和父亲修复这段父女关系。但共情力的提高,使得艾米莉意识到父亲也只是个孤独的老人,也需要他人的关心、需要接触外界。于是,艾米莉决定帮助父亲。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在生命早期就热心地给他人提供帮助,他就更容易获得快乐,在成年后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而且可以一直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快乐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自愿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他就会得到助人快感。
艾米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意义和目标。例如当艾米莉去寻找铁盒子的主人时,她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艾米莉来说她不必再自言自语打发时间,而是一下班就去寻找线索。当艾米莉成功将铁盒子物归原主后,她的自我价值感得以提高,这是一种令人非常愉悦的感受,可以减轻人的焦虑感和不安感。调查显示,一个总是习惯性地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他的健康状况更好,更不容易被病痛折磨。
作为个体,人是一种很脆弱的动物,因此我们的祖先才会选择群居生活。群居有利于生存,可如果要适应群居的生活,每个个体就必须学会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共情和利他主义心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共情和利他主义心理就会逐渐成为我们的本能。在当今社会,由于种种便利,一个人完全可以脱离他人而生活,但这种脱离只能存在于物质层面,不能扩展到心理层面,否则这个人就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共情和利他主义心理需求,不按照生物规律来生活,只在意自己的幸福和利益,那他就会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在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下,他的身体健康自然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我们主动帮助他人,我们就会体验到助人快感,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而且我们在主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共情力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并增强幸福感。
共情力让爱更长久
慧慧与男友从大学时代相识相知相爱,从大学毕业到备战考研,再到步入社会找工作,两人牵手度过了人生中美好的十年,在慧慧看来,男友就是她的人生伴侣,是要携手一生的人,两人注定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但自从参加工作后,慧慧发现她与男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就像朋友们常说的那样——相爱容易相守难,他们之间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
慧慧想要让男友像以前那样陪着自己,可男友每天都忙着工作,早出晚归,慧慧给他发信息他也经常不回复。有一次慧慧忍不住提醒男友,让他多陪陪自己,甚至还说出了“难道工作比我还重要吗?”的话。男友解释说,他是在为两个人的未来努力赚钱,想要给慧慧提供更好的生活。慧慧这种不理解自己的样子让男友觉得非常委屈和不满,他觉得自己在公司已经够辛苦了,回家还要受气。可慧慧也很不满,她想要的是男友的陪伴,而不是钱。
就这样,慧慧与男友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两人经常争吵,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他们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因此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满,在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双方都感到很痛苦。慧慧想不明白,自己与男友相恋多年,那么多困难都挺过来了,明明是历尽千辛万苦才修来正果的爱情,为什么现在渐渐变得面目全非?
慧慧总觉得时间是消耗他们感情的凶手,而事实上消耗他们感情的是没有共情的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必然存在爱,但爱并不见得包含了共情,有许多情侣会像慧慧和她的男友一样,明明相爱,却因为共情的欠缺,永远无法彼此理解。这往往会导致爱情无法长久,即使慧慧认定男友是她的灵魂伴侣,他们之间没有共情,迟早也会闹到分手的地步。
在一段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无法共情会成为耗尽感情的凶手。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会渐渐暴露出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在上述案例中,慧慧希望男友能像以前那样陪伴自己,而男友则希望通过努力工作给两人一个更好的未来。当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各种不满的情绪就会出现。这个时候沟通就变得十分关键了,他们会将自己的不满以及需求表达出来,期待着对方能重视起来并给予自己满足。
在沟通中,共情尤为重要,共情是促进沟通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共情,双方各自带着不满的情绪沟通,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沟通到最后会演变成发泄不满的争吵。我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沟通作用的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积极的沟通会使人觉得温暖,有助于关系的深入,消极的沟通却犹如杀人于无形的利器,会使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最独特之处在于意识,与其他动物不同,我们有意识,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除了有意识之外,人的共情力也令人惊叹。共情力意味着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感受到其他人的存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对方进行互动,分享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想法。如果没有共情,那么人际关系将无法展开。
当我们处于压力或消极情绪中时,我们的共情力就会消失,我们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感受上,且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毫无觉察,这使得我们很容易陷入愤怒、哀伤和嫉妒等负面情绪中。如果带着这些情绪去沟通,我们往往忍不住去争吵,甚至采用暴力手段。在上述案例中,不论慧慧还是她的男友,双方都觉得委屈,都觉得错在对方,在共情力消失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再相爱,沟通也会变成争吵。
