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故事 玄奘取经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学家与翻译家。他从小就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十一岁那年,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当时的佛教分为南北两派,两派观点不同,争论不休,让玄奘觉得十分困惑。佛教来源于天竺(印度),他认为如果能到天竺去学习佛法,带回那里的佛经,便可解除疑惑。为此,玄奘向唐太宗上表请求西行,但并未获得允准,于是玄奘冒死出关,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程。
从中国到印度,一路上要经过大河、峡谷、沙漠和雪山,玄奘不畏艰险,勇敢前行。他曾在沙漠中跋涉五天,差点渴死。也曾遇到过强盗山贼,危险万分。他跨越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步行五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天竺。
此后,他游历天竺各地,学习梵文经典与佛学理论。其中,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给他的教诲最大。他在这里学习了五年,备受尊崇。当时,戒日王在恒河边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会上,玄奘讲经说法,任人问难,却始终无一人能驳倒他。从此,玄奘名震天竺,被尊称为“大乘天”。
后来,玄奘拒绝了戒日王的挽留,毅然启程回国,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太宗皇帝的接见和嘉奖。这时,距离他初离长安,已过了十七年。此后,他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并在全国各地宣扬佛法。同时,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玄奘法师克服困难,坚持理想,谨守清规,造福人类,所以鲁迅先生赞叹他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人物。
教育提示
引导学生理解玄奘大师“不畏艰辛、不图享乐、不慕荣华”的品格。
快乐活动
任务一 古诗中有许多寓有“秋意”的景物,比如“蟋蟀”“落叶”“菊花”等。你能举出几种具有“春意”的景物吗?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任务二 同学们,请说出三首以上与“动物”有关的诗歌吧。
任务三 同学们,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曾经经过“丝绸之路”,请你们查找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介绍一下你的收获吧!
教育提示
以《唐风·蟋蟀》为范本,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的起兴手法。