这个时候我们美好的一面将不复存在,我们会变得面目可憎,甚至恶语伤人。这会导致双方的关系恶化,使彼此陷入对立的状态,将对方视为敌人,不去理解对方,而是满脑子都在想:“他/她错了!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当男友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慧慧时,慧慧会因为没有得到男友的陪伴而产生失落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使得慧慧更加无法与男友产生共情。终于有一天,慧慧向男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时如果男友能理解慧慧,安抚好慧慧的情绪,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慧慧,使慧慧理解自己的苦心,两人的关系就可以更进一步。但男友没有,他和慧慧一样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自己每天工作很辛苦,慧慧应该理解他。于是慧慧的不满发展成了愤怒,她开始向男友发泄愤怒情绪,这使得双方的沟通更难以进行下去。
在沟通中,如果一方或双方都带着情绪,且不愿意感受和接纳对方的情绪,那么情绪发泄就会成为表达诉求的一种手段,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就会变得很模糊,人们会被对方的情绪影响,导致彼此无法分辨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情绪是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因此,想要用共情修补彼此之间破裂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要做到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不要将掌控和处理自己情绪的权力扔给对方。在上述案例中,慧慧就一直希望男友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但男友根本没工夫去理会她的情绪,于是慧慧就爆发了。
管理情绪是自己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承认自己被某种情绪所困扰,这就意味着我们迈出了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慧慧经常将自己的情绪扔给男友,并希望男友能够安抚自己。在校园时,男友或许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做到承担慧慧的情绪,但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他不再为慧慧的情绪负责。这让慧慧觉得很失落,她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发泄了出来,例如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愤怒。其实,让对方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期待。
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带着理性去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表达诉求。因为后者只会转变成情绪发泄,最终使沟通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当我们不再被情绪困扰时,我们才能与对方产生共情,学着在沟通中去理解对方,并感受、接纳对方的情绪。在一段关系中,双方的共情体验十分重要,我们都需要真正感受和体会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也需要对方能理解自己,感受到自己言行背后所隐藏的情绪。在共情力的帮助下,双方能够及时地给予对方回馈,这样两人才能走得更长远。例如慧慧与男友之间的争吵,在没有共情的情况下,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果他们能运用自己的共情力,学着将自我扩大,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如果彼此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关系不仅不会破裂,反而会更进一步,因为他们会感受到自己被对方接纳。
共情能够促进彼此相互理解,能使原本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共情存在于各种关系中,例如普通的同事关系、亲密无间的情侣关系等。不论是哪种关系,都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只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不同。像普通同事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较远;像情侣关系,双方之间的距离较近。不论距离远近,我们都需要通过共情这座桥梁去建立一段关系。在共情力的指引下,我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还会扩展自己所关注的范围。通过自我扩展,我们能理解他人,并产生许多社会性情绪,例如包容、感恩等,这些社会性情绪会使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慧慧如果能理解男友工作很忙,即便想让男友多陪陪自己,也不会用质问的语气和男友沟通,而是以陈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诉求:“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我是你最亲密的人。”这种沟通方式要比质问更容易让男友接受。而慧慧说:“难道我还没有工作重要?”这样她的男友一定会觉得不满,觉得慧慧无法理解自己。
一个人感到自己被理解还是不被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当我们感觉被理解,尤其是被亲密之人理解时,我们就会充满力量,觉得备受激励,这会促使双方关系更加深入。在修复一段破裂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调动起自己的共情力,深刻地理解对方,这能使这段关系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慧慧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情侣都存在的问题,关键点就是“你为什么不懂我的心”,这是因为他们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解决问题。在一段关系中,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性格,个体之间的差别势必导致分歧的出现,想要跨越这些分歧,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共情,以共情为彼此联系的桥梁。
每对情侣都相信他们彼此相爱,他们之间也一定存在爱,否则他们不会成为情侣,在热恋时,他们也都相信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一定能携手一生。那么为什么有许多情侣最后分道扬镳了呢?分手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建立真正互惠的亲密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段亲密关系想要长久,就必须建立在真正互惠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是相互理解的,他们能从对方的理解中获得激励并充满活力。对于每对出现感情破裂的情侣来说,共情是最快速且有效的修复破裂关系的方式。
无法做到相互共情,彼此之间就很难相互理解,两人都只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滋生许多负面情绪。在情绪表达的时候,负面情绪会被一股脑地抛给对方,他们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指责对方,认为对方伤害了自己。可对方也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没有得到理解。在上述案例中,慧慧不理解男友,男友也不理解慧慧,他们都希望对方能做出让步,在这场拉锯战中,受伤害的只能是这段维持了十年的爱情。最终慧慧和男友很可能会感到筋疲力尽,从而选择分手。
如果你正在犹豫着是否结束一段亲密关系,那么最好试着用共情进行弥补,你会发现,共情神奇的力量会使这段濒临破裂的关系重新焕发生命力,还能使爱更加长久。你和对方必须得学会真正相互理解,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解对方。有了理解,你们就会重新体验到温暖又充满爱的感觉。除了修复关系外,共情力还有助于我们维持一段关系。共情不会损耗我们的心力,反而会让我们充满力量,有了共情,我们就会产生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特殊感受。
用共情力去读懂他人的心思
在电影《我知女人心》中,男主角孙子刚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女主角李仪龙是个在广告设计上有着敏锐感知度的人,她被公司总经理高薪请来担任执行创意总监一职。创意总监一职一直是孙子刚的目标,他本以为争取到这一职务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但李仪龙的到来使得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起初孙子刚想要使些手段让李仪龙主动离职,可李仪龙一次次化解了这些障碍,这让孙子刚在甘拜下风的同时,又十分恼火。
一次意外事故,使得孙子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获得了一项特异功能——他能听到女人的心声。只要一个女人出现在孙子刚的面前,她内心的声音就会在孙子刚耳边响起,她在孙子刚面前就如同一个透明人。这项特异功能给孙子刚带来了许多烦恼,他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他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压根就不了解女人。他能听到李仪龙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能听到女服务员在遭遇爱情时内心的慌张,也能听到女儿对待感情问题的天真心理。
渐渐地,孙子刚不再苦恼,因为他发现这项特异功能有许多好处,他开始利用起这种本事来。孙子刚因此得到了许多女人的芳心,从咖啡店的漂亮女服务员再到竞争对手李仪龙,都对孙子刚动了心,在她们看来孙子刚就是一个英俊多金且幽默浪漫的男人,而且对女人百般体贴,十分懂得女人的心思。
同时,孙子刚也在利用这项特异功能对付李仪龙,例如他偷窃了李仪龙的广告创意,还在公司里处处为难、排挤李仪龙。不过随着和李仪龙的相处,孙子刚探听到了李仪龙更多的心事,他发现李仪龙其实是个聪慧、善良的女人。他逐渐改变了对李仪龙的看法,不再那么讨厌李仪龙。
电影中的另一个男性角色秦奋与孙子刚一样,幽默多金,但他的女人缘远不如孙子刚,他费尽心思去追求一个失恋的空姐都没有成功。这是因为秦奋没有像孙子刚一样的能听到女人心声的特异功能。
孙子刚的这项特异功能与读心术十分相似,只是他的读心术只针对女人。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像孙子刚那样的读心术,能听到别人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去蒙头转向地揣测别人的心思。可现实生活中没有读心术,我们想要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判断对方真正的意图,就必须得学会与对方建立共情。而共情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意图。
想要读懂一个人的心思,双方就必须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语言沟通外,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我们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语言具有迷惑性,人是会撒谎的动物。因此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与语言相比,肢体更诚实。既然如此,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接受一定的训练,从而掌握对方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的确存在一门专门研究人的想法与行为的科学,其中就包括研究人的肢体语言,毕竟在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口头语言只是交流的一部分,肢体语言的表达也很重要。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去接受专业的训练。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只是这种技能通常存在于感觉之中。例如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除了听对方说话外,还会密切关注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在《生活大爆炸》中,拉杰什在向朋友们介绍自己新交的女友时,朋友们一一和拉杰什的女友打招呼。而到佩妮时,虽然双方都表现得很热情,但佩妮却能从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中感受到对方不喜欢自己。后来佩妮了解到,拉杰什的女友之所以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拉杰什告诉她自己曾和他阴差阳错有过一夜情,这让拉杰什的女友心怀芥蒂。尽管女友向拉杰什保证自己根本不在意这些,她在和佩妮第一次见面时也表现得很热情,但佩妮却能敏锐地感觉到对方不喜欢自己。
不必经过专业的训练,我们也能敏锐地感受到对方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但前提是我们使用了共情力。共情力会使我们走出自我,转而去关注他人,当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的时候,自然会密切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进行评估,达到读懂他人心思的目的。
如果不使用共情力,我们的关注点就只会停留在自己身上,在沟通中不在意对方说了什么,也不和对方进行互动,甚至连眼神交流都不会有,我们只会自顾自地表达自己,毫不在乎别人,也不愿意去读懂对方的心思,这样就不能感知并读懂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就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打开心扉也是沟通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想要做到打开心扉却很困难,毕竟每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不肯将真实的自我暴露给他人。我们如果想要使一个人打开心扉,就必须与他产生共情,让对方觉得你理解他。在对方感觉到你理解他的那一瞬间,他的心理防线就会放下,从而愿意打开心扉和你进行深入的沟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共情在沟通中会起到指引的作用,它指引着我们去理解对方,以达到相互理解,一旦有了理解作为前提,我们就不会再被情绪影响,而是能平静地将自己的内心展现给对方,这种深入的交流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也更有意义。如果你想要读懂一个人的心思,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在沟通中与对方建立共情,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打开心扉,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对他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当然也会更加理解对方。而没有共情的沟通往往只会流于表面,双方都不肯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